當家長發現孩子恐懼打針,如何應對比較好?科學三應對
你做對了嗎?
一對小夫妻的「蠢萌」看醫記
最近身邊有一對小夫妻,抱著連續咳嗽了幾周的8個多月大的女兒到醫院打針。讓他們奇怪的是,還沒進醫院,寶寶就開始哭鬧,並且越哭越厲害,最後哭到上氣不接下氣,幾近氣絕。
「醫生,你看我家寶寶哭得幾乎喘不了氣。」孩子的媽媽在醫生問診時順嘴問多了一句。
「哭得面色有些發紺……經常這樣嗎?」
夫妻倆有些猶豫地說:「好像……是吧,聽老人說孩子平時愛哭,哭得也很厲害。」
「先檢查一下心臟吧!」醫生說著,已經麻利地給他們開了檢查單。
在經歷了大半天的排隊、照心臟彩超、心電圖,複診……傍晚時夫妻倆累成狗,女兒也不知哭得氣絕了多少次後,醫生最終給了這樣的結論:心臟健康。
當兩夫妻忐忑地回家,跟平時照顧寶寶的老人說了看醫生的經過,被老人調侃:
「人家一看你們就是從來沒帶過小孩的,小孩子去醫院看見大白褂就哭,很正常啊……」
兩夫妻面面相噓。
加拿大約克大學一項有關兒童懼怕打針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有恐懼打針的經歷,8%左右的孩子會因為害怕打針而情緒崩潰,甚至出現嘔吐和暈厥的現象。
▲為什麼害怕打針的孩子,遠遠看見穿白大褂的就要哭?
背後的心理原因是「經典條件反射」。
知名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把一隻狗狗請到了實驗室,當狗狗飢餓時,實驗人員送來一盤狗糧,狗狗口水直流,與此同時,實驗人員晃動搖鈴,發出清脆的鈴聲。多次經歷後,狗狗便養成了一聽到鈴聲就流口水,即使沒看見任何食物。
寶寶們打針也經歷類似的心理歷程:
當穿著白大褂、戴口罩的護士醫生,舉著尖尖的針筒給寶寶們打針時,刺痛的感覺給寶寶帶來了恐懼感,他們便張嘴大哭,有些寶寶甚至還會伸手拍打護士。幾次打針經歷後,寶寶們每當看見身穿白大褂、戴口罩的護士或醫生,便會產生恐懼感,繼而開始嚎哭或拒絕進醫院。
▲為什麼大多數小小娃都會害怕打針?
幼兒說曾經跟大家分享過幼兒的記憶:
一般來說,小孩子長大後,對4,5歲前的經歷基本無記憶,但大部分涉及危險的記憶除外,些少特別快樂的記憶也會被零星保留。那是大腦的生存機制在起作用——危險的記憶會被保存下來,幫助孩子在下一次遇到類似場景時引發恐懼情緒,幫助孩子遠離。年幼寶寶缺乏生活經歷,打針的刺痛感給他們的大腦發送了危險信號,所以給寶寶們帶來了深刻的記憶。
有些寶寶對打針的恐懼會比一般寶寶更強烈,除了他們大腦的生存機制比較強大,還有就是家長日常的不良行為帶來的:
有些家長平時愛用打針恐嚇孩子,把「打針」描繪成一個「惡魔」:「你再不聽話,我讓醫生給你打針」;
有些家長為了哄孩子打針,會騙孩子「打針不痛的」,「打針就像被蚊子叮」;
有些家長因為孩子打針哭鬧而採用羞辱的手段:「打一針就哭成這樣,真丟臉」;
還有些家長會在孩子打針時故意分散孩子注意力,趁孩子開心玩耍時突然被「戳」一針;
……這些錯誤的行為,都會加深孩子對打針的恐懼感。
▲當家長發現孩子恐懼打針,如何應對比較好?科學三應對
1、在打針前,真誠地告訴孩子,有關打針的客觀感覺
「打針會痛的,不過不會很痛,是所有小朋友都能忍受的感覺。」告訴了孩子打針的真實感覺,不會讓孩子的恐懼感消失,而是給孩子做好「心理準備」——確定的感覺,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安慰,幫助他們調整心態。這好比一個人在漆黑的房間里,突然摸到一個滑溜溜的東西卻不知道什麼,這時的內心恐懼感,會比這個人清楚看見一條蛇的恐懼感更強烈。相比起有真實的「心理準備」,虛假的哄騙會加大孩子內心對「未知」的恐懼,「媽媽告訴我打針不痛的,怎麼我會那麼痛?」孩子們因而會更加抗拒打針。
我有時會看到一些幼兒園的小朋友集體接種時,聰明的老師會讓最勇敢的孩子排在最前面,接著隊伍中勇敢的孩子數量往往會增加。為什麼?當後面的小朋友看到前面的小朋友勇敢地伸出胳膊給護士打針,打完後還衝後面的小朋友愉快地扮鬼臉,「從眾效應」會讓小朋友產生這樣的感覺:「他打針沒哭呢,應該是沒怎麼痛的」,「人家那麼勇敢,我也應該勇敢」……
2、告訴孩子打針的目的,提高積極心理
兒子3歲多時,因為生病需要輸液,他很抗拒跟我進入輸液室,還不停地說:「媽媽,我能不能不打針?我很害怕」,「你告訴醫生叔叔,我吃藥就行,我不要打針」……
我問他:「你為什麼喜歡看奧特曼超人呀?」
「因為奧特曼很厲害,能打敗怪獸……」
「你身體里有細菌怪獸,所以你才生病。現在醫生叔叔幫你輸液,就像給你的身體打進一群奧特曼超人,能很快地消滅細菌怪獸,你就能變得很強壯呀。」
兒子眼裡露出驚喜,最後他跟我進了輸液室,雖然把胳膊伸給護士阿姨時,因為害怕,小胳膊在微微發抖,也因為緊張而額頭冒汗,但是我從他的眼裡看到了勇敢的小種子在發芽……
3、當孩子表現得比上一次好,家長別忘記稱讚
正如幼兒說在前面提及,恐懼是人天生的能力,目的是為了保存生命的延續。孩子在跟恐懼感抗爭時,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和努力,當孩子表現得比上一次好,家長別忘記稱讚孩子,肯定孩子的進步。因為鼓勵就像雨露和陽光,能幫助孩子內心的勇敢小種子長得更好。日本心理學家定藤規弘曾經說過,孩子受到稱讚後,大腦的紋狀體變得十分活躍,能激勵孩子有更多的積極性。
有一位叫布魯斯的外國醫生,曾經分享過他這樣鼓勵小病人的:
小男孩摔斷左腿需要到醫院做緊急接駁手術,但手術前需要打一針,無奈小男孩看到護士拿著打針器就哭鬧,還一邊哭一邊嘗試踢打雙腿,這可急壞了父母和醫生。這時叫布魯斯的年輕醫生蹲下去安撫孩子,先讓孩子平靜下來,微笑著跟小男孩說:「我小時候也特別害怕打針,在針筒面前,我會緊張得尿濕褲子。我的爺爺告訴我,面對恐懼就像吞苦丸,每當你緊閉雙眼吞下一顆,吞得越多就會越勇敢,所以我就閉眼吞呀吞,真的很有效,你也可以試試……」小男孩笑了,最後閉著雙眼向護士伸出了胳膊。
溫馨提示:
年齡太小的孩子,比如幾個月的娃娃,聽不懂話,也不懂得跟父母溝通,父母只能在寶寶打針後安撫。具體的要領是:家長抱著哭鬧的寶寶輕拍寶寶後背,還要表達同理心,「打針有點痛,媽媽/爸爸理解」,溫柔的安撫,能幫助寶寶慢慢地恢復情緒。
所以小娃兒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的小小心靈還在學習如何變得勇敢。你願意當他們的「勇敢老師」嗎?
關鍵字:寶寶打針、幼兒心理、母嬰育兒、親子成長、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推薦閱讀:
※如何教育離家出走後的孩子
※和孩子一起讀詩 |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憑什麼不讓給孩子改姓
※你以為孩子睡著了,其實他們在等父母的「直播」...
※在寶寶面前換衣服?小心可能禍害孩子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