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思鄉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思鄉,思念,愛情
【名句】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出處】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註】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① 何當:什麼時候。
②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③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裡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④ 卻話:回頭說,追述。
【說明】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樸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迹。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樸、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賞析】
本篇按「寄內」解。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知,是妻子先寫信詢問詩人歸家的日期,所以詩人才回寄此詩。一句「未有期」,看似輕描淡寫,毫不經意,背後卻隱藏著沉重的無奈,詩人內心肯定是很想回家的,可是歸期尚無定準,如若多說肯定會更加引人傷感,所以下一句詩人立即轉移了話題,說「巴山夜雨漲秋池」。「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眼前所見,和回答歸期是沒有什麼相干的,可是就是這麼簡單的一提,就把話題從沉重的遙遙未知的歸期轉移開來,由虛轉實,寫眼前之景,也是向妻子描寫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和狀況,讓妻子無須擔心自己。「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節奏輕快,其實也蘊含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愁。秋雨往往是淅淅瀝瀝的,如絲如網;雨聲也是滴滴答答的,夜深不止,聲聲敲打在詩人心頭,再加上窗外漆黑朦朧的夜色,實在令人神傷,詩人並沒有直接訴說憂愁,只是通過景物來反應自己的內心,鬱悶、孤寂。更多描寫思鄉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寫景畢竟是在轉移憂愁,同時也是在渲染憂愁,愁畢竟還是遮不住的,詩人還是按捺不住內心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情感澎湃,最後也忍不住焦躁急切起來,不禁發問「何當共剪西窗燭」,什麼時候咱們能一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徹夜促膝長談呢? 「卻話巴山夜雨時」,到時候我就能向你傾訴我此刻(此刻巴山夜雨)對你的思念之情了!本來詩人正說眼前之景,可是內心深處的情感想要壓抑,又談何容易?實立即又轉為虛,景立刻轉為情,想像自己歸家之後的美好場景,心聲盡數展現,表達了對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含蓄雋永。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裡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後也,奇絕!」魂飛回到家容易,可最後還是要飛回來,這可就難了。全詩開篇一問一答,極具張力,由虛轉實又虛,情景相融,明白如話,曲折纏綿,餘味無窮!
(責任編輯:夏素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