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熱衷香港讀大學(兩岸聚焦)
台灣學生熱衷香港讀大學(兩岸聚焦)本報記者 吳亞明 李煒娜《 人民日報 》( 2013年03月21日 20 版)
大學博覽會上,台灣的中山大學招攬學生。資料照片日前在台北舉辦的大學博覽會上,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香港高校成為台灣學生和家長關注的焦點。香港大學今年計劃招收30位台灣學生,結果第一天就有250位台灣學生參加面試。看重香港的教育環境、國際化程度以及就業前景,而今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選擇到香港高校求學深造,探索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搶台生香港高校各顯神通香港高校到台灣招生,每年都有,可是這次台灣的大學博覽會,香港5所名校全部報到,還是頭一回。其中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在博覽會會場設攤,說明會、面試、英文筆試,一條龍服務。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則另租場地,各自作業。為了吸引台灣優秀學生,這5所港校各顯神通。香港大學祭出4年70萬港幣的最高額獎學金。香港科技大學則特別設立「奧林匹亞競賽獎學金」,吸引在數理競賽方面表現優異的台灣學生,而且獎學金沒有名額上限,最高金額4年64萬港幣。除了獎學金,今年首度來台招生的香港教育學院還以就業率高、起薪高作為賣點。香港教育學院「大中華事務處」處長許聲浪告訴記者,2011年該校有473位教育學程畢業生,有93.9%從事教職,平均起薪港幣1.93萬多元,堪稱香港各行業中起薪最高的。他說,台灣學生從該校畢業後也可留在香港教書,他預料台生的中文程度比港生好,謀教職更容易。許聲浪說,香港教育學院針對非本地的優秀學生提供高額獎學金,最多每年13萬港幣,足以應付在港的學費和生活費。為了改變以往的高考一試定終生,從1994年開始,台灣實行大學學科能力考試,用來測驗高中學生是否具備基本的知識進入台灣各大學就讀。之後,學生再憑學測成績參加台灣的「大學甄選入學」或「大學考試分發入學」。由於學測成績是統一考試、平時成績、日常表現的綜合評分,基本上可以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港校招收台生多以學測成績為重要指標。台灣師大附中高三英語資優班今年有6人學測70級分以上,其中就有5人想去香港讀書。其中曾姓同學一口氣報了香港大學、香港科大、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學院5所學校,陪女兒參加面試的曾太太感嘆說,她和先生都是農村長大,但她那個時代的年輕人,還可以靠上好大學來翻身,但這一代年輕人留在台灣,再怎麼努力,也看不到未來。曾先生說,看到台大法律系畢業只有2.2萬元新台幣的薪水,讓他很寒心,覺得在台灣讀再好的大學,未來都沒有競爭力。為了將來出路,兩人決定送女兒去香港讀書,且志在必得。夫妻倆準備把原本要留給女兒的「嫁妝」和「遺產」,改為她出門讀書的費用。求深造台生看重香港整體環境這幾年來,台灣學生選擇到香港求學深造成為一種趨勢,島內知名的武陵高中去年10個人出島讀大學,8人去了香港,2人去了內地。校長林繼生表示,香港高校近年積極到台灣各高中宣傳,除高額獎學金外,香港全英語教學環境很吸引學生,加上學費比歐美便宜,離台灣又近,以及未來就業機會,逐漸成為熱門選擇。林繼生校長的話,也是很多台生的心裡話,他們之所以選擇港校,看重的正是香港的教育環境、國際化程度以及就業前景。就讀港大經濟金融系的台生許立穎,前年11月就申請港大,去年2月收到學測成績單,他拿滿級分,很快就被港大錄取,也拿到高額獎學金,幾乎不用繳學費。許立穎說,他一開始就不想讀台灣的大學,就讀港大,是希望能拓展視野,該校除了全英語教學,學生也來自歐美亞各國和地區,可刺激自己思維更宏觀。他不排除畢業後留在香港工作,起薪可能有4萬到6萬港幣。香港科大工商管理系一年級台生鍾升原告訴記者,他新竹高中畢業,去年學測同樣考滿級分,繁星推薦錄取台大財金系,最後選擇讀香港科大,拿到學費全免獎學金。鍾升原說,香港科大全英語上課,某些台生起初可能不適應,但很快就可趕上進度,倒是經常要用英文寫作,挑戰比較大。到香港讀大學,除可接觸很多國際生,也認識不少陸生,休假時到大陸觀光也很方便。香港科大電子系三年級的台生呂頡,則是建中畢業,他當年學測72級分,放棄台大材料系,自費讀香港科大,原因是該校不論知名度、國際排名都比台大高,且可接觸不同的世界觀及更多元的華人文化。香港城市大學心理系二年級學生陳擎,台中一中畢業,當年學測74級分,同時甄選上台大心理系,他選擇拿全額獎學金讀香港城大。他說,香港是華人社會,台生就讀較無文化適應的問題,學校全英語教學,又有助他將來申請美國的研究所。該校上課著重討論、探索、創新,他得到很多啟發。不氣餒台灣高校積極招攬港生對於島內興起的赴港求學熱潮,島內輿論有點驚慌,認為台灣教育主管機關應該反躬自問,拿出對策,以免人才過度外流。不過台灣頂尖的大學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還是不慌不忙,換了當地俗語叫做「老神在在」。台大教務長庄榮輝說,台大目前有近千名外來學生,其中有四五百名是港澳生。平心而論,香港大學、香港科大等香港知名大學,辦得不錯,台灣高中生到香港交流,並非壞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香港很多學生,其實也很想來台讀大學。他說,最近台灣有80多所學校到港澳招生,台大到香港名校培正高中辦招生說明會,座無虛席,有家長告訴他,希望孩子讀台大的原因,是想來學台灣式的普通話。庄榮輝說,台大學費只有香港的1/8,台灣的文史哲領域,比香港更有深度,這些都是招生賣點。不過,庄榮輝也感慨,當局不準公立大學漲學雜費,卻又不願花錢投資,以至於台大無法比照港大,出不起4年200多萬新台幣的高額獎學金,搶頂尖學生,台大可能輸在獎學金太少。相隔十二年 世界華商再聚中國(僑連四海)本報記者 孫立極《 人民日報 》( 2013年03月21日 20 版)時隔12年,世界華商大會再次回到華商的故鄉中國——近日,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籌備工作委員會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大會將於今年9月24日至26日在成都舉行。兩年一屆,足跨亞歐澳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任啟亮,此次擔任第十二屆世界華商大會籌委會辦公室主任。他介紹,世界華商大會1990年由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倡導發起,是全球最具規模和代表性的華人商界盛會。1991年8月,首屆世界華商大會在新加坡舉辦,大會以「聯繫世界各地華商,加強商業發展」為宗旨,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名華商參加了大會。此後,每兩年舉辦一屆,香港、泰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地都曾舉辦世界華商大會。2001年9月,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首次到中國舉辦,在江蘇南京,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0名華商代表出席大會。本屆廣泛性將創歷屆之最中國人大規模走向世界,一次是1840年鴉片戰爭後,到上個世紀40年代,很多人為討生活走出國門;再一次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很多人通過留學、經商,成為新一代移民。前者常被稱為「老僑」,後者常被稱為「新僑」。任啟亮說,第十二屆大會將不僅邀請「老僑」,也邀請「新僑」;既邀請商界精英、華人富豪,也邀請中小企業負責人,「我們準備邀請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的精英,個人資產只是一個指標,並不代表全部。」2011年,世界華商大會20年後再次回到發起地新加坡舉辦。一篇署名鄧素娟的文章寫道,閉幕晚宴開始,「打開門一看,心頭為之一震,不是因為4000人的場面夠大,而是這裡彙集的是當年顛沛流離,越過大洋,刻苦奮鬥後的華僑後裔,以及來自中國的中國人。」華商是特殊的團體,中國人勤勞、聰明的特點在他們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華商團體人才濟濟,」任啟亮說,目前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5000多萬人,海外華僑華人社團有近萬個,其中工商社團有1000多個。他介紹,「預計本屆參會的海內外華商有3000餘名,雖然人數不是歷屆最高,但將是層次最高、代表性最強的一屆。」因為參會華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了東南亞和北美洲等老牌華商聚集地,還將邀請東歐、南美洲和非洲的新晉華商代表,在廣泛性上將是歷屆大會之最。全球華商交流的重要平台世界華商大會一直以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全球華商之間的聯繫與友誼,促進交流、合作與發展為己任,第十二屆也不例外。任啟亮介紹,本屆華商大會由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主辦,成都市政府承辦,全國工商聯、中國貿促會協辦,國務院僑辦、四川省人民政府支持,主題為「中國發展、華商機遇」。「大會期間,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講,大會還安排了中國經濟論壇、近20場專題論壇、經貿洽談、產品展示、商務考察等活動,中國經濟論壇還將請到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央行等部委領導出席參加討論。」兩岸光影 星輝相映江寶章 徐 林 朱 軍《 人民日報 》( 2013年03月21日 20 版)
2012年,兩岸攝影家在台東拍攝漁民捕撈時的情景。焦紅輝攝
2008年元宵節兩岸攝影家在閩西拍攝客家人鬧元宵時的情景。焦紅輝攝4月,兩岸攝影家將前往多彩貴州採風,焦紅輝正在緊張地做著各種準備。自2002年海風出版社啟動「兩岸攝影家·兩岸行」交流活動以來,他們先後在台灣、福建、四川、安徽、上海、湖北、山東等地採風;7次在台北、台南,6次在福州和山西平遙、雲南大理、武漢、上海等地,舉辦兩岸攝影家作品聯展。台東漁家在凌晨海風中撒網的身影,福建閩西帶著濃郁客家氣息的土樓,武夷山迷人的雲海丹山……兩岸的名山大川、城市鄉村,通過兩岸攝影家的鏡頭,一一展現在人們面前。焦紅輝是海風出版社社長,他和台北攝影學會前理事長蔡登輝,10餘年來不懈努力,將兩岸攝影家組織在一起,記錄真實,傳播文化,建立友情,為此,他們被兩岸同行戲稱為「兩『輝』相映」。為了讓「兩岸攝影家·兩岸行」系列交流活動更有成效,每一次活動,他們都殫精竭慮,精心策劃。隨著採風活動的不斷深入,兩岸攝影家們的鏡頭裡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風景名勝了,如何展現近代中國歷史的沉重感和現代感,成為他們追逐的目標。2009年,兩岸的攝影家們沿著福州和閩江一路順流而下,將140年前愛爾蘭著名攝影家湯姆森鏡頭下的福州和閩江重新進行梳理,用鏡頭重新演繹了跨越三個世紀的福州和閩江——「跨越三個世紀的影像」攝影展2010年在福州舉辦,不同時期的同一地方勾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與思考,讓觀者對中國滄桑巨變無限感慨。現實與歷史交匯,影像與文化結合,一張張照片也就有了更豐富的內涵。2011年5月,海風出版社與武漢市台辦合作,舉辦了兩岸攝影家荊楚文化行活動。兩岸攝影家先後來到武漢市辛亥革命舊址、黃鶴樓、武當山、長江三峽、荊州古城牆等地採風,歷時半個月,行程3000多公里。十年光影,兩岸攝影家在用鏡頭記錄社會、歷史、人文和生活的同時,也收穫了歡樂和友誼。一次次難忘的經歷,成了兩岸攝影家共同的記憶。焦紅輝至今還記得2012年7月,他們到台東拍攝捕魚苗。凌晨3時,大雨一夜未停。去,漁民可能因大雨不出來捕魚苗,還有山洪暴發的危險;不去,就只能困守酒店。最後,他們還是斬釘截鐵地出了門。4時50分,到了第一個拍攝地金侖,不見漁民。5時,到第二個拍攝地大溪,有燈光!漁民出來捕魚苗了!此時,大雨奇蹟般地停了。所有人都不禁歡呼雀躍,端起設備,向海邊衝去。5時30分,太陽躍出太平洋水面,霎時間彩雲飛舞,霞光四射,波翻浪卷,魚躍人歡……「咔嚓、咔嚓」快門聲不斷。那一次,兩岸攝影家收穫頗豐。晨光下,金燦燦的漁網、搖曳的肢體、浮動的光影,彷彿是一出海上的舞台劇。類似的經歷,多次出現在他們共同的攝影交流活動中,在他們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美好印象。十年光影,兩岸攝影家們的心血凝結成一幅幅精彩而動人的影像,僅海風出版社就陸續出版了《涼山火把節》、《古徽州·新黃山》、《閩西北風情》、《兩岸城市巡禮》、《光影世博》等。10餘年不輟交流,9次赴台辦展,焦紅輝感慨良多。兩岸雖履痕艱辛,所幸海峽風浪漸平,人民相親。光影之外,最珍貴的是兩岸攝影家結下的沉甸甸的情誼。林毅夫的回鄉路(觀滄海)孫立極《 人民日報 》( 2013年03月21日 20 版)林毅夫能否回台灣祭祖、省親?幾乎成為每年兩會的一問。今年台灣相關部門的回復依然如故:允許林毅夫回台,但抵台後要依「軍法」懲處。林毅夫何許人也?除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他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過去——1979年5月,在金門駐守的林毅夫泅渡過海,在廈門上岸。這一渡,沒有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腳步,只改變了林毅夫個人的命運。他先在北京大學讀書,後赴美深造,憑著才智和努力,成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是第一位擔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的發展中國家學者。當然,這一渡,也讓他再難返鄉,即使2002年父親去世,他也未能回台奔喪。實際上,台灣人對林毅夫抱持複雜的情感,可以想像,也可以理解。假如林毅夫窮困潦倒,沒有今天的突出成就;假如林毅夫發光之地不是中國大陸,而是美國或其它地方,以台灣這個溫情脈脈的社會,會同情他30多年不離不棄的鄉愁,也會執行早該過期的法律追訴期。遺憾的是,林毅夫太有名了。如今,他駐守過的金門,已成為大陸遊客流連忘返的觀光勝地;海峽兩岸的退役將領也多次聚會交流,這場在30多年前的時空下發生的事件還未了結。這不由讓人想起1987年,文學家梁實秋在台灣逝世。他留在大陸的女兒梁文茜聞訊急赴香港,焦急等候數日,仍未得到台灣入境許可,最後抱憾而歸。在台灣相關部門當年看來,拒絕梁文茜入境,理所應當。但是今天看來,是多麼無情,除了讓這位老人留下終生遺憾,沒有任何意義。會不會有一天,人們想到林毅夫,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時過境遷後,才發現悲劇背後的理由,如此蒼白、全無意義。2008年,林毅夫獲邀加入世界銀行時,一家台灣媒體評論說,對此,「台灣既不能居功,也不能沾光」。而林毅夫在台灣的中學校長則引以為傲,認為是台灣之光。實際上,自他成名以來,林毅夫從未掩飾他的台灣背景,這個宜蘭子弟憑著自己的才智、勤奮、謙和及取得的成就,不但可以為台灣增光,也可以為台灣發展助力。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勢不可擋的今天,何不化解歷史恩怨,讓61歲的林毅夫在清明時節踏上歸途,一解鄉愁,也為兩岸再添佳話。
推薦閱讀:
※最新四年級學生作文精選
※學生流行「婚字頭」文化誰之殤
※加拿大的潛規則,讓無數中國留學生為難
※給藥劑量、濃度、配比……計算方法匯總,醫學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