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與抗病毒
07-07
「手足口病」防治與抗病毒 近段時間,在兒科門診常會聽見一些家長焦慮地向醫生詢問:「醫生,我的寶寶發燒、拒食、哭鬧不安,到底患了什麼病?」仔細檢查發現,患兒口腔內頰黏膜、舌、口唇等處可見紅色斑點,有的伴皰疹,有的皰疹潰破形成潰瘍,同時在患兒的手足也可發現皰疹,這就是手足口病。因為潰瘍處疼痛異常,故常影響患兒吃奶吃飯,並哭鬧不安。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主要為EV71、柯薩奇、埃可病毒)引起的好發於小兒的傳染病,全年均可發病,春、夏季為高峰期。此病傳播速度快,範圍廣,發病年齡從4個月嬰兒到30歲成人,以4歲以下嬰幼兒多見。可伴發熱,臨床首先表現為口痛、厭食,口腔內可見散發性小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顎等處為多。皮疹先見斑丘疹,後轉為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較水痘皮疹小,質較硬。皮疹出現於手腳較多,掌背均有,也可見於臀及臂、腿,皮疹不留疤痕或色素沉著。大多數預後良好,病程一周左右。 手足口病主要防治措施: 及時隔離患兒或健康帶病毒者是本病的傳染源。患兒說話時的口水飛沫、接觸過的玩具都可帶有病毒。因此,加強居室內空氣流通,提高嬰幼兒衛生保健,及時隔離患兒是主要的預防措施,對學校和幼兒園尤其重要。 多喝水多休息保證患兒有足夠的休息,若小兒有發熱時,多喝水,體溫大於38.5℃也可口服退熱葯。 飲食清淡因口腔有糜爛,小兒吃東西困難時,可給予易消化的清淡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避免引起疼痛而拒食,定時讓患兒用溫水沖漱口腔。 避免感染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對破潰處,可諮詢醫生使用藥物以減輕疼痛及促使糜爛面早日癒合。 使用抗病毒藥物對於已有病者,為了防止傳染給其他人,可適當應用一些廣譜抗病毒藥如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其中利巴韋林氣霧劑效果較好。利巴韋林系局部用藥,直接使用到患病部位,安全有效,對兒童副作用小。但需要注意,因為手足口病多是手、腳、口腔同時患病,故不能用一支利巴韋林氣霧劑同時噴手、腳和口腔,應幾支分開,做好標記使用,避免不同部位交叉感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乙肝病毒攜帶者禁忌食物有哪些
※乙肝病毒攜帶者要重視防肝癌降臨
※紫靈芝與病毒
※EB病毒抗體陽性與鼻咽癌的關係
※細菌和病毒生物學特性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