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儒學初步(六)

關於[中國儒學初步(六)]的字幕:

  • 一般孔子的政治理念,
  • 有三個字,叫庶、富、教。
  • 恕是多了,人口多了,
  • 那麼當時的政治穩定、清明,
  • 老百姓都過來了,
  • 所以孔子再一次經過魏國的時候,
  • 冉有為他駕車,
  • 他們看到的是人口多了,
  • 表明這個地方政治穩定,
  • 或者清明,
  • 或者人口繁衍很正常,
  • 那麼孔子很欣慰地說,「庶矣哉!」
  • 人多了,多才多藝的冉有,
  • 請教孔子說,
  • 人多了以後又怎麼樣呢,
  • 他說富之,使老百姓富起來,
  • 富了以後怎麼樣,要教之,
  • 所以庶、富、教
  • 這是我們的執政之道。
  • 然後孔子所重視的
  • 是民、食、喪、祭,
  • 老百姓的生生死死和他的祭祀,
  • 還講「養民也慧」,「使民也義」,
  • 「節用愛人,使民以時」,
  • 這都是他的
  • 所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不患貧而患不安」
  • 這是都他的一些政治的理想,
  • 社會的理想。
  • 此外我們知道孔子的思想,
  • 特彆強調他的一些,
  • 比方說他的天道觀念。
  • 他重視的這個天的看法。
  • 他有宗教神性意義的,
  • 或主宰意義的「天」的看法。
  • 有形而上的「天」的看法,
  • 有道德意義里的「天」的看法,
  • 有自然之「天」的看法,
  • 有偶然命運之「天」的看法,
  • 所以他的天命觀,天命論,
  • 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 人之為人,
  • 不能沒有這樣一個超越的嚮往,
  • 不能沒有終極的最後的關懷,
  • 那麼支撐生命的一個信仰、信念,
  • 那麼孔子他有這樣一個信念。
  • 首先我們看命運之「天」,
  • 司馬牛他說人家都有兄弟,
  • 我獨沒有,
  • 當時的獨子是受人歧視的,
  • 子夏說了,「商聞之矣,
  •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其實卜商子夏這裡說的是,
  • 不只是一個命運之天。
  • 他還是講的是,
  • 如果我們君子能夠修德進,敬德,
  • 對人有禮,
  • 那麼四海之內都是你的兄弟,
  • 所以他講的是
  •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 你看就是在子夏所說的,
  • 所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這種命運之天的意蘊中,
  • 他也不是聽命於這個命運,
  • 所以他說我們君子修德,
  • 我們就有很多朋友,
  • 四海之內都有我們的兄弟,
  • 那你何患,
  • 何必擔憂你沒有兄弟,
  • 但在這個意義上,
  • 天可能是命運的天的意思。
  • 還有自然之天,
  • 比方說孔子說:「天何言哉!
  •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 天何言哉?」
  • 那這個意義上來講,
  • 「四時行,百物生」的這個天道,
  • 這是一個,
  • 今天我們所說的自然之道。
  • 另外孔子也講過道德義理的天,
  • 他講「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 魏國的政治家 一個小人,
  • 要孔子去巴結他,
  • 好像不巴結他,那不行,
  • 在魏國行不通。
  • 孔子說,我得罪了上天,
  • 得罪了老天,
  • 那我怎麼樣地祈禱,
  • 怎麼樣地巴結也是沒有用的。
  • 司馬相魋要殺他,
  • 他說「天生德於予,
  • 桓魋其如予何?」
  • 你相魋,你桓魋拿我怎麼樣呢?
  • 這些都是道德義理的
  • 一種天論意向。
  • 另外還有一種
  • 是自然之天和道德義理的天,
  • 交叉整合的這樣一個天,
  • 比方說,「大哉!堯之為君也。
  •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 煥乎,其有文章!」
  • 老百姓這樣地如此地歌頌堯,
  • 堯又是以上天為法則的,
  • 那麼這個天它既有自然之天,
  • 也有道德義理之天的一種整合,
  • 還講:「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這也是這樣一個天的印象。
  • 另外是保留了
  • 宗教神性的意義的天,
  • 他說,「吾誰欺,欺天乎!」
  • 我欺負誰呢,我欺負老天嗎?
  •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他詛咒,
  • 「不怨天,不尤人,
  • 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下學,學人事;
  • 上達,達天命。
  • 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吉有凶,
  • 我不責備人(不尤人)。
  • 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
  • 故我不怨天也。」
  • 不埋怨老天
  • 那麼孔子在匡地,
  • 被匡人以為他是陽虎,
  • 把他拘禁起來了,關起來了。
  • 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周文王死了以後,
  • 文化不就在我的肩上嗎?
  • 不就在我這裡嗎?
  • 「天之將喪斯文也,
  • 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 天之未喪斯文也,
  • 匡人其如予何?」
  • 周文王死了以後能不能文化?
  • 華夏斯文的傳續
  • 不就在我的肩上嗎?
  • 捨我其誰?
  • 老天如果誓要斷送華夏斯文的話,
  • 那我作為後人,
  • 我怎麼能夠襲得前面的文化呢?
  • 老天既然不肯中斷華夏的斯文,
  • 那匡人又拿我怎麼樣呢?
  • 所以「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所以你看,
  • 孔子以這樣的斯文傳續
  • 而自命,而承擔,
  • 所以在孔子的天命論裡邊,
  • 並不是我們的
  • 以前的教科書所說的,
  • 什麼宿命論,命定論,
  • 完全不是這樣的,
  • 一個有高度信仰的人,
  • 上天的崇拜,上帝的崇拜,
  • 高度信仰的人,
  • 他才有這種定力,
  • 顛沛流離之中,
  • 堅持自己的信念,
  • 知其不可而為之,
  • 像孔子一樣的,
  • 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 有殺身以成仁。」
  •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 有殺身以成仁。
  • 所以我們看即使是在形式上,
  • 好像是臣服於、匍匐於天命之下,
  • 被過去的教科書寫為所謂宿命論,
  • 命定論的孔子,
  • 其實他是有大信仰。
  • 他對於民間的小信仰,
  • 怪力亂神,存而不亂,
  • 但是他對上天、上帝
  • 有最高的信仰和敬畏。
  • 所以他才能夠承擔,
  • 才能夠有這樣的大力、怨力,
  • 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 救民於水火之中,
  •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 儒家的這些信念,
  • 他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
  • 這就是孔子論天,孔子論天命,
  • 他所帶來的一個極度的,
  • 我們思想上要有一個
  • 非常博大的一個常宇,
  • 才能領受、領悟像耶穌基督,
  • 像穆罕默德,像佛陀,
  • 像孔子這些世界文化的偉人,
  • 他們既是文化學者,
  • 也是宗教領袖。
  • 所以我們的文化源頭,
  • 有孔子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 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尊重的。
  • 所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 所謂「道之將行也與,命也;
  • 道之將廢也,命也。」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 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 這都是孔子的。
  • 我們武漢大學校訓有弘毅,
  • 弘毅這兩個字就取自曾子,
  • 《論語·泰伯篇》
  • 所記載的孔子的愛徒,
  • 像孔子四十多歲的曾孫,
  • 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遠。
  •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這種人道、論道、承擔,
  • 來弘大,
  • 來完成天賦給我的使命,
  • 而且用我們的弘大剛毅的品格
  • 來成就自己。
  • 所以這是死而後已的這種精神,
  • 這都是孔子天命論中的
  • 題中應有之義,
  • 這就是超越精神,
  • 超越之天,
  • 宗教性的歸屬感的這個天,
  • 道德之天,
  • 道德義理的次序和法則的天,
  • 自然之天,
  • 自然變化過程和規律的天,
  • 偶然命運的天這些不同的含義中,
  • 孔子的天的含義
  • 最終的是超越性、
  • 道德性這樣的天,
  • 所以這個裡面有很多的東西
  • 我們可以來了解,
  • 所以在1973年,
  • 長沙馬王堆帛書出土的懿傳之中,
  • 孔子說他不佔,
  • 孔子的佔有80%的准,
  • 但是他不佔,
  • 他說我是觀其德懿,
  • 他把我們向占士,
  • 他把我們傳統中的周易,
  • 《易經》以前的傳播的占士,
  • 夏商周文化中,
  • 使巫之士的這些東西,
  • 他把它做了一個道德性的轉化,
  • 他說我後起逐步矣,
  • 對於逐步巫士來說,
  • 我後於他們,
  • 我是觀其德懿爾,
  • 所以我們看
  • 他是以道德倫理、仁義,
  • 作為福報和吉祥的根據,
  • 這樣主動性操之在我,
  • 而不是他者。
  • 所以對於超越的他者,
  • 自然的他者,社會的他者,
  • 孔子他還是有很多很多的
  • 仁與它們之間的一種關聯性,
  • 他強調祭祀的重要性,
  • 他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吾不與祭,如不祭。」
  • 他很重視祭祀上天,
  • 祭祀山神、樹神、自然神,
  • 祭祀祖宗神靈的重要性,
  • 他要親自去祭祀,
  • 虔誠地祭祀,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但是他消解了鬼神迷信,
  • 至少是存而不仁,
  • 敬鬼神而遠之,
  • 他不「語怪、力、亂、神」
  • 但是他很有理性,
  • 同時他也表明了
  • 他的最終最後的根源性的信仰,
  • 他是沒有丟掉天、天道,
  • 天命的信仰,他沒有丟掉。
  • 唯其如此,他才表現的有一種
  •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這樣的精神。
  • 這就是他的一生的
  • 一種生命的途程。
  • 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他十五歲立志向學,
  • 學不只是學知識,
  • 學還有學道德,
  • 學做人,學做事,
  • 三十歲在社會上站立,
  • 懂得禮,懂得規範。
  • 四十歲沒有困惑,
  • 所謂沒有困惑是不疑惑,
  • 他是有堅定性的,有定力的,
  • 五十歲懂得天命,
  • 到50歲的人,
  • 也許今天我們現代到50歲的人
  • 還不能夠有自主性。
  • 還在受外在的力量的誘惑或左右。
  • 那麼他覺得50歲的人,
  • 已經是有一個生命體驗的人,
  • 有一個閱歷的人,
  • 那麼這些人
  • 已經不再被外在的力量所左右,
  • 那麼他可以有定力、有操守,
  • 60歲什麼話,反對他的話,
  • 各種刺耳的話都能夠聽得進去,
  • 叫耳順,耳順之年,
  • 到70歲是真正的自由,
  • 自由不是無法無天,
  • 自由是從心所欲,
  • 但是不逾大的規矩,
  • 這是孔子他的生命的途程。
  • 從孔子的生命途程中,
  • 我們可以體驗到
  • 這樣一位中國文化的代表者,
  • 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平俗的一個人,
  • 他的一生,
  • 平凡的一生中有不平凡的事業,
  • 所以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所討論的,
  • 《論語》以及孔子的
  • 思想的一些內涵。
  • 好,我們休息一下吧
  • 推薦閱讀:

    孔孟的思想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學思想能混為一談?
    荀子與先秦儒學價值觀的轉向
    柯儒學:試論易經風水
    【考點專練】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史部明儒學案[清] 黃宗羲卷四十三 諸儒學案上一

    TAG:中國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