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鋼琴師》(國語配音 )
07-07
電影:《鋼琴師》(國語配音 )簡介: 經典大片《鋼琴家》,中國大陸把「The Pianist」譯為「鋼琴師」並不確切,無論意譯還是直譯,都應譯為「鋼琴家」;正如不能把小提琴家譯成小提琴師一樣(「師」好像有修理鋼琴的意思)。而台灣把它譯為「戰地琴人」則更荒唐離譜,「琴人」好像是生造名詞,而「戰地」兩字完全是強加的,原文根本沒有這個意思。而且以戰地記者等習慣說法,「戰地」兩字給人以隨軍作戰、報道的印象,而實際上這位鋼琴家和軍隊毫無關係,只是浩劫的倖存者。關於影片:童年從納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經歷是波蘭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個價值觀念。但是長期以來他一直逃避著這段不堪回首的記憶,他曾經拒絕了《辛德勒的名單》,因為他認為影片的題材和他的經歷過於接近。而十年後波蘭斯基終於有了勇氣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並將其通過自己的電影創作表達出來。「這是我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與我過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較,因為它把我帶回了那個我仍然銘記的時代。」 鋼琴家二戰期間顛沛流離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長體驗,可以肯定的說這部電影融入了他個人的感悟。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斯皮曼生於1911年,從小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幾年後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奏會在歐洲音樂界得到高度評價。回國後成為波蘭最年輕的鋼琴家之一。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死亡的城市》,於1946年出版。但由於書中描寫了波蘭猶太人對當時蘇聯的不信任,遭到蘇聯查禁。直到90年代,這本書才得以重見天日,改名為《鋼琴家》在美國重新發行,一舉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影片是投資3500萬美元的大製作,在捷克、柏林取景。148分鐘的長度也是參賽片中最長的一部。可以說這是波蘭斯基的雄心之作,不僅寄託了他自己的生命體驗,也成為他能否擺脫最近幾年低迷狀態的一個考驗。影片評價 同是描寫二戰時猶太人艱苦求生的電影,《辛德勒名單》拿了美國最高的奧斯卡獎,《鋼琴師》拿了歐洲最高的戛納獎,外加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名聲不相上下。兩部電影都是美國資金拍的英語片,都在波蘭拍攝,《鋼琴師》的一些情節在《辛德勒名單》里也出現過:猶太社團保護自己的音樂家,黨衛軍聽猶太人彈鋼琴等等。乍看起來,兩部電影只要拍一部就行了。但看完《鋼琴師》,我就是覺得裡面有些什麼地方跟《辛德勒名單》大大不同。從技術上說,我崇拜《辛德勒名單》,但比較影片立意,《鋼琴師》遠遠勝出。
推薦閱讀:
※配音基礎教程(四)表達(下)
※學習配音需要哪些基本功?怎樣練習?
※配音基礎教程(三)表達(上)
※如何評價《你的名字。》國語配音不念絲 (si) 守鎮或糸 (mi) 守鎮,非得念系 (xi) 守鎮?
※有哪些你感覺出鏡率較高但不出名的日本聲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