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複習 · 感染性心內膜炎
【2011-62 內科學 A型題】下列關於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斷檢查的敘述,錯誤的是
A、50%以上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結果獲自第一天的血標本
B、25%的患者有高丙種球蛋白血症
C、可見鏡下血尿
D、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可以發現直徑≤5mm的贅生物
題目解析
A選項應為90%以上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結果獲自第一天的血標本,故A選項錯誤。其餘選項正確,同學們記住即可。
本題屬於考查同學們的記憶力,可以由此看出考研很可能會進行細緻的考查,我將提供一種臨床治療思維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臨床思維記憶法:學習理論知識時,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利進行講解,如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併發症、實驗室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但有時這樣並不方便記憶,現在我們從臨床實際接診病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
接診病人時首先根據病人的主訴進行病史採集和查體,得到初步診斷,進而有的放矢地進行針對性檢查檢驗,最終確定診斷並進行治療。
例如:病人自述全身不適、發熱、乏力食欲不振、頭痛、關節痛等,查體發現心臟有雜音,皮膚有瘀點等,可初步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接下來進行針對性的檢查,尿常規,血常規,血培養等。如果尿常規發現鏡下血尿說明有腎損傷,而感染性心內膜炎併發症有腎損傷,此檢查結果可以指向感染性心內膜炎;如果血常規發現貧血、白細胞增多、核左移證實有菌血症,也可以指向感染性心內膜炎。血培養的結果就是直接證據了。當所有的檢查結果都出來了,再結合心臟雜音等臨床表現基本可以確診感染性心內膜炎,進而進行治療。
這樣的思維過程將小的知識點套入大的框架中,方便理解記憶,並且由於大框架的存在,不容易忘記。記憶因人而異,如果同學們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來記憶,此法僅供參考。
考點講解【2015年西綜大綱 內科學 三、循環系統疾病13.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
一、病因
急性者主要由金葡菌引起,亞急性者主要由草綠色鏈球菌。
二、發病機制
1.亞急性
(1)血流動力學因素 亞急性多發生於器質性心臟病,尤以二尖瓣、主動脈瓣瓣膜病常見;贅生物常位於血流從高壓腔至低壓腔產生高速射流和湍流的下游。
(2)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 當內皮受損時,血小板可聚集形成血小板微血栓和纖維蛋白沉著,形成無菌性贅生物,最常見於湍流區、瘢痕處和心外因素所致的內膜受損區。
(3)短暫性菌血症 口腔創傷→草綠色鏈球菌,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腸球菌和革蘭陰性菌,皮膚和遠離心臟部位→葡萄球菌。
(4)細菌感染無菌性贅生物 取決於發生菌血症的頻度和循環中細菌的數量、細菌黏附無菌性贅生物的能力。
2.急性
主要累及正常心瓣膜,主動脈瓣常受累。
三、臨床表現
1.發熱:最常見的癥狀。
2.心臟雜音:80%~85%的患者可聞心臟雜音。
3.周圍體征
(1)瘀點:可出現在任何部位,以鎖骨以上皮膚、口腔黏膜和瞼結膜常見,病程長者較多見。
(2)指和趾甲下線狀出血;
(3)Roth斑:視網膜的卵圓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多見於亞急性感染;
(4)Osler結節:為指和趾墊出現的豌豆大的紅或紫色痛性結節,多見於亞急性感染;
(5)Janeway損害:手掌和足底處直徑1~4mm無痛性出血紅斑,主要見於急性感染。
4.動脈栓塞:腦栓塞的發生率15%~20%,在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或右心內膜炎時,肺栓塞常見。
5.非特異性癥狀:脾大、貧血。
四、實驗室檢查
1.尿常規:常有鏡下血尿、輕度蛋白尿,肉眼血尿→腎梗死,紅細胞管型和大量蛋白尿→瀰漫性腎小球腎炎。
2.血常規:亞急性→常見正常細胞性貧血,白細胞正常或者輕度升高,分類計數輕度核左移。急性型→白細胞計數增高和明顯核左移。兩者的紅細胞沉降率均升高。
3.免疫學檢查:25%的患者有高丙種球蛋白血症;80%患者出現循環中免疫複合物;病程6周以上的亞急性患者中50%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清補體降低見於瀰漫性腎小球腎炎。
4.血培養:此法最重要。
5. X線檢查:多處小片狀浸潤陰影→膿毒性肺栓塞所致肺炎;肺淤血或肺水腫症→左心衰;主動脈增寬→主動脈細菌性動脈瘤。
6. 超聲心動圖:贅生物、瓣周併發症支持心內膜炎,經胸贅生物檢出率50%~75%,經食管可以檢出<5mm的贅生物敏感性95%以上。感染治癒贅生物也可持續存在。
五、診斷標準
《內科學》325頁的診斷標準需要識記,但是考試幾乎不會直接考查主要標準和次要標準是什麼,需要把握住題眼,如血培養陽性、超聲心動圖有贅生物及心臟雜音。
六、治療
抗微生物治療是最重要的治療,其治療原則為:早期;足量;靜脈為主;病原微生物不明時,選用有針對的廣譜抗生素;已分離出病原微生物時,根據葯敏結果使用。主要治療措施為經驗治療和外科治療。
推薦閱讀:
※重症肺部感染初始經驗性抗菌治療策略思考
※我回顧了一下我沒完沒了的尿路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衣原體感染的癥狀
※支原體特徵及感染與致病機理.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