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認識「方言」

認識「方言」

李永成

教會中有一種頗令信徒困擾的現象就是「講方言」。「方言」被有些人看作是一種特別的言語,又稱舌音 (speak in tongue),是別人聽不懂的,可能是連講的人自己也不懂的。有人用這種「方言」來禱告或講道。

有些教會鼓勵信徒講「方言」,什至認為講「方言」是重生得救的標誌,是被聖靈充滿的標誌。能講「方言」的信徒彷佛是比較屬靈,比較親近上帝。在同一個基督徒群體中,若大多數的人都會講「方言」,不會講的人難免有壓力,覺得自己比別人矮了一截。在其中作領袖的更是非講「方言」不可,否則就不夠資格帶領信徒了。在這些教會中的信徒若不想離開那教會,不想離開他的朋友,自然就想認同,很想學講「方言」。但與此同時,若他有機會與其他教會的信徒接觸,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基督徒都是沒有講「方言」的。而且在那些不講「方言」的基督徒里也有很多是愛主愛人的,是滿結聖靈果子的(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這樣的比對衝擊就會讓人覺得很迷茫。

「方言」到底是怎麼回事?「方言」與靈命長進有什麼關係?

有不少「講方言」的教會,信徒很活潑,很熱心傳福音,教會發展相當快。這些興旺的現象讓人很羨慕。期望教會有增長的教牧同工,當然會注意這些教會。但進一步探討的時候卻又發覺有許多「講方言」的教會是低沉、萎縮的。「講方言」與教會增長真有關係嗎?

有些傳道人,工作很勞累,但沒有什麼果效,教會發展沉滯,信徒表現散漫,並且對牧者不尊重,更談不上服從、受教。為了復興教會,重振「牧」綱,牧師就盼望能掌握一些屬靈的秘訣,以期重新得力,扭轉教會的頹勢。然而,不是每一個傳道人都有講道和傳福音的恩賜,不是每一位牧師都有能力改善教會的行政組織和人際關係,也不是每一位傳道人都有機會繼續進修;「講方言」似乎是一條比較簡便可行的途徑。舌頭一旦有了突破,就可以改變屬靈的面貌,成了屬靈人。有了明顯的屬靈恩賜,信徒自然另眼相看!「方言」的確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講方言」真是屬靈長進的捷徑嗎?

方言的起源和本意

「方言」在聖經記載不多,主要是記錄在新約,而且只在使徒行傳及哥林多前書。有關「方言」的起源是記載在使徒行傳。有關「方言」現象所引發的問題的處理原則,是記述在哥林多前書14章。馬可福音16章17節提及「新方言」這個詞,但沒有形容現象,更沒有解釋含義。

舊約聖經中有幾段經文提到有人被聖靈感動「受感說話」或「說預言」(參民數記11:25- 29;撒母耳記上10:5- 13,19:20- 24)。有學者認為那些「說話」或「預言」,可能就是新約聖經中所談論的「方言」。但這些經文並沒有指出那些說話是「別國的話」或是「神秘的言語」,當時的聽眾似乎都知道講者所講的內容,那些「受感說話」的人很可能是用大家常用的言語。這就與新約聖經中所講的「方言」不同了。再者,在這些舊約經文中所提到的情況都是與先知的角色有關。因此,那些「說話」也必是與先知的講論有關。根據保羅的了解,「方言」與「先知講論」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參哥林多前書14: 2- 5 )。所以,我們知道舊約中的「受感說話」和「說預言」,雖然都是聖靈的工作,但並不是新約所講的「方言」。

就新約聖經而言,有關「方言」出現的具體描述是從使徒行傳第2章開始,那是主耶穌升天后的第一個五旬節,當時聖靈帶著可見的形體顯現,如同火焰的舌頭分開落在各門徒的頭上,眾門徒都被聖靈充滿。聖靈賜給他們特別的口才,他們就說起別國的話來,講說上帝的大作為(使徒行傳2: 1- 4, 11)。應該注意的是:在中文譯本中,此處沒有用「方言」這個詞,卻指明那是「別國的話」,這是比較正確的□譯。「方言」這詞的希臘原文是glfssais,是「舌頭」的意思,也可以翻成「舌音」或「言語」。使徒行傳2章4節中「別國的話」原文是eteraisglfssais,直譯應該是「其他的舌音」,但也可以翻成「其他的言語 」。單憑這節經文不能確定它的涵義,但細看下文(6- 11節)就可清楚知道:門徒所講的是當時由各處而來的猶太人所慣用的「鄉談」,希臘文是dialXkt (dialect),那應該是人間聽得懂的語言,不可能有其他的意義。

使徒行傳還有兩段關於「方言」的記載,就是在10章46節和19章6節。使徒行傳 10章是記述彼得被上帝差遣,首次向外邦人哥尼流傳福音的經歷。彼得在講道的時候,聖靈便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他們就說「方言」,稱讚上帝為大(徒 10: 44- 46)。經文中清楚記載:彼得和眾信徒能明白那些人所說的「方言」是 「稱讚上帝為大」。可見那是人間聽得懂的話。彼得後來還特別為此事作見證說:「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徒11 : 15)。彼得在這裡所說的「當初」,當然是指使徒行傳第2章「五旬節」的經歷——他們用「別國的話」,講說上帝的大作為。

因此,可以斷言,使徒行傳第2章和第10章所提到的「方言」,都是人間言語,是「別國的話」。其中包含多種地方方言,不是同一樣的「方言」(徒2: 5- 11 )。

今天不少鼓吹「講方言」的教會,會眾是講同一類型的「方言」——發出單調含糊的舌音。這種現象與聖經的記載截然不同。

使徒行傳19章記載保羅遇到了施洗約翰的門徒,就奉耶穌的名為他們施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徒19: 1- 6)。在這段經文中沒有清楚說明那些「方言」是不是人間能懂的言語。但在同一卷書中(使徒行傳),在類似的情況下(談及聖靈降臨),用同樣的詞(「方言」),應該是表達同樣的意義。這是很基本的解經原則。所以,這裡的「方言」應該也是「別國的話」。這樣的解釋正符合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4章所表達的:那是「外邦人的舌頭」(林前14: 21)。有人認為哥林多前書14章所論的「方言」有兩種:一種是「外邦人的舌頭」(21 節),是「別國的話」;另一種是「沒有人聽出來」的(第2節),是神秘的言語。這樣的了解最大的困難是,在同一章聖經中,用同樣的詞,怎麼可能是指兩樣不同的事?聖經中似乎沒有同樣的例子。作者既然沒有說有兩種不同的「方言」,我們就不應該硬把「方言」分成兩種。第21節英文聖經的(NIV)口譯是:「Through men of strange tongues and through the lips of foreigners……」這樣的□譯會使人誤會,以為真是有「奇異的言語」(strange tongues)。經查對聖經原文(希臘文),「en eteroglfssois kaien ceilesin eterwn」英文直譯應該是:「in other tongues and in lips of others」,其中並沒有「奇異」的含義;所以,中文聖經的□譯就比較好:「用外邦人的舌頭,和外邦人的嘴唇……」。這樣的描述是與使徒行傳第2章4- 11節吻合的,那是指人間能懂的言語。

哥林多前書14章2節的「沒有人聽出來」應該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因為假如是絕對的「沒有人聽出來」,下文卻一再提出要把「方言」翻出來(表示有人可以聽出來,看5, 13, 27- 28節),那就前後矛盾。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那講「方言」者知道他所講的「方言」,不是他們教會慣常用的語言,他曉得絕大部份在場的人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那是相對的「沒有人聽出來」),只因為出於聖靈的感動,他就用那種「別國的話」對上帝講說各樣的奧秘。那種話可能是他自己原來也不懂的,就像門徒在使徒行傳第2章中所經驗的那樣。

有人認為「方言」是哥林多前書13章1節所提及的「天使的話語」。基督徒能講「天使的話語」,當然是出類拔萃的屬靈精英了!但細看這節經文的上下文,就發覺「方言」並不是天使的話語。保羅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 1)請注意:這裡並沒有說,「方言」就是天使的話語。再者,沒有人可能會講萬種方言,這是文學上的誇張手法,「天使的話語」也是同類的用詞。這句話主要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儘管很有口才,很會講話,但沒有愛,他所講的話就沒有太大意義。

林前13: 8- 10說:「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這「方言」若真是「天使的話語」,當我們朝見那完全者(上帝 )的時候,應該更多用這天上的言語,不可能停止。但聖經明說:「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可見這裡所說的「方言」不是「天使的話語」。

總括而言,聖經中所記載的「方言」,都是「別國的話」,是地方的方言,是鄉談。那些會講「方言」的人,全是由於聖靈主動賜予特別的能力,是上帝為了達到特殊目的而行的神跡。不是人求來的,更不是學來的。

今天若有人講一些別人聽不懂的奇異「方言」,聲稱那是「五旬節」的屬靈經歷,並且教導別人講「方言」,這就明顯不符合聖經的記載。所以,不要學別人講「方言」。學到了,大概也不是真正的「方言」。若有人學了別人講「方言」,並且是講與別人同樣的「方言」,無論經驗多麼真實,無論感覺多麼美好,都需要深切反省,看看那是不是聖經所論的「方言」。

方言的目的

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4章的解釋,聖靈感動人講「方言」是有兩個目的:

一,造就講方言的人。「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 」(林前14: 4)可見聖靈感動人說「方言」,並不是為了培育教會的整體,對教會增長沒有必然的關係。哥林多教會是熱衷於講「方言」的教會,卻是有名的「問題教會」,這就是最具體的說明。「講方言」的教會能興旺,是因為別的原因,不是因為能講「方言」。

有人認為,被聖靈充滿就會講「方言」。這樣的了解並沒有聖經的根據。以利沙伯(路加福音1: 41),耶穌(同前4: 1),司提反(徒7: 55- 60),巴拿巴(徒11 : 24)等,都被聖靈充滿卻都沒有講「方言」。可見被聖靈充滿的人不一定講「方言」。然而,講「方言」的人都是出於聖靈的感動,而且講「方言」對信徒靈命是有幫助的,因為聖經明說,說「方言」是造就自己。為什麼說「方言」能造就自己?因為「方言」是用來禱告的。保羅說:「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上帝說。」(林前14: 2)「對上帝說的」,當然是禱告了。

我們讀使徒行傳第2章1- 13節的時候,常有一種錯覺,以為當時眾門徒是用「方言」(別國的話)向人講道;但其實他們是在高聲禱告,在讚美上帝,「講說上帝的大作為」。因為「方言」是對上帝說的。使徒行傳10章的記載更明顯:哥尼流一家聽見彼得講道,被聖靈感動說「方言」,稱讚上帝為大。哥尼流一家是「聽眾」,當然不可能在講道。他們是被聖靈感動,向上帝發出讚美。

基督徒順從聖靈的感動,向上帝禱告,對上帝發出讚美、感謝,與上帝的關係自然親密,靈命也必然長進。所以,說「方言」是造就自己。因為「方言」是禱告,不是講道。

使徒行傳第2章14- 26節的記載是彼得向眾人的講道。在那過程中沒有人翻譯,也沒有人表示聽到「別國的話」。可見彼得所用的應該是大家都懂的言語,很可能就是當時流行的希臘語。彼得並沒有用別人的鄉談(「方言」)來講道。

二,向不信的人印證上帝的臨在,表明上帝的心意。保羅說:「這樣看來,說方言不是為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不信的人。」(林前14: 22)

聖靈感動人說「方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在場的一些「不信的人」顯明上帝的心意。請注意,那些「不信的人」不一定是不信上帝的人。

使徒行傳第2章記載,五旬節的時候,許多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聚集在耶路撒冷。他們不相信「耶穌就是上帝所立的基督」。這些虔誠信靠上帝的猶太人就是「不信的人」。因此,聖靈感動耶穌的門徒講「方言」,引起那些猶太人的注意,證明上帝與這些門徒同在,從而向這些猶太人證明耶穌就是上帝所立的基督。

彼得和其他的使徒原都「不相信基督的救恩竟然會惠及外邦人」。當時的使徒們就是「不信的人」。因此,在使徒行傳第10章聖靈感動哥尼流的親屬密友,使他們在聽彼得講道的時候講出「方言」,證明他們已經領受了聖靈,證明上帝也悅納這些外邦信徒,從而改變使徒們的觀念。

當時有些約翰的門徒大概是不相信他們也必須要信耶穌,要奉耶穌的名受洗,才能得上帝悅納,否則他們早就奉耶穌的名受洗了。他們也不知道:信靠耶穌的人就有聖靈與他們同在(徒19: 1- 2,弗1: 13)。那些約翰的門徒就是「不信的人」。因此,在使徒行傳第19章特別記載,施洗約翰的門徒奉耶穌的名領受洗禮後,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說「方言」,表明聖靈已經降臨在他們身上,表明信靠耶穌基督是必須的。

聖靈感動人講「方言」,一定是有一些「不信的人」在場,因為「說方言是為了不信的人」。今天若是在基督徒的聚會中,大家在信仰上是彼此認同、彼此接納的弟兄姊妹,當中有人聲稱是被聖靈感動,用「方言」禱告,而在那聚會中並沒有不同信仰的人,那就是很奇怪的事!

講方言的原則

使徒保羅說:「那說方言的就當求著能翻出來」(林前14: 13),「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林前14: 27- 28)

這兩處經文清楚表明:講「方言」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當場必須有人翻出來。有人強調說,用「方言」禱告是用靈禱告,只管自己用「方言」禱告,別人聽不懂沒有關係。保羅並不同意這樣的講法,他說:「你用靈(用方言)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 (林前14:16)

個人在密室私禱的時候,自已用什麼語言禱告都沒有關係,但與別的基督徒一同禱告的時候,就該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假如在大家一同禱告的時候有人真是被感動要用「方言」禱告,他也該留意有沒有人可以翻出來。在他用「方言」禱告之後,在場應該會有人知道他是用什麼語言禱告,並且能翻出來。假如講「方言」的人發覺沒有人能翻,他就應該停止繼續用「方言」禱告。這是保羅強調的原則:「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翻。」

保羅說:「不要禁止說方言。」(林前14: 39)因為「方言」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為了向那些不信的人表明上帝的心意,是上帝施行的神跡。所以我們不應禁止,也不可能禁止。

然而,保羅並不鼓勵弟兄姊妹追求講「方言」的恩賜,只鼓勵大家追求別的可以造就教會的恩賜。在林前14章保羅清楚的說:「說方言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是造就教會,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更願意你們作先知講道,因為說方言的若不翻出來使教會被造就,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4- 5節)「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12節)「我感謝上帝,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18- 19節)很明顯的,保羅並不鼓勵信徒追求講「方言」的恩賜。

有些敬虔愛主的弟兄姊妹,因為接觸了講「方言」的人,他們被「潛移默化」 也有了講「方言」的「恩賜」,對講「方言」有美好的體驗。那些美好的經驗當然值得重視,但主觀經驗必須符合聖經啟示的真理。與聖經教訓不相符的主觀經驗,無論感覺多好,恐怕只是自我陶醉的心理作用。

參考書目:

陳終道 《神醫、先知、方言》 宣道書局 1963。

張慕凱 《近代靈恩運動》 建道神學院 1994。

林道亮 《從靈洗到滿有聖靈》

推薦閱讀:

帶你認識職場「五霸」
字課四十八──從「心」認識漢字
對從格的深層次認識
如何正確認識藍水翡翠?
走出藥物過敏認識誤區【圖】

TAG:方言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