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國工業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未來我國工業化發展面臨的挑戰來源:經濟預測部作者:閆敏時間:2014-07-16

2012年,我國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工業佔GDP比重為40%左右,城鎮化率達到52.57%。根據經濟學理論與國際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上數字表明我國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但是,由於金融危機衝擊,世界經濟長期低迷,全球正孕育著重大調整與變革,尤其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顯露端倪,如果我國不能緊跟潮流,新一輪技術變革將對我國未來工業化發展帶來較大衝擊。

一、第三次工業革命將轉變世界現有生產模式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過兩次重大產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目前已顯露端倪。第一次產業革命主要以蒸汽機為代表,以工廠取代了手工作坊,煤炭成為主要供給能源;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內燃機取代蒸汽機,新型交通工具不斷湧現,新通訊手段得以推廣。當前,第二次工業革命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應對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世界範圍內形成的龐大產能,使全球經濟周期波動日益頻繁,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打擊更加沉重,同時人類生存的地球越來越難以承受重負。世界經濟發展內在要求新技術與新的生產方式變革,拉動全球經濟走出危機陰霾。

全球目前正迎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經濟學家傑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預計一種建立在互聯網技術與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新經濟即將到來;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家》雜誌刊登的部分經濟學家有關「第三次工業革命」論述表示,建立在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將逐步來臨,它以製造數字化為核心,並將使全球技術要素與市場要素配置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產業主要是3D列印和智能製造等產業。其中3D列印主要通過快速成形技術,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過去主要應用於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現正逐漸用於某些產品的直接製造,如珠寶,鞋類,工業設計,建築,工程和施工,汽車,航空航天,牙科和醫療產業,教育,地理信息系統,土木工程等;智能製造主要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等,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

結合以上兩大產業特點,可以得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區別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顯著特徵。一是生產要素配置發生根本性轉變。第二次產業革命主要以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以及資源環境要素的集中投入為特徵,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則以知識要素與技術要素的密集投入為特點,這導致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快速減少,勞動力成本占生產總成本的比例大幅下降。二是生產空間格局發生根本轉變。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與消費在很大程度上是分割的,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成為全球製造加工基地,生產出的資本品與消費品銷往世界各地,而以3D列印等產業為代表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由於產品具有差異化、個性化、多樣化特點,因此生產過程更加當地化與本土化。三是生產精確程度大幅提高。第二次產業革命的生產模式決定產品必須按照圖紙,通過機械化程序進行加工組裝,產品尺寸與實際需求往往存在一定差異,難以實現零誤差。以3D列印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化主導產業,由於生產方式的變革與技術革新,連精度要求極高的人體器官如心臟瓣膜均可以列印,產品能夠達到精準無誤,而且最終生產環節不會產生廢棄物,實現零排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清潔生產。

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我國工業化形成挑戰

國外經濟學家錢納里、賽爾奎等,根據人均收入水平、三次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等指標,將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前工業化、工業化實現和後工業化三個階段,其中工業化實現階段又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時期。其中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的主要標誌是:人均GDP超過11170美元(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農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小於10%,而且第三產業的比重高於第二產業;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小於10%;城市化水平超過75%。按照以上標準,我國當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距離工業化完成仍有10-20年左右時間。但是,由於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我國產業構成以第二次工業革命主導的產業為支撐的格局將面臨嚴峻挑戰。

1、新增就業機會減少

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區域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製造業迴流發達國家,致使國際投資轉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徵之一就是生產產品的個性化與生產過程的本土化,原有的規模化、大批量生產模式被顛覆,新的產業中心轉移將伴隨新的就業崗位的轉移,這意味著部分新增就業崗位將被固化並分散在具有消費市場與數字化製造能力的地區,原有的以大規模現代化工廠吸納就業人員的方式將被打破,我國通過產業聚集與規模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模式將隨之發生轉變。

2、生產要素優勢消失

我國近年來工業化得以長足發展的要素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口紅利優勢,即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並且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裕的勞動要素。二是經過經濟高速增長期,中國積累了巨額財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GDP名義值較1978年增長了140多倍,產業發展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演化,資本要素當前正逐步取代勞動力要素成為支持產業的核心要素。三是中國從農業大國發展為工業化國家,資源環境要素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但是由於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資源與環境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目前這一要素逐漸由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要素轉化為制約要素。我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要素投入主要沿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的規律。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不是傳統西方經濟學歸納的勞動力、資本與土地,而是知識與技術要素。我國當前具有優勢的要素市場,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變得黯然失色,而知識與技術要素體系在我國遠未成熟。反觀西方國家,歐洲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正處於人口老齡化階段,勞動力要素優勢減弱,資本要素市場也受到來自新型工業化國家的挑戰,大部分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但是,如果第三次工業革命爆發,傳統生產要素優勢作用減弱,這些國家將憑藉其多年積累的教育基礎與知識技術優勢,在較短時間完成以數字化製造產業為支撐的「再工業化」過程,從而重拾製造業強國地位。

3、大範圍產能過剩問題凸顯

我國當前工業化發展主要沿襲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路徑,產業體系以重化工業為主,鋼鐵、水泥、有色、船舶製造、機械製造等產業在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擴張期積累了龐大的產能。經濟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進入收縮期,國際市場需求下降,我國部分行業已經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如果第三次產業革命興起並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歐、美憑藉其科技優勢以及高端製造優勢實現「再工業化戰略」,製造業中心將不可避免地重新轉移到發達國家。而我國經過前期在旺盛的國際與國內需求支撐下,形成的巨大工業生產能力將逐漸顯得落後並被國際市場淘汰,屆時大範圍產能過剩的局面難以避免,如果我國不能及時轉變發展方式、完成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工業化進程受到明顯制約。

三、積極應對挑戰

基於以上分析,如果我國延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傳統的產業發展規律進行工業化建設,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將受到未來席捲全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顯著制約。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趨勢,並給與了高度重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目前我國的機遇已經從傳統的加入全球分工、擴大出口、加速投資,轉變為新時期的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未來,我國如果能抓住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核心要旨,在教育、創新、研發、科技攻關、產業結構調整等領域及時取得突破性進展,預計我國仍將保持製造業優勢,推進工業化發展。

一是重視教育發展。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是紮實搞好教育工作。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普通勞動力需求越來越少,對知識與科學的要求逐步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人力資本的素質將成為決定能否在產業重構中勝出的重要因素。日本社會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後,更加重視對教育的革新與投入,經過多年的積累後,教育紅利逐步為其帶來新的競爭優勢;美國擁有3億多人口,人口構成多樣化,有觀點認為其中10%左右的各行業精英真正支持了社會的發展,正是這些具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形成了強大的創造力。我國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急需一大批能夠適應新型工業生產模式、適應新形勢發展需求的基礎性人才與高端技術人才,這需要我國改變固有的教育模式,革新教育體制,形成「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教育體系,注重以人為本,發展個性化教育。「多元化」,不僅重視傳統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同時更加重視高級職業技術教育與專業化技能教育;「多樣化」,將傳統課堂教育模式與網路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相結合;「多層次」,建設、完善各級教育體系,尤其是鄉村教育系統,給予更多人以公平的教育機會,充分挖掘人才。

二是重視科技發展。第三次工業革命意味著世界科技領域的重大革新,但這種革新並非憑空而來,事實上基礎製造技術的發明和工業應用大多經歷了幾十年時間,長期的科學探索和技術積累使這些基礎技術的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成本達到在製造領域進行較大規模應用和推廣的水平,第三次工業革命技術基礎同樣來自於已有的工業系統。基於此,我國在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過程中,一方面,應有充分的自信,中國產業門類齊備,在工業化中積累了一定產業技術基礎;另一方面,應重視第三次工業革命關鍵性技術的突破,在數字化、功效能運算教育計算技術方面尤其應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強人力資本與資金投入,進行技術攻關。

三是重視產業發展。首先應加強國家層面戰略規劃,大力推進以數字化製造為重點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其次,聚焦重點產業,通過財政支持、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對3D列印、人工智慧、機器人、新能源、移動互聯網等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處於核心地位的產業加大引導與支持力度,尤其應鼓勵民間投資大批介入該領域,增強商業化運作,面向市場進行研發與生產,從而加強產業發展活力。


推薦閱讀:

從無到有:中國海軍近防系統的發展歷程
姓名,影響運勢及命運的發展
新中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60年
朱炳|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理論與實踐創新的光輝典範
大馬發展彈丸礁觀光

TAG:工業 | 未來 | 發展 | 工業化 | 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