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一直在糾結
中國的汽車產業歷史,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縮影。在一個甲子的記憶掃描中,我們可以看到寄予厚望背後的那些艱辛努力。
揮手之間
1953年到1982年的中國汽車業發展,慣常被稱為「閉關鎖國」的30年。而國門的最終敞開,源於鄧小平對於合資模式的首肯。
1978年,通用董事長率團來華,探討重型卡車技術引進項目,建議中方採用「中外合資」的形式來經營。他當時用了「joint venture」這個詞。當時,從二汽抽調到北京參與談判的李嵐清,把這段內容寫進了給國務院引進辦公室的簡報,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在簡報上批示:「合資經營可以辦。」
1982年,中央決定成立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著力整治汽車行業的散亂差。當時,全國有120多家汽車廠,分屬機械、交通、市政等部門,多數小打小鬧勉強度日,一年總共生產17.5萬輛汽車,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都很低。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文件中首次把汽車工業列為支柱產業,預示著汽車正式進入市場競爭。在此之前,汽車作為一種生產資料,完全由國家計劃調撥。
讓汽車在中國成為商品的,是首先富裕起來的中國農民。1984年,河南、山西渴望跑運輸致富的農民,褲腰裡系著成捆的鈔票跑到南卡買輕卡。
走向市場後,中國汽車工業初見繁榮,1985年的汽車產量達到44萬輛,年均遞增25%;產值由69億元增加到259億元,翻了近兩番。
1980年代的中國是輕重型卡車的天下。奧地利斯太爾(000760,股吧)、美國的康明斯等,武裝了濟南、寶雞、大足三地的重型汽車集團;以外貿部進口大量日本輕型車為條件,無償獲取日本五十鈴柴油發動機的全部圖紙資料,用於全國輕型車廠的全面升級;引進義大利菲亞特依維柯輕型汽車系列,使得南京汽車廠的躍進輕卡一躍跨過了30年。
然而,轎車在當時仍屬禁區。1958年「大躍進」中,一汽的東風、紅旗,北京的井岡山,上海的鳳凰,硬是靠拷貝進口樣車,用手工敲打車身造出來的。隨著「大躍進」泡沫的破滅,中國轎車只留下了兩個品牌得以維持:一個是紅旗,年產最高300輛;一個是由鳳凰改名的上海牌,年產3000輛。
1984年中央財經會議上,代表民族汽車工業的紅旗轎車被勒令停產。原因是:「紅旗嚴格實行自力更生,堅持每一個零部件都是國內生產,致使25年後紅旗車的質量、性能和國際水平差距越來越大。」
隨著國門的開放,轎車開始進口,紅旗轎車的缺點更明顯地暴露出來。當時停產紅旗的說法是:油耗大,速度慢,不可靠。
紅旗下馬的1984年,是轎車進口最多的一年,達到34.5萬輛,同時,海南島上擠滿了大量走私車。面對龐大的轎車需求,僅存的上海牌獨木難支。
打破困局的仍然是鄧小平。他明確批示:「轎車可以合資。」
1984年1月到1985年7月,中國第一代轎車合資企業北京吉普、上海大眾、廣州標緻相繼成立。
而今,除上海大眾依然保持翹楚地位之外,北京吉普和廣州標緻連牌子都沒有留下。
1987年,中央有關領導在北戴河開會,明確了上汽、一汽、二汽主要從事轎車生產。這是中國汽車工業戰略性轉移的重大決策。
1990年11月20日,一汽和德國大眾合資簽約。次年,一汽大眾公司成立。1995年11月,奧迪進入一汽大眾。1992年5月,由二汽更名的東風集團與雪鐵龍簽約,成立神龍汽車有限公司。
在當時汽車業格局的「三大三小」中,只有天津夏利沒有合資,成為中國自主品牌的唯一領地。
1994年4月,中國政府公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第一次正式認可了在中國私人購買汽車的合法性,同時公布了集中力量把一汽大眾、神龍、上海大眾、天津夏利四大轎車生產基地搞上去的決策。那時,全世界幾乎所有著名汽車廠商的CEO紛紛湧向上海,探尋合作可能。
1997年,廣州標緻虧損30億,標緻退出廣標,本田汽車乘虛而入,成立廣州本田。同一年,通用和上海汽車合資。
進入2014年8月,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十連降,
國產車的諸多問題再次進入大眾的視線。刁利/插圖
於無聲處
1997年,國務院24號令明確指出,今後無論何種資本結構,都不得再批准汽車項目。當時,中國在冊的汽車廠多達120家,比全球汽車廠的總和還要多,其中80%的企業年產量不到一萬輛,還有十多家企業的年產量是個位數。這樣的企業卻死不了,靠倒賣產品目錄,依舊過著滋潤的日子。
而在體制之外,吉利、奇瑞、華晨、悅達這些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已經通過買殼、換股等渠道,成為「合法」的汽車企業,並且用非轎車的6字頭改裝車、客車名錄進入了轎車領域。但是,要名正言順地通過產品審批,拿到7字頭的轎車生產公告,則難於登天。
當時,他們只能算準轎車企業。
2001年5月22日,國家對汽車產品改為公告管理,國家經貿委發布了重新認定的第一批車輛生產企業和產品公告,而那些准轎車企業,儘管物美價廉,儘管環保安全達標,儘管受到用戶歡迎,卻依然榜上無名,新產品無法投產銷售,瀕臨絕境。
汽車工業界元老陳祖濤曾評價說:中國汽車產業歷經50年而長不大,癥結就在於「只准我干,不准你干」的行業壟斷。
2001年11月10日,中國加入世貿,談判成果之一,就是給中國汽車六年的緩衝期。
2002年,中國轎車產量從上年的70萬輛增加到110萬輛,中國市場強勁的購買力讓全球汽車業目瞪口呆。一時間,美國通用、福特,德國大眾、賓士、寶馬,日本豐田、本田、日產,法國雷諾、PSA,義大利菲亞特,韓國現代、大宇、起亞,全世界主要汽車品牌幾乎都在中國找到了合資夥伴。
2003年是中國轎車業歷史增幅最高的一年,年增長86%。
2004年,中國汽車市場突然冷卻,一個從零到爆發的汽車市場,遭遇了第一次寒流。大眾首先放下了絕不降價的大旗,隨後各個廠家紛紛跟進,中國汽車市場真正意義上的價格戰拉開序幕。
這一年,自主品牌銷量全線下滑,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央把創新理念提升到舉足輕重的地位,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環節。在汽車產業領域,自主品牌企業成為高層關注的焦點。
在這樣的關照下,幾近被扼殺的自主品牌企業鹹魚翻身,成為官員、媒體追捧的香餑餑。前些年,奇瑞、吉利、華晨、悅達們還在各處為生存權求告,而如今,各種政策支持以及貸款和專項資金,及時雨般地落在他們身上。
奇瑞、吉利、江淮、華晨、長安、長城等一批草根自主品牌開始進入快速上升通道,在品牌打造、技術開發、產品出口、海外建廠等方面多有可圈可點之處。力帆、比亞迪等也轉行開創自主品牌汽車。「華系車」開始出現在底特律、法蘭克福、東京的車展上。
多個汽車國企集團也開始了自主研發,創立了以中高端車型為主的第三代自主品牌:上汽創立了榮威,一汽、南汽分別推出了奔騰、名爵。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表明,上汽自主品牌如今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溢價能力,已經超出了部分合資品牌。
上汽集團(600104,股吧)執行副總裁陳志鑫說:跨國公司最核心的技術是不會拿給合資企業的,比如整車的集成控制、發動機的EMS、變速箱的TCU等,這些控制軟體或者源代碼,你永遠拿不到,只有自己干。上汽每年在自主品牌的研發投入上大致要花50億元。
一汽集團新掌門人徐建一2008年上任伊始,就把形成自主品牌體系能力放在重中之重。他說,一汽自主品牌已經不是一個產品,而是要能開發全系自主品牌車型。
東風集團轎車自主品牌起步最晚,但是風神系列品牌在二三線市場網路做得有聲有色。
到了2007年,在國內乘用車500萬輛的總銷量中,自主品牌已經佔到三成。而在汽車出口市場,自主品牌一統天下。
這一年,國家終止了外資與合資企業稅負的超國民待遇,各類轎車企業終於可以在公平的稅負平台上開展競爭。
也是在2007年,奇瑞異軍突起,成為自主創新典範。
老紅旗轎車的裝配線。
1986年3月,天津汽車工業公司生產的第一批夏利轎車下線。圖片來源:人民畫報社
潮起潮落
中國人開始製造轎車的時候,轎車已經在全世界飛奔了100年。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的地方,中國的自主品牌在夾縫中求生存。
中國人越來越喜歡大排量轎車,奧拓、夏利的銷售下降。同時,為了響應汽車行業十一五規劃,很多企業把合資品牌當作自主品牌推行。
新華社知名汽車記者李安定說:「在合資企業內部做自主品牌,無外乎就是把合資企業中已經淘汰的車型註冊成自主品牌。比如說把桑塔納、捷達,或者把舊雅閣註冊成自主品牌,對於合資企業來說,是一件巴不得的好事。這些舊技術給了中國,還可以再賺一筆。但是站在本土自主品牌的角度看,奇瑞、吉利、中華們無疑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2010年前後,中國汽車產銷再度井噴,而自主品牌似乎淡出視野。
心急如焚之下,奇瑞開始多品牌戰略,比亞迪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榮威、奔騰導入流程管理文化,吉利收購了沃爾沃。
這是一種缺乏自信的惶恐,更是一種疲於應付的手忙腳亂。
曾有過這樣的說法:國外大汽車公司,連一個汽車油箱的圖紙都會有幾十張,其中有各種細節的大量數據以及精確的工藝標準描繪,而原來國內自主品牌做得好的,油箱圖紙也只有三張。
糾結,應該是中國自主品牌在今天最為恰當的描述。
當初以市場換技術的合資,在今天看來遠不如想像的好。一汽老廠長耿昭傑說:當年引進奧迪技術,繼而建立合資企業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全球汽車先進技術,用於再造紅旗第二代。這是一汽人做了幾十年的夢。合資企業與自主品牌一條腿粗、一條腿細的現狀,並不是當年的初衷。
「以市場換技術「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設計,導致的結果事與願違。轎車工業在技術能力上長達20年的停滯不前,原因就在這裡。
從汽車在 19 世紀末被發明出來後,許多國家都曾經把發展汽車工業置於重要地位。但是幾十年下來,在所有後起國家中,真正對汽車工業第一陣營實現了趕超的,只有日本和韓國。而其關鍵就在於,他們始終堅持自主開發。
大潮湧起,掩蓋住了很多東西。直到落潮時,才會發現誰才是裸泳者。
(責任編輯:HN022)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程序化購買?
※楊洋從白衣少年變成油膩小生,品牌主為何總愛黑他?| 營銷界未解之謎
※Fab你的肌膚針對性解決方案!
※2015年1月中國酒店業經濟型品牌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