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薩清真寺之紛爭(巴以問題核心中的焦點)

上一節我們也解讀過了,由於耶路撒冷在宗教當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又是阿拉伯人是否能夠統一阿拉伯半島的重要標誌,穆罕默德在創教之初,有意識的選擇了,從耶路撒冷「登宵」遨遊七重天。當然,先知是否真的有能力,一夜之間由麥加行至耶路撒冷,然後再登天,就不是我們所能解釋的了。所謂「信則靈,不信則無」。不管是否真有其事,耶路撒冷在伊斯蘭教中的神聖地位,算是樹立起來了。而這座猶太、基督兩教的聖城,也隨之成為了伊斯蘭教的第三大聖城。有時候想想,要是當年「拜上帝」洪天王,若是成了事,在東亞發展出個4.0版本的天啟宗教來,是不是也會想個法子,在耶路撒冷顯聖呢?可惜的是,即使他成了事,也這樣做了,卻也很難有能力,把政治影響力滲透到耶路撒冷,並打造出一處屬於4.0版本的宗教聖所來.  洪天王可能遇到的問題,對於阿伯人來說就不存在了。基於地理關係的原因,阿拉伯人在擁有了自己的宗教後,很快就成為了耶路撒冷的主人。雖然這時候穆罕默德已經離世,但他的繼任者卻有能力在耶路撒冷尋找到穆聖「登宵」之處,並興建屬於穆斯林的,神聖建築了。  在穆斯林大軍進入耶路撒冷時,耶路撒冷已經被基督徒經營了數百年,這座面積僅一平方公里的城市,也遍布基督教的宗教場所了。雖然現在大家看,伊斯蘭教好像和基督教水火不容似的,但從伊斯蘭教的誕生過程來看,卻是和基督教猶太教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在創教先知看來,這種繼承關係,並不是說伊斯蘭教應該在猶太教、基督教之下,而是作為後發的伊斯蘭教,應該擁有更大的「先進性」和包容性。猶太教中的摩西、基督教中的耶穌兩位創教之人,也同樣是穆斯林的先知,他們和穆罕默德一樣,都是真主(上帝)挑選的先知。只不過,穆聖是上帝所挑選的最後一位先知,擁有對上帝意志,最終的解釋權罷了。  既然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很多教義、事件都被吸收了進來,那麼穆斯林對待這兩教的信徒,就不能簡單的認定為敵人了。在他們看來,這兩教更象是因為沒有理解透上帝意思,而誤入歧途者。好像當年基督教,也是在全面繼承猶太教教義的基督上,並不會簡單的認為,猶太人是異教徒一樣。只是,雖然每一個新的天啟宗教版本,都試圖用有後發優勢的教義,來吸收掉之前的版本,但這三個已經成型的宗教,最終還是在不同的地緣環境中,發展成為了完全獨立的宗教。並且因為現實的地緣矛盾,而變身成為勢不兩立的意識形態。  不過不管後世的穆斯林如何解讀教義,並和基督教徒血戰到底,耶穌在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卻也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在穆斯林統治耶路撒冷,並和來自歐洲基督教國家戰爭不斷時,紀念耶穌受難的「聖墓教堂」卻並沒有受到破壞。當然,耶路撒冷城內,和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基督教宗教場所,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被歲月和政治博弈所侵蝕掉了。  如果耶路撒冷有一座紀念「摩西」的建築留存,也應該能夠享有和聖墓教堂同等的宗教地位,並被三教共同保護下來。至於說猶太人所最為看中的「聖殿」,就沒那麼大的把握了。因為建築他所羅門王,在伊斯蘭教義中並不享有宗教地位。不過穆斯林們並不用去頭疼,到底要不要把這座建築抹去,因為前面我們也說了,500多年前,尚把基督教視為異端的羅馬人,已經把猶太人復建的「第二聖殿」給拆除了。  即使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沒有去過耶路撒冷,也可以想像的到,能夠讓猶太人興建「聖殿」的地方,肯定是耶路撒冷城內地勢最好,「風水」最佳的位置了。從地理結構上看,這一猶太聖殿所處的位置,要比周圍高(神聖的地方,自然要建在高處)。猶太人因此也稱這塊高地為「聖殿山」。如果想在耶路撒冷,尋找一塊風水寶地,來標示伊斯蘭教的存在,沒有比聖殿山更好的了。因此聖殿山上的一塊大石,也就成為了穆聖「登宵」之處。  這塊石頭,是不是當日猶太聖殿留下的遺迹,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蘭教義已經將之定為聖物,並圍繞他興建的一系列宗教建築。這些建築,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阿克薩清真寺」。說到這裡,我們要先解釋一下,到底誰才是「阿克薩清真寺」。誰是阿克薩清真寺,看起來好像並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但事實上它的確成為了一個問題,並且存在諸多誤解。而這其中的區別,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到阿、以矛盾的解決。 一處標誌性建築的興建,往往是經過很多代人的不斷維護、補充而成的。好像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也是經由明清兩代,數百年的時間擴建而成的。阿克薩清真寺也不例外,在歷史上,長期佔據耶路撒冷的穆斯林,曾經多次對這座建築進行過修飾和擴建。由於穆聖登宵處的那塊長17.7米、寬13.5米的談藍色巨石,是如此的神聖,最開始的宗教建築,自然是圍繞著這塊石頭而建。及至今日,這座建築已經發展成為了一處有著金色圓頂的八角形建築了。由於這座定型於公元691年,拱衛聖物的建筑後來又被加上了伊斯蘭建築標誌性的圓頂。並在圓頂貼金,非常光華炫目,因此也被稱之為「金頂清真寺」或「圓頂清真寺」(最近一次覆金,是1994年約旦國王所捐)。  由於「金頂清真寺」是那麼的顯眼,座落的聖殿山地勢又高,以至於每一個進入耶路撒冷的人的目光,都會被它吸引。每每提到「阿克薩清真寺」時,往往使用的都金頂清真寺的照片。但事實上,很多時候「阿克薩清真寺」之名,卻被特指金頂清真寺南面一次面積更大的建築了。  雖然最開始,圍繞「登宵」處所營建的八角形建築是那麼的漂亮,但這座每邊只有十米,周長80米的建築,顯然無法滿足日益爭多的,朝聖的穆斯林的需求。因此在後來的歲月中,在這座圓頂清真寺的南面,又修建了一座能夠容納5000人同時做禮拜的禮拜堂(也有標誌性的圓頂,不過是黑色的)。由於這座禮拜堂,事實上承擔了主要的禮拜功能,因此很多時候,「阿克薩清真寺」也被指向這座建築了。而金頂清真寺,在功能成則主要成為了,供奉登宵聖地之處,被稱作「岩石圓頂屋」,或「登宵圓頂亭」。  其實關於這兩處建築,還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怎麼叫倒也無所謂了,我們知道這兩處建築之間的關係和傳承就行了。雖然現在面積更大的禮拜堂,很多時候頂了「阿克薩清真寺」之名,登宵處的八角屋反倒成了附屬建築,但從宗教價值來說,「岩石圓頂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事實上,岩石圓頂屋和禮拜堂並非聖殿山上的唯一建築,經過一千多年的擴充,兩座建築之間又增添了門廊、宣禮塔、從山下通往寺內的地道等輔助性建築,並且在周圍建築了一圈長方形的圍牆。因此,也可以把這圍牆圍就的整片建築群,統稱為「阿克薩清真寺」。  以穆斯林對耶路撒冷的經營時間,以及在中東龐大的群眾基礎,以登宵石為起點,持續擴張「阿克薩清真寺」建築群,是可以想見的。不過,就象一個國家的擴張有一個地緣邊界一樣,阿克薩清真寺的擴大,也有它的地理邊界。當清真寺擴張到它的地理邊界時,整個建築群的格局也就定型了。  阿克薩清真寺的邊界,其實也差不多相當於聖殿山的地理邊界。並不確定這片高地,是不是當年猶太人有意墊高,或者依地勢修整過。但它長480米,寬300米的矩形輪廓,確實讓穆斯林在擴張阿克薩清真寺時,有了天然的邊界。只是這條邊界,很有可能也是猶太聖殿的邊界。  能夠讓猶太人堅信,整個阿克薩清真寺建築群,就是建築在自己聖殿基礎上的,還有那段在禮拜堂西南角,被稱之為「西牆」的聖殿遺址。在阿拉伯人最終用護牆把整片高地包裹起來,作為阿克薩清真寺的邊界時,這段牆體並沒有被推倒重修,而是被當成了整個護牆的一部分。說起來,這倒也不是為了降低工程造價,而是特意留給猶太人的一個念想,猶太人也一直被允許進入耶路撒冷,在西牆下面哀悼(因此也被稱之為「哭牆」)。現在看起來,可能會覺得比較奇怪。不過我們剛才也說了,伊斯蘭教創立的本意,實際上是以很寬容的態度對待其他宗教的。或者說,認為自己的教義有能力把其他宗教包容進來,並讓這些「誤入迷途」的異教徒,自然轉化過來。不過,如果當初佔據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知道猶太人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就成為整個穆斯林群體的敵人,想來一定會後悔沒有把這段護牆給毀掉的。  如果猶太人沒有回到迦南之地建國,而還是象從前那樣流落在世界各地,他們應當還是要很感激,穆斯林們能夠為他們留下這段聖殿遺址,並讓他們千百年來,可以有機會回到耶路撒冷朝聖。然而在猶太人,終於重新站在耶路撒冷的土地,並通過戰爭和基督教世界的支持,對阿拉伯人取得壓倒性優勢後,猶太人當中的民族主義者,就不再滿足於在聖殿「西牆」下面哭了。對於猶太人來說,在第一、第二聖殿的基礎上,重建第三聖殿,才是猶太民族重新崛起,成為上帝選民的標誌。  猶太人有這樣的想法,並不讓人感到奇怪,因為和基督教世界,通過宗教改革而贏得了世界不同,猶太人之所以能夠在流散世界2000年後,還能夠保持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可以說就是拜猶太教之功。所以長久以來,具有民族、宗教雙重象徵的聖殿,在猶太人心目中的份量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說,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耶路撒冷和聖墓的重要性,並不如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當時相對阿拉伯世界,文明和實力屬於弱勢一方歐洲基督徒們,需要以奪回聖城、聖墓為目標,凝聚整個歐洲基督教的力量進行擴張。而對於始終沒有安全感的猶太人,卻在什麼時候,都需要用宗教來武裝自己,以使自己作為一個族群,存在於世界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人重修聖殿的想法,是不可能消失了。  剛才也有朋友說了,既然耶路撒冷現在是三教聖地,那麼索性一分為三,大家各拜各的神好了。其實這也未嘗不是一個解決方案。事實上,耶路撒冷老城的確也被分成了四個區,有基督教、穆斯林、猶太三個居住區,另外還有一個「亞美尼亞」區也就是說,由於三教聖地都聚集於此,三教的信徒已經在耶路撒冷形成自然邊界了。如果一定要分割的話,也未嘗不可。事實上,在巴、以和平談判當中,也的確有分割耶路撒冷老城的提法。不過正如我們剛才所分析的那樣,你無法阻止,猶太人在完全掌控局勢的情況下,放棄重修聖殿的想法。而如果想完成這個目標的話,又不可避免的要影響到「阿克薩清真寺」的存在。 應該說,如果想完全把「阿克薩清真寺」毀掉,再重建聖殿的話,基本是沒有可能的。如果一定要這樣做,只能引發無窮無盡的戰爭。不過,這並不能阻止,猶太人當中的極端主義者,去做些什麼。1969後,就曾經有猶太極端分子,放火焚毀了清真寺建築群內的部分建築。雖然並不能認定,這是以色列方面的政府行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猶太人心目中,阿克薩清真寺的建築每消失一分,他們重建聖殿的希望就增加了一分。而對於以色列政治家來說,不斷的讓猶太人覺得,他們沒有放棄重建聖殿的努力,也是爭取民意的重要手段(不光是以色列的猶太人,也包括全世界範圍的猶太人了)。  對於猶太人當中的溫和派來說,他們所能做的,更多的是不在巴以和談中,放棄耶路撒冷和聖殿山所在的區域了;而對於強硬派來說,則需要一些更主動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了。2000年,強硬派的代表——時任以色列總理的「沙龍」,帶人強行參觀了阿克薩清真寺。而這此之前,阿克薩清真寺作為穆斯林禁地,是禁止向異教徒開放的。  沙龍之所以要這樣做,其實是為了給選他上台的猶太人一個交待,證明以色列政府,不會放棄重建聖殿的想法。只是,以色列雖然已經完全控制了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技術上可以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甚至於拆掉阿克薩清真寺,但那樣的話,不僅僅會引起整個穆斯林世界的震動,也無法爭取到同盟者。這種政治後果,也不是以色列和猶太人所能夠承擔的。  其實僅僅是沙龍強行闖入阿克薩清真寺一事,就已經直接引發了巴勒斯坦的政治地震,並影響到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地緣政治格局了。一方面,以色列的這種強硬表態,刺激了巴勒斯坦人情緒,引發了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而代表巴勒斯坦強硬派的哈馬斯,也因此在民意上,逆轉了巴解組織主流派別法塔赫。2006年,哈馬斯甚至在巴勒斯坦的政治選舉中,擊敗了法塔赫,贏得了巴自治政府的組閣權。無論以色列方面,希望用何種手段解決巴、以之間的問題。對面出現一個強硬派政府,顯然都不是一件好事。而事實上,這次沙龍硬闖阿克薩清真寺(當然,他會認為這是登上猶太人的「聖殿山」),所引發的政治地震,並不僅僅是讓哈馬斯有機會把觸角從加沙伸到西岸,更讓本來以溫和派示人的「法塔赫」內部也出現了分裂。  作為巴解組織內部,實際控制約旦河西岸自治領土的法塔赫,在出現如此重大的衝突時,當然不能讓哈馬斯獨自以反擊以色列的領導者自居了。為此,法塔赫內部不滿阿拉法特綏靖態度的成員(主要是年輕人),也分化出了一支新的,以武裝對抗以色列為建國手段的新的軍事化政治派系——阿克薩烈士旅,並頻頻因恐怖襲擊,而出現在國際新聞中。只不過和哈馬斯的原教旨主義不同,阿克薩烈士旅並不是一支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治派別,而是一支世俗化的,民族解放組織(並且還是承認,屬於法塔赫)。  現在看來,以色列方面對阿克薩清真寺的試探性行為,已經引發了巴勒斯坦方面的政治地震,並讓鷹、鴿兩派分治加沙、西岸的地緣格局出現了變化。如果再有進一步的強硬作法,很難想像會不會引發更大範圍的震動,並引起新的戰爭。這不僅僅是巴、以當中的溫和派所不願意看到了,也是中東局勢的主導者——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以色列方面在此之後,似乎也無法對阿克薩清真寺採取政治行動了。最起碼,再次硬派禁地,就不是一個好辦法了,尤其是阿克薩清真寺現在還頂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授予的「世界遺產」名頭,任何針對清真寺的行為,都可以被放大為站在全世界人民的對面。  雖然阿克薩清真寺,由於其宗教、文化上的重要性,有機會吸引足夠的國際關注,但卻這並不代表以色列就沒有辦法,繼續向他們的目標靠攏了。既然阿拉伯人可以以保護文化遺產之名,引發國際輿論譴責以色列人的行為,那麼以色列人同樣可以以文化之名,暗渡陳倉。從2004年開始,以色列開始在對聖殿山下,通過阿克薩清真寺的地道,進行考古發掘。這其中的邏輯就是,我並沒有去試圖改變阿克薩清真寺的建築格局,只是在地下考古罷了。只是任何一個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去挖一座建築的地基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以色列人是真心想在他們所認定的「聖殿山」中,找到證明聖殿存在的證據。不過要是因此,而引發地上建築坍塌的話,也是一件好事。那樣的話,就意味著聖殿可以有地方重建了。  就目前的情況看,以色列人的「考古」工作,已經引發了阿克薩清真寺周邊的部分道路坍塌了。為此,巴基斯坦人也曾多次向國際社會呼籲,聲稱阿克薩清真寺即將塌陷。至於事情最終會發展到哪一步,還很難說。只能說,在以色列完全控制耶路撒冷的情況下,這種蠶食、滲透行動是不會停止的。也許以色列人也清楚,完全把阿克薩清真寺拆除,是不可能做到的。最起碼,作為伊斯蘭教聖物所在的「岩石圓頂屋」,是基本沒可能動的。但如果建築群內的其他建築,因某種原因而消失,猶太人並非不存在,重新登上聖殿山的可能。就好像他們已經通過半個世紀的努力,讓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正視自己在巴勒斯坦的存在,並承認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果(也就是說,巴勒斯坦人現在僅僅要求,在剩下的西岸和加沙兩塊土地上建國了)。也許通過「天災人禍」,讓聖殿山上的伊斯蘭教建築,騰出些地方並重建「聖殿」,是一件漫長且困難重重的事情,其間一定需要經歷許多政治、軍事博弈,流上許多血。但對於已經等了二千年,並受盡磨難的猶太人來說,現在已經能夠掌握戰略主動權的他們,是不會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  不要問我有沒有辦法,幫助穆斯林和猶太人出個方案,來解決阿克薩清真寺和聖殿山的地緣矛盾,因為我也沒有答案。同樣的,如果你問我中東什麼時候才能夠成為一片和平之地,也一樣沒有答案。這件事情估計只有上帝知道,既然基督徒、穆斯林、猶太人信仰的「上帝」,其實應該為同一個神的話,那麼也許有一天,上帝能夠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的。  ——中東部分,就此結束。  (註:關於耶路撒冷的分區問題。 1、我們這裡所說的耶路撒冷,現在又被稱之為「耶路撒冷老城」,象絕大部分古城一樣,老城外面已經有了更大規模的新區,並與之在行政上統稱為「耶路撒冷」了; 2、作為全世界最早全族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並建立基督教國家的民族,亞美尼亞教會有資本認為自己是和天主教、東正教等主流基督教派不同的,獨立的教派。並憑藉這種先發的優越感,凝聚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反映在地緣特點上,就是在世界很多地方都保有自己的小型社團,耶路撒冷的亞美尼亞社區形成,也是如此。這些特點,倒是和流散在基督教世界的猶太社團有些相似。)岩石圓頂屋

阿克薩清真寺禮拜大殿

阿克薩清真寺建築群——猶太「聖殿山」示意圖

哭牆

作者:暗夜天狼2010   弱弱的問樓主一個小問題:  麥加城天房中的黑石及金頂中的蘭色大石是怎麼來的?  在當地天然存在的?那麼早就存在的當地人不早就利用了?  抑或是從外顧特意運來的?  ===========================================================  黑石實際上應該是隕石,在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就是阿拉伯人多神崇拜的聖物了。這其實就是一種宗教上的調和手段,既為了更快的在阿拉伯人中普及,新生的伊斯蘭教,把阿拉伯人以前的信仰核心也包容進去了。當然,天房裡面其他的神像,就只好搬出去了。  那塊藍色登宵巨石,被設計進來,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從技術上看,它很可能是當年猶太聖殿的一部分。至於起什麼作用,有什麼宗教地位,就不得而知了。從伊斯蘭教的角度來解釋,自然是不會承認,阿克薩清真寺是在公元七世紀才建設的,那樣的話,猶太人建聖殿的時間點,就遠在此之前了。所以清真寺建築的時間點,被上溯到了「易卜拉辛」時代。也就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喚作「亞伯拉罕」的先知。這樣的話,即使猶太人證明了,他們的聖殿早在穆聖登宵夜,就建築在這片高地上,穆斯林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猶太人才是外來者。  其實說起來,易卜拉辛(亞伯拉罕),算是三教都承認的,最早傳承上帝(真主)意志的先知了。哪天要是三教希望和諧共處的話,技術上倒是比中國人融合佛、釋、道三家要簡單。上溯到這個點上,就有可能做到了。只是這樣的融合,缺乏地緣基礎,也就只能存在於理論之中了。作者:haijiao000  順便請教一個問題,中東遜尼派和什葉派涇渭分明,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這兩個伊斯蘭超級大國里似乎不明顯,這是什麼原因?反過來他們會影響到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中東的博弈嗎?謝謝  ===================================================  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說穿了是地緣板塊博弈在宗教上的反應。也就是說,就算沒有什葉派,波斯人也會選個其他教派,以顯示他們與阿拉伯人的不同。至於中東以外,與阿拉伯人沒有地緣矛盾的國家,倒沒有必要一定要特立獨行的去信仰什葉派了。我們之前也分析過了,什葉派這種政教合一,教權高於政權的體系,其實是很難為世俗政權所接受的。相反,遜尼派對世俗統治權力的尊重,使得它的教義更容易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至於說反過來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印尼也好、巴基斯坦也罷,都不是宗教國家,也沒必要以這點來左右和中東國家的外交政策。 上一節我們也解讀過了,由於耶路撒冷在宗教當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又是阿拉伯人是否能夠統一阿拉伯半島的重要標誌,穆罕默德在創教之初,有意識的選擇了,從耶路撒冷「登宵」遨遊七重天。當然,先知是否真的有能力,一夜之間由麥加行至耶路撒冷,然後再登天,就不是我們所能解釋的了。所謂「信則靈,不信則無」。不管是否真有其事,耶路撒冷在伊斯蘭教中的神聖地位,算是樹立起來了。而這座猶太、基督兩教的聖城,也隨之成為了伊斯蘭教的第三大聖城。有時候想想,要是當年「拜上帝」洪天王,若是成了事,在東亞發展出個4.0版本的天啟宗教來,是不是也會想個法子,在耶路撒冷顯聖呢?可惜的是,即使他成了事,也這樣做了,卻也很難有能力,把政治影響力滲透到耶路撒冷,並打造出一處屬於4.0版本的宗教聖所來.  洪天王可能遇到的問題,對於阿伯人來說就不存在了。基於地理關係的原因,阿拉伯人在擁有了自己的宗教後,很快就成為了耶路撒冷的主人。雖然這時候穆罕默德已經離世,但他的繼任者卻有能力在耶路撒冷尋找到穆聖「登宵」之處,並興建屬於穆斯林的,神聖建築了。  在穆斯林大軍進入耶路撒冷時,耶路撒冷已經被基督徒經營了數百年,這座面積僅一平方公里的城市,也遍布基督教的宗教場所了。雖然現在大家看,伊斯蘭教好像和基督教水火不容似的,但從伊斯蘭教的誕生過程來看,卻是和基督教猶太教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在創教先知看來,這種繼承關係,並不是說伊斯蘭教應該在猶太教、基督教之下,而是作為後發的伊斯蘭教,應該擁有更大的「先進性」和包容性。猶太教中的摩西、基督教中的耶穌兩位創教之人,也同樣是穆斯林的先知,他們和穆罕默德一樣,都是真主(上帝)挑選的先知。只不過,穆聖是上帝所挑選的最後一位先知,擁有對上帝意志,最終的解釋權罷了。  既然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很多教義、事件都被吸收了進來,那麼穆斯林對待這兩教的信徒,就不能簡單的認定為敵人了。在他們看來,這兩教更象是因為沒有理解透上帝意思,而誤入歧途者。好像當年基督教,也是在全面繼承猶太教教義的基督上,並不會簡單的認為,猶太人是異教徒一樣。只是,雖然每一個新的天啟宗教版本,都試圖用有後發優勢的教義,來吸收掉之前的版本,但這三個已經成型的宗教,最終還是在不同的地緣環境中,發展成為了完全獨立的宗教。並且因為現實的地緣矛盾,而變身成為勢不兩立的意識形態。  不過不管後世的穆斯林如何解讀教義,並和基督教徒血戰到底,耶穌在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卻也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在穆斯林統治耶路撒冷,並和來自歐洲基督教國家戰爭不斷時,紀念耶穌受難的「聖墓教堂」卻並沒有受到破壞。當然,耶路撒冷城內,和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基督教宗教場所,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被歲月和政治博弈所侵蝕掉了。  如果耶路撒冷有一座紀念「摩西」的建築留存,也應該能夠享有和聖墓教堂同等的宗教地位,並被三教共同保護下來。至於說猶太人所最為看中的「聖殿」,就沒那麼大的把握了。因為建築他所羅門王,在伊斯蘭教義中並不享有宗教地位。不過穆斯林們並不用去頭疼,到底要不要把這座建築抹去,因為前面我們也說了,500多年前,尚把基督教視為異端的羅馬人,已經把猶太人復建的「第二聖殿」給拆除了。  即使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沒有去過耶路撒冷,也可以想像的到,能夠讓猶太人興建「聖殿」的地方,肯定是耶路撒冷城內地勢最好,「風水」最佳的位置了。從地理結構上看,這一猶太聖殿所處的位置,要比周圍高(神聖的地方,自然要建在高處)。猶太人因此也稱這塊高地為「聖殿山」。如果想在耶路撒冷,尋找一塊風水寶地,來標示伊斯蘭教的存在,沒有比聖殿山更好的了。因此聖殿山上的一塊大石,也就成為了穆聖「登宵」之處。  這塊石頭,是不是當日猶太聖殿留下的遺迹,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蘭教義已經將之定為聖物,並圍繞他興建的一系列宗教建築。這些建築,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阿克薩清真寺」。說到這裡,我們要先解釋一下,到底誰才是「阿克薩清真寺」。誰是阿克薩清真寺,看起來好像並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但事實上它的確成為了一個問題,並且存在諸多誤解。而這其中的區別,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到阿、以矛盾的解決。 一處標誌性建築的興建,往往是經過很多代人的不斷維護、補充而成的。好像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也是經由明清兩代,數百年的時間擴建而成的。阿克薩清真寺也不例外,在歷史上,長期佔據耶路撒冷的穆斯林,曾經多次對這座建築進行過修飾和擴建。由於穆聖登宵處的那塊長17.7米、寬13.5米的談藍色巨石,是如此的神聖,最開始的宗教建築,自然是圍繞著這塊石頭而建。及至今日,這座建築已經發展成為了一處有著金色圓頂的八角形建築了。由於這座定型於公元691年,拱衛聖物的建筑後來又被加上了伊斯蘭建築標誌性的圓頂。並在圓頂貼金,非常光華炫目,因此也被稱之為「金頂清真寺」或「圓頂清真寺」(最近一次覆金,是1994年約旦國王所捐)。  由於「金頂清真寺」是那麼的顯眼,座落的聖殿山地勢又高,以至於每一個進入耶路撒冷的人的目光,都會被它吸引。每每提到「阿克薩清真寺」時,往往使用的都金頂清真寺的照片。但事實上,很多時候「阿克薩清真寺」之名,卻被特指金頂清真寺南面一次面積更大的建築了。  雖然最開始,圍繞「登宵」處所營建的八角形建築是那麼的漂亮,但這座每邊只有十米,周長80米的建築,顯然無法滿足日益爭多的,朝聖的穆斯林的需求。因此在後來的歲月中,在這座圓頂清真寺的南面,又修建了一座能夠容納5000人同時做禮拜的禮拜堂(也有標誌性的圓頂,不過是黑色的)。由於這座禮拜堂,事實上承擔了主要的禮拜功能,因此很多時候,「阿克薩清真寺」也被指向這座建築了。而金頂清真寺,在功能成則主要成為了,供奉登宵聖地之處,被稱作「岩石圓頂屋」,或「登宵圓頂亭」。  其實關於這兩處建築,還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怎麼叫倒也無所謂了,我們知道這兩處建築之間的關係和傳承就行了。雖然現在面積更大的禮拜堂,很多時候頂了「阿克薩清真寺」之名,登宵處的八角屋反倒成了附屬建築,但從宗教價值來說,「岩石圓頂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事實上,岩石圓頂屋和禮拜堂並非聖殿山上的唯一建築,經過一千多年的擴充,兩座建築之間又增添了門廊、宣禮塔、從山下通往寺內的地道等輔助性建築,並且在周圍建築了一圈長方形的圍牆。因此,也可以把這圍牆圍就的整片建築群,統稱為「阿克薩清真寺」。  以穆斯林對耶路撒冷的經營時間,以及在中東龐大的群眾基礎,以登宵石為起點,持續擴張「阿克薩清真寺」建築群,是可以想見的。不過,就象一個國家的擴張有一個地緣邊界一樣,阿克薩清真寺的擴大,也有它的地理邊界。當清真寺擴張到它的地理邊界時,整個建築群的格局也就定型了。  阿克薩清真寺的邊界,其實也差不多相當於聖殿山的地理邊界。並不確定這片高地,是不是當年猶太人有意墊高,或者依地勢修整過。但它長480米,寬300米的矩形輪廓,確實讓穆斯林在擴張阿克薩清真寺時,有了天然的邊界。只是這條邊界,很有可能也是猶太聖殿的邊界。  能夠讓猶太人堅信,整個阿克薩清真寺建築群,就是建築在自己聖殿基礎上的,還有那段在禮拜堂西南角,被稱之為「西牆」的聖殿遺址。在阿拉伯人最終用護牆把整片高地包裹起來,作為阿克薩清真寺的邊界時,這段牆體並沒有被推倒重修,而是被當成了整個護牆的一部分。說起來,這倒也不是為了降低工程造價,而是特意留給猶太人的一個念想,猶太人也一直被允許進入耶路撒冷,在西牆下面哀悼(因此也被稱之為「哭牆」)。現在看起來,可能會覺得比較奇怪。不過我們剛才也說了,伊斯蘭教創立的本意,實際上是以很寬容的態度對待其他宗教的。或者說,認為自己的教義有能力把其他宗教包容進來,並讓這些「誤入迷途」的異教徒,自然轉化過來。不過,如果當初佔據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知道猶太人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就成為整個穆斯林群體的敵人,想來一定會後悔沒有把這段護牆給毀掉的。  如果猶太人沒有回到迦南之地建國,而還是象從前那樣流落在世界各地,他們應當還是要很感激,穆斯林們能夠為他們留下這段聖殿遺址,並讓他們千百年來,可以有機會回到耶路撒冷朝聖。然而在猶太人,終於重新站在耶路撒冷的土地,並通過戰爭和基督教世界的支持,對阿拉伯人取得壓倒性優勢後,猶太人當中的民族主義者,就不再滿足於在聖殿「西牆」下面哭了。對於猶太人來說,在第一、第二聖殿的基礎上,重建第三聖殿,才是猶太民族重新崛起,成為上帝選民的標誌。  猶太人有這樣的想法,並不讓人感到奇怪,因為和基督教世界,通過宗教改革而贏得了世界不同,猶太人之所以能夠在流散世界2000年後,還能夠保持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可以說就是拜猶太教之功。所以長久以來,具有民族、宗教雙重象徵的聖殿,在猶太人心目中的份量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說,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耶路撒冷和聖墓的重要性,並不如在十字軍東征時期。當時相對阿拉伯世界,文明和實力屬於弱勢一方歐洲基督徒們,需要以奪回聖城、聖墓為目標,凝聚整個歐洲基督教的力量進行擴張。而對於始終沒有安全感的猶太人,卻在什麼時候,都需要用宗教來武裝自己,以使自己作為一個族群,存在於世界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人重修聖殿的想法,是不可能消失了。  剛才也有朋友說了,既然耶路撒冷現在是三教聖地,那麼索性一分為三,大家各拜各的神好了。其實這也未嘗不是一個解決方案。事實上,耶路撒冷老城的確也被分成了四個區,有基督教、穆斯林、猶太三個居住區,另外還有一個「亞美尼亞」區也就是說,由於三教聖地都聚集於此,三教的信徒已經在耶路撒冷形成自然邊界了。如果一定要分割的話,也未嘗不可。事實上,在巴、以和平談判當中,也的確有分割耶路撒冷老城的提法。不過正如我們剛才所分析的那樣,你無法阻止,猶太人在完全掌控局勢的情況下,放棄重修聖殿的想法。而如果想完成這個目標的話,又不可避免的要影響到「阿克薩清真寺」的存在。 應該說,如果想完全把「阿克薩清真寺」毀掉,再重建聖殿的話,基本是沒有可能的。如果一定要這樣做,只能引發無窮無盡的戰爭。不過,這並不能阻止,猶太人當中的極端主義者,去做些什麼。1969後,就曾經有猶太極端分子,放火焚毀了清真寺建築群內的部分建築。雖然並不能認定,這是以色列方面的政府行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猶太人心目中,阿克薩清真寺的建築每消失一分,他們重建聖殿的希望就增加了一分。而對於以色列政治家來說,不斷的讓猶太人覺得,他們沒有放棄重建聖殿的努力,也是爭取民意的重要手段(不光是以色列的猶太人,也包括全世界範圍的猶太人了)。  對於猶太人當中的溫和派來說,他們所能做的,更多的是不在巴以和談中,放棄耶路撒冷和聖殿山所在的區域了;而對於強硬派來說,則需要一些更主動的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了。2000年,強硬派的代表——時任以色列總理的「沙龍」,帶人強行參觀了阿克薩清真寺。而這此之前,阿克薩清真寺作為穆斯林禁地,是禁止向異教徒開放的。  沙龍之所以要這樣做,其實是為了給選他上台的猶太人一個交待,證明以色列政府,不會放棄重建聖殿的想法。只是,以色列雖然已經完全控制了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技術上可以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甚至於拆掉阿克薩清真寺,但那樣的話,不僅僅會引起整個穆斯林世界的震動,也無法爭取到同盟者。這種政治後果,也不是以色列和猶太人所能夠承擔的。  其實僅僅是沙龍強行闖入阿克薩清真寺一事,就已經直接引發了巴勒斯坦的政治地震,並影響到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地緣政治格局了。一方面,以色列的這種強硬表態,刺激了巴勒斯坦人情緒,引發了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而代表巴勒斯坦強硬派的哈馬斯,也因此在民意上,逆轉了巴解組織主流派別法塔赫。2006年,哈馬斯甚至在巴勒斯坦的政治選舉中,擊敗了法塔赫,贏得了巴自治政府的組閣權。無論以色列方面,希望用何種手段解決巴、以之間的問題。對面出現一個強硬派政府,顯然都不是一件好事。而事實上,這次沙龍硬闖阿克薩清真寺(當然,他會認為這是登上猶太人的「聖殿山」),所引發的政治地震,並不僅僅是讓哈馬斯有機會把觸角從加沙伸到西岸,更讓本來以溫和派示人的「法塔赫」內部也出現了分裂。  作為巴解組織內部,實際控制約旦河西岸自治領土的法塔赫,在出現如此重大的衝突時,當然不能讓哈馬斯獨自以反擊以色列的領導者自居了。為此,法塔赫內部不滿阿拉法特綏靖態度的成員(主要是年輕人),也分化出了一支新的,以武裝對抗以色列為建國手段的新的軍事化政治派系——阿克薩烈士旅,並頻頻因恐怖襲擊,而出現在國際新聞中。只不過和哈馬斯的原教旨主義不同,阿克薩烈士旅並不是一支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治派別,而是一支世俗化的,民族解放組織(並且還是承認,屬於法塔赫)。  現在看來,以色列方面對阿克薩清真寺的試探性行為,已經引發了巴勒斯坦方面的政治地震,並讓鷹、鴿兩派分治加沙、西岸的地緣格局出現了變化。如果再有進一步的強硬作法,很難想像會不會引發更大範圍的震動,並引起新的戰爭。這不僅僅是巴、以當中的溫和派所不願意看到了,也是中東局勢的主導者——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以色列方面在此之後,似乎也無法對阿克薩清真寺採取政治行動了。最起碼,再次硬派禁地,就不是一個好辦法了,尤其是阿克薩清真寺現在還頂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授予的「世界遺產」名頭,任何針對清真寺的行為,都可以被放大為站在全世界人民的對面。  雖然阿克薩清真寺,由於其宗教、文化上的重要性,有機會吸引足夠的國際關注,但卻這並不代表以色列就沒有辦法,繼續向他們的目標靠攏了。既然阿拉伯人可以以保護文化遺產之名,引發國際輿論譴責以色列人的行為,那麼以色列人同樣可以以文化之名,暗渡陳倉。從2004年開始,以色列開始在對聖殿山下,通過阿克薩清真寺的地道,進行考古發掘。這其中的邏輯就是,我並沒有去試圖改變阿克薩清真寺的建築格局,只是在地下考古罷了。只是任何一個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去挖一座建築的地基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以色列人是真心想在他們所認定的「聖殿山」中,找到證明聖殿存在的證據。不過要是因此,而引發地上建築坍塌的話,也是一件好事。那樣的話,就意味著聖殿可以有地方重建了。  就目前的情況看,以色列人的「考古」工作,已經引發了阿克薩清真寺周邊的部分道路坍塌了。為此,巴基斯坦人也曾多次向國際社會呼籲,聲稱阿克薩清真寺即將塌陷。至於事情最終會發展到哪一步,還很難說。只能說,在以色列完全控制耶路撒冷的情況下,這種蠶食、滲透行動是不會停止的。也許以色列人也清楚,完全把阿克薩清真寺拆除,是不可能做到的。最起碼,作為伊斯蘭教聖物所在的「岩石圓頂屋」,是基本沒可能動的。但如果建築群內的其他建築,因某種原因而消失,猶太人並非不存在,重新登上聖殿山的可能。就好像他們已經通過半個世紀的努力,讓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正視自己在巴勒斯坦的存在,並承認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果(也就是說,巴勒斯坦人現在僅僅要求,在剩下的西岸和加沙兩塊土地上建國了)。也許通過「天災人禍」,讓聖殿山上的伊斯蘭教建築,騰出些地方並重建「聖殿」,是一件漫長且困難重重的事情,其間一定需要經歷許多政治、軍事博弈,流上許多血。但對於已經等了二千年,並受盡磨難的猶太人來說,現在已經能夠掌握戰略主動權的他們,是不會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  不要問我有沒有辦法,幫助穆斯林和猶太人出個方案,來解決阿克薩清真寺和聖殿山的地緣矛盾,因為我也沒有答案。同樣的,如果你問我中東什麼時候才能夠成為一片和平之地,也一樣沒有答案。這件事情估計只有上帝知道,既然基督徒、穆斯林、猶太人信仰的「上帝」,其實應該為同一個神的話,那麼也許有一天,上帝能夠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的。  ——中東部分,就此結束。  (註:關於耶路撒冷的分區問題。 1、我們這裡所說的耶路撒冷,現在又被稱之為「耶路撒冷老城」,象絕大部分古城一樣,老城外面已經有了更大規模的新區,並與之在行政上統稱為「耶路撒冷」了; 2、作為全世界最早全族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並建立基督教國家的民族,亞美尼亞教會有資本認為自己是和天主教、東正教等主流基督教派不同的,獨立的教派。並憑藉這種先發的優越感,凝聚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反映在地緣特點上,就是在世界很多地方都保有自己的小型社團,耶路撒冷的亞美尼亞社區形成,也是如此。這些特點,倒是和流散在基督教世界的猶太社團有些相似。)岩石圓頂屋

阿克薩清真寺禮拜大殿

阿克薩清真寺建築群——猶太「聖殿山」示意圖

哭牆

作者:暗夜天狼2010   弱弱的問樓主一個小問題:  麥加城天房中的黑石及金頂中的蘭色大石是怎麼來的?  在當地天然存在的?那麼早就存在的當地人不早就利用了?  抑或是從外顧特意運來的?  ===========================================================  黑石實際上應該是隕石,在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就是阿拉伯人多神崇拜的聖物了。這其實就是一種宗教上的調和手段,既為了更快的在阿拉伯人中普及,新生的伊斯蘭教,把阿拉伯人以前的信仰核心也包容進去了。當然,天房裡面其他的神像,就只好搬出去了。  那塊藍色登宵巨石,被設計進來,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從技術上看,它很可能是當年猶太聖殿的一部分。至於起什麼作用,有什麼宗教地位,就不得而知了。從伊斯蘭教的角度來解釋,自然是不會承認,阿克薩清真寺是在公元七世紀才建設的,那樣的話,猶太人建聖殿的時間點,就遠在此之前了。所以清真寺建築的時間點,被上溯到了「易卜拉辛」時代。也就是猶太教和基督教喚作「亞伯拉罕」的先知。這樣的話,即使猶太人證明了,他們的聖殿早在穆聖登宵夜,就建築在這片高地上,穆斯林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猶太人才是外來者。  其實說起來,易卜拉辛(亞伯拉罕),算是三教都承認的,最早傳承上帝(真主)意志的先知了。哪天要是三教希望和諧共處的話,技術上倒是比中國人融合佛、釋、道三家要簡單。上溯到這個點上,就有可能做到了。只是這樣的融合,缺乏地緣基礎,也就只能存在於理論之中了。作者:haijiao000  順便請教一個問題,中東遜尼派和什葉派涇渭分明,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這兩個伊斯蘭超級大國里似乎不明顯,這是什麼原因?反過來他們會影響到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中東的博弈嗎?謝謝  ===================================================  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說穿了是地緣板塊博弈在宗教上的反應。也就是說,就算沒有什葉派,波斯人也會選個其他教派,以顯示他們與阿拉伯人的不同。至於中東以外,與阿拉伯人沒有地緣矛盾的國家,倒沒有必要一定要特立獨行的去信仰什葉派了。我們之前也分析過了,什葉派這種政教合一,教權高於政權的體系,其實是很難為世俗政權所接受的。相反,遜尼派對世俗統治權力的尊重,使得它的教義更容易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至於說反過來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印尼也好、巴基斯坦也罷,都不是宗教國家,也沒必要以這點來左右和中東國家的外交政策。
推薦閱讀:

有的地方治理清真泛化拆除阿拉伯式建築,有的地方打著「民族」旗號建阿拉伯式清真寺
宗教建築中國化是宗教中國化的重要標誌
清真寺項目強電管理
神廟與清真寺同在的奇觀盧克索神廟-埃及5[24P]
香港九龍清真寺

TAG:清真寺 | 焦點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