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古都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陵、西夏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以「頭枕青山,腳依黃河」之勢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佔地近50平方公里。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王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党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佔地教超過10萬平方米,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每當夕陽把最後一縷餘輝灑在它上面時,更使其顯得雄壯和神秘。
西夏文獻探秘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首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主體民族是党項羌。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趙元昊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夏,世稱西夏。轄今寧夏、甘肅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青海東部地區。西夏共歷十帝,享國一百九十年,先後與宋遼、宋金鼎立,在中國中古時期形成複雜而微妙的新"三國"局面。
西夏王朝文化發達,立國前夕創立自己的文字,即後世所謂的西夏文。西夏注重自己的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特別是漢族和藏族文化。境內漢文、西夏文、藏文並行。西夏統治者既提倡儒學,又弘揚佛教。獨具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是中國中古時期歷史文化燦爛輝煌的一章。
公元1127年,西夏陷落於蒙古的鐵騎之下,為報復西夏軍隊的頑強抵抗,蒙古軍隊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大批西夏文獻、文物遭到毀損。元、明時期,党項羌融合於其他民族之中而消亡,西夏文也因不再使用,而成為死文字。 十九世紀初,中國學者張澍首先在武威清應寺發現西夏文、漢文合壁的涼州感通塔碑,拉開了西夏學研究的序幕。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列強環視,當時的一些外國"探險家"、"考察隊"、"探險隊"紛至沓來,中國大批珍貴文物文獻相繼流失海外,保存西夏文明的黑水城也未能倖免。
黑水城是西夏王朝的北方軍事重鎮,十四世紀因黑水河改道北流,黑水城被沙漠吞噬,成為無人居住的死城。早在十九世紀,有著神秘傳說的黑水城即引起外國探險家的注視。1909年俄國的科茲洛夫探險隊在一座佛塔中發現了大量的西夏文物、文獻,捆載而歸,文獻資料存放在當時的聖彼得堡亞洲民族博物館,即今天的俄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文物存放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1914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步科茲洛夫的後塵,在黑水城收穫不少,所掠文獻現收藏在大英圖書館。1927年,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途徑此地時,黃文弼發掘出一批文書。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此進行多次考察,發掘出不少文物、文獻。黑水城文獻以西夏文數量最多,約佔總數的百分之九十,漢文次之,不足百分之十,也有零星的藏文、蒙古文、回鶻文文獻。
西夏文文獻就其內容可分為五類:
(一)語言文字類:黑水城文獻中有多種有關西夏文的字典、辭書、語音表等資料,如西夏文、漢文雙解詞語集《番漢合時掌中珠》,注釋西夏文字形、音、義的韻書《文海》,西夏文字書《音同》等,對研究西夏文無疑是至為珍貴的資料。
(二)歷史法律類:西夏王朝有著完備的法律體系,然而漢文史料失於記載,黑水城西夏文獻中卻保存多種西夏文法律文獻,最為著名的是《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這部法典原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頁,是我國古代繼印行《宋刑統》後又一部公開刻印頒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數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它吸收了唐、宋律的精華,並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形成自己的特點,非常接近現代法律條文形式。
(三)文學類:西夏文學作品傳世極少,黑水城文獻中有西夏文詩歌的寫本和刻本,保存數十首詩歌,反映西夏詩歌的藝術成就。西夏文諺語集《新集錦合辭》中,保存大量多種類型的西夏諺語,以醇厚的民族風格展示了西夏社會風情與党項羌的民族倫理、道德觀念。
(四)古籍譯文類:西夏統治者積極借鑒中原文化,翻譯了大量的漢文典籍,如《論語》、《孟子》、《孫子兵法》、《孝經》等都有西夏文譯本。特別是唐代於立政編撰的類書《類林》,失傳已久,敦煌文獻中只存零篇斷簡,而西夏文刻本則保存完整,通過翻譯整理補充,能使這一失傳千載的古籍重現原貌。
(五)佛教經典類:西夏統治者信奉佛法,在境內大力推行佛教,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譯、抄刻佛經。這些佛教經典有的譯自漢文大藏經,有的譯自藏文大藏經,也有自己編撰的文獻,是研究西夏佛教史,乃至中國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西夏王朝重視刻印事業,政府機構專門設置刻字司,黑水城文獻中即有刻字司的作品。西夏文佛經前的版畫,刀法嫻熟,印製精美,場面恢弘,風格獨特。西夏文文獻版式多種多樣,規格不一,大的盈尺,小的僅寸余。其裝幀方式有捲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從中可以揭示中國書籍裝幀藝術發展演變的歷史。
推薦閱讀:
※學者:辯證理解一國兩制白皮書中全面管治權與自治權
※公權力干預下的商人自治
※自治百病不求人
※梁振英:中央額外授權香港高度自治
※張啟明:胡適與聯省自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