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歷史文化簡介

地理狀況

揚州是江蘇省省轄市。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蘇北平原南端。西南距省會南京市100公里。介於東經119°~120°,北緯32°~33°25′之間。東和泰州市接壤,南臨萬里長江與鎮江市隔江相望,西與南京市毗鄰,北連淮陰市、鹽城市。南北最大縱距120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公里,轄區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45平方公里。現轄廣陵區、郊區、寶應縣、邗江縣等2個區2個縣,代管儀征市、高郵市、江都市。總人口446萬人,其中城市人口50萬人。居民多屬漢族,還有35個少數民族。地勢西高東低。儀征丘陵山區最高,向東南、東、東北呈扇形逐步降低,與興化市交界一帶為淺水湖盪地區。儀征、邗江和市郊區北部為丘陵山區,沿江一帶為平原地區,其餘為里下河水網地區。境內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河流除長江(過境805公里)、京杭大運河(過境1433公里)外,東西走向的河流有寶射河、蘆?河、大潼河、北澄子河、通揚運河、新通揚運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極端高溫398℃,極端低溫-19℃,無霜期222天。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變化,春夏多為從海洋吹來的東風和東南風,秋冬多為東北風和西北風。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前後為梅雨季節,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

歷史沿革

西周初期,今揚州一帶稱邗國,後屬吳、越、楚。秦統一中國後,改設廣陵縣。漢時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後為廣陵郡、廣陵縣、南兗州、東廣州、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始稱揚州。大業元年(605),改揚州為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改稱邗州。武德九年(626)復稱揚州。後升為大都督府、淮南道節度使駐地。天寶元年(742)又改揚州為廣陵郡。乾元元年(758),改稱揚州。天復二年(902)楊行密在揚州建立政權,史稱楊吳,改揚州為江都府。南唐元元年(937)改江都府為揚州府。宋時,揚州先後隸屬於淮南道、淮南路、淮南東路。高宗南渡駐蹕揚州,作過一年多的「行在」(臨時首都)。元至正十七年(1357)改稱淮海府,4年後更名維揚府,5年後複名揚州府,均為江都縣治。明、清沿襲至中華民國。1949年1月,始稱揚州市(縣級),另置江都縣。1983年3月,揚州市改為省轄市,轄泰州、儀征、興化、高郵、泰興、靖江、江都、泰縣、寶應、邗江10個縣(市)和廣陵區、郊區2個區。1996年8月,行政區劃調整,泰州、姜堰、興化、泰興、靖江等5個縣級市從揚州市划出。

城市特點

揚州曾經是中國古代最繁華的商業城市,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古迹眾多,自然風光優美。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5世紀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至今,已有2480多年的歷史。隋代開通大運河後,揚州成為中國水路交通樞紐、東南繁華都會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聲名遠播海內外。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孔尚任、吳敬梓等文化名人在揚州生活過並留下許多傳世名作。揚州籍人張若虛、李邕、王令、秦觀、李涵秋、朱自清等均蜚聲文壇,影響久遠。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和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王念孫、王引之為代表的揚州學派在中國歷史上均獨具一格,影響深遠。完工於揚州的官刻本《全唐詩》、《全唐文》是刊刻史上的一對傑作。揚州徽班進京,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漆器工藝技術,揚州領全國之先。西漢時期,揚州即為董仲舒「正誼明道」之學的最先被澤之地。隋唐以後,州學、府學、縣學、社學興起,尤以書院著稱。唐代揚州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之譽。揚州園林與杭州湖山、蘇州市肆「三者鼎峙」。古城內外水碧山青,園林置景兼具北方之雄、南方之秀。蜀岡—瘦西湖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個園、何園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古迹有春秋時期的古邗溝,漢晉南北朝的瘦西湖、大明寺和祠、觀、墓葬,隋、唐、五代的運河、銀杏、石塔、城垣、作坊和文化遺址,宋元以後的古迹更多。全市共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00餘處。揚州是有著歷史文化和傳統特色的旅遊城市。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到揚州者眾多。隋煬帝、康熙帝三次到揚州,乾隆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到揚州。近年市區建成了集旅遊、觀光、購物、休閑於一體的旅遊線路和服務設施。乾隆水上遊覽線、運河風光遊覽線、自然風光與古典園林旅遊線、宗教文化旅遊線、文物名勝旅遊線等別具一格。

名城保護與發展規劃

1980年和1981年,揚州市政府編製了《1980~2000年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草案)》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1996年,又調整、修訂了城市總體規劃和名城保護規劃。其基本原則是: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在有效保護城市原有風貌、格局和特色的同時,審慎地改造老城區,建設新城區,做到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兼顧,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相結合,處理好新與舊、傳統與創新、保護與建設的關係,切實保護好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園林、古樹木。利用文化資源,合理安排景點建設,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和效能。以河(古運河)、湖(瘦西湖)、城(古城遺址和舊城區)、園(園林)為核心,保護、規劃和建設好一條主脈(大運河)、兩大片(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和老城區)、三道古城輪廓線(唐城、宋三城、明清城)、三處文物重點埋藏區、四條重點保護線、十處歷史文化保護區和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的重點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3處。實施名城保護規劃的主要措施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的名城意識和參與意識,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名城。劃定重點保護區的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明確保護及整治條件,編製各項詳細規劃。在重點保護區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切新建、改建、擴建工程不得破壞景觀。在保護古城風貌的同時,向西建設新城區,向南建設經濟開發區,跳躍開發建設港口工業區,逐步把揚州建成「一城一港」格局。揚州市城市建設總體目標是:發展成為旅遊業發達、工商業繁榮的現代化沿江城市。


推薦閱讀:

斷蛇頭跳起來咬人 揚州大媽險送命
微視片《一張琴 一座城》唯美展示揚州歷史文化底蘊
揚州炒飯
蒼茫一晌揚州夢
第二回 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

TAG:歷史 | 文化 | 揚州 | 歷史文化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