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薛中銳:話劇的藝術

薛中銳:話劇的藝術
  • 2014年03月27日  來源:齊魯晚報
  • 【PDF版】

  • 新浪微博 QQ空間 騰訊微博 人人網 更多

      大眾文藝講堂是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作協主辦,省圖書館、省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承辦的大型系列公益講座。3月22日,著名話劇、影視、朗誦表演藝術家薛中銳做客大眾文藝講堂,與大家分享「話劇的藝術」。  中國話劇的興起是在上世紀我們民族求解放、爭民主、要人權、和舊勢力搏鬥的時代。《雷雨》是中國話劇的經典之作  中國話劇名作《雷雨》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代表作,其文學性和舞台性、藝術性和欣賞性,具有高度的統一。這就是編劇的奧妙。這部劇大量地運用了一整套複雜的人物關係的設置、運用人物矛盾的衝撞,構思巧妙,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矛盾尖銳、懸念迭起,使觀眾唏噓不已。它既是社會悲劇,又是性格悲劇、命運悲劇。  《雷雨》代表著中國話劇的經典,幾十年來在中外演出很多場,很受觀眾的歡迎。過去中國的話劇沿襲「三一律」的結構。戲劇發生在同一個時間裡,在一個場景里,就這一個事件,這叫「三一律」。而老舍先生的《茶館》,第一場就出現了50多個人,全劇跨越了三個年代,一個是戊戌政變失敗之後的清末,再一個是袁世凱死後的軍閥混戰,第三幕是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反動派窮途末路即將崩潰。跨越這麼長的時間,沒有連貫的情節,卻有連貫的線索,線索是用人物串起來的。寫他的父親,然後寫他的兒子,寫他從壯年到老年,巧妙得很。茶館這個地方會聚三教九流,是個小社會,各個出場人物都帶來了他身處的社會政治生活的背景。老舍先生的奉獻永遠載入史冊。經典的文化,那些為人們所永遠紀念的精粹的作品,會永遠地活在人們心裡,活在一個國家的史冊上。演話劇《布衣孔子》  1988年省委宣傳部指示我們話劇院要拿出一台表現孔子的戲,於是我們劇院以翟建萍為首的作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深入生活,寫成了《布衣孔子》這個戲。我在劇中有幸出演孔子。  排練中,孔子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我,他的矢志不渝、與人為善的情懷滋潤著我,化育著我。排演了兩個月,然後在東郊飯店禮堂演出,心裡產生一種崇敬先賢的力量。演出兩個多小時,正是我們建國四十周年的戲劇節,閉幕時台下鴉雀無聲,停了幾秒鐘以後,觀眾席爆發了熱烈的掌聲,長達十分鐘之久。  緊接著我們到曲阜演出。國際孔學研討會,世界各國的專家都看了戲,一致承認說這就是孔子,說從來沒有一個孔子演得這麼真實。我們山東省話劇院屬於全國的十大話劇院團之一,我們過去有自己的劇目,有自己的主要演員,像王玉梅及後來的倪萍、徐少華、遲篷,都是我們劇院的學生,我們自己的劇目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生活化的、有激情的。山東省話從過去的《豐收之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上海、北京演出,受到周恩來等國家領導同志的接見,一直到《布衣孔子》的演出,展示了一代代人對話劇藝術的追求和成果。  演這個劇那年,我52歲。到了我70歲了,中央文化部來了指示說,中國話劇一百年了,請山東省話劇院的《布衣孔子》作為百年來的經典話劇,在山東、武漢、深圳、北京再演一演。我們的院長說,「薛老師您能辛苦辛苦再演一演嗎?您的身體怎麼樣?我給您買好了補養品,我照顧您,買好了葯,您能演嗎?」您想我能不演嗎?我是一個嗜戲如命的人,戲劇就是我的生命,沒有戲劇就沒有我了。我說我能演,你放心吧。這個戲40多層的一個大台階,舞美設計,全是在台階上演的。我穿著厚底的靴子,好幾層的春秋戰國的服裝,走上走下。我也不知道哪兒來這麼一股力氣,演了八場戲,一點兒問題沒出,嗷嗷地喊,兩個小時的戲,我能在台上喊一個半小時。我是個出牛力氣的苦命人,又給國家演了八場戲。在我們腦子裡,文藝工作者如果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你的工作就是有成效的,毛澤東的文藝方針幾十年前已經在心底紮根了。  好的藝術品就要把它推而廣之,做強做大!千萬不要半途而廢,讓我們為社會、為歷史留下一些貢獻。我們山東的文藝界也要接受這個經驗,試想,如果莎士比亞的戲不經常演,如果《雷雨》不經常演,誰知道它?如果《紅樓夢》不印成書,誰知道它?話劇的魅力何在  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那些被感官確認的具體作品,不是吹的,不是人云亦云的,是觀眾切實感受到,看了你這個書,看了你這個演出、這個影片以後,得到了具體的啟迪,靈魂顫動了,承認了你的美,這是好作品的關鍵所在。  話劇的魅力在哪兒呢?我認為,話劇的魅力來自生活的真實,展示人的心靈深處的隱秘和曲折,展示人和人交往的細節,語言的生活化,真善美、假惡丑的激烈碰撞,舞台美術所構成的源自生活、源自大自然的美,如同生活一樣真切的美。戲曲有唱、有舞、有樂隊、有詩,它可以裝飾,讓人從愉悅中審美,而話劇則是裸露心靈的撞擊。  所以話劇不會消亡,因為它營造了一個陶冶靈魂的獨特環境,因為觀眾不受干擾,一心一意地接受,又感染著對方。因為演員和觀眾的情感在互動著、交流著,形成一個渾然一體的氣場。歷史經過沉澱才能使人悟出更深的哲理,為什麼有一些深刻的戲不是寫發生在身邊的,而是寫經過一段時間的事情,這是令人深思的。  中國話劇百年來一大特點,就是與時代共鳴,它的創作者思想是很開放的,知識的根底是深厚的,它善於吸收世界上新鮮的思維,一直和先進的社會潮流共鳴著,向前奔流著。所以中國話劇的歷史,是編劇、導演、演員、美工們流血流汗的拼搏史,它像一列轟鳴的列車,送給了觀眾很多美的享受,送給了觀眾人生的、世界的、新鮮的、美好的觀念,振奮了國人的精神。所以,我們新生的話劇人和藝術管理者責任太大了。  人有幾種情緒:喜、怒、哀、樂。喜怒樂,很快都會過去,而哀,卻是在心底長久地凝聚著,揮之不去的。哀莫大於心死,什麼也不想幹了,看透了,沒有追求了,這是最大的悲哀。但是,哀兵必勝,悲哀對於少數人來說,會感到失落消沉,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則會激發出更多的力量。  我這個人從小就是一個哀兵,母親早逝了,日本侵略者的刺刀揮舞著,在他們刺刀下上學,經受了戰火硝煙。事業上一次次的磨難,我時常感覺到悲哀,知識不如人家,要改變自己的處境,我才產生了力量,受到黨的教育,我才在磨難中、在悲哀中一次一次地產生了力量。所以說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如今藝術的清淡,不應影響我們管理者和話劇同仁們奮勇進取的信心。熱愛產生能量,為話劇事業的繁榮與新興,為國家文化事業的擔當,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用奮鬥爭得人生的精彩和藝術的貢獻!
    推薦閱讀:

    一個是藝術!一個是流氓!
    為什麼冷軍的畫能值6000萬?背後全是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聊聊拼貼藝術的發展(一)
    裝傻也是一種藝術
    究竟什麼是BTEC國際藝術預科?我到底需不需要讀預科?

    TAG:話劇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