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祖氣、宗氣、元氣、營氣、衛氣【轉】
(2013-05-30 09:47:19)
轉載▼
標籤: 轉載 |
原文地址:祖氣、宗氣、元氣、營氣、衛氣【轉】作者:自然
一、元氣 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難經》又稱「原氣」;《內經》雖無「元氣」或「原氣」之稱,但有「真氣」之說。元氣、原氣、真氣,三者的內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氣。 (1)生成與分布:元氣主要由腎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三焦,又稱沃焦,應臍下氣穴,色氣內察為紫色,正是元氣的體現。全身之氣皆歸之,應「子」為玄,元氣也為玄氣,關乎下丹之樞)。 元氣的生成來源是腎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氣生於命門,《難經·三十六難》說:「命門者……原氣之所系也。」腎中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時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後,必須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養補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氣。因此,元氣充盛與否,不僅與來源於父母的先天之精有關,而且與脾胃運化功能、飲食營養及化生的後天之精是否充盛有關。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導致元氣虛弱者,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培育補充而使元氣充實。如《景岳全書·論脾胃》說:「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於人生者不小。」 元氣是通過三焦而流行於全身的,通行元氣三焦通行元氣之說,首見於《難經》(註:因為三焦對應腎前臍後五區元氣極化所成之元精中的坎精中真陽,為陽屬火,有通行之力,為手少陽,足太陽,故能通行元氣——衛氣對應人體等離子體,可以通過電荷的靈動排布與組合抵消外場影響---一般由於趨膚效應分布於體表,所以衛氣主表,該表面等離子體或可分布呈等離子體渦旋,造成經穴效應,可具極強的表面增強效應和類似先天卦和六氣的對稱特性——並在此過程中吸收或放出熱量---動靜流場部分--少陽---等離子體正負電荷均衡,容易動態極化,恰應少陽樞之性質;也可脈動發光--擾動場部分--太陽---太陽發光也是如此,如基里安攝影,與火的本質也一致,但都與水氣關係密切。傷衛的直接體現乃是身外光發生變化,或者如同基里安攝影顏色發生變化,或者形狀和對稱性發生變化--這正應先天卦、六氣和生物整體磁場的對稱性,表現非常敏感,診病及其五行屬性可通過觀光直接實現,實際乃是從太陽衛氣的盛衰變化角度來說的。運用之玄幽奧妙以中丹為最,反映了宗氣---離中陰精的發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十八難說:「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文明確地說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原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元氣是通過三焦而到達五臟六腑和全身各處的。元氣發於腎,以三焦為通路,循行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發揮其生理功能,成為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
(2)生理功能:元氣,為人體最根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於腎,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達於五臟六腑,故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中藏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對三焦通行元氣的生理作用作了更為具體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府,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因為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如果元氣虛弱,三焦通道運行不暢或衰退,就會導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氣虛現象。 元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推動和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二是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 元氣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機能的生理作用,與腎氣的功能類同。由於腎精的主體成分是先天之精,腎精所化生的腎氣也主要是先天之氣,因而元氣與腎氣的構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發揮的功能也基本類似。元氣的盛衰變化體現於機體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現代科學發現,腎與人體鈣代謝關係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腎主骨的中醫學論斷,同時有研究證明,經絡的運行與人體鈣離子的疏密相間的縱波振蕩有關,暗示了經絡中元氣運行與電解質水液環境的密切聯繫,而經絡的種種性質又與波導和諧振腔機制非常類似,而電磁波譜的微波波段恰恰發現具有同樣類似的性質,且屬於宇宙背景輻射的中心頻段,基於包括特超聲和T射線在內種種證據可以推斷,人體腎氣或者元氣的物理本質首先在於微波所對應的頻率波段,其中包括機械聲波、電磁橫波、電磁縱波等等多種不同物理本質的波)。人從幼年開始,腎精以先天之精為基礎,得到後天之精的補充而漸漸充盛,化生元氣,促進生長發育。經過一段時期,從嬰幼兒成長到青壯年,此時由於腎精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氣,使機體發育,形體壯實,筋骨強健,同時具備了生殖能力。待到老年,由於生理和病理性消耗,腎精漸衰,化生元氣漸漸減少,形體出現衰老之象,生殖機能也隨之衰退,直至元氣衰亡,生命終止。因此,元氣不足則易於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生殖機能低下及未老先衰的病理改變。 元氣通過三焦,布散全身,全面地促進和調控全身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例如,它既能使心神興奮,又能使心神寧靜;既能發揮推動、興奮、化氣、溫煦等屬於「陽」的功能,又能發揮寧靜、抑制、成形、涼潤等屬於「陰」的功能。因此元氣可分為元陰、元陽,而且影響一身之陰陽。元氣發於命門,故《景岳全書·傳忠錄下》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同時,命門之水火、元氣之陰陽之間的協調平衡才能保持臟腑功能處於「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總之,機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元氣推動和調控下進行的,元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虧少或元陰元陽失衡,都會產生較為嚴重的病變。 二、宗氣 宗氣是由谷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於胸中的氣,屬後天之氣的範疇。宗氣的生成直接關係到一身之氣的盛衰。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靈樞·五味》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註:宗氣因而關乎中丹)。 (1)生成與分布:宗氣的生成有兩個來源,一是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一是肺從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氣,二者相結合生成宗氣。因此,脾的運化轉輸功能和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對宗氣的生成和盛衰有著直接的關係。 宗氣聚於胸中,通過上出息道(呼吸道),貫注心脈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靈樞·邪客》說:「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宗氣一方面上出於肺,循喉嚨而走息道,推動呼吸;一方面貫注心脈,推動血行。三焦為諸氣運行的通道,宗氣還可沿三焦向下運行於臍下丹田,以資先天元氣。此外,《靈樞·刺節真邪》中還指出宗氣可由氣海向下注入氣街(足陽明經脈的腹股溝部位),再下行於足。 (2)生理功能:宗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氣和資先天三個方面。 宗氣上走息道,推動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語言、發聲皆與宗氣有關。宗氣充盛則呼吸徐緩而均勻,語言清晰,聲音洪亮。反之,則呼吸短促微弱,語言不清,發聲低微。 宗氣貫注於心脈之中,促進心臟推動血液運行。因此,凡氣血的運行,心搏的力量及節律等皆與宗氣有關。宗氣充盛則脈搏徐緩,節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則脈來躁急,節律不規則,或微弱無力。《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手),脈宗氣也。」虛里穴發於左乳下,相當於心尖搏動的部位,可以依據此處的搏動來測知宗氣的盛衰:若其搏動正常,是宗氣充盛之象;若其搏動躁急,引衣而動,是宗氣大虛;若其搏動消失,是宗氣亡絕。目前在臨床上更多的是從脈象來測知宗氣的旺盛和衰少。由於宗氣助心脈之血氣的運行,所以宗氣不足則往往導致血行瘀滯,凝而留止的病理變化。 由於宗氣對呼吸運動及血液循行都有推動作用,因而可以影響到人體的多種生理活動,凡氣血運行、肢體寒溫和活動、視聽等感覺、言語聲音及脈搏強弱節律等,都與宗氣盛衰有關。《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說:「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語言、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如心臟之搏動,膽經少陽雷天大壯之動,也賴宗氣之功用,宗氣本與少陽三焦經有密切關係,應中丹之離精,居於中丹統攝全身) 另外,宗氣作為後天生成之氣,對先天元氣有重要的資助作用。藉三焦為通道,元氣自下而上運行,散佈於胸中,以助後天之宗氣;宗氣自上而下分布,蓄積於臍下丹田,以資先天元氣。先天與後天之氣相合,則成一身之氣。由於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氣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氣的盛衰,主要取決於宗氣的生成,而宗氣的生成,又取決於脾、肺兩臟(均屬太陰,太陰主潮主水,故與宗氣對應的坎精關係密切)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飲食營養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氣的不足,即所謂氣虛,在先天主要責之腎,在後天主要責之脾肺。
註:祖氣,宗氣,元氣應三丹之氣,以祖為上丹(頭象崑崙,為萬山之祖),對應有祖竅之修;宗(中)氣為中丹,對應有膻中;以元(玄,原)為下丹,對應有三(沃)焦氣穴。祖宗元皆可提調統馭周身之氣血,道家丹修多重。營衛之氣乃經脈臟腑之氣,營為陰,有子午流注之律。衛為陽,自有躍潛之規。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醫家多從此立論。而宗氣和祖氣相連則有祖宗之義,都是非常重要的,元氣為光氣——相應於光度學質量,宗氣為動氣——相應於動力學質量。而營氣衛氣則是純為後天之氣。三焦的功能與元氣和宗氣都有密切關係。《素問·金匱真言論》稱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五藏別論》稱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三焦……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對水谷的精微變化為營氣,以及傳化糟粕的作用。《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運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水谷在人體運行道路及氣之所終始,包括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過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來概括。並根據上、中、下三焦所處部位不同,對水谷運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的具體描述。這是以三焦運行水谷來概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事實上三焦當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這在《內經》中有多處論述,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靈樞·本輸》說:「三焦者,中瀆之腑,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臟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如《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註:飲者,水液也,如此則把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的臟腑經絡聯繫在一起,飲中藏精氣,故在流動過程中散發所藏精氣,上輸於脾,脾取其氣,而散其精,其精上歸於肺,以心臟熏蒸形成的水蒸氣實現肺宣通作用,下輸膀胱,利用最長的膀胱經的微波氣化作用直達顛頂,實現水精四布的作用,膀胱經在背有四線並行,分布可謂廣泛,合督脈共五線,故有五線並行之謂)水液代謝雖由胃、脾、肺、腎、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人體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則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實現。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與否,不僅影響到水液運行的遲速,而且也必然影響到有關臟腑對水液的輸布與排泄功能。也可以說,三焦運行水液,是對脾、肺、腎等臟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臟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將難以實現,引起水液代謝的失常,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正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
《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靈樞·營衛生會》又概括為「上焦如霧」(水汽之彌散態)。所謂「如霧」,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的作用。 「中焦如漚」(水之屯聚態)。漚,是浸泡的意思。所謂「如漚」,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的作用。下焦如瀆(水之疏流態)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腎、膀胱及大小腸。《難經·三十一難》說:「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是說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從大腸排出大便,一是從膀胱排出小便。如《靈樞·營衛生會》說:「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就是說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三、營氣 營氣是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因其富有營養,在脈中營運不休,故稱之為營氣。由於營氣在脈中,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營與血關係密切,可分不可離,故常常將「營血」並稱。營氣與衛氣從性質、功能和分布進行比較,則營屬陰,衛屬陽,所以又常常稱為「營陰」。 (1)生成與分布:營氣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為水谷之氣,其中由精華部分所化生的為營氣,並進入脈中運行全身。《素問·痹論》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可見營氣由水谷之精所化生,進入脈中,循脈運行全身,內入臟腑,外達肢節,終而復始,營周不休。 (2)生理功能:營氣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兩個方面。 營氣注於脈中,化為血液。《靈樞·邪客》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營氣與津液調和,共注脈中,化成血液,並保持了血液量的恆定。 營氣循血脈流注於全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營氣的滋養。由於營氣為全身臟腑組織提供了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營氣的營養作用在生命活動中非常重要。如《靈樞·營衛生會》說:「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營氣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的生理作用是互相關聯的,若營氣虧少,則會引起血液虧虛以及全身臟腑組織因得不到足夠營養而造成生理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四、衛氣 衛氣是行於脈外而具有保衛作用的氣。因其有衛護人體,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稱之為衛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於陽,故又稱為「衛陽」。 (1)生成與分布:衛氣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為水谷之氣,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為衛氣。《素問·痹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因此,衛氣由水谷之精化生,運行於脈外,不受脈道的約束,外而皮膚肌腠,內而胸腹臟腑,布散全身。 (2)生理功能:衛氣有防禦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衛氣有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衛氣布達於肌表,起著保衛作用,抵抗外來的邪氣,使之不能入侵人體。《醫旨緒餘·宗氣營氣衛氣》說:「衛氣者,為言護衛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因此,衛氣充盛則護衛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襲,衛氣虛弱則常常易於感受外邪而發病。 衛氣具有溫煦全身的作用。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衛氣的溫養,從而保證了臟腑肌表的生理活動得以正常進行。衛氣充足,溫養機體,則可維持人體體溫的相對恆定。衛氣虛虧則溫煦之力減弱,易致風寒濕等陰邪乘虛侵襲肌表,出現陰盛的寒性病變。但若衛氣在局部運動受阻,鬱積不散則可出現陽盛的熱性病變。故《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說:「衛氣者,熱氣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溫,水谷之所以能化者,衛氣之功用也。虛則病寒,實則病熱。」 衛氣能夠調節控制腠理的開闔,促使汗液有節制地排泄。衛氣的這一調控作用,既有氣能固攝的一面,又有氣能推動的一面。通過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機體維持相對恆定體溫,從而保證了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協調平衡。《景岳全書·雜證謨·汗證》說:「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因此,當衛氣虛弱時,則調控腠理功能失職,可以出現無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現象。 衛氣的三個功能之間是相互聯繫和協調一致的。抵禦外邪的入侵與腠理開闔的關係也很密切,若腠理疏鬆,汗液自出,則易於遭邪侵犯;而腠理緻密,則邪氣難以入侵。在調節體溫方面,衛氣的溫煦功能也與汗孔的開闔密切相關,只有溫煦的升溫與出汗的降溫之間不斷地相互協調,人體的體溫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溫煦太過而汗出不及,則身熱無汗;如若溫煦不及而汗出過多,則膚冷多汗。《靈樞·本藏》所謂「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即是對衛氣三個功能的概括。 營氣與衛氣,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營氣與衛氣都來源於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雖然來源相同,但是營氣性質精純,富有營養,衛氣性質慓疾滑利,易於流行;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營氣有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的功能,衛氣有防衛、溫養和調控腠理的功能。可見營衛二氣在性質、分布、功能上均有一定區別。概而言之,即營屬陰,衛屬陽。由於機體內部的陰陽雙方必須相互協調,故營衛和調才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和汗液分泌,人體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臟腑的正常生理活動。若營衛二者失和,則可能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多,「晝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於感冒等。
十二正經是沿身體縱向分布的,大致呈平行走向。我認為其通路分五個層次:皮毛,肌肉,血脈,筋膜,骨髓(如難經--五難: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指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按照肺心脾肝腎依次深入,恰應呼出心肺、呼入肝腎、脾位於呼吸之間的難經--四難說法以及實際內臟位置的對應都完全對應。具體說來,肺居最上,主皮毛;心在肺下,主血脈;脾在心下,主肌肉;肝在脾下,主筋膜---因為具體部位肝脾基本平齊,但古代後天以左為上,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媧,均是傳說中的上古之神。男左女右,左為陽,右為陰,胃在脾右,胃降脾升-----故肝在脾下;而腎在肝下主骨髓。心肺泵血泵氣,肝腎納血納氣,脾藏營而活血活氣,分工協作,很妙!此外,當前社會流行拉筋和正骨,其實都是對應肝腎的調整,肝腎一個藏血,一個藏精,且在下在里,實際上不論不倒翁的結構還是古代重視腎氣都是以「內」和「里」為本,如內機若動,滿盤皆活,內機若病。全身皆病。什麼都得從關鍵和根本處入手,方事半功倍。
《難經·十四難》:「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萎不能起於床。」闡述了五臟虧損的證狀。
)。
最淺層在皮毛,最深層是骨髓,針灸的感覺分別對應於麻、脹、重、酸、痛五種感覺。其位置應該是嚴格對應於陰陽理論的,即前為陽明,中為少陽,後為太陽,與三陽內外對稱;前為太陰,中為厥陰,後為少陰,與三陰對稱。即外為陽,內為陰,太陰對陽明,少陽對厥陰,太陽對少陰(註:經絡的分布確實符合標本中見之氣的對應關係,很妙!其中,其陰陽對應關係與診脈時浮對應腑沉對應髒的劃分也有暗合,都是在空間方位上的橫向並行分布)。 而且,手足三陽會於頭面,三陰會於體內,陰陽會於四肢末。絡脈橫向聯絡諸經,這就形成一個縱橫交叉的網路,氣血就是按子午流注的規律在這個網路中運行的。這樣的結構,非常符合形式科學。經絡網是按陰陽法則確定位置的,體現空間上的陰陽法則:上陽下陰,外陽內陰,前陽後陰。《內經》說,人一呼,脈行三分,一吸,脈行三分,一晝夜凡兩萬四千八百息,行一周天。就是說呼吸運動推動氣血在經絡中循環流注。在經絡中流動的這類氣,就叫真氣,它不同於我們呼吸進出的那種空氣。而且,就是這種真氣的流動,帶動了血液的循環流動。所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也就是說,血是氣的載體,氣是血的動力。我們日常所說的「氣血」都是一種混同的說法。 真氣又分為好幾種,有祖氣,元氣(原氣)、宗氣(中氣)、營氣、衛氣五種。祖氣來源於祖蔭,也稱神氣,元氣藏於腎,分為原陰和原陽兩部分。其中原陽來自父親,相當於現在說的染色體X;原陰來自於母親,相當於現在說的染色體Y。也就是說藏於染色體中的遺傳信息,是一種先天的生命動力。宗氣聚於胸,是空氣中的氧氣和血液中的紅細胞結合而成,貫注臟腑,相當於現在所說的自律(植物)神經控制下的呼吸運動。營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自中焦,營運周身,相當於現代所說的組織淋巴液,主要由脾臟產生,是形成血液的原料。衛氣也生於水谷,源於脾胃,發自上焦,由肺佈於全身皮毛。衛氣生性剽悍滑利,起護衛作用,所以又稱肺衛或衛陽,相當於現在說的白細胞免疫系統。我們可以看到,這四種氣也是由內到外與四個層次相對應的,即元氣生於骨髓行於骨膜,相當於骨的造血功能。宗氣生於空氣和血液,行於經脈,相當於血液的輸送氧氣功能。營氣源於水谷,生於脾胃,行於肌肉,運於周身,相當於淋巴系統輸送養分的功能。衛氣由肺佈於皮毛,相當於免疫系統的抗病功能。
免疫細胞和血細胞都起源於同類幹細胞,當把具有生理活性且循環於血液―淋巴液體系中的免疫細胞及免疫活性物質作為衛氣的物質基礎時,發現傳統理論所講述的循行方式在現代醫學理論上均可找到依據。
首先,如《靈樞.動輸》雲:「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從現代組織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淋巴細胞再循環模式清楚地再現了這個過程:淋巴細胞穿過血管內皮,離開血循環,進入全身淋巴結向髓質移動,最終通過輸出淋巴管引流到胸導管或右淋巴管,從而再次回到血循環。整個過程可謂「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雖然營衛之氣在運行中相隨相伴,共周共度,但衛氣發揮作用的場所主要體現在脈外,我們可以理解為在血液循環過程中,免疫細胞穿越血管內皮到達組織間隙,發揮防禦及消除病原體的作用。由於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的過程是動態持續進行的,完全體現了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衛相隨,相隨相伴,共周共度的循行特點。
其次,衛氣在應激時,速度加快,不循常道的特點與炎症時感染部位血管擴張,血流加速,炎性細胞釋放細胞趨化因子,導致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在病灶部位的聚集何其相似。同樣,衛氣有「晝行於陽,夜行於陰」的特點,表明「白晝陽分(體表)衛氣偏多,陰分(臟腑)偏少;夜晚陰分衛氣偏多,陽分偏少」,這種節律的變化與循環系統的節律幾乎一致,且與整個人體呼吸、血壓、體溫、脈搏、機體抗病狀態等生命節律變化相吻合。
十二經的傳輸流注次序是:手太陰肺經——(手食指端)——手陽明大腸經——(鼻翼旁)——足陽明胃經——(足大趾端)——足太陰脾經——(心中)——手少陰心經——(手小指端)——手太陽小腸經——(眼內眥)——足太陽膀胱經——(足小趾端)——足少陰腎經——(胸中)——手厥陰心包經——(無名指端)——手少陽三焦經——(眼外眥)——足少陽膽經——(足大四趾端)——足厥陰肝經——(肺中)——手太陰肺經………十二經絡的傳輸流注迴路中,對於修真生理學而言,中經絡的表裡交會點具有重要的修真生理理論和方法論意義,應注意研究和探討。例如,手部五指端、足部五趾端;鼻翼旁、心中、目內眥、目外眥、肺中……等等部位。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十二經的走向和連接:足三陰循腿內側由胸腹走向足,與足三陽交會於腳趾頭;足三陽循腿外側由腳趾頭走向頭部,交會於手三陽;手三陽循手臂外側由頭走向手指頭,與手三陰交會於手指頭;手三陰循手臂內側由手指頭走向胸腹。這樣就形成一個閉合的迴路。陰經在內側,陽經在外側;太陰在前,對應陽明;厥陰在中,對應少陽;少陰在後,對應太陽。陰經會於胸腹(胸腹在內為陰,胸腔中心肺絡手三陰,數為陰數2,4;腹腔中肝脾腎絡足三陰,其數為陽1,3,5,以橫膈為界五臟恰好構成2:3,陰陽之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陽經會於頭(頭在上為陽,三陰三陽皆會於頭);《內經》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胸腹為諸陰之聚」。《難經》中有一難是「為何頭面獨不懼寒?」就是因為「頭為諸陽之會」。而且諸陽經在頭部所處的位置,是非常精確地合於陰陽規則的,你看:手陽明交足陽明,處在前額頭面部(陽明在前);手少陽交足少陽,處於頭側面(少陽處中);手太陽交足太陽,處於頭後部(太陽在後)。 再看三陰在腹中的情況:手太陰主肺,足太陰主脾,脾肺主氣;手少陰主心,足少陰主腎,心腎主血;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這兩者主經脈。這種形式上的精確結構,更讓人確信:這絕不是造物主隨便擺弄一下的,而是必須符合整套宇宙自然的程序的。
註: 祖氣運行對應神經生物電調節,其樞為上丹,分植物性神經和一般神經陰陽兩部分,元氣運行對應激素調節,其樞為氣穴,對應坎水離光陰陽兩部分,宗氣生於胸中,對應血氣陰陽兩部分。人的血液循環主要對應營氣和衛氣、宗氣的運行,其以心肺為中心,相關於脾胃心臟主營血,而人的元氣運行則以臍周動氣為中心,主要在於宗氣和元氣的轉換,這一點類似動脈血和靜脈血的轉換,通過內太極的旋動,以元氣為基礎,為宗氣和營衛氣循環提供動力。先天卦為體,後天卦為用,坎離為用中之用,先後天卦均居四正位的乃是坎離兩卦,坎水應腎,應中下丹,對應腎間動氣之元氣+宗氣循環,離火應上中丹,通過自律神經控制對應營衛血液+宗氣循環,某種意義上來說兩者是互補的,一個偏重於先天,一個偏重於後天,宗氣涵心肺勾連於其中。實際上對於營氣而言子午流注在子時對應膽經,乃是因為營氣為後天氣,元氣當在子時萌動,則不對應膽,與腎有密切關係。如《性命圭旨》時照圖云:人之元氣逐日發生。子時復氣到尾間。丑時臨氣到背堂。寅時泰氣到玄樞。卯時大壯氣到夾脊。辰時書氣到陶道。已時乾氣到玉枕。午時垢氣到泥丸。未時豚氣到明堂。申時否氣到膻中。酉時觀氣到中浣。戍時剝氣到乾闕。亥時坤氣而歸於氣海矣。從這也可看出12消息卦與12月的對應,實際上相關於元氣。而且祝華英的發現實際上相關於元氣宗氣循環,故而內丹旋轉與呼吸同節律,因為為縱波駐波,周期減半,一周期內往複2次,進一步也深刻影響血液循環,另外,人的血液循環頻率約為呼吸頻率的四倍,也暗示了血液循環之宗氣與臍周動氣的相應關係。元氣平素流注於奇經八脈,常人12經中流通營氣,只有在大周天動時元氣才入12正經。除了受孕以及懷胎時奪天地造化先天帶來的元氣外,出生後只有與天地同步,宗天人本一或無,並調神調心(如四氣調神),才能補益元氣,也有部分元氣來源於水谷精微化合所成。
六經中手三陰經與位於胸腔中的器官心肺有密切關係,足三陰經則與位於腹腔中的肝脾腎關係密切,而手足三陽經全部彙集於頭。素問·六節臟象論中有: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裡心肺功能恰應宗氣所屬,按照胸腔和腹腔以及上下肢的相對位置位置關係應天氣,為髒的代表,對應上焦,君火;而地味則藏於腸胃脾臟,為六腑代表,恰應營氣所屬,對應中焦,相火。另外還應存在人本命真元之氣,藏於腎和膀胱,對應下焦,民火,腎為先天積存,膀胱為後天收攝,與天氣、地味恰合為天地人三才之氣。衛氣功能的實施來源於元氣(人)、營氣(地)和宗氣(天)的密切配合,為天地人三才的綜合和集成,所以衛氣最為靈動,分布最為廣泛和無定形,甚至延伸至身外。由於首重屬於人之元氣,則衛氣與元氣的強弱關係最為密切。
在人體防禦系統的衛氣,中醫學就是簡要地記述了其行於脈外,和其防禦功能等等,而在道醫學裡,可以證明出來,其有九層之多。例如,皮膚受涼而感冒,在慧觀中會發現人體體表的九層衛氣出現漏洞或塌陷,邪氣會沿著經絡的傳輸而進入上呼吸道以及肺內,外邪迅速入侵,作用於有形有相的實質性器官組織。從而使患者出現鼻塞、流涕、咳嗽等癥狀。 人與天地相參,十二經脈系統中,由於1994年開始至2000年期間,地球的隱態結構場發生明顯的改變,在原有的場性結構的外層,又產生了新的場性結構。出現了一種雙層結構場,這使得在十二經脈也發生同步的雙層性改變,在十二經脈外上方,又出現一個懸浮的對應性的經脈,浮佈於皮膚上,形成一種立體結構狀,這個對道醫治療,特別是針灸治療,有著高度的應用價值(附設六脈)。
宗氣應上焦(金公,心肺應浮,主皮毛血脈,偏表,術數學對應陰數2和4),元氣應下焦(木母,肝腎應沉,主筋膜和骨,偏里,術數學對應陽數1和3),營衛氣應中焦(黃婆,脾胃應中,主肌肉四肢,居中,術數學對應數5)實際上三氣存在都與三焦關係密切(三氣應三個徒弟)。在後天以營衛為本,在先天以元氣為本。丹修調整呼吸心息相依乃首重宗氣和元氣和混合,至於一定程度,可以辟穀和口鼻呼吸停止,分別對應營氣和宗氣的暫停,此時對應元氣和衛氣的錘鍊,所以「開通採氣大關」者乃對應元氣的收攝和衛光的延展。宗氣、元氣、衛氣、營氣中有兩對陰陽:營氣和衛氣為一對,應後天;宗氣和元氣為另外一對,應先天(因此中醫理論中常祖--元、宗聯用或營、衛聯用)。其中又分陰陽:營為陰,衛為陽;宗氣為陰,元氣為陽,祖氣為靈。丹修首重先天,故上手乃宗氣元氣的錘鍊,其後則帶動營衛氣水平的提高,如「外光」和身體內化機造血能力的增強分別對應衛氣和營氣的升級,外在體現有辟穀和氣色轉好等現象。先天丹修重祖、宗,後天中醫重營衛。萬事萬物生物之初,本原都始於子,故元氣乃以子始,從子建。而寅時生人,分陰陽男女,而陰陽之始,對應後天營衛,從寅建。而陰陽乃明,而非無,譬如宇宙中無邊黑暗之佯謬。從子建者,先天陰陽;從寅建者後天陰陽。
先天與後天的和合狀態,就是睡眠。《內經》說睡眠的機制是衛氣入於營氣,衛氣出於下焦腎氣,營氣出於中焦脾氣,而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營氣最後出於心氣(行於脈中謂之營氣,行於脈外謂之衛氣),所以衛氣入於營氣,即腎氣入於心氣,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是睡眠的根本機制,是後天與先天和合狀態的度量表,所以《內經》說,胃不和則卧不安,誠如斯言!後天不和,先後天無法既濟,怎麼能安呢。為什麼老年人睡眠減少,他的先天神體與後天胃氣都減弱了,怎麼能睡眠後呢?看到這裡,有悟性的中醫應該知道怎樣治療失眠了。衛氣屬於六氣氣立範疇,營氣屬於五運神機範疇,所以桂枝湯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就有調節睡眠的作用(元氣和衛氣出於下焦,營氣出於中焦,宗氣出於上焦?而以元氣一統三氣,元氣無處不在?宗氣發於上焦,佈於心肺--關乎手之三陰,為坎精,故肺屬太陰為月,而潤下;營氣發於中焦,源自脾胃,為陰精和陽精--關乎足之三陰;衛氣發自下焦,密聯腎和膀胱,為離精,故膀胱為太陽,而炎上,心腎皆為少陰,應坎離交而關乎雙目兩腎----傳統修鍊理論認為,雙目藏元神---八卦中目為離,兩腎藏元精——八卦中兩耳為砍:坎離精由於正負物質比較均衡,故都佈於全身而無定所。營氣含陰精或陽精,因基本有定所,總體屬陰;衛氣屬太陽,為離精屬陽,宗氣屬太陰,為坎精屬陰,宗衛乃元氣中之陰陽,因無定所周布,總體屬陽;元炁為真陰陽)
元胞即太極元氣,五區兼備,應五丹田,其右上動氣應心肺主宗氣,左下動氣應肝腎主衛氣,中黃應腸胃主營氣。以一統三元五元乃至全身。營氣發中焦,宗氣發上焦,衛氣發下焦。人體以橫膈為界分為上和中下焦,下面部分正好佔2/3,這與黃金分割現象暗合,人體手足分節在自然下垂時也是下長上短,人體上下身比例也是如此。上下立盤重視先天卦序,其雷風相薄恰站位四六分勁,都與黃金分割關係密切。
產生於下腹腔(下焦)中者稱原氣,產生於顱腦海中者稱神(祖)氣(註:頭象崑崙,為萬山之祖),產生於胸腔(上焦)中者稱為宗氣,產生於上腹腔(中焦)中者稱水谷氣。水谷氣是後天飲食所得,這包括食物本身所攜帶的地氣,以及通過消化吸收轉換,而產生、形成的營氣和衛氣。四大類氣既各有其源,又合而為一成為人體內整體性的正氣(真氣)。神氣實際上不是一種單一之氣,是神運之氣,則隨著神的活躍和在位狀態,其所能運化的氣的層次也有差別,比較初級的如神經遞質,高級的可能理運無窮小微元。現代量子科學所研究量子只考慮其質量、動量和能量特性的協同,較少考慮量子的信息特性。而中醫所研究的各種氣,是各種物理量有機綜合在一起的,尤其融合了陰陽、五行等信息方面的性質。這使得中醫理論具有徹底的整體性特徵,也使得中醫的理論體系先天地具有模糊和抽象色彩,但它很類似現代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思想。
推薦閱讀:
※與家長書---轉載2
※【轉載】美女演員 安伊茜
※(5)[轉載]柴胡桂枝幹薑湯的主證是大便溏薄還是大便乾結?
※察顏觀色知疾病(轉載)
※【轉載】:我國著名作家對愛情的詮釋集錦(27句音頻圖文)-qnzxsay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