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宇:公民教育在中國(中國青年報 2006-7-12)
公民教育在中國 |
2006-07-12 |
本報記者 周欣宇 |
艱難的出版過程 「哪位同學能告訴我,我們享有哪些權利?」江蘇省江都市真武小學教師王勇,在課堂上提問。 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剛剛還在搶著回答問題的學生們紛紛縮回舉著的小手,茫然地看著老師。 這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課,在座的是五年級的小學生。 這樣的場面,王勇一點也沒驚訝。「連很多家長和老師,都不具備起碼的公民基礎知識,何況孩子呢?」他嘆著氣說。 3年前,王勇參與了北京大學出版社《新公民讀本》的編寫,承擔了其中四個章節的初稿寫作。現在,他經常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把讀本中的一些內容,融入品德課的教學中。 今年6月,這套由著名學者楊東平主編,數十名小學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共同編寫的《新公民讀本》(小學卷),終於在幾易其稿之後正式出版。它被稱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套針對中小學生的完整意義上的公民教育讀本」。 「為中小學生編寫一套深入淺出的公民讀本,將公民教育引入中小學課堂,是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夢想。」《新公民讀本》的策劃人、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在《編者的話》中寫道。 儘管過程艱難,但這個「夢想」的前半部分上個月已變成現實。 周雁翎依次打開小學卷四本書的封面,向記者指點著目錄,從第一本第一章的《認識你自己》,一個標題一個標題地念下去,一直念到第四本最後一課《與自然和諧相處》,滿意和欣賞之情溢於言表。 他介紹,《新公民讀本》試圖突破和超越傳統的德育教材和政治教材,突出人類普適性的價值觀念,內容包括公民道德、公民價值觀、公民知識和公民參與技能四個方面的內容。 為了從一線教師中培養作者,從2003年開始,北大出版社就組織專家對江蘇和浙江的一些優秀中小學教師進行多次培訓。前後接受培訓的人員不下百人。因為任務相對比較「敏感」,最後願意參加編寫工作的不到10人。 到2004年年底,初稿終於完成,但並不十分理想。2005年年初,又有一批來自哲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等人文學科及自然科學領域的中青年學者,重新組成編寫班子,對全部初稿進行了改寫或重寫。 「特別是對一些『敏感區域』的『度』的把握,始終讓我們『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周雁翎說。 他把包括自己在內的編寫組成員稱為「一群理想主義者」。這套歷時3年多、上百人參與編寫的「讀本」,首印只有5000冊。至於「夢想」的另一半——「將公民教育引入中小學課堂」何時能夠實現,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儘管在中國規模巨大的教材和圖書市場上,這套書的出版可能算不上什麼大事,」《新公民讀本》的主編楊東平說,「但在社會現代化和政治文明建設進程中,它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足跡,將為歷史留下重要的一筆。」 楊東平坦言,儘管近幾年來,國內德育界已有不少關於公民教育的理論研究,但至今公民教育仍未完全「合法化」,「就像10年前,通識教育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一樣,非常敏感。」因此大規模正式進入學校的課堂教學,在現階段還為時尚早。 周雁翎的思路是,這套書可以作為「校本教材」先行進入部分學校。依據正在推行的新課程改革的設計,學校可以自行安排16%的學時用於校本課程的教學。 讀本的執行主編王雄是江蘇省揚州中學的一名歷史教師。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使他深知對許多學校的領導來說,公民教育仍然是個令人心存疑慮的話題,可以從理論上研究,但還不能真正引入課堂。此外,即使作為校本教材,由於現在學校實行「一費制」的限制,也存在沒有資金來源的問題。 據悉,江蘇省蘇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長朱永新教授,曾表示有意將新公民教育納入他主持的新教育實驗中。他是第一個公開表示要在他領導的實驗學校使用《新公民讀本》的政府官員。 「是不是能順利地進入教學實踐,9月份開學後就可以見分曉。」楊東平說。 接續歷史傳統 中國的公民教育,其實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之初。 據周雁翎考證,上海群益書社1913年翻譯出版的《美國公民學》,是中國最早引進的公民讀本。此後,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熊子容主編的《公民教育》,成為中國自己編寫的最早的公民課教材。在「五四」運動之後的新教育實踐中,中國曾長期開設過公民教育課程。 據著名學者丁東先生介紹,在國民黨當政時期,「黨義」、「三民主義」等課程靠政治權力進入學校,要取代公民教育,但在實際教育當中,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一是當時此類課程的課時很少,二是教員並不認同。特別是在大學裡,許多「黨義課」的教員一到課堂上,首先說的一句話就是:「兄弟的課是奉送的。」 丁東介紹,早年商務印書館在不同時期出版的各種公民教科書,除了後來加進了三民主義的內容外,關於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大體沒有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在公民教育體系中,並非「黨義」至上。譬如對政府的認識,其中一章是「政府之弊端及險象」,主要講對政府之弊端需保持警惕。這也是公民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的公民教育,一直持續到1948年。其後從課程體系中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教育。「『公民』變成了『人民』,其實這兩個詞並非相同的概念。當然,從『公民課』到『政治課』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轉換。」周雁翎說。 楊東平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興起,恢復中小學公民教育的話題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被提起。根據中央指示,上海的初中曾在80年代後期一度開設過公民課,但很快便中斷了。 他認為,「公民教育」不能等同於「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為基礎,傳播人類主流文明中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觀念。」 周雁翎的觀點是,市場經濟孕育了公民意識,這種意識就是以民主、自由為核心的價值和理性追求。而正在加速轉型的中國社會,需要一大批能有效行使權利,並擁有社會事務參與技能的「政治人」,這正是公民教育的意義所在。 然而在現實中這條路似乎並不輕鬆。揚州中學歷史教師王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高一的歷史課上,他曾向學生提問,什麼是自由?一位學生脫口而出:「自由是是貶義詞,意思是自由散漫!」這也是全班學生的唯一答案。 公民教育教什麼 翻開讀本,小學D卷「政府為什麼要收稅」一課,在第一節「取之於民」中,通過孩子們探討政府收入來源的情境案例,說明政府收入的來源主要是稅收。隨後,呈現了政府公共支出的內容:發展教育事業,建設公共衛生設施,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鞏固國防等。 在接下來的「納稅人的權利」一節中,則是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即加拿大政府向其國民公布每一元稅收的使用情況,告訴讀者納稅人所擁有的監督政府使用稅收的權利。最後,還通過轟動全國的「審計風暴」的故事,傳達了政府支出應該依法受到監督的理念。 「了解這部分內容,有助於公民告別傳統的臣民心態。」周雁翎說。 在小學C卷「新聞輿論的力量」這一課中,舉了非典時期一些新聞媒體及時報道疫情發展狀況和西安「寶馬」彩票案中媒體監督的案例,說明現代媒體的功能和力量。接著,在「自由而負責的新聞媒體」一節中,闡釋了「公眾擁有知情權……新聞媒體要勇於排除各種干擾,堅持真實、客觀、全面、公正的原則。」最後還講了「水門事件」的故事。 在小學D卷「走進法院」這一課中,設立了「獨立審判和公正審判」一節,向孩子們呈現了「公正審判權」的重要性。 漫畫上的一個人說:「領導發話了,就這麼判吧!」另一個說:「這些錢您收下吧,審判時多照顧!」接著,列舉了「公正審判」的主要原則,包括:法官必須保持中立;無罪推定;被告人享有獲得律師辯護和幫助的權利;禁止通過拷問和酷刑取證等。 「除了這些具有普適性的權利觀念,讀本的另一項主要內容是,主張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立『普通』之志,做快快樂樂的『凡人』,在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讀本編寫者之一王勇說。 「傳統德育、政治教育培養的目標是高標準的道德新人,它要求學生追求崇高的、完美的道德。」楊東平說,「因其遠遠脫離實際,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形成巨大的反差,就像『一壺燒不開的水』,使教育陷入困境。」 江蘇省揚州市教研室研究員陳萍曾擔任過9年品德課教師。在教學中,她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往往採取兩種極端態度:要麼放棄,要麼反應激烈,唯獨不會運用智慧理性地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說,這恰恰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當前中小學公民教育的缺失。」 王勇以他編寫的「做有志向的孩子」一課來實施改革。在傳統的德育、政治教材中,從「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到學習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為人民奮鬥終身,都是立志篇的主題。而他並沒有沿用這種慣常的思路。 「我們要表達的是,志向是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特長來確立的,它不在乎大小,只要符合社會需要,都值得尊重。」在這一課中,他講述了一個叫美寶的孩子立志成為美髮師,並最終實現理想的故事。 僅僅邁出了第一步 儘管讀本一經面世,立刻在知識界贏得不小的反響和讚譽,但在楊東平看來,編出教材只是第一步,公民教育也不能僅靠在課堂上講講就行,更重要的是要讓它進入公民生活,把公民教育與學校生活、班級生活聯繫起來。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把公民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楊東平介紹,在國外,小學一般開有社會課,中學階段開公民課。公民教育通常有兩個方向,一是學校教育,一是社會教育。 現代意義的公民教育始於法國大革命之後。美國的公民教育也有百十年的歷史。其主要採取實踐活動的形式,社區義工、模擬法庭、辯論、選舉、組成學生組織參與學校管理,等等。 比如,為了教育青少年認識政治知情權的重要性和選舉的義務性,美國有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美國孩子選舉」。這是一個面向基層的組織,它與社區和學校相配合,大選當天,通過正式投票點為未到選舉年齡的青少年提供模擬投票經驗,以提高學生的公民參與意識。據稱,2000年的總統選舉日,共有150多萬名學生在家長或教師的陪同下走向投票點去模擬投票。 今年6月中旬,王雄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會議期間,令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有著數以萬計的社團組織,無論是在會場,還是在街道以及地鐵站都能看到這些社團的義工活動的身影。 周雁翎也參加了這次會議。香港納稅人的權利意識之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會上,有個官員在回答與會者提問時打官腔,馬上就有人指出:「你不可以這樣說話,因為我們是納稅人。」官員當場道歉。 「如何在目前的情況下,培育公民教育的土壤?」楊東平坦言,「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很漫長。」 好在,楊東平們並不孤單。 2003年,鄭州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官方性質的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從2005年7月開始,教育部與美國公民教育中心開展了「公民教育實踐活動」項目的合作,北京、上海、江蘇和雲南4省市的部分學校參加了這個項目。 「我們無非是撒播一些政治文明的種子,做一些啟蒙,培養一些生長點,真正的民主習慣要在民主生活中才能養成。」楊東平說。 |
推薦閱讀:
※防骨折關鍵增加骨量 浙江老年報
※從春節假期的票房說起,博納影業的招股書
※大年初三,繼續答疑
※吃楊梅前要知道的真相 浙江老年報
※賈植芳一身傲骨 浙江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