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調養脾胃正當時
昨日「立冬」,宣布秋季已接近尾聲,而秋冬季節正是脾胃多事之季。調養脾胃,請看專家支招。1 脾胃盛衰影響抵抗力專家說,在中醫藏象學說中有「脾胃」一說,脾為五臟之一,胃乃六腑之一。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都有賴於脾胃運化。中醫所講的「脾胃功能」與西醫學所講的「消化功能、胃腸功能」有共通之處,但又不完全等同。中醫所講述脾胃的功能除了包括西醫學的消化系統的全部功能,還包括循環系統的部分功能。中醫有「脾主運化」一說,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飲食中的水谷精微(營養物質)並將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包括運化水谷(泛指各種飲食)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結局是正邪相爭的結果,其中正氣是關鍵。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後天之本,是人體正氣的重要部分。脾胃的盛衰,關係到人體的抗病能力。專家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失度,都可能損傷脾胃。2 秋冬季脾胃易損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秋季天氣涼爽,人的食慾增加,致使脾胃負擔加重,胃腸功能紊亂。晝夜溫差逐漸增大,加之秋收季節瓜果增多,多食易導致腹部著涼、脾胃功能異常。因此,秋季許多舊病也易複發。冬季時,自然界陰氣盛極,陽氣閉藏,萬物蟄伏,草木凋零,冰封大地,自然界的萬物都處於冬眠狀態,生機閉藏,養精蓄銳。人體的新陳代謝在冬季也處於一年中最緩慢的水平,氣血趨向於里,毛孔閉合,排汗減少,精氣閉藏。冬季氣溫低,且晝夜溫差懸殊,人體受到刺激後,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胃腸黏膜血管收縮,自身的抵抗力和對氣候的適應性均有所下降,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痛等癥狀。如果秋冬季不注意生活習慣及飲食的調養,極有可能傷及脾胃,引起慢性胃炎、潰瘍、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3 養脾胃要注重「和」專家總結出秋冬保養脾胃的秘密——「和」。秋季養生應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秋季養生,應早睡早起,並積极參加活動健身鍛煉,登高、慢跑、快走等都是不錯的鍛煉項目。對於年老體弱的人群,可以早晚練習中醫的養生功,或選擇在園林中或江邊湖畔散步。總之要多親近大自然,達到「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這一養生最高境界。但此時並不適宜運動量大的鍛煉,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秋季脾胃養生要注重精神、起居、運動、飲食等各方面的調養。保持平和的心態是精神調養的主要方面。很多人對季節變換很敏感,進入秋季容易出現「悲秋」「傷秋」的消極情緒、灰色心理。所以,有一個平和愉快的心境,對胃腸的保養及胃腸疾病的預防有著較大的好處。在飲食方面,要注重一個總的原則:宜少食辛味,即減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蔥、姜、蒜、韭菜。因為辛辣食物容易使內火亢盛,易致傷陰,所以在秋季燥邪易傷陰之時,也應少食辛辣之品。4 食補為主 葯補為輔冬季是一年中進補的好時節,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氣候寒冷,人體需要從食物中補充足夠的熱量來禦寒。常見適宜冬季服用的溫熱類食品有羊肉、鹿肉、狗肉、蔥、姜、蒜、荔枝、桂圓、核桃、板栗等。一般而言「葯補不如食補」,冬季進補以食補為主。除此之外,冬季還需要補充充足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過食肥甘肉類,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葯補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選擇適宜的藥物來進補。氣虛人群,可以選擇人蔘、黃芪、党參、白朮、五爪龍、茯苓等進補;血虛人群,可以適當進補熟地、阿膠、當歸、何首烏、龍眼等藥物;陰虛人群可以適當選擇生地、枸杞、西洋參、百合、沙參、麥冬、玉竹、天冬等藥物進補;陽虛人群可以適當選擇鹿茸、杜仲、肉蓯蓉、仙茅、巴戟天等藥物來進補。以上藥物選擇應根據個人體質,合理加以選擇。葯補時一定要慎重,葯補不當,反受其害。 (據《南方日報》)相關鏈接秋冬食療養生小秘方健脾八寶粥材料:芡實、山藥、茯苓、蓮肉、薏苡仁、白扁豆、党參、白朮各等份,大米500克。作用:益氣養胃生津。當歸生薑羊肉湯材料:當歸15克,党參20克,黃芪20克,生薑數塊,羊肉數塊,蔥、食鹽、香菜等調味品適量。作用:當歸生薑羊肉湯具有很好的溫陽補氣、祛寒保暖作用,適宜於寒冷的冬季服食,可治療氣血虛弱、營養不良、貧血及手足冰涼等症。另有,山藥大棗粥用於脾胃氣虛、體倦乏力,生地粥用於養陰生津等。(據《南方日報》)
推薦閱讀:
※附寄馮蕙庭君調養脾胃論事不宜急緩則...
※《自我調養巧治病》:肩周炎
※小兒發燒了吃什麼調養呢
※飲食調養:健康與美麗是吃出來的
※糖尿病飲食調養-1
TAG:調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