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杜拉拉、歡樂頌和前半生,國產劇對職業女性的誤解還是那麼深

2010年,杜拉拉的風頭一時兩無。

那時候,就算你不在外企工作,如果沒有聽說過《杜拉拉》三個字,簡直就是職場江湖裡的原始人。

不過老徐主演的電影和王珞丹演的電視劇,卻遭遇了低分和吐槽。平心而論,電視劇要比老徐浮誇的電影好看一些——後者真不知道演的究竟是高跟鞋上的杜拉拉,還是穿prada的徐靜蕾。

七年後,湧現出更多帶職場元素的電視劇。

歡樂頌繫列、虎媽貓爸、女不強大天不容…還有我的前半生,都聰明地打了一手職場牌。遺憾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國產電視劇的造型、帶貨、植入廣告能力雖然有了大幅度提升,對職場女性的誤解卻還是那麼深。

1 有職場無專業

職業女性是一個很泛的身份標籤:醫生、教師、辦公室OL都可以叫職業女性,可所在行業不同,就會千差萬別;即便行業相同、公司相同、崗位職責不同,也會千差萬別。

無論是電視劇和小說,總是需要虛構一些場景。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有時也需要對過專業的東西進行模糊處理。但既然背著職業女性的標籤,就不應該只有紅唇加高跟鞋,總要有點專業的態度、專業的知識,遵循起碼的專業準則吧。

諮詢公司固然光鮮,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是麥肯錫、BCG,Bain,還是埃森哲、Monitor、還是本土的諮詢公司,都不是靠半路出家貼標籤就可以脫穎而出的。

這些公司秉持的是精英文化。所謂精英文化,可以簡單理解為「惟出身論」,就算你是北清交復的,sorry ,那也要看看你當年是本科還是研究生進去的。

越高級的寫字樓,在格子間里輾轉騰挪的女性沒有一個不是精英。沒有誰不是雙Q在線,顏值過關。可能她們外貌千差萬別,年齡有高有低,個人生活有幸與不幸,但不太會有一腔熱血、稍有變故就衝動的主;也不存在細心體貼,勤奮努力就能越位的僥倖。

再說專業,除了醫療劇真的還有些專業可供吐槽,大多數職場劇只看到背景,看不到專業。

今天說這群人是諮詢公司的人OK,但想想他們說的話、做的事,換成廣告公司背景行嗎?其實也行。換成搞專利申請的行嗎?也行。換成新媒體公司、分銷代理公司、人力資源outsourcing 公司,其實都行吧?

因為只有甲方乙方、客戶服務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虛概念,而看不到諮詢公司哪怕最底層最有特色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大眾根本不知道的,所以編劇往往覺得沒必要交代。

而在我看來,這些視野之外的東西又恰恰是最有趣的,閑來一筆既可以讓人物形象更豐滿,也可以讓人有一種更真實的代入感。

2 細節不夠雞湯湊

編劇們常常對女強人的穿著打扮有根深蒂固的誤解。

覺得她們都是一群喜歡穿大牌洋裝、系腰帶、頭髮打理的一絲不苟,天天踩恨天高拎prada LV 的主。

實際上工作的心裡都清楚:

職場對職場女性的第一要求永遠是「耐造」,而不是精緻。

近年來在職場里背Coach, TB,longchamp, MK這類輕奢的, 比例遠遠超過換著花樣換新款奢侈包的比例。因為這些包包更符合年輕人的經濟水平,也更「耐造」。

至於恨天高,我其實只在很少場合、見過很少的女強人,非執著地蹬著恨天高嗒嗒嗒地從家到辦公室,再嗒嗒嗒地從辦公室穿回家的。

辦公室都不放幾雙應對不同場合的鞋嗎?

老喜歡給高大上的公司用格子間是個挺大的漏洞,諮詢公司就更不應該了。

但凡這種要charge hourly rate,頻繁出差的工種,真沒聽說公司還傻傻地給每個員工保留一個工位的。

記得大四聽羅蘭貝格的師姐回來宣講,說自己base 在上海,就在大學裡租了個鋪位放行李。連房子都不用租,反正老出差。

我的第一份工作,三年里在辦公室呆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一個月,除了前台有張桌子,HR有張桌子,連行政和市場都是沒有固定工位的。因為這樣可以幫公司節省大量成本。

還有一個細節是:職場裡層級越高的女性,往往穿著越隨意,而不是越刻意。

我還是小土豆的時候每天只敢穿黑色小西裝和最保守的中跟鞋,人家女高管天天穿著紅色sweater在辦公室里晃也不會有人說。

我自己在寫《第2份工作》的時候,非常注意細節。因為職場小說的職場感和專業感,一定是藏在細節里的。

比如主人公和同事因為性格、背景不同,就會辦公桌的布置都不一樣。自己打拚上去的翠貝卡辦公桌就是沒裝飾、混亂的;嫁給老闆的田妮娜辦公桌就是地緣位置最好、採光最好、布置得頗具生活氣息和女性格調的。

還有台灣、馬來的老闆都愛在辦公室里養魚,而且只要蔫一條就會鐵青臉一整天。這真是我和身邊朋友經歷了許多不同老闆觀察的結果。

這些細節,是身處職場中的人每日感知的。或許它們離編劇的生活很遠,但坦率地講,並非不可得。去一個辦公室里體驗一周,找幾個不同背景崗位的OL仔細聊聊,細節就出來了,只看是否願意去體會細處的趣味。

3 形象、價值觀、周邊社會輿論滯後於時代

電視劇里有些元素是進步的。比如主角配角的穿著打扮、她們從事的職業設定、所經歷的狗血橋段和故事背景,往往能做到與時俱進。

你可以聽到那些最流行的詞:二次元、直播、微信、多元化...可說出這些詞的人物觀點還是在炒作那些五六年前的梗,什麼小三、處女、剩女、婆媳矛盾...

職場女性形象和價值觀也和多年前並沒有任何進化:

那些背景好、智商高、熱愛工作的,普遍都是攻氣十足的女強人。一個電話就能讓對方升職或破產,不分場合擺出一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架勢; 生氣必須瞪眼大喊,著急必定自亂陣腳——總之,她們是一群外強中乾的美麗窩囊廢。

那些出身慘淡、夠勤奮、靠後天努力爬到一定位置的,都必定特別需要男人。如果她已經有一個男人了,她們就得圍著他團團轉;如果她還沒有男人,就得想著怎麼從別人手裡搶一個;

除了琢磨著男人,她們身邊還圍繞著很多敵人,包括但不僅限於倒霉閨蜜、貪婪父母、奸詐小三、不成器的兄弟、渣男ex、壞心眼婆婆…

總之無論她們之前多勤奮優秀,你看不到她們流露出任何自我提升、充電成長的願望。無論她們已經到了什麼位置,那對她們就是一份活,而不是事業,所以總歸比不上找男人歸宿的吸引力大。

成天看不太到她們工作、加班,基本就是和閨蜜、男人、家庭親友團叨逼叨。勸了這個勸那個,家務事比工作還繁忙。

更有意思的是:在劇里,你幾乎看不到現實生活中無處不見的多元價值觀,和基於背景、年齡、地域不同的認知鴻溝。

比如現實中,同樣是26歲的女生沒有結婚,在老家她可能就算剩女;在大些的城市,她可能還能再玩一兩年;到了一線城市,26歲沒結婚就是常態——剛剛研究生畢業么,肯定好好工作比結婚重要啊。

而劇中的輿論總是特別一邊倒:

28歲單著是剩女、10年長跑不結婚是感情有問題、離婚後就要從一棵樹換到另一棵樹、比較強的人最好讓著弱者畢竟你什麼都不缺…

五年前這些還能代表一些主流,我只能說五年來這個社會移動互聯化地太快、各種裂痕鴻溝差距愈發增加,再把這些作為吸引眼球、引發劇外討論的普世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平面化的表達,是不愛動腦筋者的落伍。

尾聲

說到底,職場劇也好,家庭劇也罷,電視劇的根本,應該通過故事,向我們展示一個又一個複雜的人,及其背後縱橫交錯的人性博弈。

職場中的女性,固然有她們被社會感知的統一標籤;但在標籤之後,應該是千千萬萬不同面貌、事業中沉浮打拚的專業化生存女性。

我工作超過十年,接觸的職場女強人很多,並不曾見過有可以一言以蔽之的鎧甲面具,她們每一個都立體而複雜:

——有的和藹可親,卻可以眼睛不眨地開掉最心愛的下屬;

——有的向來面目猙獰,卻能從香港治安最差的地帶救回險些入住黑店的同事,還滿世界帶她找酒店;

——有的和我鮮有交集,卻在我離職那一天非要送我聖經,並費了一個小時的口舌佈道;

——還有的明明在最時尚光鮮的行業,卻總鄙夷著物質的一切,嚮往著回歸最自然純樸的生活…

你無法用簡單的言語做成冰冷的模板和框架,去一個一個套在她們身上。因為每一個都是活生生的人,立體的、複雜的、難以理解並變幻莫測的職業女性。

布萊克·斯奈德是一個編劇,曾經把自己劇本賣給斯皮爾伯格。他寫過一本著名的編劇寶典——《救貓咪》。在書里他說:

主角不一定是影片中出場最多的那位,而通常都是承載主題的那位。

主角應該是這麼個人:

作為觀眾,我能夠認同他;我能夠學習他;我有充分的理由接受他;我認為他應該獲勝;而且有原始的獎賞並能真正吸引我。

我們職場女性劇,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推薦閱讀:

歡樂一下:超爆笑的夫妻對話
看完劉濤《歡樂頌》,再看《真星話大冒險》「送歡樂」
「合歡解忿,萱草忘憂」---歡樂天使為你清心解郁
盪起流年,歡樂的歌
合家歡樂過端午,10招教你布置家居好風水

TAG:女性 | 職業 | 國產 | 職業女性 | 歡樂 | 歡樂頌 | 國產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