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治療de理論與應用

積極心理治療是以積極心理學思想為理論指導的一種心理療法。塞里格曼指出積極心理學的應用主要在積極預防和積極治療,希望發展和增強人性中的優點,培養積極的人格力量,改善生活品質,並預防低潮時心理疾病的發生。使他們不僅能夠克服困難,同時能達到「繁榮向上」的目的。作為心理治療中的一個新生事物,它從人發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發,以解決衝突為核心。這種關注積極的人格品質、較符合人性特點的心理治療模式,擴展了人們對心理治療性質的認識。

一、積極心理治療的主要觀點

積極心理治療中積極的概念,是指治療並非以消除來訪者的癥狀為首要目標,而是注重發動來訪者身上存在的種種能力和自助潛力。積極心理治療的基本思想:首先,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人類最好的正向力量;其次,以正向的力量培育與強化來取代個案的缺陷修補;最後,發揮人類正向活積極的潛能:幸福感、自主、樂觀、智慧、創造力、心流經驗、快樂、生命意義等,在積極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關注來訪者的積極品質,注重培養來訪者的積極反應。積極心理治療作為積極心理學的應用之一,強調發展和培養人本省所固有的潛能,來促成人類固有的機能的最佳化。

(一) 積極心理只治療的特徵

1、積極的價值觀取向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生命系統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既有潛在的自我衝突,也有自我晚上的內在能力,個體一般都能自我決定其最終發展狀態。「治療並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的紊亂為準(目的),而在於努力發動患者身上存在的種種能力和自助潛力。事實和給定的東西不一定必然是障礙和紊亂,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種種能力。給予這種積極地價值觀取向,積極心理治療把整體人作為研究對象,強調從正面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關注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認為色人的積極心理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應對和消解心理疾患的過程,保障心理健康的關鍵在於對心理疾病的積極預防,而預防的關鍵則來自於對人內部積極潛力的塑造和喚醒。

2、激發人積極地基本能力

積極心理治療認為人人都具有兩種基本能力:認識能力和愛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時由於這兩種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條件下分化為每個人的現實能力時發生衝突的結果。因此,積極心理治療的立足點就在於激發來訪者的這兩種積極地基本能力。第一是激發來訪者的認識能力。因此,積極心理治療首先致力於幫助來訪者的認識能力。因此,積極心理治療首先致力於幫助來訪者拋棄對自己古怪行為的傳統認識,取而代之建立起一種積極認識,並使來訪者在日常生活中對這種積極的解釋開始抱有堅定性,從而使來訪者覺得自己的古怪行為是合理的、正常的。第二是激發來訪者的愛的能力,也就是激發對象的積極情感能力。積極心理治療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了研究積極情感的作用上。在實際臨床的操作上,積極心理治療常常用積極情感來消解來訪者的消極情感,或者在來訪者的消極情感中尋找積極地成分。

(二)積極心理治療與傳統心理治療

積極心理治療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關注來訪者自身潛在的能力而不是疾病本身。心理治療師的主要任務是激發來訪者獲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祛除疾病。這一較符合人性特點的心理療法正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關注。

1、傳統的心理治療工作重點是疾病的評估或治療,心理治療師把來訪者的心理疾病納入到精神病理學的框架,以醫生治療病人身體疾病的模式來對待心理疾病。積極心理治療則是以積極心理學思想為理論指導的一種心理療法,它以反傳統醫學式心理治療的面貌出現,強調每個人天賦的潛能在解決心理問題中的重要性。

2、傳統心理治療的研究對象是疾病,從心理病理學角度來觀察人,治療目的只是祛除疾病。積極心理治療的研究對象是作為整體的人,強調既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人的潛能。通過積極心理治療來給來訪者樹立起信心和希望,調動其潛能。

3、積極心理治療同樣致力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積極心理療法傾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溝通、表達、自助、增進交往能力並保持健康。

積極心理治療的特殊之處在於:治療過程中運用直覺與想像;運用故事作為治療者與來訪者之間的媒介,強調激發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來訪者最終成為環境的積極治療者;治療快捷,一般需要5—6個療程,遠遠少於其他療法。

(三)積極心理治療的價值

第一,通過積極心理測量,來訪者可以體會到治療師試圖全面了解其品質,而不是只著眼於其「問題」。第二,治療師向來訪者表明他(她)與「問題」不是等同的,並鼓勵其關注自己的積極品質,這樣可以使來訪者改造個人價值觀,從而減輕其內心不必要的衝突。第三,關注來訪者的積極品質可以促進來訪者與治療師之間的充分信賴,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積極心理治療可以讓來訪者在關注中愉快而充滿信心地積極解決其問題。第四,在治療過程中運用直覺與想像,運用故事作為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媒介,強調激發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使來訪者最終成為積極治療者。第五,在積極心理治療中,來訪者通過其自身的積極品質達到心理健康,這是自身能力不斷提升的表現。第六,積極心理治療給來訪者樹立起信心和希望,調動起其潛能,最終「問題」被解決了,人也會變得有力量。第七,積極心理問題治療時通過考慮個人和環境有點而進行的積極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積極地溝通、表達、自助、增進交往能力並保持健康也是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核心。

二、積極心理治療的三個層面

積極干預,可以從認知方式、情緒體驗和人格特質三個方面考慮,積極干預主要是對個體內在潛能的發展和提升,其目的不僅在於將消極心理狀態轉變為「零性心理狀態」,同時還要將其提升為積極的心理狀態。積極干預的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積極認知模式干預

Allbert Ellis 在論述不合理觀念與消極情緒之間的關係時提出了著名的ABC理論。Ellis認為,個體的情緒並不是誘發事件引起的,而是由個體對誘發事件的解釋和評價導致的,他的基本觀點是:「人不是為事情而困擾,而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所困擾著。」認知干預的著眼點在於認知評價與情緒體驗之間的交互關係,主要是要消除不合理信念,同時引導人們積極地思維。事實上,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是從認知角度發展起來的。人不是被動地體驗事情和環境。相反,所有生活事件都是人的「認知過程」,是個體分析與建構、預期與回憶、評價與解釋的過程,多樣化的認知操作與動機過程對人的心理具有重要影響。可以看出,主觀幸福感獲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的認知心理過程。一個人如果擁有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即使他面對挫折時也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Folkman(1997)等人描述了人們應對問題的認知與動機過程發現,積極與有意識的良好方式對人的心理健康極有價值。如:(1)積極想法;(2)從消極事件中汲取積極意義;(3)應用幽默、信念、意志應對困難;(4)不鑽牛角尖;(5)用適合的方式進行社會比較。所有這些均能夠減少應激並促進心理健康。不同思維方式導致不同情緒體驗,這會使個體產生不同的幸福感。積極的認知干預所提倡的是積極思維方式的培養,這種干預一方面要糾正人們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又要發展人們積極的,樂觀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夠使人們即使面臨逆境時也會有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利於增強人們的幸福感。

(二)積極情緒狀態干預

由於積極情緒與身體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因此積極情緒一直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焦點之一。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相應地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而消極情緒則相反。Fredrickson把積極情緒的早期研究整合起來,提出積極情緒「拓延—建構」理論。該理論認為,各種具體的積極情緒,如高興、興趣、滿足感、自豪感和愛等,表面上看來不同,但都有拓寬人們瞬間知行能力、建構和增強人們個人資源(如體力、智力、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協調性等)、提升主觀幸福感等功能。積極情緒時人們幸福感的表現,也是人們是否「繁榮向上」的信號,因此積極情緒體驗的獲得將有助於緩解人們在生活中的痛苦,提高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體驗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緒體驗大多是依靠一些低強度、高頻率的積極生活事件以及積極的人際關係獲得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藥努力促成這些低強度高頻率的積極生活事件。

(三)積極人格特質干預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利用存在每個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美德來克服困難、達到「繁榮向上」的目的,而應用積極心理學也是促成人體的最佳技能。這種機能不僅包括積極的思維方式,積極的情緒體驗,同時還要激發潛藏在人們身上的積極品質。因此,促成機能最佳化的一個方式就是通過發展人們積極的人格特質來達到「繁榮向上」的目的,積極的人格特質不能起到疾病緩衝器的作用,同時也能夠促成人們的「繁榮向上」。究竟哪些人格特質是積極的呢?Seligman等人研究發現有六種美德、24種人格特質普遍存在於每一個體身上。雖然這些人格特質在不同年齡的人身上會有所側重,並且他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也有疏密,但這些人格特質有助於提高人們生活的滿意度。人格特質和美德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焦點,培養和發展這些積極人格特質,一方面能夠緩解人的痛苦,另一方面能夠提高生活的滿意度,使得個體和團體都能夠「繁榮向上」。事實上,認知方面的積極干預,積極思維方式的培養是個人和組織「繁榮向上」的一個重要策略。

三、積極心治療的五個階段

積極心理治療分為五個階段,不僅看到來訪者心理紊亂的一面,也看到其身上所存在的自助潛能。

(一)觀察和保持距離階段

來訪者儘可能以書面形式彙報自己什麼時候對什麼事、什麼人感到煩惱,對什麼事感到愉快。這樣就開始了讓來訪者學習區分的過程。治療師和來訪者一起規定衝突的範圍,並對它們進行具體描述。在觀察和保持距離階段,來訪者進行重新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其他的可選態度和行為方式。實際反應和可選反應比較法就是一種在治療師指導下的來訪者自己我控制法。

(二) 調查階段

調查階段以來訪者為中心。來訪者根據鑒別分析調查表,確定自己及衝突夥伴在哪些行為領域具有積極品性,在哪些行為領域具有消極品性,得到自己和夥伴在品性、行為方式和能力方面較為系統全面的圖像。

(三)場合鼓勵階段

鼓勵階段的重點不在於消除有問題的行為,而在於改變習以為常的交往模式、促進夥伴之間的信任及改變來訪者的態度。具體做法是放棄對衝突夥伴的消極行為的批評,只對對方表現出來的積極行為進行鼓勵。這種與習慣相反的新做法有助於建立新的夥伴關係。為了讓來訪者同自己的夥伴建立起信任關係,來訪者需要學著強化自己夥伴身上的積極品性,注意自己身上與之相關並容易引起衝突的消極品性。

(四)語言表達階段

人際關係障礙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際溝通出現了問題,即作為溝通工具的語言造成了誤解。語言表達階段的特點,就是讓衝突夥伴們努力消除他們之間存在的誤解。禮貌語誠實的關係是言語表達階段的關鍵衝突。治療師在這個階段要幫助倆訪者確立一個以「禮貌—誠實」這個關鍵衝突為核心,並有具體內容的鑒別和聯繫規劃。為了讓來訪者擺脫衝突悶在心裡不說或者曲解衝突的狀況,指導來訪者按照規定,逐步練習同自己的夥伴進行溝通。他們既談論自己的積極的品性和經理也談論消極方面。

(五)擴大目標階段

限制自己的目標是心理障礙者最容易出現的做法,因此要有目的地消除來訪者視野的狹隘性。要知道來訪者學著不把衝突轉移到其他行為領域,而是努力追求新的、過去從未體驗過的目標。

上述五個階段的治療在程序上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因人、因時、因事,根據來訪者的不同情況進行調整。但是卻始終貫穿著一個不變的宗旨,那就是鼓勵來訪者的積極品質,同時發揮其本身的積極力量和積極潛力。

四、積極心理治療的目標:增進幸福

幸福個體在許多方面比不幸福個體更成功,例如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身體和心理健康等。已有大量的證據表明,治療師可以緩解來訪者的心理障礙和消極情緒,但卻極少有人論證治療師可以使來訪者幸福。積極心理學堅信這一狀況能夠發生變化;治療師可以給來訪者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快樂、投入和意義,而不僅僅是輕度抑鬱、焦慮和憤怒;即使減輕消極因素的治療開展得十分成功,「幸福」並不能自動產生;使來訪者實現、投入和意義的技能是抑鬱、焦慮和憤怒進行鬥爭的技能的重要補充;未來治療師的工作將不僅僅是減輕消極因素,而是要幫助來訪者建構快樂的生活、投入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建構這三種生活的技術被稱為「積極干預」,積極心理干預為現代人們的積極心理治療以及獲得長久的快樂提供了契機。

(一)感恩練習

感恩的心情與生活滿足有很大關係。心理學研究顯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說出來和寫出來能夠增加一個人的快樂。心理學家Lyubomirsky研究發現,讓被試在他們每天的日記中記下自己所感激的事情,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著,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還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感激過去他人贈予自己的一切,並每周作一次總結,在六周之後,被試的快樂程度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而沒有參加感恩練習的控制組則沒有這樣的收穫。心理學家Emmons的研究還發現,感恩練習不僅能提升人的心情,還能增進身體健康,使人精力充沛,而且對於神經肌肉痛的患者,能減輕其痛苦和疲勞。

(二)生活喜事

Seligman研究認為,耗費少且效果更持久的快樂方法就是被他們成為散打喜事的練習,即每天寫下三件喜事,以及它們的起因和過程。結果發現,人們在三個月甚至六個月後,都會更加快樂而更少壓抑。他認為,其實快樂是因為你做了快樂的事情,當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滿意,你就會快樂。許多人重視快樂的感受,卻不重視去做快樂的事情,不去行動,只是思考和感受時不會快樂的。好的感覺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只存在於頭腦中,它一定會表現在行為上。他建議人們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快樂,珍惜生活中所有能帶來快樂的事物,如與孩子度過愉快的時光,啜飲一杯你最喜愛的咖啡,與同事開開玩笑,告訴你所喜愛的人,你每一天都是多麼愛他們等。

(三) 利他行為

Lyubomirsky還提出利他或善意的行為,如探訪福利院、幫助朋友的孩子複習功課、幫助鄰居修剪草坪、給祖父母寫封信等,也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快樂感。每周做五件事,尤其是一天之內做五件,其效果會更為顯著。這些善意的行為既有隨意性(如在收銀台排隊時讓老年婦女上前)又有連續性(每個星期天帶食物與年長的鄰居一起共進晚餐)。心理學家認為對他人友善,不論是朋友還是陌生人,都會使人感到大方和能幹,從而帶來強烈的歸屬感,贏得微笑、讚賞和善意的回報,產生快樂和勝任的內心體驗。

(四)人際交往

心裡學家認為重視社會交往、人際關係、社會支持,對獲得快樂是非常重要的。最快樂的人身邊總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們不關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鄰居的腳步。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寬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樂》的作者Seligman所說,快樂的人很少感到孤單。他們追求個人成長和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從來不管別人做什麼或用有什麼。

(五)積極品質

擁有積極品質的人其積極樂觀的情緒會激發他的適應力、熱情和堅毅精神,而這些恰恰是人們每日獲得快樂所需要的品質。研究發現,積極樂觀的人實際上比其他人更為實際,更能自然地自我感覺良好,對待事情總是持樂觀的態度,總能看到實物光明的一面。積極心理學家發現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種美德:智慧、勇氣、愛、公正、自我節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對每一種美德,研究者又界定了它的不同表現形式,共24種品行。如智慧就可表現在好奇心、好學心、判斷力、創造力、人際智力和洞察力六個方面。當人們了解自己在品德和能力上的長處以後,在生活和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運用它們,這樣就能經常地經歷到「心流體驗」,經常地向心理資本的賬號上投入,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和人生的快樂體驗就變得可能。

五、結語

積極心理學要挑戰的問題是關於心理療法的運用以及其本身的意義。醫療模式的工作性質和單純尋找修復缺陷的偏見使我們在科學研究和教育方面迷失了方向。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家對病例的熱衷導致心理學失去了自己天賦的權利,心理治療在修復弱點的同時,更要培養和建立人們自身的有點和力量。積極心理治療是一種整合的治療模式,注重與其心理治療流派進行建設性的合作,它吸收了傳統主流心理治療的絕大多數研究方法和手段,並把這些研究方法和手段與人本主義的現象學方法、經驗分析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納入到自己的治療體系之中,在治療手段、方法上充分體現了心理治療的道德性原則和人性化特點,這使它在非心理治療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它著眼於心理衝突和疾病的積極方面,從文化和歷史的觀點來評估心理問題,強調每個人實際的潛在能力,以及社會因素的重要性。積極心理治療理念是對傳統心理治療的批判、反思、繼承和發展,開闢了新的心理治療途徑,豐富了心理治療理論。


推薦閱讀:

焦慮症與心理治療(實例)
174心理治療四步法則——通道重建療法
治療案例分享:對一例學業不良兒童的家庭心理治療
強迫症的痛苦及療法
猶太之子(下)|弗洛伊德傳連載之三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理論 | 治療 | 積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