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人們對絲綢之路的誤解 我國除了輸出絲綢還輸出了什麼?
「當然你得承認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有一種浪漫的東方情調,當聽到「絲綢」這個詞時,柔軟、輕盈、鮮艷、滑潤這些美好體驗就隨之被喚起,因此絲綢之路這個名稱能夠廣泛流傳也就不奇怪了。」
可是,馱著絲綢的駝隊就是絲路的象徵嗎?
有一個人在走完絲路之後,發出質疑。
而他也同時發現,關於絲路,過去我們可能有著太多的誤解。
絲綢之路運送的主要商品是絲綢
其實絲綢之路運送的商品有許多,但絲綢很少,尤其是漢代以後。
在漢代,養蠶和制絲技術已經傳到了絲路上的國家,他們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所產絲綢的品質不亞於中國內地,而且還有創新,在花色圖案及品類方面更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我沿著絲路去了幾個絲路國家,在烏茲別克的布哈拉、希瓦、撒馬爾罕、費爾干納等地,不僅看到了博物館中產自當地的古絲綢的展出,還看到現在這一帶仍然養蠶織綢,機杼聲聲。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他在西域聽到的一個傳說來自中國內地的和親的公主把桑種和蠶繭藏在頭冠中,躲過了檢查,將其帶進了她嫁入的西域國家。這個故事顯然是絲路國家已經「偷藝成功」這一事實的反映。
公元前139年,張騫出發,鑿空西域,絲路始通,漢代絲路幾通幾絕,但絲綢的技術已傳播甚廣。魏晉南北朝時,中亞、波斯等國家生產的絲綢已經返銷中國,這在敦煌和新疆、青海一帶出土的來自中亞、波斯的絲織品中已經得到了證實。
唐代,中亞一帶生產的絲綢已經佔領了西方和周邊的市場。安史之亂(公元755年)以後,吐蕃佔據了西域及河西走廊地區,從中原到西域的絲路斷絕;到了宋朝和元朝,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通,但運送的主要商品已經是瓷器等;明清兩代,通過河西走廊的綠洲絲路運送的商品以大黃和茶葉為主,大黃是一種藥用植物,有一段時間在西方社會被當成萬靈之葯,需求巨大,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大黃是絲路上最重要和大宗的外貿商品。除了大黃,當時通過絲路出口的大宗商品是茶葉,還有如小米、高粱、肉桂、薑黃、生薑、麝香、樟腦等,還有鐵鍋等。
推薦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鐵路與公路建設需求研究
※山西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和中外交流
※新絲綢之路建設加碼 四區域受益股迎「升」機
※絲綢之路與海洋霸權
TAG: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