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倒霉是會遺傳的!孔子就是典型的例子
(圖)宋國(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
一
似乎在孔子沒有出生之前,孔氏家族的霉運就開始了。
事情還得從宋宣公讓國說起。在孔子出生180年前的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力身患不治之症,將國君之位讓給了弟弟宋穆公和。九年之後,宋穆公病危,他在臨死前交代大司馬孔父嘉,一定要將君位傳給前太子與夷,並打發公子馮去了鄭國。雖然宋穆公在死前已經做出了相應安排,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於公子馮在國內有一定勢力,而且得到了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支持,這讓宋殤公很不放心。再加上刺兒頭衛公子州吁從中不斷挑唆,宋殤公下決心清除後患,聯合衛國攻打鄭國,兩國軍隊一直打到了鄭都東門才罷兵。
宋殤公此時還不知道,他已經捅了馬蜂窩。鄭莊公即位有二十餘年了,可是一直隱忍不發,直至兩三年前才剛剛平息了弟弟鄭叔段的叛亂,之後又與周王交惡,忙得似乎有點兒焦頭爛額。這給宋殤公造成了一種錯覺,在他的心裡,也許將鄭莊公同只會搶別人東西的小混混划上了等號。可是第二年,鄭國就興師討伐宋國,來報東門之仇。鄭、宋兩國由此展開了拉鋸戰。
宋國是商王室後裔的封國,經濟、文化相當發達,雖然之前發生過幾次內亂,但還不致遭受外敵侵略,鄭莊公這次算是開了先河,揭開了宋國的神秘面紗。其他諸侯國一看宋國不過如此,也紛紛加入到了進犯的隊伍。
鄭、宋國兩國時戰時停,打得難分難解。這一年,鄭莊公照例前去朝見周桓王。鄭莊公平素就不大尊敬領導,周桓王這個人又不怎麼能沉得住氣,見了他少不得要奚落幾句,故意問鄭莊公:「鄭國今年的收成如何?」鄭莊公回答說:「托周王的洪福,五穀豐登。」周桓王說:「既是豐年,成周的麥子朕可以留下來自己吃了。」末了,又派人送來十車黍米,羞辱鄭莊公說:「請用這些來備荒年吧。」鄭莊公正不知如何是好,恰巧陰謀取代太子之位的王子克為了攏鄭莊公,由周公黑肩出面,派人送來兩車綢緞。鄭莊公靈機一動,命手下人用綢緞將十車黍米包住,對外宣稱說,宋公久不朝貢,周王賜給我國彤弓、弧矢、黍米,命我們討伐宋國。齊、魯兩國隨之派出軍隊響應,三國聯軍大敗宋軍。
這一仗的失利直接導致宋國發生了內訌。在鄭、宋爭端中,宋國這邊的指揮官是託孤大臣大司馬孔父嘉。孔父嘉的妻子生得美艷絕倫。公元前711年的一天,孔父嘉帶著妻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了太宰華督。華督見了孔父嘉的妻子,不由垂涎三尺,心生邪念,一心想霸佔她。他派人四處散布謠言說:「殤公即位短短十年,就打了十一次大仗,百姓苦不堪言,這些戰爭都是孔父嘉為了私人恩怨發起的,我要殺死孔父嘉告慰民眾。」公元前710年,華督殺死孔父嘉,奪了他的妻子。宋殤公發怒,打算清算華督。華督一不做二不休,殺死宋殤公,從鄭國迎回公子馮立為國君。
孔父嘉是孔子的七世祖。
(圖)孔子,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二
孔子承襲了先祖的霉運。
公元前551年,孔子降生在魯國陬邑。
孔子在出生不久,他的父親就死了,由母親撫養成人。孔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對禮樂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後來終於成長為六藝方面的專家。可是起初,大家對他似乎並不認可。有一次季氏舉行宴會,招待各方名士,當時孔子腰間還帶著孝麻,但他還是欣然前往,可是卻被陽虎給轟了出來。
從20歲時起,孔子就渴望走仕途之路,並如願以償做了倉庫管理員一類的小官。可是孔子的仕途並不順利,他迫不得已周遊列國,卻每每遭人排擠。有三個人直接攪黃了孔子的美事。
第一個人是晏嬰。孔子在三十五歲時由魯國來到齊國,投到齊相高昭子門下,想以此為跳板接近齊景公。正如料想中的那樣,孔子在高相門下表現得很出色,引起了齊景公的注意。齊景公向他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答曰:「君、臣、父、子應該各守其位,各循其德,有型有范。」此時齊國已經日薄西山,齊景公因為他的哥哥被權臣殺死,才幸運地當上齊國國君,他在即位之初,又經歷了慶、崔之亂,對此深有同感,說:「你說得太對了,假如君、臣、父、子關係搞混亂了,便沒有規矩可循,當然也就無人願意繳納賦稅,即使有再多的糧食,又怎麼會有我吃的呢?」
過了幾日,齊景公又向孔子請教,孔子答曰:「為政之要在於合理控制和調節財物,使之能夠像竹子那樣保持有序增長。」齊景公聽了孔子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非常高興,認為孔子有治國安邦之才,打算將尼溪的田地封賞給他。
老臣晏嬰認為齊景公這樣做太草率了,他說:「國君千萬不可衝動,儒人油嘴滑舌,不守規矩,高傲自負,難於駕馭,沉湎哀情,輕視財物,可不能助長這種風氣啊!再則,這種人缺乏氣節,四處求官,身上有太多毛病,不可以用來治理國家。更何況孔子看重儀容儀錶,追求繁文縟節,刻意於小步快行,他搞的這一套朝禮避重就輕,沒有切中要害,不能算是教化百姓的好辦法。」
晏嬰說得言之鑿鑿,齊景公便以為自己看走眼了,遂對孔子敬而遠之,不再向他請教有關禮的問題,隨便給他安排了個官職了事。孔子感到很鬱悶,恰巧,大夫中有人想加害他,孔子於是離開齊國返回魯國。
第二個人是公之魚。孔子人生的第二次機會出現在他六十歲時。這年秋天,季桓子病重,想最後看一眼魯城。病中的他乘著輦車由費城出來,遠遠望見魯城,思緒萬千,不由想起了孔子,長嘆一聲說:「從前這個國家幾乎就要興旺了,只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最終事與願違。」說罷回過頭對嗣子季康子說:「我就要死了,我死後你擔任了相國,一定要捐棄前嫌,召回孔子。」
(圖)孔子講學
幾天後,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繼承了相位。料理完喪事,季康子想遵照父親遺命召孔子回來。大夫公之魚說:「孔子這個人比較難伺候,從前先君任用他時沒能做到善始善終,為諸侯所恥笑。如今你再啟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廢,會再次招來諸侯的恥笑。要我說,召回孔子非明智之舉。」季康子說:「那麼召誰好呢?」公之魚說:「召冉求。」於是就派人去召冉求。
冉求準備起身,孔子知道魯國召他回去必有重用,心裡未免有些失落,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這些弟子志向高遠,行事疏闊,文采飛揚,我真不知道該怎麼教導他們才好。」子貢知道孔子思念家鄉了,叮囑冉求到了魯國,一定設法招老師回去。可是事情都已經這樣了,冉求又怎麼能夠左右得了。
第三個人是子西。孔子人生的第三次機會,也是最後一次機會出現在他六十三歲時。楚昭王久慕孔子大名,將孔子由陳、蔡邊境接到楚國,想封給他七百里土地。令尹子西阻止說:「大王派往各國的使臣有像子貢這樣出色的嗎?」楚昭王說:「沒有。」子西問:「大王的輔相有像顏回這樣賢能的嗎?」楚昭王說:「沒有。」子西問:「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勇敢的嗎?」楚昭王回答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官員有像宰予這樣優秀的嗎?」楚昭王回答說:「沒有。」
子西連珠炮似的發問把楚昭王也搞懵了,不知道他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葯,只好停下不說,等他先把話講完。只聽子西說:「楚國的先祖受封時,封號不過子爵,土地方圓僅五十里。現在孔丘這小子只是動了動嘴皮子,為大家講述了下三皇五帝的治國方略,學習了下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周天子的事迹,大王就給予他這麼優厚的封賞。長此以往,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里的土地嗎?遙想當年周文王困於豐邑、周武王屈居鎬京,都是由百里之地慢慢地發展壯大,最終擁有了天下。現在如果讓孔丘擁有七百里土地,再加上他那些才能出眾的弟子輔佐,這對楚國來說絕非好事!」
子西說得很動情,都稱孔子為孔丘了,楚昭王這回總算聽明白了,開個培訓輔導班就給七百里地,日後要是有了更大的功勞呢?為長遠之計,他確實不能這麼封。楚昭王於是打消了原來的想法。這年秋天,楚昭王死在了城父。
這一頁好歹已經翻過去了,可是楚國有個叫接輿的狂士卻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又來揭孔子的傷疤。一天,他在經過孔子身邊時,居然開口唱道:「鳳凰呀鳳凰呀,你為什麼這樣黯然失色呢?失去的已經不能挽回,未來的還可以追趕得上。不說了,不說了,當政的人沒有一個善類!」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會心,但他卻一步不停地走了。孔子這回被刺激得不輕,就離開了楚國。
*作者:馮增錄,魚羊密史特邀作者。曾在《美文》《散文百家》《教師報》等發表散文多篇。出版有 散文集《我們的村莊》《另一個韓城》,中、短篇小說集《桃之夭夭》。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孔子是復古專家?
※孔子的言論中,哪句話最有道理?
※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也。"是什麼意思?
※孔子與孟子學說之異同
※【復活論語】孔子說正本清源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