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水畫賞析(一)
來源:中國書畫網 作者:老秋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它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期開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在中國繪畫史上,儘管山水畫是較晚出的畫科,但卻比歐洲風景畫要早一千多年。
中國山水畫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它稟愛自然的精華、天地的秀氣,以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等賦予其無窮的妙趣。隨著筆墨技法的成熟和完備、文人的積极參与,又使書法內涵和文學意蘊在山水畫中,得到了充分的滲透。
在畫法上,唐代王維提出了「水墨為上」的觀念、強調水和墨的相互作用以後,五代、北宋時期風行濕筆濃墨法。到了南宋,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在熟性絹、紙上運作的水墨交融、連勾帶皴的方法。元代時紙本大行其道,風行南宗山水,又以干筆皴擦的方法別開新局,影響到了明清及明清之後的山水畫風。
本文精選了明清著名畫家王紱、戴進、吳偉、文徵明、董其昌、惲壽平、王時敏、 王原祁 、王翚、吳歷等的部分山水畫精品,對其作簡略介紹。
1.明 王紱 《山亭文會圖》
明 王紱《山亭文會圖》紙本設色
縱219厘米橫87.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畫上重巒疊嶂,山勢險峻,樹木叢生,煙霞環繞,頗為壯觀。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聲,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間亭台樓閣隱現,這是一處可游可居的幽雅勝境。近景古樸山亭中已有幾個文人在那裡論詩作畫,山下還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趕來應約赴會。山水勝境為文人雅集提供了優美環境,文人雅集又為山水勝境增添了詩情畫意。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生,別號鰲里、九龍山人,後以字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初三日生,無錫人。幼年聰穎好學,10歲能作詩,15歲遊學邑庠為弟子員,與名詩人錢仲益、浦長源等常唱和。他尤喜繪畫。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徵召賦閑在家的讀書人,授以博士弟子員。王紱也被舉薦進京。但他素性高傲,不慕名利,進京不久回鄉隱居。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誅戮左相胡惟庸。10年後,又以胡的逆黨的罪名興起大獄。王紱雖不過問政治,但也因事坐累,被發放到山西大同充當戍卒10餘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鄉,隱居九龍山(即惠山),賦詩作畫,教授弟子。曾為惠山寺僧性海作《晴雨竹圖》,並題五言、七言詩各一首。成為明清兩代詩壇佳話。所作古詩類韋(應物)、柳(宗元),律詩類晚唐,詞語婉媚,隨意渲染,自然合度。永樂元年(1403年),王紱因善書被舉薦進京,供事文淵閣,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年,50歲始授中書舍人,派往北京,從事遷都的籌備工作。永樂十一年、十二年,兩次隨明成祖北巡,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圖》。永樂十四年二月六日病逝於北京館舍,終年54歲。
王紱繪畫擅長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師法吳鎮、王蒙等元代大家。他的山水畫兼有王蒙郁蒼的風格和倪瓚曠遠的意境。對吳門畫派的山水畫有一定影響。但不肯輕作山水畫,故後人有「舍人風度冠時流,筆底江山不易求」的詩句。他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特別是倪瓚、柯九思二人之長,經過長期的揣摩,形成獨特風格,飄逸雄秀,縱橫灑落。人稱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善畫山水墨竹,山水畫有繁、簡兩種風格,繁筆線條較長,轉折靈活,多用中鋒,學王蒙、吳鎮筆法。簡筆則干筆、偏鋒、皴擦並用,來自黃公望、倪瓚。畫墨竹筆法靈活穩健,含有書法特點,多受文同影響。知名於明初畫壇。於書法,動以古人自期。
山水師王蒙,畫長江遠山、叢篁怪石,無不精妙。永樂間以墨竹名天下,為當時第一。有投金帛購其尺片。紱亦博學善詩。人評共畫竹曰:「能於遒勁中出姿媚,縱橫處見灑落」。其畫面方寸之間便見瀟洒淇澳,妙境深幽。
他性格孤高自持,畫非為知己者不作,因而傳世作品不多。詩畫流傳於世的有:《王舍人詩集》、《友石山房集》、《瀟湘秋意圖》、《江山漁樂圖》、《秋林隱居圖》、《竹鶴雙清圖》、《墨竹圖》、《蘆溝曉月圖》、《燕京八景圖》、《枯木竹石圖》等。
2.明 王紱《秋亭遠岫》
明 王紱《秋亭遠岫》水墨 紙本立軸
王紱《秋亭遠岫》為水墨紙本立軸,因詩塘有乾隆御筆「雲峰蕭寄」四大字,並鈐蓋「乾隆宸翰」印,故引用此名。畫幅上方左側王紱自題:「溪水秋鶴影孤,草亭雲冷樹模糊。相看未遂還山約,宜復年來寫畫圖。毗陵王紱寫題」。鈐「九龍山中道士」印。右側依次為:韓奕、愈行之、王達善、王汝玉詩題,王紱自題下方是梁用行詩題。畫幅中部右側有乾隆御制詩題。
這幅作品在構圖上採用全景式,近樹遠山,疏密有致,可以看出受到一些倪畫構圖的影響;在筆墨上,樹石的皴染有吳鎮筆墨厚重的韻味;而遠山的皴擦,露王蒙細碎筆法的端倪。從自題書體看,正是由長方轉入方正之時,即四十以後,這幅繪畫應是王紱成熟期作品。李日華在評王紱山水畫時說:「王舍人畫以幽淡簡遠為宗,出入鶴樵(王蒙)、懶瓚(倪瓚)間,多逸筆小幀」。沈周評其畫曰:「繁中置簡,靜里生奇」。這兩點用於此幅畫的評論,是恰如其分的。(華山月評)
3.明 戴進 《洞天問道圖》
明 戴進《洞天問道圖》絹本設色
縱210.5厘米橫8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作品描繪了深山大川、彌散的雲氣、挺直的青松、激蕩的水流等山中之景。山坳中的一座小門敞開著,門外似乎別有洞天。一紅衣人正埋頭向門內走去,似乎是在走向即將開悟的另一天地。此畫筆法勁秀,描寫精工,皴染淹潤,著色清淡,畫面境界有一種神秘幽渺之感。整幅作品皴法繁密,有條不紊,理在其中,深遠之處用墨稍重,皴擦緊密,傳達出了空間深遠之感。
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是明代畫壇開宗立派的人物,曾經創立了稱譽一時的「浙派」,在畫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代的倪謙稱他為「一代良史」,晚明的董其昌也認為他是:「國朝名手」,「我朝畫史大家」。
他的父親戴景祥是一位畫工。戴進一生經歷坎坷,早年為製作金銀首飾工匠,後受父親戴景祥的影響,從鍛工改學繪畫,以賣畫為生。擅長工筆,且常為寺觀做佛像,以精工、細巧見長;同時也受到南宋「院體」的影響。宣德年間他被徵召入京,供奉仁智殿,成為宮廷畫家。
他得唐宋諸家之妙,故道釋、人物、山水、花果、翎毛、走獸等,無所不工。擅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宋元,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展了馬遠、夏圭傳統。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兼長二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兼長。戴進的繪畫在當時影響極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成為明代前期畫壇主流。
大體上來說,其繪畫風格主宗南宋「院體」畫,承繼馬遠、夏圭的蒼勁之風,又融入文人寫意之法,用筆迅捷奔放、隨意自由、極富動感,具有簡勁、縱橫之勢和陽剛之氣。其山水源出李唐、馬遠、夏圭,技巧縱橫,畫風健拔,一變南宋渾厚沉鬱的風格,畫神像、花鳥,都極精緻。他畫人物遠師吳道子、李龍眠,創蠶頭鼠尾描,行筆頓挫,筆法豪放。其畫風風靡於當時,吳偉、張路、王世祥、方鉞、戴泉、夏芷、何適、謝賓舉、謝時臣、汪肇、蔣嵩、夏蔡等多人皆承其畫風,而形成「浙派」。山水師馬遠、夏圭,並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勁蒼潤;人物佛像能變通運筆;頓挫有力;所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別具格調。
戴進因為畫藝在謝環、倪端等名家之上,而遭嫉妒。一日在仁智殿呈畫,戴進的《秋江獨釣圖》被謝環乘機進讒言,指摘他說他畫的垂釣者不應著硃色衣服,遂被斥退,困居京城多年。晚年,他離京返鄉,賣畫課徒,並發展了馬、夏蒼勁的水墨山水,以更為堅勁、雄闊的筆墨,創造出更具運動感和陽剛氣勢的山水畫新風貌,經後世發揚,遂成「浙派」。
戴進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峽蝶圖》、《三鷺圖》等傳世。其子戴泉、女戴氏、婿王世祥等皆善畫,能傳其法。
4.明 戴進 《長松五鹿圖》
明 戴進 長松五鹿圖 軸絹本尺幅:142.5x72.4公分
戴進雖承襲了南宋院畫的許多特徵,但和當時宮廷畫家比較單一的院體畫風,又稍有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偶爾也看得到不同於平日本色,摻合融會了元代文人水墨畫風的情趣。這幅長松五鹿圖,就是其中的一件。
圖的左上方為明代知名文豪兼藝術大家─文徵明(1470-1559年)的題詩:「長松鬱郁映雙泉,麋鹿為群五福全,塵土不生巖野靜,始知平地有神仙。徵明題,靜菴筆。」畫幅上沒有畫家的款印,是依據這個題識,而定為戴進的作品。
畫面的主題在前景已經顯示出來,高聳的森林中,有五隻鹿遨遊其間,小溪由前景直到松樹林的盡頭。遠景的高山,雲煙飄渺,情境與近景形成了明顯的對照。
構圖的空間安排上,近景的松樹非常高大,高度幾乎占畫面的一大半;另外,占畫面二分之一的上半部則是遠景的山叢,遠、近兩景以雲霧隔開,中景幾乎消失。布局上,呈現實與虛、動與靜、繁與簡之協調對比,極是活潑有趣。
在筆墨方面,畫樹榦的筆法犟勁而有力,枝葉的濃淡色彩分明。遠山與近石,都以「似點非點」長短不齊的缐條積疊而成,再加上輪廓缐來勾勒形狀,並略染墨和汁綠,山石以的短缐完成,所慣用的斧劈皴大有不同。
(選自台北故宮博物院)
5.明 戴進 《溪邊隱士圖》
明 戴進《溪邊隱士圖》絹本 水墨淡彩
縱137.9厘米橫75.1厘米現藏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畫中描繪了一位超凡脫俗的隱士斜坐在山石之上,在他旁邊放著一根拐杖,大概是旅途勞累,故在山中休憩。隱士的神情平和,裸露前胸,從微微低垂的眼神中,可看出他正在傾聽身旁潺潺的流水聲,真是悠哉、閑適的生活。周圍的景物只有山石和樹木,一片寂靜,惟有小溪的「樂音」縈繞整座山林,一直傳進幽深之處。人物悠閑的心態與恬淡的景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由,那樣的隨和,在不經意間透露著一種文人的氣息。這是作者藝術風格的簡逸一面,但這又不同於元人畫風的那種淡泊。畫中山石勾勒,堅實峻拔,並運用了南宋馬、夏的斧劈皴,皴法迅捷剛韌,猶如石斧雕鑿一般。看那偃斜多姿的拖枝松是如此的蒼勁有力,它身如虯龍,紮根於硬石之中,直衝雲天。其曲折的枝幹,每一曲,每一折都流露著倔強與剛烈。好似一位堅強不屈戰士,又似一位清高絕俗的雅士,傲然挺立於山巔之上。這種剛毅的氣質與平靜、幽寂的情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二者又在通情達意之間互為補充,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另外,作品在題材、布局和畫法上,基本是仿效南宋馬遠一派。如,通過松樹和遠山、近石形成的對角線構圖,山石運用瀟洒利落的斧劈皴,松柏的遒勁挺拔,還有人物衣紋細勁頓挫的勾勒等,都極似馬麟的繪畫風格。本畫為水墨淡彩,整體以水墨為主,只是在山石、樹木和人物衣服上都略施以淡淡的綠色。這種淡雅的色彩正體現了畫的清逸與閑淡之韻。
6.明 吳偉 寒山積雪圖
明 吳偉 寒山積雪 軸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中一片銀白的寒雪,輝映在慘淡的天空。溪旁,一人帶著童子正要過橋,畏寒縮瑟的樣子,描寫得栩栩如生。全幅以大筆揮灑而成,有粗率豪邁的感覺,但筆法的運行卻粗細有致。
吳偉(1459-1508),字次翁,又字士英、魯夫、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漢)人。他自幼收養於錢昕家,伴其子讀書,行有竊弄筆墨的機會。明憲宗時被征入宮,授錦衣鎮撫,待詔仁智殿,不久放歸。明孝宗時再次入宮,授錦衣百戶,賜「畫狀元」印,兩年後辭歸南京,賣畫以終。
年二十後至金陵,書畫之名已漸起,畫法與戴進相似。精山水,落筆健壯,最長於白描人物。時與杜堇、沈周、郭翊齊名。用筆奔放,畫時潑墨如雲,旁觀者駭,巨細曲折,各有條理,人皆為之嘆服。傳其畫法的有蔣嵩、張路、宋臣、蔣貴、宋澄春、王儀等,被稱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采芝圖》、《仙蹤侶鶴圖》、《芝仙圖》、《溪山漁艇圖》以及白描《人物圖》、《神仙圖》等。
7.明 吳偉 漁樂圖
明 吳偉《漁樂圖》軸絹本
縱270厘米橫174.4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又名《溪山漁艇圖》,是吳偉描繪的漁樵題材中最巨宏的一幅創作。漁樂圖是吳偉經常描繪的題材,他浪跡江湖為職業畫家時,「獨樂與山人野夫厚」,熟悉下層人民,所繪漁樂、棲憩、耕讀等內容,亦多取自現實生活,形象質樸,環境真實,境界自然,極少文人穩逸畫中的理想化色彩,此圖即為一例。
圖繪湖山相接漁艇棲泊的港灣,布景簡略,近處幾塊嶙峋山石,數株偃蹇老樹,三五泊岸漁船;中景一片亘綿山巒和一角延伸沙磧;遠處是溟濛的峰嶺。但布局豐富多變,S形的構圖,使近、中、遠三景顯得曲折起伏又虛實相生,諸景既相互系連,又不顯迫塞,富有層次感和深遠感。整體境界開闊,氣勢雄偉,生動地傳達出江南漁港之美。
作品展現的漁樂生活真實可信,無論棲息者、垂釣者、閑話者,都是衣著樸素、形象淳厚的山村漁夫,而非飄灑閑逸的文人高士。漁港環境也是喧鬧的勞作或棲息場所,而非隱士嚮往的幽居怡情勝地。畫面散發出較濃郁的世俗氣息,反映了吳偉鮮明的藝術特色。
此圖畫法也不拘一格。勁健的用筆,淋漓的水墨,源於南宋馬遠、夏圭;斷續短促的山石勾皴則近似戴進;形同「披麻」的皴法和濃淡有序的墨色又受元人影響;而迅疾的用筆和雄闊的氣勢則顯現自身本色。與他創作的其它漁樂圖相比較,此圖更多集大成特色,故當繪於技藝精熟的晚年。(單國強評)
8.明 文徵明 玉川圖
明 文徵明 玉川圖 立軸紙本 設色
縱132厘米橫3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以遠山橫亘,平灘雜樹作遠景;中景則畫懸崖巨峰,江帆碧水;近景中布置繁密,山石樹木間屋舍儼然,板橋溪水,靜中有動。全畫布局精巧,用筆細謹,有工秀清蒼之美。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改字征仲,號稀奇山,停雲生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授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聰穎博學,詩、文、書、畫都名聞一時。畫學沈周,兼有李唐、吳仲圭、趙孟頫、黃公望筆法。畫山水、人物、花卉都極出色。畫風細緻溫雅,筆墨精銳,氣韻神采,獨步一時。他的子女都善於書畫,門人傑出的也多,形成了「吳門派」。與沈周、唐寅、仇英齊名,並稱「明四家」。
其畫特點粗暴,粗筆有沈周溫厚淳樸之風,又有細膩工整之趣;細筆取法於王蒙,取其蒼潤渾厚的構調,又有高雅的風采。長於用細筆創造出幽雅間靜的意境,也能用瀟洒、酣暢的筆墨表現寬闊的氣勢。畫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練,風格秀麗。畫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葉離披,備天然之妙。書法亦豐富多彩,造詣很高,他的字寬寬展舒和,具有溫和雅尊遒的豐富。又善刻印,雅而不俗,清而有神,書畫、印章均為名手。
他的繪畫作品有《雨余春樹圖》、《影翠軒圖》《洞庭西山圖》、《綠蔭清話圖》、《綠蔭草堂圖》、《松壑飛泉圖》、《石湖詩圖》、《失竹》、《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塞村鍾馗圖》、《松聲一榻圖》、《好雨聽泉圖》、《蘭竹》、《梨花白燕圖》、《水亭詩思圖》、《仿王蒙山水》等。其著作有《莆田集》。
推薦閱讀:
※田園山水畫
※從山水畫論略談風水之說
※桂林陽朔山水遊山玩水[9]
※宋代精美山水團扇20幅!
※【中國畫技法】教你如何畫好山水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