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刮痧拔罐全過程(組圖)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刮痧的歷史。刮痧在古代稱為砭術。既然是砭術,那一定要知道什麼是砭。砭【biān】,實際上和砭石有關,砭石是一種特殊的石頭,據考證起源於現在的山東境內。這種石頭色黑,手感很潤,敲擊有聲悅耳。你聽說過孔子擊磬養生吧,那個磬用的就是砭石。石代用的樂器――編鐘,有很多就是用砭石做的。

  砭石不僅可以做樂器養生,還能用來給人治病。砭石治病多次出現在《黃帝內經》里。用砭石來刮痧,甚至可以不用刮痧油,這是它和普通的刮痧板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砭與針、灸、葯等,是中醫治病體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砭術甚至被稱為中醫治病之祖。不過大約從東漢以後,砭石找不到了,砭術就慢慢失傳了。再後來,醫生很少再用砭石給人治病了,因為這種刮痧療法,雖然有效,也基本沒有副作用,非常容易上手學習,但因為看著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且醫生給病人治病,體力消耗很大,所以醫生一天也看不了幾個病人,不像開藥方來的神秘和有技術含量,而且醫生還能從葯上掙錢,這樣刮痧療法,慢慢的就淪落到了民間。所以,你看很多老人都會刮痧,尤其是那些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的人,但正規的醫院,不論中醫西醫,都沒有刮痧這一科。

無論用針、灸,還是葯給人治病,或多或少損傷皮膚、肌肉、神經、肝、腎等組織器官。而刮痧的情況則不同,它通過刮痧板作用於皮膚,對皮膚和肌肉組織進行適度的擠壓,造成皮下組織不健康的紅細胞破裂,形成局部出血癥狀。此時,機體的免疫系統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把這些皮下出血當作外敵來消滅,所以你會發現,大約一周左右的時間,你皮下的出血就會慢慢消失掉,中醫講氣化,西醫講吸收。總之,不管怎麼個提法,這些皮下出血癥狀,都會慢慢消失,身體越好的人,消失的也越快。

患者的後背在接受了刮痧和拉罐治療後

長期使用電腦的患者頸部在接受了刮痧治療後。第5、6頸椎以後會出問題

患者在經過長期治療後,後背顏色已經趨於正常的粉紅色

是不是所有的人刮痧都會出痧嗎?

 當然不是。如果身體健康的人,在接受刮痧治療的時候,顏色應該是粉紅色,很少出痧,只有病人、亞健康的人,才會在相應的病灶部位出痧。換句話說,身體健康的人,體內的紅細胞大多處於正常狀態,當刮痧板對皮膚和肌肉組織施壓的時候,正常的紅細胞會被擠壓變形通過刮痧板,而只有缺少活力的紅細胞才會破裂。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攜氧。出過痧以後,人體的免疫系統被充分調動起來,新陳代謝加快了,這樣不斷會有新的健康的紅細胞生成,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經過刮痧治療以後感覺輕鬆許多,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健康的紅細胞增加了,使得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肌體自然就充滿活力了。

刮痧對人體多少是一種損害,尤其是皮膚和皮下組織,因此它需要一個修復過程。好比說,你們小區保安工作不努力,弔兒郎當,這樣你就需要給他們搞一次演習,激活他們自身的活力,從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修復。但如果你天天搞演習,也不行,久而久之,保安的弦綳的太緊,反而對小區的治安不利,總之,要適度和適量,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承受力來確定治療周期。

  拔罐和按摩,與刮痧有什麼不同:

拔罐主要治療的是肌體深層的病症,刮痧主要針對的是表層。而按摩則是深淺結合。這幾種方法要結合起來使用才行。但他們的相同點都是為了打通經絡,使身體組織氣血運行暢通。

 知識:刮痧手法詳述

  刮痧手法有十幾種,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療時刮板厚的一面對手掌,保健時刮板薄的一面對手掌。刮拭方向從頸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從上向下刮拭,胸部從內向外刮拭。刮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進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為原則。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再進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

  刮痧療法不僅能治病,而且還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膚沒有什麼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著經絡適當刮一刮對身體還是比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應用於疏通經絡方面。常見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歲左右的人,採用刮痧的療法療效比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後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刮刮痧療法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療效顯著,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刮痧手法與禁忌

用邊緣光滑的湯匙、銅錢或硬幣,在病人身體上順序刮動的治療方法稱刮痧療法。刮痧是我國民間深受群眾偏愛的一種治療方法。刮痧之後,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輕鬆、舒適,胸腹開暢,癥狀消失。方法是:

  1.病人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並用溫水洗凈局部。

  2.用邊緣光滑的湯匙(或調羹、銅幣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單向重複地刮。

  3.刮痧順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體中間刮向兩側,或每次都由內向外,不得來回刮動。每次每處大約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膚出現深紅色斑條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頸部兩側。根據病情需要,有時也可在頸前喉頭兩側,胸部、脊柱兩側、臂彎兩側或膝彎內側等處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選擇適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條或4~8條「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條或弧形。刮痧之後,應用手蘸淡鹽水在所刮部位輕拍幾下。

  6.應用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處施術。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處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療效果外,還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本法適用於腹痛、煩亂、胃腸型感冒、暑熱噁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下列情況不宜刮痧:

  1.身體過瘦,皮膚失去彈力者。

  2.心臟病患者。

  3.水腫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傾向者。

  5.小兒及老年體弱者。


推薦閱讀:

拔完火罐感覺冷,全身顫抖。這是身體體質差的表現嗎?
講「拔罐」終極篇3
咳嗽的中醫治療拔罐法
帶下的拔罐療法
中醫拔罐可消除疔瘡、癤腫、癰

TAG:拔罐 | 刮痧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