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山子 巧玲瓏
清代黃楊木雕山子
清早期「踏雪尋梅」山子
□姜 晉
古時的文人雅士把這種形似山巒的案頭小擺設稱為山子是有由頭的。山子,最先應該是指小型的帶峰巒狀的山石。這種自然成形不施工手的天然山石,奇就奇在能在咫尺方寸間展露崢嶸奇崛的勢態。這種一掌間的山石或逶迤連綿,或起伏突兀,似有崇山峻岭,懸崖百丈的氣象,平添案頭景緻,給人帶來思緒千載,心游萬仞的浮想。
安徽靈璧縣磬石山盛產一種靈璧奇石。這種石頭神韻天然,扣之有聲,又稱磬石。宋代文豪、大書畫家米芾素以愛石為癲狂,有「石痴米顛」之稱。米芾在晚年得到了一塊形似山坳形狀的靈璧石,如獲至寶。這塊石頭因其勢態如山巒起伏,且又有凹陷如潭的山坳之形,恰好可做墨池來研墨。米芾對其愛不釋手,據說他連續三天夜晚,抱著這塊靈璧石才能入睡。即便是這樣,米芾還是意猶未盡,這一夜,夜朗星稀,米芾揮毫潑墨,便留下千古名帖《研山銘》,也成為石痴米芾愛石頌石的千古佳作。《研山銘》 的第一部分有米芾對此塊奇石山子的描繪:「五色水,浮崑崙。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第二部分有手繪研山圖,並有篆書題款:「寶晉齋研山圖,不假雕飾,渾然天成」。這樣,這座被米芾鍾愛的研山成了一塊山形的硯台。米芾還在這繪就的研山奇石圖的各部位用隸書標明:「華蓋峰」、「月岩」、「方壇」、「翠嵐」、「玉筍」、「上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嘗神遊於其間」、「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小許在池內經旬不竭」等字樣。應該說,從有記載的史料上看,米芾這《研山銘》中所繪寫的研山墨池屬於最早文人心中的山子了。
現在有人還提出,從天然山子後引申出來的各類工藝而加工成形的山子,可能還受到過漢代博山爐的影響。博山香爐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博山區博山爐之名即寓爐蓋似群山之外觀,博山爐下有底座。有的遍體飾雲氣花紋,有的鎏金或金銀錯。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
用以製作山子的材料多種多樣,其中以竹木牙角和玉石等材料為多見。筆者在多種資料中見過象牙和虯角雕制的山子。山子上多見亭台樓閣,山村野趣以及「溪山行旅」、「深山問童子」等歷史題材中常見的故事片斷。這種片斷如凝固的影視鏡頭一般被藝人巧妙地布置於拳拳一石般大小的山子中,經精雕細刻而脫胎成器。山子作品,一般來說其表現形式大致有這麼兩種:一種是連綿群山的微縮版,將全景色的景象縮龍成寸;另一種則是取其一個側面,或一角天地來展示,就像南宋畫家馬遠那「馬一角」繪畫手法,取其某一個側面和局部的畫法。但是不管是將全景縮龍成寸,還是取其一個小小側面來表現,古代藝師們創作山子的意圖不言而喻,都是體現出了那種「砂粒看世界,滴水映藍天」的藝術境界。
古人雕刻的山子中最常見是竹雕、玉雕和牙雕這三種。清代竹雕山子中一件代表作品「踏雪尋梅圖」,用一截竹根巧妙地刻畫了古時文士騎驢踏雪尋梅的場景。這個做成山子狀的竹根雕上,其畫面雕刻出一位雅士與一童子來到了一片「香雪海」一般的梅林,眼前的天地中萬千梅枝縱橫落錯,綻放的梅蕾在尋梅者的頭頂灑落著一片馥郁的氣息,給人帶來寒冬中探春的嚮往和喜興。這種山子是通過取其生活一片斷進行藝術加工,將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以及人們對一年中陽春氣象無限神往的心境,永遠凝固在「踏雪尋梅圖」中賞心悅目的一瞬間了。
山子既然是一種案頭文玩,可作為擱筆或研墨的工具,亦可成一角案頭小景供主人賞覽。如果收藏的主人有興趣出遊交友時還可隨身攜帶,相互把玩中一同與他人分享這微觀世界中所涵藏的無盡樂趣,那就更能體悟那種文人所稱其「雅玩」的風味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