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家庭建設
3月9日,張志勇(左一)、孫曉梅(左二)、孫雲曉(左三)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演播室,圍繞家庭教育熱點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報記者 修伯明 攝
CFP供圖
掃描二維碼觀看直播視頻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台階。針對近期網友熱議的「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現象,3月9日晚,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孫曉梅,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圍繞父母如何尊重兒童權利、提高家庭教育素養以及社會如何提供專業支持和公共服務,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專訪。
孫曉梅(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女子學院教授):
家風家教並非基因遺傳,而是教育遺傳。父母要重視榜樣的力量,要用實際行動促使中國的家風、家教好轉。
張志勇(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
家庭教育重在德育,學校教育則為專業教育,要保持二者的邊界,防止家庭變為學校的第二課堂,防止二者同質化。
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委會常務副理事長):
家庭教育的原則是兒童為本、父母主體、多向互動,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質,學習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1.父母要了解孩子、反思自己
記者:現在網友常用「熊孩子」來形容那些年齡小、不懂事,又很缺乏教養的調皮孩子,比如有個10歲男孩因嫌窗外施工的聲音嘈雜,便拿出小刀將工人安全繩割斷,導致工人「命懸一線」;還有幾個不到10歲的孩子把小區的54輛私家車當成了「畫板」,用石頭刮花。諸如此類的「熊孩子」,應該如何管教?
孫雲曉:很多父母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小不懂事沒關係,大了就懂事了,其實是錯失了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機會。實際上,在家庭教育中,孩子10歲前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提高他的「道德智能」。10歲之前如果沒有打好明辨是非的基礎,10歲之後再校正就難上加難,孩子長大就會無視規則、是非不明。
張志勇:10歲是兒童道德發展關鍵期,這一階段如果沒有給孩子一個道德是非標準,不培育和喚醒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道德準則,他的是非觀就會缺失,這對他的整個人生將會造成很大負面影響。看待上述事件,實際上有兩個視角:一是個人權利維護的問題,施工噪音使孩子無法忍受,所以他要制止,這就涉及如何教孩子在不侵害他人權益的前提下進行合法權利的維護;二是從監護人角度來講,未成年人破壞他人的個人財產安全時,家長未盡到監護人的職責,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孫曉梅:孩子為什麼會去割繩子、劃車子?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到戶外玩的機會特別少,能量用不出去,所以用這樣一種方式「發泄」。如果能隔一兩個星期讓孩子到野外走一走、跑一跑,或許就能避免他們的這種不恰當行為。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懂得兒童的身心發育特點和心理需求。
記者:大家都認為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漠視規則法紀、缺失公德素養的「熊家長」,但上網搜尋「熊孩子」的相關詞條有將近一個億,而關於「熊家長」的卻只有46萬餘個,人們對「熊家長」所處的困局是否還認識不夠?
孫雲曉:「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長」,這是全世界青少年研究發現的家庭教育的共同規律。有些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愛和保護,沒有給孩子做榜樣,甚至成了反面教材。成年人要反思自己,要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孫曉梅:家風家教並非基因遺傳,而是教育遺傳,父母要重視榜樣的力量。父母有良好的行為遺傳,在言傳身教中感染孩子,孩子就會那樣做。我們不能空喊德育和家教,要用實際行動促使中國的家風、家教好轉。
2.家庭教育亟待法律保障和專業支持
記者: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企業家「玻璃大王」曹德旺提出,希望國家為家長教育立法,讓家長「持證上崗」;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吳正憲建議「把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學和婚前階段」。曉梅老師一直在呼籲設立「家庭學科」,您認為這是解決問題之道嗎?
孫曉梅:很多「熊家長」的案例均與兒童安全有關,每年都有10餘萬兒童因安全事故殞命。如果在中小學階段開設兒童安全課,受過安全教育的學生,長大當了父母就知道帶孩子去游泳要先看游泳池的深淺標誌,作為公民就會注意到兒童的安全需要。比如商場圍欄的玻璃上如果貼上黃色或紅色膠帶,色彩的警示作用就會提醒家長不要抱孩子靠近。
2012年我就建議在小中學甚至高中開設家庭學科,內容覆蓋面要廣,不光是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還要引入建築學,如老人邁多少台階合適,穿衣服時人體距離桌椅多遠合適,還有服裝學,教孩子如何穿著得體,以及營養學,告訴孩子應該吃什麼、不盲目恐慌添加劑等。如果家長沒有學過這些知識,就會在不同程度上誤導孩子。所以,開設家庭學科實屬必要。
基層調研時,我曾給貴州的小學生講過一堂45分鐘的家庭課。講課前讓孩子畫一幅畫「我的家」,課後再讓他們畫一幅畫。讓我震撼的是,45分鐘前後,孩子畫的兩幅畫截然不同,他們變得特別重視家。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孩子,先畫了一個男孩在盪鞦韆,媽媽在很遠的地方看著他。後來問了老師才知道這個孩子是個留守兒童。聽完課後這個孩子的畫有草地、有樹、有雲彩、有太陽,還有爸爸、媽媽和孩子在特別溫馨的房子里。可見,兒童心理和發展太需要父母的關愛了。
記者:近年來,家長「持證上崗」的呼聲越來越高。目前世界上一些國家已把家庭課開到了中小學,我們的課程體系里有可能也有這樣的內容嗎?
張志勇:我們的教學體系中不能說沒有這樣的內容,但大多散落在科學課、思品課等課程中,有待整合成獨立的綜合課程。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教育改革的趨勢在向著以人為本回歸,以往很多不被重視的德育、體育及藝術等課程越來越被重視,這些課程的價值日益凸顯,進入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和大學課程是必要的。我一直呼籲開設健康教育課,教孩子有關疾病預防、衛生、心理、營養及生殖、家庭和人身安全等知識,為孩子未來組建家庭、為人父母做準備。中小學課程不能僅僅圍繞升學考試來運轉,需要我們進行價值觀、教育觀和政績觀的反思,摒棄極端功利主義的教育觀,為孩子進入社會做準備。
在整個現代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要。尤其進入互聯網時代,學校教育傳承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在下降,道德教育、社會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地位在上升,家庭教育的價值更加凸顯。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現代化需要整個社會教育現代化、家庭教育現代化作為支撐。用生態學的觀點看教育,家長的教育素養越來越重要。我們的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只要我們真的把人的發展作為教育唯一的最高目的,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里是有創設空間的。國家課程體系改革之前,地方和學校可多做一些探索。
記者:整個教育是一個生態,每個家庭亦是一個生態。中國家庭常常被形容成「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一個缺位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很多家庭習慣把孩子當中心,甚至親子一體化、兒孫祖宗化,這種生態是否正常?
孫雲曉:肯定不正常。南非國家公園有一個發現:小公象變得很暴力是由於很多成年公象被殺,小公象失去了父親的陪伴和榜樣。人類社會犯罪七成以上都與父親角色缺失有關。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親密性,母親有天然優勢;一是獨立性,父親有天然優勢,二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的原則是兒童為本、父母主體、多向互動,但父母主體並非母親主體,父教缺失是目前家庭教育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記者: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對孩子、上對下的教育嗎?應該如何理解「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
張志勇: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務是家庭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講,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家庭教育的第二任務是讓每一個家庭成員健康成長、共同成長。第三個任務是父母應承擔撫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和使命。父母如果把家庭教育對象指向孩子,而自己不進步、不讀書、不成長,就很容易成為反面教材。
孫雲曉:教育好孩子靠什麼?不靠學歷、收入和社會地位,靠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質。教育素質由什麼構成?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這是需要學習的。當代社會千變萬化,青少年的優勢越來越多,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父母像今天這樣需要學習。所謂「持證上崗」,其實就是強調父母必須學習,不僅是法律義務,更是現實需要,不學習真沒辦法教育好孩子。
這些年,國家一直在推動家庭教育立法。我們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個根本性的失誤,就是對兒童了解不夠、對兒童權利無知。全國婦聯第二次家庭教育狀況調查中有一個驚人的數據:認真學習過相關兒童保護法律的父母不到一成。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四項基本權利本應廣泛普及,而現在不僅父母缺乏認知,教育工作者和媒體也很無知。
孫曉梅:比如北京地鐵車門上貼了廣告,導致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孩子就看不見外面,這就是對兒童權利的侵犯。因此,在家庭學科里一定要加入關於兒童的法律內容。
3.家庭教育應納入社會公共服務
記者:目前我國的一些地方已將家庭教育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比如江蘇海安的家長學校總校有18個獨立編製,廣東中山按生均7元的標準投入家庭教育經費,蘇州連續三年總投入4184萬元用於家庭教育,成都青羊的每一個社區都建有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重慶市人大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家庭教育地方法規《重慶市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家庭教育全面納入社會公共服務、深耕到社區及家庭,還有多遠?
孫雲曉:還有很長的路。但有了這樣的導向和政策,家庭教育納入社會公共服務將會做得越來越好。關鍵是觀念的改變,觀念改變之後就會開放更多資源,滿足更多的社會需求。比如天津市就曾由政府購買專業服務,將舉辦1000場父母大講堂作為民心工程之一,除了講課,還提供諮詢服務。
記者:在我國,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家校合作進行的。有網友提問,「老師要求家長改作業、輔導功課、監督孩子學習,還要老師幹嗎?」「家長隨時可以進教室聽課,維持課堂秩序,這樣合適嗎?」家校合作的邊界何在?
張志勇:山東省自2009年開始全面推行家長委員會建設,我們把家長委員會看成學校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規划了三大任務:一是家長參與學校課程改革,對校本課程進行補充性資源供給。二是開展家庭教育活動,家長委員會每個學期至少要給家長供給4個課時的家庭教育講座。三是家長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如監督藝術、體育等特長生的招生、校服的採購招標等,使過程更為透明。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邊界的。現在非常糟糕的是,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二者日益同質化,導致孩子學習疲勞、興趣喪失,對孩子造成了極大傷害。其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分工不同,家庭教育的獨特優勢是道德教育,而功課輔導、學業學習則是學校教育的優勢,這一邊界絕不能打破。此外,家庭教育還有一個重要價值,是給學業學習提供經驗背景,而不是直接代替學校文化課學習。現在的孩子缺的就是真實生活的體驗,推動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是保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孫雲曉:家校合作的一個重要目標,不是讓家庭變得像學校一樣,而是讓家庭變得更像家庭,更富有家庭的魅力,這樣孩子才像孩子,他也會是一個好學生,必須要防止把學校生活複製到家庭。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是人類最早的教育,也是最漫長、最有個性和最有魅力的教育,只有當家庭教育具備這種魅力,孩子的人生才能幸福,家庭與學校才能處於最好的關係。
張志勇:陪伴孩子學習是最糟糕的方式。陪伴學習意味著對孩子不信任,孩子獨立性沒有了,整個自主性也就沒有了,孩子的未來就很值得擔憂。
記者:有專家曾說:「我從來不給孩子作業簽字,孩子為自己的作業負責,我不需要為他的誠信背書」。最後,請三位老師分別概括一下,如果將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幸福的家庭和一個和諧的社會比作一棵樹,樹根、樹榦和樹冠應該是什麼?
孫曉梅:人需要通過樹根吸收家庭生活常識等營養,常識越豐富,葉子自然越茂盛,夫妻健康,兒女健康,人生就會幸福。
孫雲曉:家風等家庭文化是一個家庭的根,樹榦就是家庭關係,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越好,家庭越幸福,而樹冠則是一家人快樂的生活和取得的成就。
張志勇:在教育這個生態系統中,樹根是家庭教育,樹榦是學校教育,樹冠是社會教育。希望家庭教育給每個孩子奠定道德的種子,學校教育給每個孩子儲備一生積極向上的能力,社會教育則對每個孩子充滿尊重。社會充滿人文情懷,這個社會就會蓬勃向上。(本報記者 楊詠梅 通訊員 馬海君)
《中國教育報》2017年03月15日第5版 版名:兩會E政錄
推薦閱讀:
※一線經理在員工培訓中的三大任務
※Wakfu【攻略】時法神域主線中,任務副本的走法
※《上古捲軸5:天際》中有特別的任務嗎?
※大話西遊2大雁塔任務塔3的順序是什麼?
※張汝倫 | 現代性與哲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