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婚禮習俗
土族的婚禮習俗別具一格,過程繁多卻井然有序。分為請媒、定親、送禮、娶親、送親、結婚儀式 、謝宴等程序。 過去,土族的婚姻制度是父母包辦的一夫一妻制。女子三、五歲即可定婚,也有指腹為 婚的。女子一般比男子大二三歲,乃至四五歲者不少見。
請媒後定親、送禮均由媒人聯繫,兩家共同商 定時間。喝媒酒,定親事、講彩禮、送彩禮等大體與漢族相似。聘禮多以布匹計算,約為16件至18件長 衫的衣料(內中包括綢緞類)。女滿十五歲不嫁者極少。
女子出嫁前夕,男方通過媒人向女方家送「麻澤」(羊肉或豬肉若干斤),共女方家招待客人時用。 傍晚時分,男方家派兩名能歌善舞的娶親人——「納什金」,戴上娶親的禮物(酒、羊腔肉、蒸饃等) 和新娘「上馬」(即上花轎,以前因為貧困,沒有車子,新娘騎馬到新郎家,故稱上馬)時穿戴的服裝 首飾(包括手帕、紅包頭、紅頭繩、上馬袍、下馬袍、上馬鞋、梳子、化妝品等),拉一隻白母羊到女 方家娶親。女方則歌舞迎接,撥水取樂,通宵不眠,載歌載舞,熱鬧異常。當「納什金」快要到女方家 時,姑娘們(土族稱為「阿姑」)興高采烈地迎上去接受禮物,邊歌唱、便跳舞、便退,到大門前時, 男人們熱情地迎接「納什金」。DYCMS_info_next
就在這時,「阿姑」們跑進家裡,關上大門,和「納什金」對歌(稱為「唐德格瑪」),索要「紅包 」等,「納什金」回答完了她們的歌后,才可以請進門去。「納什金」進門時,阿姑們從門頂上向她們 潑水。隨後「納什金」被請進屋去,端上熱茶,吃飯時,阿姑們又唱起《納什金斯果》(即逗納什金的 歌)。尤其是娘家的「罵媒歌」風采獨特至極:「……你倆好像強盜的賊娃子,把我的阿姑女兒搶來了 嗎?像賊娃子一樣偷來了嗎?見吃的好像兩隻餓狼,看喝的好像兩頭水牛。看你們的眼睛,好象兩個黑 碗坨坨,看你倆的鼻子,就像石崖和深窯洞。看你們的嘴,就像韓家集賣的大簸箕!……像你這樣的媒 人,比驢糞蛋還多,少擺你的臭架子,快下炕來抓盅子,叫一聲阿姑再饒你!……你倆連一個「道拉」 都不會唱,臉皮厚的不知羞,拿木杴扛出去,拿棍子打出去!……你像小戶人家的哈巴狗,盡在桌子底 下啃骨頭!……」這種戲謔性的罵媒歌,罵得酣暢淋漓,令人捧腹,獨特的歌曲給婚禮平添了幾分熱鬧 ,也可見土族人民的風趣才情、性格的直爽歡樂。阿姑們唱完後,「納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雞 叫第一遍才結束。 次日凌晨,新娘改換髮型,梳裝打扮,梳妝時新郎親手將系在辮子上的紅頭繩解下來 ,梳妝完畢,納信(「接親人」)邊歌邊舞,且舞且退,新娘坐白氈,眾人抬新娘轉嘛尼桿三遭,接著 在堂屋舉行上馬儀式,整個儀式在唱歌、跳舞中進行,直到新娘上馬赴婆家。
上馬儀式結束後,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姐姐、舅舅等十多人組成護送的隊伍,被稱為「宏 仁切」,將新娘回送到婆家。「宏仁切」所經過的沿途村莊,還有親友敬酒、送禮答謝之儀,新娘要沿 途啼哭不得住聲,哭聲若停,必傳為笑柄,以為巴不得當上新媳婦,內心有喜悅之感。雖然如此,參加 娶親迎親的青少年們還是一路亂喊亂鬧「剩飯咋熱冷者里,新媳婦哭是哄者里」,以挖苦諷刺、逗笑不停。DYCMS_info_next
到男方家後,新娘下轎由新郎並肩陪同,男左女右,一直扶走在紅氈上,由兩三條紅氈輪流換鋪, 腳步不得著地,因此新娘走紅氈,相傳認為是女子一生最驕傲自豪的一件大喜事,但願一生只走一次紅 氈,而不走第二次。走到院心,在唱禮者的讚詞中,夫妻舉行拜天地儀式,答謝媒人。眾人載歌載舞, 熱情招待來自女方家的「宏仁切」,隨後又有「旁席招待」,(對隔壁鄰友的盛情款待)。直到第二天 吃「起發麵」,(專門為新娘的父母準備的筵席),婚禮才結束。另外還有一道特別的程序——擺針線 (即向眾人出示嫁妝)。
娘家人將新娘的陪嫁物品全部取出,擺放開來,放不下的搭到晾衣服用的鐵絲 上。從手工製作的布鞋和衣服的做工精細程度來衡量新娘的賢惠和能幹與否。在此過程中,「大東家」 (主婚人)有一段生動有趣的演說辭,名為「樂吉」,令人回味無窮。
迎親活動結束後,所有客人入席進餐。親朋中的青年人和村裡的小夥子將新娘的公公、婆婆、叔嬸 、哥嫂等凡比新娘年長的一一拉到院子里在臉上抹黑灰,好讓送親人逐一認清親戚,以此表示喜慶。抹 了臉的人不得當著客人的面洗臉,否則會重新摸黑。這種喜慶熱鬧的場面真是無法言喻。 土族無鬧洞房 之習俗,謝絕外人進入新房。婚後三日,新郎陪新娘「回門」(回娘家)。
解放前土族的婚姻習俗,除包 辦婚姻外,尚有戴天頭、換門親、服役婚等形式。現在婚姻年齡按婚姻法規定,男女自由戀愛,實行自 主婚姻。其他舊俗仍有保留。因與漢族雜居,土族的這些婚姻習俗已逐步漢化,但是土族人民獨特的婚 俗禮儀仍然讓人回味無窮。
推薦閱讀:
※一位爸爸在女兒婚禮上的告白
※2009冬季婚禮司儀主持詞
※別把婚禮「鬧劇」當作「有情可原」
※出我意料!六十多年前義大利米蘭婚禮上的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