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張藝謀給超生貼愛國標籤 「肥皂劇」般荒誕|網友|微博
張藝謀(資料圖)
法制晚報訊 12月4日,張藝謀工作室通過微博發聲,對公眾提出的為何超生而不移民的疑問,回答說他是一個中國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也是中國人。
這一回應出爐後,引起網友和媒體的廣泛熱議。7日,新華社發表評論稱張藝謀道歉無誠意,痛批這位國寶導演的道歉誠意不足,「一副理直氣壯,甚至倒打一耙的傲慢嘴臉,更可見其所愛國家的公民在其心中的分量也不值一提。」
新華社的這篇評論再次引發爭議,港澳台及海外媒體均對張藝謀超生事件進行了跟蹤報道,普遍認為張藝謀的超生原本是單純「違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而已,但其4日的「統一回應」則類似「肥皂劇」般荒唐,至今已成醜聞。
危機公關出昏招
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澳大利亞《時代報》稱,張藝謀在認錯認罰之餘,又通過其工作室發表聲明,以自問自答的方式給自己貼上了「愛國」的標籤,「原本張藝謀的遭遇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如果他讓孩子生在美國,就能規避計生,很多富人名人都這麼干這是中國社會的現實瘡疤。但更多的中國網友對張藝謀意在轉移視線的危機公關嗤之以鼻,張藝謀令人難以理解的邏輯使得『超生門』變成了一幕肥皂劇。」
台灣《中國時報》聲稱,張藝謀曾在1999年為送女兒出國念書辦了綠卡,不到1年就退卡,其實為的是中國市場,「大陸《國籍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他若取得美國國籍,就得放棄中國國籍,這意味著他放棄了在大陸的巨大的市場,執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也不會是他,他自然無法為了綠卡放棄國籍。」
該報還寫道,1987年張藝謀首次導演電影《紅高粱》聲名大噪,「從此之後,他在中國顯赫了26年,他的電影被視為藝術,人更被視為中國國寶,但『超生風波』燒了8個月,他的一世英名也毀於一旦。」
《澳門日報》則援引新華社評論稱,「法律在他心中的分量輕於鴻毛」,更稱大陸網友完全不領情,「這到底是在道歉,還是以道歉之名興師問罪、開脫罪責?」
作品迎合西方受眾
被批「自我他者化」
香港《亞洲周刊》也藉機刊載文章(微博)《張藝謀與自我他者化》,批判張藝謀的「價值取向」。文章指出,當前,一些亞洲藝術家為了成名或者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注意,轉而面向西方受眾進行創作,刻意迎合西方評論界的審美標準。這種「自我他者化」的傾向在張藝謀的電影中越來越明顯。
文章提到其早期電影《秋菊打官司》,稱片中的鞏俐不施脂粉,身材臃腫,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村婦女,影片表現了農村社會既局促又互相倚賴的人際關係,又暗示有時法律不外乎人情,法治不如人治,與今年奧斯卡外語片得主《一次別離》里調解家庭糾紛的法官的立場有異曲同工之妙,「只可惜成名後的張藝謀急於拍大片逢迎西方的評論界和電影觀眾,直至《金陵十三釵》終於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替張藝謀說話
遭海外網友譴責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副研究員易富賢9日在英國BBC中文網上發表評論稱,張藝謀是迫於壓力而「自首」。更聲稱,「一些民眾出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心態,轉而譴責張藝謀超生,成為衛計委的義務『催款員』。」
易富賢稱有很多「非獨家庭」給他發郵件表達不滿,更羅列大量數據表示「中國缺的是孩子,需要鼓勵更多的家庭像張藝謀這樣生三個孩子,而不是嚴懲張藝謀。」
不過,此番言論遭到了不少海外網友的譴責,國外網友留言表示,「文章所寫的數據並無出處,這和從地攤上買來的『密談』、『內幕』沒啥區別,屬於捕風捉影。如果一篇文章的論據建立在捕風捉影上,不會有什麼人願意相信。」
推薦閱讀:
※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新論·聚焦法治中國)
※控槓桿,還得牽住「牛鼻子」(熱點聚焦·發力高質量⑤)
※【聚焦】悲喜人生,寮國大紅酸枝迎來了一輪「新天地」
※今日聚焦:2016年,竟有這麼多邪氣纏繞中國?!最後的結果,亮了……
※《聚焦》-- 沒有英雄,沒有惡棍,卻無聲勝有聲
TAG:微博 | 張藝謀 | 愛國 | 網友 | 肥皂劇 | 標籤 | 國標 | 外媒 | 超生 | 肥皂 |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