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中醫的養生方--2

張學文 中醫內科專家,自幼耳濡醫道,目染家學,以治療腦病見長。

各種脂質、蛋白質、糖類、維生素等,都是大腦日常必需的食糧。比較好的補腦食品有核桃、黑芝麻、花生、豆製品、玉米、小米、大棗、南瓜子、蜂蜜、海藻類、魚類、母乳等。

張教授對於中風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中風病最關鍵的就在於早發現、早防治,在中風先兆階段積極地進行干預性防治和調養。中風先兆臨床表現歸納為:年齡常在40歲以上,眩暈昏視,遍身無力麻木,頭麻漲痛,一過性暈厥或言塞,步態不穩,神倦嗜卧,健忘,舌紫暗,舌下淤絲淤點,脈弦滑或弦細等。其中,眩暈、偏身麻木無力、舌紫暗、舌下淤絲淤點、脈滑是其最主要特徵。

張教授指出,中風先兆有一個共同的病理變化,即氣血失調,血淤形成。因此,主張在防治上採用各種藥物或非藥物的手段,促使其經脈疏通、氣機調暢,防止血淤形成。張教授創製了「清腦通絡湯」,對中風先兆有奇效。

【組成】草決明30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山楂15克,丹參15克,磁石(先煎)30克,菊花12克,葛根15克,地龍10克,豨薟草30克,川牛膝15克,水蛭6克。

【功效】清腦降壓,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先兆(小中風),症見頭痛頭昏、眩暈、耳鳴、肢體麻木、手足逐漸不利、疲乏無力、舌質淡紫、舌下脈絡淤阻、脈弦細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張教授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指出:毒有內外之分,外毒是自然界產生的對人體有毒害作用的致病物質,內毒是人體在病理狀態下化生的有害物質。解毒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用針對邪毒的藥物直接解除,使正氣免遭損傷;二是增強或調節機體清除邪毒能力,以達到解毒的目的。

張教授的「綠豆甘草解毒湯」對於解毒效果顯著:

【組成】綠豆120克,生甘草15~30克,草石斛30克,丹參30克,連翹30克,白茅根30克,大黃15克或30克(後下)。

【功效】解毒益陰,兼顧心腎。

【主治】多種食物或藥物及其他中毒後,見發熱,口乾舌燥,噁心嘔吐,甚則有神志恍惚、小便混濁等症。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後煎服,煎時以水淹沒全葯為度,文火煎煮,大劑量頻服,一般晝夜各服1劑,必要時可服3~4劑。對於接觸性中毒患者,則須清洗皮膚。

1. 細嚼慢咽排毒

在吃飯的時候,多咀嚼幾次,有排毒的作用。這是因為多咀嚼能分泌較多唾液,中和各種毒性物質,引起良性連鎖反應,排出更多毒素。

2. 腸胃蠕動排毒

將手掌根部搓熱,先將右手置於胃部正中,順時針按摩胃腹處。腹部右側是升結腸,左邊是降結腸,順時針是依照排泄的流向,幫助腸胃蠕動。

關於健康飲食,張教授提出:

1. 比如羊肉性溫,味甘性熱,冬天吃對身體有好處,夏天吃就不適合。一定要禁食。水腫、骨蒸、瘧疾、外感、牙痛及一切熱性病症者也應禁食。紅酒和羊肉一起食用會產生化學反應,要忌食。

2. 黑木耳、蘿蔔、白菜、山藥、黃瓜雖然看起來普通,什麼時候都是好的養生食品。

木耳味甘、性平,歸胃、大腸經;有益氣、潤肺、補腦、輕身、涼血、止血、澀腸、活血、強志、養顏等功效;主治氣虛或血熱所致腹瀉、崩漏、尿血、齒齦疼痛、脫肛、便血等病症。

蘿蔔含能誘導人體自身產生干擾素的多種微量元素,可增強機體免疫力。常吃可降低血脂、軟化血管、穩定血壓,預防冠心病、動脈硬化、膽石症等疾病。

白菜性味甘平,有清熱除煩、解渴利尿、通利腸胃的功效,常吃可防止維生素C缺乏症(壞血病)。

山藥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糖類,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黃瓜味甘、性涼、苦、無毒,入脾、胃、大腸經;有除熱、利水、解毒、清熱利尿的功效;主治煩渴、咽喉腫痛、火眼、燙傷。

3. 少吃刺激性、含糖多的食物,尤其是冰凍過的食物要少吃。

4. 一些屬於易發散的食物,有些人也不適合吃,比如香椿芽易助火,生瘡和脾氣急的人要少吃。如雞、蛋類、豬頭肉等對人體而言為異體蛋白,可構成過敏源而導致人體發病;魚、蝦、蟹類含組織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擴張、充血、血漿滲出、水腫、腺體分泌亢進及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等,從而導致機體變態反應,誘發皮膚病。

張琪 博士研究生導師

遠離早衰,補腎是關鍵

人體在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必將不斷消耗能量而傷及腎氣,進入老年階段而出現身體自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過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六十,陰萎,氣大衰。」

張琪教授提出腎虛是早衰的基本病理基礎的觀點。「腎虛與衰老密切相關,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內寓元陰元陽,藏先天之精,為生命的物質基礎。」腎氣在人體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人體在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必將不斷消耗能量而傷及腎氣,進入老年階段出現身體自衰。如果腎氣消耗過快,會過早衰老。

經常頭暈目眩,睡眠很少,經常感到精力不支,腰酸腿軟,下肢冷,發落早衰,性慾減退,健忘,氣短。這是腎陰陽兩虛,封藏失職,精髓匱乏所導致的,因而開方培補腎元,固精益髓。

【組成】熟地黃100克,山茱萸50克,山藥50克,菟絲子30克,枸杞子30克,仙靈脾30克,仙茅30克,鹿角膠30克,人蔘5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冬蟲夏草20克,巴戟天20克,肉蓯蓉20克,天冬20克,蛤蚧1對,龍骨30克,牡蠣30克,酸棗仁50克,甘草30克,黃芪100克。

【用法】上藥碾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天服2次,每次服1丸。

前列腺炎,主要是與中年以及老年以後腎氣虛弱,下元陽氣不足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 在治療上要時刻注意標本兼顧,消補兼施,調補腎中陰陽與清熱利濕、活血化淤相輔相成。

急性前列腺炎相對比較容易治療,口服清熱解毒利濕中藥,如龍膽泄肝湯加茯苓、黃檗,或八正散之類,就會收到顯著療效。常發生於中老年人的慢性前列腺炎,由於多數以增生為主,阻塞尿路,病勢較為纏綿,相應的就比較難治,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子。

注意扶正與祛淤並重,臨床常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

【組成】附子15克,薏苡仁30克,敗醬草50克,蒲公英30克,金銀花25克,竹葉15克,瞿麥15克,熟地黃20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川楝子15克,橘核15克,茴香15克,鹿角霜20克,蘆巴子15克,芡實15克,金櫻子20克,丹參15克,桃仁15克,赤芍20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早晚溫服。

張鏡人 家族世代行醫

膏方 慢性病最強大的剋星

膏方作為傳統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比較適合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復期的調養,只可緩緩圖功,切不可急功近利,膏方用藥定以脾胃接受為度。

中醫將中藥傳統劑型分為湯、丸、膏、散、丹等五大類,其中的膏可分為內服和外敷兩種。內服膏劑即是膏方,它是根據患者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選擇多種藥物組成方劑,再將中藥飲片經多次煎熬、去渣,將葯汁經微火濃縮,加入輔料,如飴糖、蜂蜜、阿膠、鹿角膠等收膏,形成稠厚的糊狀補膏,以達到補養身體、調理疾病和祛病延年的療效。

「冬月膏進補,春至體壯可打虎,秋燥時節必無苦,夏日無風也可過。」張鏡人教授善用膏方調治慢性疾病。他認為,對於急症、重病,中醫自然需用方葯、針灸等各種方法治療,對於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復期的調養,則比較適合使用膏方。

在膏方配製上,張老主張「調補兼施,寓治於補」。「制定膏滋,選葯可眾,冬令季節,封藏之際,人體服用,多可收藏,故善於補氣養血,填精助陽,調養臟腑,充養機體之用。對於臟氣虛損,陰陽不足者頗有效驗。若一味投補,補其有餘,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

膏方用藥要考慮「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還應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調補兼施,寓治於補。

一般來說,膏方主要用於哮喘、慢性反覆發作咳嗽、鼻炎、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腎病、風濕病等慢性病的調治,因為這些病大部分存在免疫功能紊亂,調整其體質狀態有利於疾病的臨床治癒。調配這類膏方時,既要針對疾病的治療,又要考慮發病機理給予臟腑功能調理,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1985年,張老接診了一個男性患者,原本就有胃病,經過治療雖然有所緩解,但是依然「便行不實,時或頭暈面浮」。張老認為,「腎為水火之窟,水虧於下則為溲溺餘瀝」,脾胃失健多是腎精受損,因此為其開了一劑健脾補腎的膏方。膏方組成如下:

【組成】炒党參90克,炒白朮60克,茯苓60克,炙甘草20克,炒山藥60克,香扁豆60克,建蓮肉(去蓮心)60克,炒白芍60克,制半夏60克,炒陳皮60克,炒枳殼60克,制香附60克,佛手片60克,八月札60克,白杏仁60克,白豆蔻30克,川石斛60克,枸杞子60克,炒滁菊60克,炒知母60克,炒黃檗30克,山萸肉60克,澤瀉60克,生石決60克(先煎),白蒺藜60克,女貞子60克,旱蓮草60克,菟絲子60克,制狗脊60克,炒川斷60克,炒杜仲60克,川萆薢60克,炒當歸60克,丹參60克,炙遠志20克,炒山楂60克,炒神曲60克,香谷芽60克。

【做法】上藥浸一宿,武火煎取三汁,沉澱瀝清,文火收膏時,加入清阿膠200克,白冰糖400克,熬至滴水成珠為度。

【用法】每日服1湯匙,溫開水調送,清晨最宜。如遇感冒食滯需暫停數天。

膏方製作後,等其充分冷卻後才可加蓋。可以讓它存放在瓷罐(鍋、缽)中,也可以用搪瓷燒鍋存放,但不宜用鋁、鐵鍋作為盛器。

由於膏方用藥時間較長,儘管時值冬季為多,但遇暖冬時就可能發霉。因此,一般多放在陰涼處,放在冰箱冷藏更好。如果放在陰涼處,遇暖冬氣溫連日回升,應讓其隔水高溫蒸烊,但是忌直接將膏鍋放在火上燒烊,這樣就會造成鍋裂和底焦。在膏藥蒸烊後,一定要把蓋打開,直至完全冷卻方可蓋好。注意,千萬不要讓鍋蓋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則過幾天就會出現霉點。

脾胃不好,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甘溫以除熱,脾胃氣陰不足而致的虛證,適應範圍非常廣泛。誠如趙獻可所說:「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太陰,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芪,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矣。」

中醫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來源一是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另一則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元氣就能得到滋養而充實。古人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說法,如果脾胃不好,陽氣就會不足,各種疾病隨之而來。

宋金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是「補土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原則,結合當時人們由於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導致的胃氣虧乏,創製了調理脾胃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方葯組成如下:

【組成】黃芪1.5克(病重者可加至3克),炙甘草1.5克,人蔘(去蘆)0.9克,當歸身(酒焙乾或晒乾)0.3克,橘皮0.6~0.9克,升麻(不去白)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朮0.9克。

【用法】上藥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睏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人蔘、白朮、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一則補氣健脾,使後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症自可痊癒;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自復其位。

另外,張老還指出,補中益氣湯的適應指征為脾胃氣虛,凡因脾胃氣虛而導致的各類疾患,均能適用,一般作湯劑加減。使用藥物的分量,也可相應提高。一般用量為:黃芪、党參、白朮、當歸各9克,升麻、柴胡、陳皮各5克,炙甘草3克,加生薑2片,紅棗5枚,或制丸劑,緩緩圖功。

李玉奇 博士生導師

延緩衰老 就從補脾胃開始

多年臨床,體會到延緩衰老從調理脾胃入手,其效甚為可喜。脾胃為後天之本而主宗氣,宗氣旺盛,邪不可干。延緩衰老,延長壽命,要補之於脾,益之於胃,使之有序地化生水谷之精微,達到氣血充沛,筋骨強壯,青春煥發。

李玉奇先生給出了三個前提:

一 要保護好牙齒,直接關係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唾液腺、酶的分泌,同時這種機械的運動,可使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運轉。

二 要經常保持輕鬆、樂觀的情緒,這樣才能使胃口大開。

三 要力戒飽食,不可多貪佳肴,以防損及脾氣。

中醫講甘味入脾,最宜補益脾氣,脾健又輔助於肝氣。唐代百歲醫家孫思邈曾說:「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臟,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性溫味甘的食物首選穀類,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麥;蔬果類,如刀豆、南瓜、扁豆、紅棗、龍眼、核桃、栗子;肉魚類,如牛肉、豬肚、鯽魚、花鯉、鱸魚、草魚、黃鱔等。人體從這些食物中吸取豐富營養素,可使養肝與健脾相得益彰。

很多人延緩衰老都從補腎著手,或補腎陽之衰,或補腎陰之虛。李老指出,實踐證明,久補腎陰必傷脾氣,致洞泄少食;久補腎陽,日久燥熱損及陰液,血燔而筋萎,食少納呆。前者損其氣,後者損其血,過者反會致病。

李先生針對兩型淺表性胃炎給出治療方:

1.虛寒證

主要癥狀是口吐清水,胃腑脹滿明顯,有時難以忍受,同時還有欲嘔感,大便不調順等狀況。

【組成】党參15克,白朮10克,良姜10克,黃連5克,草叩15克,砂仁15克,檀香10克,當歸25克,芍藥25克,川楝子15克,香附子15克,白芥子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便秘加大黃10克、郁李仁5克、黑白丑10克。按此症用調氣溫中加泄法,可加速消除癥狀。若泄瀉可加芡實15克、蓮肉15克、山藥15克。若女子更年期可酌加合歡40克、女貞子15克、麥芽20克、大棗10枚、甘草20克。

2.虛寒化熱證

主要癥狀是胃脘時有燒灼感,吞酸欲吐不得,胃脘癰放射到背部,食慾時好時差,體重開始下降,經常倦怠,臨睡時出現胃脘特別不適感,大便秘結居多。李先生給出重在清燥化熱兼以理脾的二連湯。

【組成】胡黃連10克,黃連10克,連胡20克,敗醬草20克,豆腥草20克,草果仁15克,陳皮15克,薑黃10克,蘇子15克,蘇木花15克,薏仁米20克,知母40克。

【用法】水煎服。

【加減】若胃酸過多,可加烏賊骨20克、煅瓦楞子20克、葛根15克。若胃酸減少甚而無酸,喜食酸,可加五倍子15克、馬齒莧40克、焦楂20克、烏梅15克、枸杞子20克。若便秘過甚,可加桑葚子40克、二丑15克、郁李仁10~15克、當歸20克、枳殼10克。

李濟仁 新安名醫世家「張一帖」的第14代傳人

服藥時間是大問題

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的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隨時處於動態之中,所以選擇最適宜時間,充分發揮藥性,使疾病好得更快。

李老以肝病為例,認為治療肝病的藥物最好在睡前服,或葯後即卧,宜靜不宜動。這是因為「人卧血歸於肝」,藥物有效成分吸入血中,流入肝中,肝血流量愈大,藥物在肝內有效濃度相應增高,療效也就越好。

排石方葯,李老結合現代醫學研究,其作用主要在於鬆弛、擴張結石所在的管道平滑肌,使管腔增大,利於結石下移外排的機理,提出白天服,葯後宜動少靜的主張,有助於藥力推動結石,還可大量飲水配合排石。

除此之外,在服藥時間上,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藥力停留較久,宜飯後服。

2. 病在下焦的(膀胱、腸),欲使藥力迅速下達,宜飯前服。

3. 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滋補藥宜空腹服(早飯前1小時或晚飯後1小時),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

4. 特殊藥物應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葯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葯應在早晨空腹服,服藥前應喝點糖水,這樣可以提高殺蟲的效果;攻下藥在大便後應立即停服;安神葯、滋補藥、延緩衰老的藥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藥應在睡前2小時服用。

凡屬理氣類葯,熱則易舒,涼則增滯;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葯,寒則淤滯,熱則沸溢。凡解毒劑,俱宜冷服,這樣可使毒物之淤滯易於排出,熱服則會導致毒物擴散。凡熱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宜熱服,發散攻下,以助藥力。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收澀固精止血之劑則宜冷服。除煩止渴祛暑之劑宜熱服,解表葯多屬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熱服;清熱葯和消暑葯宜冷服。大熱病用寒葯應溫服,大寒病用熱葯應冷服。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服用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或嘔吐,可用生薑擦舌即止。

冬病夏治,讓冬天不再寒冷

基本思想是:一方面藉助自然界夏季陽旺陽升、人體陽氣有隨之欲升欲旺之趨勢,體內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對陽虛者用補虛助陽葯,或內寒凝重者用溫里祛寒葯,以求更好地發揮扶陽祛寒的治療功能。一方面為秋冬儲備陽氣,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主要包括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除此之外,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結腸炎、凍瘡、慢性腹瀉、部分虛寒婦科病引起的關節痛、腎虛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類的疾病。這類疾病大多具有陽氣虛損,遇寒發病的特點。「夏治」則指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會有所緩解,陽氣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對「冬病」進行辨證施治。

推薦幾種貼敷驗方:

1. 哮喘患者

用白芥子、蘇子、元胡各20克;甘遂、細辛各10克,研成細末。每次用1/3的藥粉,加生薑汁調成膏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5厘米的塑料布上,貼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開1.5寸),用膠布固定,約3~6小時去掉。在頭伏、二伏、三伏,共貼3次。

2. 「老寒腿」患者

用川烏50克,吳茱萸30克,艾葉、透骨草各9克,細辛6克,研為細末。把葯末用紙包好後,外用紗布重包,用線縫好,墊在腳心上。從初伏開始使用,二伏換一料葯,三伏再換一料。

3. 風濕性關節患者

用肉桂、乾薑各50克,白鬍椒、細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為細末,再將200克蜜熬成膏,將葯末納入蜜膏內拌勻,攤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開始貼患處,每天貼6~8個小時,到三伏末日為止。

4. 肩周炎患者

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風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薑黃、川芎、威靈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藥汁,再用麥麩皮300~400克放鍋中炒黃,趁熱加入葯汁和一匙陳醋,拌後盛入紗袋內熱敷肩關節痛處,每袋可用1周。從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時,一直敷到三伏末。

5. 易發凍瘡者

可用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薑30克,加水適量濃煎,取藥液熏洗凍瘡好發部位,每天1劑,連用10天為1療程。

利用時差療法預防心血管病發作

心血管病變多在夜間發作,如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等。研究發現,晚餐進食量過多、油膩物過重是本病誘發因素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晚餐時間提前在下午4~5時進食,結合量少、油膩物少,可預防或減少心腦血管病變發作。

根據子午流注,十二時辰與十二經絡及臟腑的對應關係為:

1. 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泄。

2. 辰時(7點至9點)胃經旺,有利於消化。

3. 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4.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

5.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

6.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於人體排泄水液,瀉火排毒。

7.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增強心的力量。

9.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經旺,通行氣血。

10. 子時(23點至凌晨1點)膽經旺,膽汁需要新陳代謝。

11. 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有利於養血。

12.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最旺,將肝貯藏解毒的新鮮血液輸送到百脈。

養心

(1)每天晚上臨睡前經常按摩手上的勞宮穴和腳上的湧泉穴,可以起到心腎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

(2)食物補養方面,常用西洋參泡水喝,常吃桂圓、蓮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氣養心陰。

(3)重視中午的休息。心在午時活動最為活躍,這時也是陰陽交合的時候,休息能保住心氣。

調肝

(1)人卧則血歸於肝。定時上床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又能養肝。

(2)飲食清淡,盡量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損傷肝氣。

養肺

(1)早晨起床後經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一呼一吸盡量達到6.4秒,可以養肺。

(2)運用閉氣法,有助於增強肺功能。先閉氣,閉住以後停止,盡量停止到不能忍受時,再呼出來,反覆18次。

(3)有助於養肺的水果,如玉米、黃瓜、西紅柿、梨等。

健脾

(1)平時多做一些運動和按摩,以幫助「脾氣」活動,增強其運化功能。起床和睡前做摩腹功,即仰卧於床,以臍為中心,先順時針用手掌按摩,然後用手拍打和按摩膻中穴120下和丹田穴100下。

(2)吃七八分飽。多吃利脾胃、助消化的,如山楂、山藥等,夏天可常吃一些香菜、海帶、冬瓜等養脾開胃之品。

補腎

(1)經常用一隻手在前按摩下丹田、關元穴,同時一隻手在後按摩命門穴、腰陽關,有助於養腎。

(2)常吃核桃、枸杞、黑豆、芝麻可以保腎。

(3)排小便時盡量前腳趾用力著地並咬住牙齒,可以助保腎氣。

李老指出,養生關鍵在於堅持,特別是要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逐步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李振華 國醫大師

順應「風寒暑濕燥火」,與大自然齊步走

李教授認為,壽命與飲食有極大關係,吃太多油膩的食物,會導致許多心腦血管疾病,壽命自然不會長久。多吃素食,對養生保健有極大的幫助。

提倡素食,並不是放棄所有動物性食品,放棄油脂,每天用蔬菜和水果代替所有的食品,而是要在食物多樣化的前提下,控制脂肪的攝入量:主食以穀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經常吃奶類、豆類和適量的魚、禽、蛋、瘦肉。

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

1. 脾宜健

健脾可以從按摩足三里、中脘、血海三個穴位開始,最好每天一次。同時,在飲食上要注意少吃辣和油炸食品,多吃山藥和雲苓、白朮、党參等。一定要注意不能隨便吃大補之品。另外,還要注意運動,勞逸結合,不生氣,多運動。

2. 肝宜疏

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的功能不暢,人體內部的氣機得不到疏泄,就會形成「氣閉」,從而引起很多病理變化,如水腫、淤血、女子閉經等。

(1)注意飲食

多吃蛋類、瘦肉、魚類、豆製品、牛奶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不但能夠補充肝臟所需的營養,而且能夠減少有毒物質對肝臟的損傷,幫助肝細胞的再生和修復。

(2)不要過度疲勞

《黃帝內經》提到「肝為罷極之本」,就是說肝是主管疲勞的,或者說是耐受疲勞的。肝氣足,就能耐受疲勞;肝氣不足,就容易覺得疲勞。疲勞會損害肝臟。

(3)按摩太沖穴

太沖穴是肝經上最重要的穴位之一,是治療各種肝病的特效穴位,在腳背上大腳趾和第二趾結合的地方,足背最高點前的凹陷處。平時脾氣比較暴躁的人應重視這個穴位,每天堅持用手指按摩2分鐘,直到產生明顯的酸脹感,很快就能感覺體質有明顯好轉。

3. 胃宜和

胃為後天之本,也是氣血生化之源,是製造精血的源頭。同時,胃還是六腑之海。養胃,從以下做起:

(1)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少吃多餐,食物以軟、松為主,湯最好飯前喝。

(2)戒煙、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品(汽水)、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宜多吃饅頭、生花生。

(3)有胃病的人飯後不宜運動,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運動。

(4)長期吃藥會有副作用,盡量少吃,建議看中醫,中醫的良方對於養胃特別有效。

李輔仁 遍讀中醫古籍 施今墨的嫡傳弟子

人到老年,脾胃功能日漸衰退,抵抗力比較差,因此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飲食要規律,要有所宜忌。

1.宜廣。老年人不可偏食,葷素搭配,精粗糧兼備,保持營養均衡。

2.宜溫。食物不能太熱,否則會灼傷食管及胃,但過冷易損傷脾胃,影響消化吸收。

3.宜軟爛。老年人消化功能差,牙齒也會漸漸脫落,軟、爛,老年人才能消化。

4.宜清淡。老年人少吃鹽,多吃清淡食物,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更宜少吃鹽,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5.宜新鮮清潔。不吃隔夜食物。

6.宜少吃多餐。三餐之間加少量滋補食品,如銀耳羹、蛋白羹、蓮子羹等。

7.宜細嚼慢咽。細嚼慢咽可使唾液多分泌,有助於消化,減輕胃腸功能負擔,還能殺菌。

8.宜早。老年人三餐均宜早。尤其晚餐,不可多吃,應吃些易消化的東西,如粥、羹之類。

9.宜靜。老年進餐環境要安靜,以影響腸胃蠕動和消化。

10.宜有所忌。例如胃熱病人、生瘡癤病人禁食辛辣食物,如生蔥、生蒜、辣椒等;高血脂病人應禁食動物內臟、動物脂肪,少食肥肉;胃寒病人宜禁食生冷油膩;腎病宜限制蛋白質攝入量;糖尿病宜禁忌糖,少吃甜食等。

1.春季:老年人的飲食要偏涼而酸,可多食小米、大麥、青魚、黃花菜、芹菜、蘿蔔和蜂蜜等。

2.夏季:老年人飲食要以健胃、消暑、化濕為主,吃綠豆、豆腐、鯽魚、藕、西瓜、苦瓜等,少吃甜、油食品。

3.秋季:氣候轉涼且乾燥,老年人飲食宜偏干、酸,可多吃粳米、大麥、扁豆、雞蛋、百合、甲魚、海蜇、蜂蜜等,忌辛辣食物。

4.冬季:老年人多陰精虧損、陰氣不足、四肢不溫,這時老年人應選擇補心氣、固腎精的食物,如糯米、黃豆、羊肉、羊腎、青魚、龍眼肉、韭菜、黑芝麻等。

老年人常出現津液不足現象,如便秘、小便減少、皮膚乾燥、失眠心煩、口舌發乾,或舌紅少津等。常因為老年人不愛喝水,或因年老記憶力差,或患腦病疾患等忘記飲水,所以老年人要每天保持多次少飲的習慣。

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說:「水為萬化之源,水去則營竭。」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也說:「水為命脈也。」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含量占人體總重量的70%左右,是人體生理代謝的必需物質。

人體內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環以及廢物排泄等都離不開水。因此建議老人要多飲水,這樣才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減少便秘及皮膚乾燥、瘙癢、神經衰弱、口乾等癥狀的出現,並使小便通暢,新陳代謝正常。

同時,水還能預防一些老年常見病,例如缺血性腦梗死所致的中風,這種病占急性腦血管病的半數以上,尤以老年人為多,且常發生於夜間。由於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夜間迷走神經功能亢進,血流減慢,血液變稠,極易發生缺血性腦梗死。不常飲水及夜尿增多的老人若能在睡前及半夜各飲一杯開水,可降低血黏度,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或減少缺血性中風。

古語有「朝朝鹽水,暮暮蜜糖」的說法。按照中醫理論,咸屬水,歸腎經,早上喝一杯淡鹽水,可以保持一天的精神。傍晚一杯蜂蜜喝,這樣可以濡養脾胃,促進健康。

「李氏低度保健藥酒」,是李老幾十年臨床實踐經驗中的有效保健藥酒,此酒以傳統古方為基礎,經李老臨證經驗配製而成。

1. 首烏益壽酒

【處方】何首烏10克,黑芝麻10克,黃精10克,當歸10克,枸杞子10克,杭白芍10克,黃芪10克等。

【配法】將上藥共煎成濃汁,過濾去渣,兌入25度500毫升高粱白酒內。

【服法】每日2次,每次20~50毫升。

【主治】鬢髮早白、腎虛腰酸、腿軟乏力、氣虛血弱,久服無副作用。

2. 丹參酒

【處方】丹參10克,檀香5克,木香5克,砂仁5克,赤芍10克,党參10克等。

【配法】將上藥共搗成粗末,加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澄清去渣,以不見雜質為佳。

【服法】每日3次,每次20毫升。

【主治】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有活血化淤、益氣強心作用。

3. 養血安神酒

【處方】茯神10克,炒棗仁10克,五味子5克,夜交藤5克,秫米5克,杭白芍5克,琥珀粉5克,桑葚5克。

【配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兌入25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周,再過濾去渣。

【服法】每晚服30~50毫升。

【主治】長期失眠,入睡難,醒得早,多驚恐夢,日久體弱,記憶力差,神疲乏力等症。

4. 玉屏風酒

【處方】黃芪15克,防風10克,白朮15克,柴胡10克等。

【配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兌入低度白酒500毫升,澄清後,去掉沉渣。

【服法】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

【主治】體弱畏風或氣候變化時易感冒者,有補氣扶正、抗風寒、防感冒之功效。

5. 枸杞子酒

【處方】枸杞子60克,桑葚子20克,百合20克,蓮子10克等。

【配法】將上藥兌入500毫升低度白酒內,浸泡2周,澄清去渣,不去掉原葯亦可。

【服法】每次日2次,每次20~30毫升。

【主治】補腎益精、安神滋陰,治水腫脹滿、腰背酸痛等症。

6. 生脈酒

【處方】党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龍眼肉20克等。

【配法】將上藥濃煎去渣,兌入低度白酒500毫升。

【服法】每日3次,每次15毫升。

【主治】為強心復脈劑。可補氣斂汗,對氣短、口渴、脈虛弱等症有療效。

中醫認為久患疾病必將導致正氣虧虛、脈絡淤阻,因此各種慢性虛損疾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氣血不暢、經脈滯澀的問題。藥酒中含有補血益氣、滋陰溫陽的滋補強身之物,加上酒本身辛散溫通的功效,有利於各種慢性虛損性疾患的防治,同時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


推薦閱讀:

男性養生:這5大食物讓你越來越'爺們'
足療養生
乾果食療養生 多吃乾果營養豐富對身體益處也多
睡覺應該頭朝西?揭秘《千金方》中的養生秘訣

TAG:中醫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