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老中醫經驗集---干祖望

當代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的開拓者干祖望編者按:干祖望,上海金山人,是當今我國著名的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專家,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1972年奉命籌建江蘇省中醫院中醫耳鼻咽喉科,經干氏20多年的辛勤勞作,終於將其建設成「全國中醫重點學科」。在此期間干氏還親自帶徒70多名,現均已成為各地的中醫耳鼻咽喉科的骨幹力量,由於干氏在教學、醫療工作中的傑出貢獻,曾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本文重點介紹干氏在創建中醫耳鼻咽喉科學七個方面的貢獻,以及在發揚中醫學中,善於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四個問題的發揮。臨證特色則重點反映干氏重視醫案,強調查診、問診,尤其對於處理疑難雜症的四個要點闡述精彩。名案評析精選干氏14個案例,分別應證他診治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辨證思路和用方特點。醫論醫話則記錄干氏的振興中醫學術的戰略觀點,以及他臨證、學習、教學過程中的想法和看法,本文最後收錄其經驗方五首是他畢生臨證經驗結晶。總之,細讀全文,對於當今著名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專家干祖望的學術經驗會有深刻認識。 這對中醫藥工作者,尤其是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工作者,定會大有收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始海勢聯短述》干祖望,男,漢族。1912年出生於上海市金山縣,5歲進南社四子(邵力子、柳亞子、姚石子、姚蓬子)之一姚石子家塾讀書直至18歲,在此14年中干氏熟讀了從《三字經》至《四書》、《五經》的古典文學著作,為以後深鑽中醫醫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干氏18歲至22歲從浙江嘉善縣西塘大名醫鍾道生習岐黃術。鍾氏擅長喉、外科,干氏盡得其傳。22歲至40歲干氏在金山、松江兩縣開業行醫,40歲至45歲在松江縣城廂第四聯合診所工作。1956年,干氏45歲之際調入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擔任整理中醫古典文獻的工作。兩年後調入南京中醫學院擔任教學、醫療工作,至今仍未離崗,堅持正常上班。1972年,干氏奉命籌建江蘇省中醫院中醫耳鼻咽喉科,在籌建、成立、加強建設、擴充隊伍、提高醫學教學、臨床質量工作中,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有在1980年第二卷177至1986年主辦五期「中醫耳鼻咽喉科師資培訓班」,培養出不少醫療、教學方面的骨幹人才。更難能可貴的是從1972年至1994年干氏親自用中醫傳統形式帶徒70餘人,當今不少已成為醫療戰線高級人才,多數人已獲正、副主任醫師職務。干氏畢生著述豐盛,醫著有《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孫思邈評傳》、《繭齋醫話》等,學術論文約80餘篇。干氏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全國中醫耳鼻喉科學會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耳鼻喉科學會主任委員。干氏主持的江蘇省中醫院耳鼻喉科被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中醫重點學科建設單位」。因干祖望教授在工作中的傑出貢獻,1985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並授予獎狀及獎章,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學術精華一、創建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的七大貢獻干祖望身為中醫而第一次知道有耳鼻咽喉這個專科,是從1934年的張崇熙《東亞西醫函授學院講義》得知的。從此干氏即立志要創建中醫耳鼻咽喉專科,經他一生不懈努力,理想終成現實。他對中醫耳鼻咽喉科的貢獻,最突出的有以下七個方面。(一)把零星、蕪雜、遺缺的資料綴補成一套完整的專科學著作任何古今中外醫學各個專科,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論來作指導,諸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不過這些專科書,都是經過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歷代從業者的積累而成。但獨獨沒有中醫耳鼻喉科專業書籍,所以在知道西醫有這個專科之後,干氏即立志入手完成這個艱巨的工作。中醫無此專科,故而所有病種,俱都散在於各科中,如耳鳴、耳聾、眩暈、鼻衄、過敏性鼻炎、失音……隸於內科;鼻癤、鼻竇炎、鼻息肉、化膿性中耳炎、乳竇炎……列入外科;代償性鼻衄、梅核氣……屬於婦科;鵝口瘡、扁桃體炎……歸屬兒科。至於喉科書,則多於雨後春筍,但具有理論水平者十不得一。尤其是清代的喉科書,作者素質不高,文拙字笨,非特無助於臨床,而且多有誤導。加之更有許多疾病,古人限於條件,失載缺述者更多。即使散見於高水平的各種文獻中,也因時代關係而論點未必符合於臨床。因而可知這樣一個雜亂、殘缺的東西,要整理出一部有系統、有實用價值的文獻,難度不言而喻。但干氏竟然完成了在三四十年前可謂初具規模的《中醫耳鼻喉科學》(長期連載在《新中醫藥雜誌》),是難能可貴的了。之後,又寫了: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醫學概論·喉科概要》1980年南京中醫學院排印《中醫耳鼻喉科師資培訓班講義》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醫兒科學·五官科病》1985年南京中醫學院排印《中醫耳鼻喉科師資提高班講義》第二卷178198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實用中醫外科學·耳鼻咽喉口腔病》198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3版)中醫學概論·耳鼻咽喉口齒科概要》1989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光明中醫函授大學講義《中醫喉科學》199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廈門國際中醫培訓交流中心排印《中醫耳鼻喉科國際班講義》從1991年開始,把以上所有著作刪蕪添精,更將60年臨床經驗心得,總結統一於100多萬字的《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幾年中又三易其稿,濃縮成50萬字的《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二)善於挖掘寶庫毛澤東同志曾謂:「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誠是明智之言,但我們必須知道,寶庫里的寶貝,不是鋪在地上,誰都可以俯拾即是。它是深深埋在裡面,愈寶貴的埋得愈深,只有用有心人的毅力和智慧來挖掘,才能到手。干氏60年的苦心孤詣,總算挖到了一些。如:

1.《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因·火類》第十七節:「耳鳴有聲,非妄聞也。」干氏就劉河間這八個字中發掘出中醫對震動性耳鳴的認識,從而深入探討,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合乎現代水平的中醫學說。2.陳言《三因方·耳病證論》:「耳為聽會之主,納五音。外則宮商角征羽,內則唏噓呵吹噫。」這裡的「外則」是指氣導,「內則」指骨導,從而知12世紀的氣導、骨導學說,因之兩耳的聽力,中醫有中醫的見解。3.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頭論·耳論附》:「鼻塞治心。」從而干氏首訂破瘀法處理肥大性鼻炎的新途徑,因為破瘀葯都入心經。4.《素問·陰陽類論》:「上下無常,出入不和,咽喉乾燥,病在土脾。」干氏根據這一論點,就進一步探討李東垣《脾胃論》,終於扭轉了傳統常規一味滋陰的偏見,代之以培土生金手法,使「不治之症」的慢性咽炎,成為易治之症。5.《溫熱經緯·疫證條辨·二十四》:「肺經之結穴,在耳中,名曰籠蔥,專主乎聽。」干氏根據此說,探索到由咽鼓管導致的耳聾,絕對不能依樣畫葫蘆的用一般治療耳聾的手段來處理。故而干氏對突發性耳聾(排除美尼爾氏病)取用宣肺;航空性中耳炎取用益氣或理氣手段。6.《瘍醫大全·奇病·五十四》:「咽喉生肉,層層相疊,漸漸腫起,不痛,多日乃有竅,臭氣自出。」干氏根據它的論點與治法,即擬定了治療乾酪性鼻炎的極好手段,並在中醫這個空白點上,增補了一個新病種。(三)孫思邈式的中西醫結合干氏曾言:「中西醫結合工作幹了多年,的確出了不少成果。唯可惜的是『西盛中衰』,主角都由西醫來挑大樑。中西結合等於植物無性繁殖的嫁接一樣,不論父本或母本都需選擇其優秀精良者,否則決不能培養出良好的第二代。現在這個父本(或母本)里把最精髓所在的『天人合一』、『辨證論治』兩個法寶,已淡到似有若無的地步,試問能結合出50%的中醫嗎?這樣下去中醫只能安樂地、光榮地、體面地消失。」照這樣說,干氏是反對中西醫結合的,但干氏又稱:「這段學習(指本人1953~1954年,在中央直屬機關第二醫院門診部進修西醫的耳鼻喉科),使第二卷179我掌握了現代化檢查、診斷以及其他不少過去所『未知』的知識,但並沒有使我變成西醫,卻大大豐富了我的業務資本。」如此看來干氏並非反對中西醫結合,而是反對這種「用夷變夏」的結合。那末干氏怎樣來搞他的中西醫結合?乃完全私淑1300年前的孫思邈。那末孫思邈是如何結合的呢?是「你的,變一變,就是我的。我的絕對不允許你來擾亂甚至影響我的陣腳」。這種方法,干氏花了不少的精力去探討,一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30萬字的《孫思邈評傳》中,就重點討論了這個問題。舉例如下:

1.鼻甲肥大導致的鼻塞,干氏認為「微循失暢,鼻甲留瘀」。取用化瘀法治療,豈非與劉氏的「鼻塞治心」中西醫結合得很好嗎?

2.卡他性中耳炎,中醫一向不知道這個疾病,通過西醫的檢查等抽液手段,我們認為是「痰瀦聽宮」,正和「驚痰堵塞竅隧」論點相符。

3.聲帶閉合不密,不肥厚,不充血者,屬沒有外邪的失音。誠如張景岳所謂非「竅閉而喑也」,而是「內奪而喑也」。假如沒有現代化檢查,則張氏之言無從體驗。(四)發掘經方豐富耳鼻喉科去疾彈藥所謂經方,是指《傷寒》、《金匱》方而言。它取葯精簡扼要,療效顯著,故而也最能體現出辨證論治的精神。可惜近來多尚「時方」而疏「經方」。干氏整理出30多首經方,大大豐富了耳鼻喉科去疾的彈藥。更有價值的是予不尚經方的學者一個啟發。茲簡要介紹於下:

1.桂枝湯:凡過敏性鼻炎,狂嚏連綿,嚏後清涕滂沱,日必數作,遇寒更甚。局部粘膜蒼白水腫,大量清水樣分泌物,鏡檢可見嗜酸性白細胞增多,舌薄苔,脈浮者,用此方。2.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用於嚴重的肺寒導致的多涕症、過敏性鼻炎、鼻塞不通。蓋其雖曰肺寒,實則元陽首先無火,使鼻竅無溫煦之氣以養。所以用此方一面調和肺氣,一面重振元陽。3.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清涕長流不斂的慢性鼻炎、多涕症和過敏性鼻炎屬於虛寒型者,其病因大多是衛氣不固,中氣不足,陽氣不振。被《醫宗金鑒·名醫方論》譽為「建立中氣」的小建中湯正是一首特效方劑。我們為了加強它的療效,可用黃芪建中湯。4.葛根芩連湯:慢性鼻前庭炎,雖似小恙,但因循幾月,發作不休,也十分頑固。本方解毒清里,用於本病,療效十分滿意。5.白虎湯,白虎加人蔘湯:白虎湯,我們常用於急性咽炎外無表證而有熱者,大多症見咽部疼痛,口中有臭氣,口乾喜飲,伴以灼熱、煙熏、異物感,大便偏干。局檢:咽粘膜瀰漫性充血,色澤紅艷。也可能出現扁桃體炎……大多為隱窩型或實質型。脈大、實、數有力,苔黃或灰而干。此外某類型的大衄。局檢鼻粘膜充血,大多數立特爾氏區粗糙,出血甚至潰瘍。頭部受震時都能導誘其再度出血。脈、舌及全身癥狀具陽明經熱的見證。其次白虎加人蔘湯,用於慢性咽炎的乾燥津枯、充血紅艷和鼻衄出血過多者兩種病。其功效誠如《成方切用》之所謂:「白虎解熱,人蔘生津。」

6.甘草乾薑湯:寒閉失音、寒閉喉風在北方或冬天較為多見。它是重寒直中肺經,於是言出無聲。這兩病,都起於俄傾之間,除全身性呈有虛寒癥狀,白苔、脈象沉細外,局檢無所發現。所以治當以溫中去寒之甘草乾薑湯。7.麻杏石甘湯:本方對喉風,即急性喉炎,療效顯著。此外,亦適用於咽白喉等,用量必須增大。8.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項背強者。我們使用幾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性咽峽炎,療效尚佳。因其病狀和本方的作用相符。9.五苓散:凡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之炎熱癥狀已消失而膿性分泌物很多者,常用此方。頭不痛,鼻涕多而色白,鼻塞不嚴重,嗅覺稍遲鈍的鼻竇炎也常用之。此外,口腔病由濕濁內蒸,上熏清道者亦適用。10.真武湯:凡陽氣衰弱,在五官科中以鼻病為多見,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斷,鼻粘膜蒼白如紙,取用此方有立竿見影之效。複發性口腔炎,日久不愈者,大多「中州虛冷」。通過《丹溪心法》口瘡嚼化官桂和《謝映廬醫案》下唇生瘡案用椒梅附桂連理湯的啟發,採用此方,效果也頗滿意。鼻衄大量失血,出現亡陽。採用此方溫陽必須加用大量人蔘。11.梔子柏皮湯:急性咽喉炎縱然病程日久的病例,也多為無虛有實者。對此凡主訴為有嚴重的疼痛、燒灼感,乾燥求飲,或作癢,大便秘結,脈正常、苔薄黃。局檢:瀰漫性充血,但不一定嚴重。後壁淋巴濾泡增生,小血管暴露,呈網狀散布均屬本方的適應症。12.旋復代赭湯:本方具補氣平肝,化痰降逆作用。癔性咽喉異感症,多因情懷不暢,肝氣鬱結,胃失和降,聚濕釀痰,痰氣搏結而致,雖臨床上還有半夏厚朴湯,但治此病降逆之功,遠遠不及此方。13.甘草湯,桔梗湯:二方為最有名的喉科常用方,惟後人總要加幾味其他葯配方使用。14.四逆湯:鼻衄大量失血,突然休克,面色蒼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脈芤而沉細,終至伏而捫之不得,這是氣隨血脫,陽氣告盡之象。此時唯一的拯危救急,就是四逆湯。但大多還須加以人蔘大補元氣,使氣旺而血自生。15.竹葉石膏湯:複發性口腔炎一般以中土虛弱,脾氣不振,同時還兼有心、肺、胃炎等五志之火的存在,致虛實互見者為最多,此種的口腔炎,是有竹葉石膏湯最為合適。16.理中湯:複發性口腔炎中,很多是中宮虛冷所致。本方正以「分理陰陽,安和胃氣」(引用《成方切用》語)的作用來治療此病。因為中宮虛怯,非腐即爛了。理中湯正是幫助失去主宰的中氣,重掌大權。17.防己黃芪湯:卡他性中耳炎的瀦積物,中醫視為敗津腐液的痰。但一入慢性途中,必然伴以虛證。不論痰的瀦積或氣機虛滯,空清之竅的阻塞壅滯,勢所必然。本方的作用也正是本病之必需者。考本方四味葯,關鍵在防己。「散留痰」、「散結氣壅腫」、「利九竅」,而且「折莖吹之,氣從中貫,故專以通,疏導為用」。故甚適合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所求。18.桂枝附子湯:寒性顳下頜關節炎、陰證頜骨骨髓炎,本方對這兩病的初期很有作用。19.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二方均用治一切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的乾燥嚴重者。微有不同者,挾有虛火者,宜百合知母湯。挾有胃火者,宜百合地黃湯。20.甘草瀉心湯:本方《金匱要略》主治「狐惑」,近人認為狐惑相當於白塞氏綜合征,所以現在已廣泛取用於白塞氏綜合征及複發性口腔炎。21.酸棗仁湯:對慢性咽炎、乾燥性咽炎、鼻炎、萎縮性咽炎,還有某些耳聾、耳鳴、美尼爾氏病,尤其是伴有盜汗、失眠等,最喜用本方,或予以加減。22.射干麻黃湯:治療由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其特點是咽喉先作奇癢,然後咳即隨之。方取射干、麻黃、紫菀、半夏、款冬花共五味,大棗可有可無。不用五味子和細辛,但經常根據病情與證型而有所加減。23.葶藶大棗丸:本方專用治鼻塞為主的慢性鼻炎,方僅兩葯,但力峻性猛,用於實證見效甚捷,考主葯葶藶,所謂「獨用葶藶之苦寒,入肺經以泄肺閉。輔以大棗之甘溫,補脾土以和葯」。符合《本草圖解》的「入肺瀉氣,主肺壅上氣」。但葶藶畢竟是峻葯,方中儘管有大棗緩和,虛人仍應忌用。24.麥門冬湯:本方對慢性咽炎,咽部反射敏感,由於局部分泌物的長期刺激,常引起噁心、作嘔的病者,是十分恰當的。喻嘉言稱此方為:「治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其中人參與麥冬兩味是主葯,起到「人蔘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火,麥冬甘寒,補益水源而潤金」。慢性咽炎泛惡不明顯者,去半夏。25.澤瀉湯:《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如其改為「耳中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也未始不可。「心下」當然可以歸納於手少陰,「心寄竅於耳」,則與手少陰也有聯繫。「支飲」是臟腑病理變化過程中的滲出液,那麼卡他性中耳炎的瀦留積液,也不折不扣的是「支飲」。所以經常用以治療初期的卡他性中耳炎,尤其是眩暈者,不過藥味太少,只有澤瀉、白朮二葯,故務必以加味用之。26.黃土湯:長期、反覆發作不休的衄血,血量不多,立特爾氏區完好無損,粘膜蒼白。全身癥狀有身涼少溫,腰酸,小便頻數,精神倦怠,甚至黎明泄瀉或浮腫。脈沉遲微弱。舌薄苔,質瘦而淡者,以黃土湯為最合適。近來伏龍肝缺貨,可改用赤石脂,雖然它的補中不足,但收澀有餘,尚能代用。27.瀉心湯:此方在耳鼻喉科領域裡用處十分廣泛,可治一切化膿性的急性炎症,方中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

28.桂枝茯苓丸:本方作用活血化瘀,緩解癥狀。我們利用此種功能,作為聲帶息肉的消散劑,療效較為滿意。但是,取用時還得有所加減,凡血性息肉,加減無多。白色的加消痰葯如昆布、海藻、瓦楞子、毛茨菇等,而甘草、桔梗則是必用藥物,此方效用誠如高學山評語「蓋取其漸磨」。29.半夏厚朴湯:《和劑局方》加入大棗,稱四七湯。取意於四味葯,治七情病,故名四七。我們專用於梅核氣,但療效不太穩定。30.甘麥大棗湯:本方除常用於癔性咽喉異症之外,還用於幻聽症、幻覺症、癔性失音和癔性失聽,療效都較理想。現在安徽省蚌埠中藥廠的「腦力靜」,就是用70%的本方,再加入30%的維生素、甘油磷酸鈉而成。湖北省武漢東山製藥廠的「腦樂靜」也是以本方作為主要成分。所以以上兩葯對神經性頭痛,很有療效。《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確是經典著作,故成無己認為是:「仲景之方,最為眾方之祖。」李東垣也謂:「仲景葯,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後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故仲景方,廣泛地應用於耳鼻喉科病,並取得一定成績,是毫不足怪的。(五)填空補白中醫耳鼻喉科祖遺資料,既疏散而又零星,尤其是喉科除了失音之外,幾乎全是空白。即使失音學說,也是朦朧而不著實際。原因所在,是缺乏局部檢查。干氏挾其深淵的理論、豐富的經驗、西醫全套的檢查手段,加之一心為耳鼻喉科事業的獻身精神,故在對這專科的補白工作也做了不少。如:

1.把急慢性咽炎病因,概括成十個字:「急症風熱痰,慢性脾腎衰。」既概括,更完整,臨床上的確脫不出這個規律。2.干氏提出聲門發聲的機理的觀點是:無形之氣者,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脾為聲音之本,腎為聲音之根。有形之質者,聲帶屬肝,得肺氣而能震顫,室帶屬脾,得氣血之養而成活躍,會厭披裂屬陽明,環杓關節隸於肝腎。又提出聲音特性與臟腑的關係是:音調屬足厥陰,憑高低以衡肝之剛怯;音量屬手太陰,別大小以權肺之強弱;音色屬足少陰,察潤枯以測腎之盛衰;音域屬足太陰,析寬窄以蠡脾之盈虧,肝剛、肺強、腎盛、脾盈,則丹田之氣沛然而金鳴高亢矣。3.中醫傳統以「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九個字作為治療所有嘶啞之病的指導規則,是遠遠不能滿足臨床上的要求的。故而干氏晚年完成的《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的第三章咽喉部、第二十節嘶啞與失音中羅列了:急性嘶啞或失音、女子臨經失音、妊娠期失音、癔性失音、聲帶充血、聲帶水腫或肥厚、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聲帶血性息肉、聲帶粘膜下出血、聲帶血管瘤、聲帶閉合不密、聲帶麻痹、喉厚皮症、聲帶澱粉樣病變、喉結核、喉麻風、喉關節炎及喉癌等十九個導致嘶啞的疾病。而且在每個病症,都有病因、癥狀、檢查、辨證、論治的敘述。(六)首次報道兩個新病種此所謂「新病種」,並非真正在現在才出現的新病,乃早已有之的疾病,但未被人重視及加以深入研究,往往與類似疾病糊裡糊塗地未予分析出來而已。干氏發現及第一個人作出報道的一為多涕症,一為喉源性咳嗽。1.多涕症:即鼻涕奇多,好發於兒童,以及衰弱的老人,久病元虛的病人也偶或患之。涕量奇多,擰之難盡,小兒更甚於冬令,老人及久病者,多於進餐之際。其唯一有別於鼻竇炎者,本病之涕為白而不黃。不過小兒涕瀦鼻中時久,也能轉成黃綠色。首次報道在1980年南京中醫學院排印的《中醫耳鼻喉科師資班講義》中。2.喉源性咳嗽:首次報道在1989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光明中醫函授大學講義《中醫喉科學》中。謂此病特點,是咽喉作癢之後即作咳。咳時很不爽快,而且連續地咳,除非飲水,否則咳無休止,無痰。病程漫長,從幾個月至幾年。咳時自己也感到,咳的起點在聲門之上。這種咳嗽為陣發性,每天常有好幾次,嚴重的可以在一小時內咳多次。(七)大量的論文干氏健筆,在60年中寫了不少論文,內中當然以耳鼻喉科的佔大半,已發表於國內(包括台灣)公開發行的期刊、雜誌上約有80篇左右。自1981年至1993年中,全國(包括台灣)弟子們及崇拜他的青年醫師在全國(包括台灣)公開發行的期刊雜誌上發表對干氏的治學手段、思想方法、學術觀點、教學經驗、臨床經驗的繼承、探討、研究、闡明、總結甚至批判的文章已有百篇左右。這些學術論文,對中醫耳鼻咽喉科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二、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中醫學四個問題的發揮(一)調整三因學說三因學說,奠基者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千般災難,不越三條,……」,已描繪出三因學說的輪廓。陳言上承張氏三條,並結合病證,重點討論,認為「醫事主要,無出三因」。乃撰寫《三因極一病源論粹》,從而把它完整起來而具體化了。沿用了8個世紀的三因學說,很多已不適應於今天,確有重新安排的必要。

現在應該是這樣:三因:外因:六淫、二害、癘疫、污染;內因:七情、衰退不;內外因:先天性、後天性、外來傷害、物理性、生物性、化學性、放射性、內傷、勞逸過度、飲食不節、過敏,這裡必須加以說明。六淫:(略)。二害:六淫乃六氣過甚。如無六氣則一切生物即無以生存。而二害則只有危害,毫無一利於生物。故而與六淫的為害相同而本質上完全各異。七情:(略)。衰退:衰退一款,古人在三因中尚未列入。現在而尚付闕如,則老年醫學這門學科如何得能談起。外來傷害:(略)。勞逸過度:古人只有勞役所傷。勞逸過度則現在以物質的文明豐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趨嚴重。如其沒有這項,那末退休綜合征、肥胖病……等,將用什麼理論去解釋。飲食不節:近來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在飲食方面也日益豐裕,恣飲濫食,無處不然,因之更應重視「不節」。(二)補充四診八綱為五診十綱一向譽為中醫特色的體表診斷學作為準繩的四診,在20世紀90年代的今天早已有不足之感,理應調整添翼。今天的五診是:望、問、聞、切、查。今天的十綱是:表裡、寒熱、虛實、標本和體用。陰陽:陰陽古以解釋萬物生化之源,是統帥著一切事物的偶像。它是「綱目」中的綱而不是目。四診中的表裡、寒熱、虛實三者,是目,是歸於陰陽來統帥的。把這綱與目等量齊觀的置於同一位置上,是相當不妥的,因之調整後的十綱中,把它排除在外。表裡、寒熱、虛實:(略)。標本:肯定為古人所遺漏。《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標本,以不同」,《靈樞·師傳篇》「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靈樞·本病篇》「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這標本一綱在《內經》里一再強調它的重要性。張仲深(元代人)在《子淵詩集》中所謂:「欲探六脈致調和,曷審三因正標本。」李東垣在《試效方》展卷第一句話就是:「夫治病者,當知標本。」根據張、李氏的語氣,標本還是諸綱之首哩。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古人制訂八綱時所遺漏。何夢瑤雖然也在《醫碥》中把寒熱、虛實、標本、表裡和陰陽並列而歸了隊,但影響不大。我們今天應該歡迎它歸隊。「體」,《易經》「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其疏謂:「體,謂形質之稱。」所以器質性病變屬「體」。「用」,《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它的含義可以理解為作用、功用。所以在這裡凡功能性病變稱「用」。范縝在《神滅論》中解釋得很清楚,謂:「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佛家也有「體滅」與「用滅」之分。在醫學上第一人提到「體」、「用」者,李東垣。《脾胃論·五臟之氣交變論》:「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體用在十綱中的實用價值,主要是:「用」者,千方百計要在中藥里求其去疾。「體」則可考慮手術,不過少數採用葯治,也有一定的療效。

(三)「中介症」人和病,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既然是物質,當然要永恆運動,無限發展了。且看傷寒的傳經,溫病營衛氣血的轉移,還有什麼熱盛生風、血虛致燥、大汗亡陽、氣隨血脫……等等,都證明疾病是在運動而非靜止的。可是中醫在病機這個環節上,大多用硬梆梆一個「病因」來說明,一經認定,很少變化。對這個不足之處,我們應該替古人補上一筆。在20多年前,干氏就有這樣一個想法:邪加人而致病,中間必然有其聯繫、變化、造成的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即先產生了「證」,繼而出現「病」。這個演變過程,應該稱為「中介症」。這個中介症,隸屬於「證」。中介症中又分為一級中介症、二級中介症與三級中介症三個層次。凡邪中人而病,並不明顯地必須包括:正邪相搏、病理變化、病理產物等複雜的機制者,為一級中介症。如風、寒、暑、濕、燥、火、致敏原、瘟疫、急性意外創傷……等屬此。凡邪與人結合之後,經過複雜的正邪相搏、病理變化、病理產物之後而形成的症,或由一級中介症轉化而來的病變,為二級中介症。其中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氣、鬱結、臟躁、衰老……,以及由一級中介症轉化而來的風證、寒證、暑證、濕證、燥證、火證……等等。至於第三級中介症,它可以由二級發展而來,也可由一級直接而致(最典型的為嚴重的急性創傷)。其中如大汗亡陽、毒入心包、氣隨血脫、痙厥肝風……等等。至於其中如何轉變、機制等等的充實與完整,只能有待於大家的努力。(四)辨證公式一談到辨證,中醫哪一個不知道,但真正能運用它來治病,究竟有百分之幾?因為自古以來,沒有過一部書、一篇文章來介紹運用它的方法手段。書上寫的、教師教的僅僅是它的作用、好處和重要性,獨獨未見介紹將它的公式應用於同類事物的方式方法。《中醫名詞術語選釋》也僅僅是:「運用中醫的診斷方法,對於病人複雜的癥狀,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試問你讀了之後能運用得起來嗎?又謂:「例如患者初起頭痛、身熱、自汗、微惡寒、口渴、咳嗽、苔薄白、脈浮數等癥狀,經過分析、綜合,判斷為風溫。」試問教初學者怎樣來分析、綜合與判斷?直到自己臨床了一段較長時間後,才面壁九年的自己摸索出一點,到晚年即可運用如意,但可是老至將死矣。幾百年來就是這樣。怪也難怪,辨證這玩意兒既無示教的模型,更無有形有色的操作方法。干氏為之深想苦思,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以下是:臨床「辨證」之初的思維時,最好的手段,是「逐項分析,綜合取捨」法。此方法準確,易學易會,誤差度小。具體是這樣:

1、首先在腦子裡擬訂這樣一份表格(表1)。2、把五診得來的信息,逐項填入「癥狀」一格里(如表2~7)。3、選擇(特彆強調「選擇」兩字)適合的各種理論根據來解釋癥狀的產生原因。這種理論根據的來源,包括《內經》、各家學說、常規定律及個人心得見解。也逐症逐項填入表內「理論根據」一格里。為什麼強調「選擇」?因為同一個證候,可以由不同性質的「證」來造成。例如同樣一個腹痛,《素問·舉痛論篇》中謂:「寒氣客於小腸,故後瀉腹痛矣。」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則稱:「火郁之發,民病腹中暴痛。」再舉一個膿腫的例子,《靈樞·癰疽篇》既謂:「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故癰腫。」但又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你看,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寒和熱,同樣可以適用於一個病種或同一個症,不選擇怎行。就拿上面膿腫感染來說,凡是冷性膿腫———當然有它冷性的證,那末應該選擇前一句。一般感染如癤癰———當然也有它熱性的證,就選擇後一句了。這就是選擇。4、對每一個癥狀,憑「理論根據」來分析,作出單獨的(只管本項,不管其他各項)、片面的初步印象,就填寫在「印象」項中。5、然後把全部的「印象」彙集起來,用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的方法來突出主證。6、許多印象,不可能清一色的趨於一致,甚至有自相矛盾者。應該用「取本舍末」的手段來取其本質而去其表面現象。古人的「舍脈從證」、「舍證從脈」就是這個方法。且看錶5「脾不統血」的鼻衄中舌苔,我們就不睬他了。7、最後,作出總結性的判斷,是什麼「證」。在這裡有兩點說明:其一,這裡的「表格」、羅列、「填寫」……並不是真正地採用實物,乃是在腦子裡想的,古人稱為腹稿。其二,理論根據,不一定真正去找出典,可以取用常規的、常用的及自己的心得就夠了。當然,是一定要合乎中醫的理論,不能摻假、摻歪曲的,這是原則。臨證特色一、保持書寫醫案60年醫案是古代的病歷,病歷則絕對不是醫案。自1927年《丁甘仁醫案》之後,到今天還沒有一部真正的《醫案》出版過。醫案中可以包括病歷需要寫的內容,但須用最精鍊的文筆來完成,如《張聿青醫案》、《金子久醫案》、《丁甘仁醫案》等最是典型之作。干氏因精通古文,所以寫來頗具明清風格,輿論對他的評價極高。如:干氏每看一病,必書醫案。理法方葯一應俱全,即使是極簡單、極輕微的疾病,他也毫不含糊。也許是久練得道之故,如今他信手所書之醫案,竟揉醫、文、哲於一體,詩、聯、駢於一章。讀來不僅僅是精闢嚴謹的醫學論文,還是情趣橫生的藝術佳作(節錄於1987年第3期《光明中醫雜誌》馬東黎「干祖望印象記」)。診病精細過人,確診之後,書寫病案,字斟句酌,不但一筆一划,字跡清晰,而且講究修辭,連標點也不錯漏一個。他給我寫的病案最後一段說「浮邪失表,獸困肺經。雖歷一月之久,但仍宜宣之泄之。雖有亡羊補牢之嘆,畢竟有桑榆之收。三拗湯主之」。真是確切得當,把病說絕了(照錄1989年7月22日《健康報》吳崇厚「干大夫的字」)。1988年,受衛生部舉薦,干祖望赴京為某高層首長診病。望、聞、問、切、查後,已沒有以往尋常百姓診病時那樣的滔滔言辭,而是揮筆寫下一則醫案:「坤德不充,中州失健,故而便多稀薄;冬令難溫,舌布齒痕。中氣一衰,衛氣即失藩籬之職;細芥風邪,輕輕一叩,即有弱不經風之感。一勞即淫汗,既為衛氣之弱,又為心火過旺之故,蓋汗為五液之心液是也。因此,每月必有高潮,如尾生之守信。同時案牘勞形,離火必旺,責是口瘡複發而獨多於舌體。咽干求飲,飲水喜涼,所以一臨朔望必劇發一次,事亦在情理之中。……總之,脾土內怯、屬虛,證之本也。心火暗爍、屬實,證之標也。治此證須標本兼顧。但刻下以治標為主……」洋洋洒洒數百言,讀來琅琅上口,妙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中看也中吃,干老的一紙處方,亦治好了首長之貴恙[照錄香港,1993年3月號《紫荊雜誌》總30期,吳新化「恩科狀元干祖望(下)」]。至於療效如何?也有報導。1993年5月《中國大廣角》吳晶:《某某復出之後》文章中謂:「當這位記者關切地詢問到他的身體時,回答『我現在身體很好。按西醫的說法是咽喉炎。後來經中醫看了,只吃了三個月的中藥就好了。』」日本醫者稱「讀書家、詩人」的干氏(見日本株式會社日中醫學社隔月刊1986年第四期《新中醫研究》1~3頁),他善於巧妙利用他的古文根基,盡量揚其所長而致力於書寫醫案。如對一位航空性中耳炎寫的「九霄奮迅,腎竅乏適應之能;萬里扶遙,籠蔥失聽聆之職。考六腑以通為用、七竅持空以求。取通氣開竅一法,方從流氣飲一型中化裁。」(節錄1994年第5期《遼寧中醫雜誌》徐軒「我師干祖望與醫案」)第二卷194總之,干氏醫案誠如他的一位弟子所言:「騰蛟起鳳,學士遺風。在臨證中一病一案,案案無雷同,數十年如一日。恃其華麗的詞藻、暢達的筆調、廣闊的思路、巧妙的構思、精闢的論述,使醫案百讀不厭,表現出其特有的風格。在臨證中急就成章,可謂倚馬七步,寫來確實非易。」(照錄1990年第2期《北京中醫》陳小寧「干祖望教授的醫案特色」)

二、善於查診中醫向少檢查,但干氏特別重視檢查,所以他的診察台上除絕不談西醫理論及不用半味西藥之外,所有現場完全是一個西醫場面。他的診斷「辨證」,也參用檢查獲得的數據來做重要參考。

用他的話說,是「你的(指西醫),變一變,就是我的」一套來利用西醫的檢查,但始終嚴格保持其中醫特色。例一,檢查鼻子通氣好不好,大多取用藥棉拉出「絲」來放在鼻孔口,觀察其顫動與否。干氏稱之為「纊測」。在病歷上也是寫「纊測良好」、「纊測不佳」及「纊測不通」。這纊測一詞,我們不懂,問西醫更莫明其妙。但干氏卻大有道理。原來《禮記·喪大紀》有「疾病,……屬纊以俟絕氣」一言,就是用新的絲綿,拉成細條,放在人的鼻孔上,以探測通氣情況。例二,我們日常檢查鼻腔、鼻甲肥大者常用1%~2%麻黃素溶液來收縮鼻甲。干氏則不喜歡西藥,常令病人在第一次檢查記錄後,疾趨幾百步或攀登樓梯幾次,如為兒童令他跑上幾個大圈,然後作第二次檢查,可以觀測到收縮良好與否。若為鼻甲留瘀者,其效果大大超過麻黃素。三、重視問診干氏對問診,十分重視,所以他每一病號所費的時間,光是問病就可佔去其1/3。除了一般常問之外,更有為人所不加註意的提問。問病口乾。必問乾的程度,要不要喝水求潤,一般脾虛的慢性咽炎,就是不太需要喝水的,腎虛則喜飲了。進一步再問飲量多少?以及喜涼的、溫的、熱的?甚至要喝冰涼的或沸熱的?因為這點卻是寒熱、溫涼、虛實的辨證良好而可靠的根據。問大便稀溏,一般至多問及稠度、次數、腹中有無痛感,甚至有無臭氣。但干氏則追問用幾張手紙可以擦凈肛門?因為擦用的手紙多少直接聯繫到脾虛的程度。問耳鳴,必問其是「———型還是?……型?」前者為持續性,後者為有節奏的哄鳴。這是辨別非震動性與震動性兩種絕對不同的耳鳴最初級的鑒別。問失眠必問「在上半夜還是在下半夜」?或「通宵迷迷糊糊,似醒非醒」。蓋上半夜實證多於虛證,下半夜虛證多於實證,通宵者屬虛無實。問耳鳴,必問對外來的噪音能否接受?如聽到外來噪音耳鳴聲即小而低;或白天不鳴黑夜即鳴者為能夠接受。凡一聽到噪音,鳴聲相應加大,甚至心中煩躁者為不能接受。這又是實證、虛證有力的辨證根據。干氏更把張介賓的「暴鳴而聲大者多實,漸鳴而聲細者多虛」(見《景岳全書·耳證》)一言,加以補充與闡明。干氏認為張氏所稱的「聲」,是指音調而非音量。如其誤作音量則大錯而特錯了。干氏這種發明,普遍用於臨床,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怪病思痰」、「治風先治血」……等經典以外的定律格言可同日而語矣。四、處理十分複雜的疑難雜症干氏處理複雜迷離的疑難雜症,頗得心應手,十愈八九。從他的兩篇文章來說明,可以得窺全豹了:應付疑難雜症,主要的是掌握以下四點:

第一點,首先不要重視現象,如咳嗽的不必泥於咳嗽、失眠的不可泥於失眠、頭痛的不必泥於頭痛……。「見痰休治痰」、「出血不止血」,正是處理疑難雜症的鑰匙。理由很簡單,中醫是治「證」而不治「病」。例如《王旭高醫案·吐血門》,治吐血基本上都非止血藥,即使人們必用的炭,在39首處方中僅有13首出現,而且許多方中僅有一味,佔全部方劑中的1/3。尤其是尤姓的七診處方,沒有什麼直接止血的藥味,真名符其實的「出血不止血」。它的形式固然如此,而其精神確是真正掌握了辨證論治。第二點,務在多讀書。因為從歷代中醫古籍中都可以得到靈感。僅憑你幾尺枯腸,是搜索不出靈感的。治療疑難雜症,全部領先特殊的靈感。例如我也遇到過這樣一個病號,鼻粘膜蒼白,滂沱清涕一如自來水,見風寒即倍形嚴重。脈細,舌苔薄白,人亦喜曖惡寒。從脫敏湯到桂枝湯甚至附桂八味,治來一無效果。正困厄於江郎才盡無能之際,憶及《續名醫類案·中寒》第三例病案,得到了啟發靈感,取用葶藶大棗湯合人蔘瀉肺湯去人蔘,葯僅五劑,霍然而愈。第三點,必須深入明察、分析以前的治療經過,包括西醫的在內。這樣既可明了用過而乏效的方葯,不使走重複之路。但更須要分析當時的病情背景。又可窺得葯後反應而將得到反射出許多足供刻下辨證的極好根據。還可分析出由於錯誤的治療所造成的「?」,而且錯誤的治療導致疑難症者很多很多。所以古人常有「不死於病而死於葯」的感嘆。第四點,一般疑難雜症中的「戲葯」病,佔有相當比例。「戲葯」見清代趙廉《醫門補要》上卷,謂:「有病日久,初服此醫之方一二劑,頗效,再服則不效。又延彼醫,不問葯對症與不對症,初服一二劑亦效,再服又不效。及屢更數十醫,皆如此。為戲葯,終不治。」趙氏雖然準確地認識了、提出了這個病,可惜對病因、機制及治療,隻字未提,僅僅留下了一個懸案。筆者的對付,是實證,學游擊戰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就是每一次複診換一套方葯。虛證,當要大補元氣,可以視為輕症的「離魂症」。但在這時虛實之辨必須明確,否則出入太大,為害也大(節錄1994年9月《江蘇中醫》干祖望「應付疑難雜症」)。對一個疑難雜症,就是靠你善於捕捉特點。可惜的是這種特點在粗心眼兒的人是視而不見的。關於捕捉疑難雜症的特點,自古以來,談者不乏其人,可惜的都未能好好關心而已。即使你也予以關心,但決不可能比親身體會的印象特深。余雖專業耳鼻咽喉,但對所有疑難雜症,卻有特殊興趣。一稅務局青年職員,奇寒七載,冬天重裘難溫,坐在暖氣室內不能出門一步,夏天不能吃西瓜,尚須於無風無冷處度過盛暑。今年初診在新春之際。一翻七年來病歷,都是細辛、肉桂、炮姜、附子、鹿角膠、鹿茸……之類,但總難生溫,不過一周而不進此葯,卻寒冷難以度日。望診則面白無華,較為消瘦,脈細,舌苔質俱白。惟一特徵,兩掌心燒灼如焚,十分難受,試握體溫計,為36.7度。因之即回憶起《續名醫類案》卷六的「惡寒門」中戴思恭用大承氣湯、李士材用銀花湯治癒了兩例冷得出奇的奇寒怪病。現在捕捉到掌心燒灼一個特點,肯定為真熱在內而假寒在外之證。但為了審慎起見囑他明天再來。藉此一個宵夜,將《續名醫類案》吃透精神。翌日裁方取用葶藶大棗湯。兩劑入腹,重蓋的大棉被揭去了兩條。五劑葯後,病者自謂「全身舒服而溫暖」了。複診取白虎湯,一無成效。再三思維,葶藶大棗湯是大泄肺經,肺主皮毛,久困之熱,通過玄府而逐出體外,白虎主清陽明,所宣洩者,不落門徑。此後取用宣肺清熱,終以玉屏風散調理而愈。一位八旬的水利部離休高幹,口腔糜爛多年,近年口水如涌,疼痛並不明顯,但燒灼感十分嚴重。片片白腐假膜軟而厚,間隙間粘膜輕度充血。用了不少清熱解毒劑,一無成效,而且日趨厲害。曾用過犀角地黃湯,開始一兩劑明顯改善,三四劑後又嚴重如初。其惟一特點,口中臭味嚴重,但無一般的臭氣,呈濃厚的腥味,就捕捉住這個腥臭,即可證明是虛寒證,斗膽改用附桂八味湯,葯僅三劑,病去其大半。之後以金匱腎氣丸調理而愈。以上兩例嚴重的疑難雜症得以輕取告捷者,完全得力於捕捉。前者捕捉住掌心燒灼,後者捕捉住臭呈腥味。《宋史·張燾列傳》有「自古未有人不知敵人之情而能勝者」,這掌心燒灼與臭呈腥味,正是忠實反射出來的「敵人之情」。而且這種敵性也好、病性也好,它總有或明或暗甚至不太見到的特點暴露出來,誠如《文選·晉紀總論》所謂「潛謀雖密,而在機必兆」,主要就是要看你有沒有本領去捕捉(節錄干祖望《繭齋醫話·捕捉》)。名案評析 一、兩例卡他性中耳炎不同處理例1:錢某某,女,44歲。初診:1985年3月4日。主訴:感冒引起左耳失聰閉塞,聽力下降,自聲增強,伴以耳鳴。西醫診斷為卡他性中耳炎。檢查:左鼓膜完整,稍有下陷感。偉氏偏左。舌薄苔,脈細。醫案:邪侵籠蔥,始失一表,暫取宣洩與升清。麻黃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升麻3克、葛根6克、陳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菖蒲3克。5劑。

二診:3月9日。主訴:進葯4劑,聽力即有所提高,已能聽到手錶聲。鳴也輕些。檢查:左鼓膜稍有潮紅。舌薄苔,脈細。醫案:久困之殘邪一除,清升而陰霾必散,故聽力回升,聊啾趨息。不過腐津敗液,滯瀦聽宮,亟須一肅。踵進王氏二陳湯。白芥子6克、陳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升麻3克、葛根6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甘草3克。5劑。例2:高某某,男,48歲。初診:1985年1月31日。主訴:西醫確診為卡他性中耳炎。粘液屢抽屢積。吃過中藥後,頭痛緩解,聽力回升,耳鳴也逐漸式微。檢查:右鼓膜渾濁,光錐存在縮短,有穿刺的疤痕。左鼓膜輕度潮紅。舌薄苔,脈大。醫案:卡他瀦液,乃敗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復積,當然炎症使然。但長期循環不已,則顯然土不制水所致。党參10克、白朮6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白芥子6克、蘇子10克、車前子10克、甘草3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劑。二診:2月7日。主訴:兩周來病耳(右)未抽積液,有些脹感。健耳(左)也有一些閉氣及脹。聽力下降。檢查:同上診。舌薄苔染灰,脈平。醫案:敗津腐液,雖不若囊者之無限釀積,但亦未有明顯吸收。再步原方。党參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半夏6克、白芥子6克、蘇子10克、天竺黃6克、膽星3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劑。三診:2月16日主訴:三天前,耳中作癢,很不舒服。之後聽力即逐漸恢復,憋脹全消。檢查:鼓膜(雙側)正常。舌薄苔,脈平。醫案:《內經》無「痰」症,中醫無卡他一詞,以理推揆,黑箱結論,取消痰葯,顯效已來,為鞏固計,用六君子湯合參苓白朮散以掃尾。党參10克、白朮6克、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陳皮6克、半夏6克、米仁10克、山藥10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劑。[評析]卡他性中耳炎,是由於耳咽管堵塞所致。中醫認為「肺經之結穴籠蔥在耳中,名曰籠蔥,與主乎聽」(《溫熱經緯》卷四)。一旦肺經受邪,蒙蔽籠蔥,就會出現各種耳病。所以本病初起,不論屬寒屬熱,均應宗劉河間「耳聾治肺」之法,先從宣肺邪為治。若進一步引起積液,《馮氏錦囊秘錄》謂其「濁陰遮閉其竅,外聲不能入內」。屬於痰飲範圍,治療當然從痰入手。例一患者由感冒引起,邪困籠蔥而病,治療用三拗湯加以疏風宣肺、升清回聰。例二患者發病已久,無明顯外邪,而且積液為主,故用六君子湯加味健脾化痰,開竅回聰。兩者同為一病,由於病機不同,治法亦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的特點。二、理氣化瘀法治耳聾案張某某,男,38歲。初診:1985年4月18日。主訴:右耳以爆竹震聾,時歷兩月。從此即鳴響不息,耳邊有外來雜訊,則耳內倍覺不舒。西醫診斷為「燥炸性耳聾」,經治無愈意。檢查:右鼓膜完好,標誌清楚、音叉測驗正常。舌薄苔,脈有弦意。醫案:巨響驚魂駭魄,肝藏魂,肺藏魄,肺膽之經繞環耳外,肺穴之籠蔥寓耳中,從此而鳴聾俱作,亦合乎情理之中。責是理氣化瘀,正是對策手法。擬《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諸流氣飲化裁數味以應。黃芪10克、枳殼6克、木香3克、烏葯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大腹皮10克、蘇梗10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劑。二診:4月25日。主訴:進葯後,鳴響大減,耳內也很舒服。原方原量又進5劑而痊。[評析]本例是由爆炸聲引起的耳聾。中醫認為肝經循環於耳外,肺經籠蔥結穴於耳中,且肝藏血藏魂,肺主氣主魄。所以本案的發生是因驚魂駭魄,肝肺俱傷,氣滯血瘀所致。所選方葯,則古為今用,師古而不泥古,宗「流氣飲」而出「流氣法」。靈活變通,達到活血化瘀,理氣宣通之意。理法方葯似成法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三、「衝擊」法治耳聾案李某,男,50歲。初診:1985年8月30日。主訴:在旅途中左耳陡然失聰,嗡嗡鳴響,聽力下降。兩個月之後,耳鳴由微轉亢。血壓正常,大便偏稀。檢查:音叉試驗:任內氏:左耳氣導大於骨導;施瓦伯氏:左耳縮短;韋伯氏:偏向右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平。醫案:征途勞頓,起居失常,致氣血違和,陰陽失濟,濁陰蒙蔽清道。治用升清開竅法。意在「揮戈一擊」。升麻3克、柴胡3克、馬兜鈴6克、丹參10克、茺蔚子10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5劑葯後,耳鳴大減,聽力上升。後以原旨調理40劑,鳴息而痊。[評析]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若因飲食勞倦,寒溫不適,七情內傷而致脾胃受損,則升清降濁功能紊亂。清陽不升,濁陰必然不降而上潛,於是五官諸家被濁陰之氣瀰漫籠罩,使清竅致病。所以一旦耳竅被蒙,易耳鳴耳閉。本案病因旅途中陡然耳聾耳鳴,時歷兩個月,耳鳴由微轉亢,說明陰霾蔽阻日愈加劇,所以用重劑升清昇陽之品以「沖」散陰霾,「擊」發陽氣。方中升麻、柴胡升清化瘀。菖蒲、路路通開竅通絡。馬兜鈴宣通肺經之耳中結穴籠蔥。丹參、茺蔚子養血活血。全方共奏升清化濁,養血通竅之功,使陰霾消散、氣血調和、鳴聾自愈。每觀一般庸工俗手,一見耳鳴耳聾,一概六味地黃或耳聾左慈丸進投,真是害人不淺!

四、苦寒直折法治鼻竇炎案鮑某某,女,12歲。初診:1985年2月28日。主訴:(由母代訴)從4~5歲開始,即鼻涕奇多,夏輕冬甚。平時易感冒。檢查:雙鼻甲不腫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膿性分泌物瀦積。舌質淡胖有齒痕,苔薄第二卷199白。脈小弦。醫案:滂沱膿涕,起自童年。雖寒暑八度迎送,並不以年歲之齒增而得減。常規處理,不外蒼耳子散,如此治療合度,效果難言。今擬大攻大補,可獲費長房縮地之效。龍膽草3克、山梔10克、辛夷6克、白芷6克、薄荷6克、蒼耳子10克、黃芩30克、蘆根30克。7劑。此方進後,黃涕很快即少,量也減到正常。之後又投以玉屏風散合參苓白朮散十多劑而告痊。[評析]干氏此法,在理論上說不是正規的,正規的處理,當然為蒼耳子散。但如此則誠如所謂「治療合度,效果難言」。五、補氣溫腎治療多涕症案張某某,女,4歲。初診:1985年2月14日。主訴:從小即有氣管炎,容易感冒,甚至每月必發,多則一日數次。嚴重時哮喘、氣促面青。平時多咳多痰,夜間盜汗及尿床。涕量奇多。檢查:左立特爾氏區粘膜粗糙。舌薄白苔,質淡紅。脈小。醫案:童年稟賦不充,脾肺雙雙內怯,治取峻補。紫河車粉3克(吞服)、黃芪10克、白朮6克、防風6克、烏葯6克、益智仁10克、川貝粉2克(吞服)。上方連進22劑,哮喘、咳嗽、清涕、盜汗得止,痰量減少,唯多飲多溺。仍取原方加升麻3克、党參10克,又連進10劑而痊。[評析]本例患兒哮喘、遺尿、盜汗、涕多、渴飲、容易感冒,為脾腎功能失調,氣虛不固,津液代謝障礙所致。治宜溫補肺、脾、腎三臟。方選玉屏風散合縮泉丸加減,中有紫河車,乃血肉有情之品,補精養血,益氣補陽,為峻補之品,黃芪、白朮健脾益氣固表,配防風以昇陽達表。烏葯、益智仁,溫下焦之寒,川貝粉以加強止咳化痰之功。

一個涕多如涌的疾病,既未用常規方蒼耳子散,又不用魚腥草、鴨跖草等消涕之品,又可反映出中醫的「治證不治病」的特色。六、溫腎法治清涕奇多案李某某,女,58歲。初診:1983年4月10日。主訴:近年來鼻涕奇多,或如清水,或似糜漿。頭暈目眩,稍遇寒冷則諸病倍增。曾多種中西藥物治療,效不明顯。檢查:鼻粘膜淡紅,鼻道內漿液性分泌物較多。舌薄苔,質嫩、胖。脈細。醫案:涕溢於上,原為土不制水。寒生於下,理應壯其陽光。幸得舌凈脈靜,正可補之斂之。 肉桂3克、太子參10克、訶子肉10克、益智仁10克、山藥10克、烏葯6克、魚嚙石20克、第二卷200百合10克、白芷6克。5劑。服藥5劑,涕量明顯減少,頭暈緩解。原方稍事增損,又進10劑,諸症告除。[評析]考鼻涕為人體五液之一。人體五液:汗、涕、淚、涎、唾,雖各為五臟所生,但均有賴於脾之運化、腎之溫煦,方能分泌適度。《素問·脈要精微論》謂:「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故尿頻責之腎陽不足,膀胱不約。然腎陽虛衰,氣化失職,五液亦皆可為病。因此,干氏在臨床見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從增強陽氣、固攝作用出發,取溫腎法,方如附桂八味之類。若見清涕滂沱者,竟取縮泉丸。縮泉丸見於《婦人良方》,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或白濁、遺尿。《醫學啟源》則謂其能「治人多唾」,舉一反三,用於斂涕亦非越規。方中益智仁溫補脾胃、固精澀尿。烏藥行氣,山藥健脾,均能助腎氣化水。另用肉桂、訶子、魚嚙石,意在加強溫腎斂涕。太子參補脾。白芷引諸葯上行鼻竅。唯百合一味,乍看費解,實則為從陰中求陽,取其養陰以助益氣也。使用本方辨證要點,為鼻竅分泌物清稀,色白不臭,量多失制,舌質不紅。七、涼血止血法治鼻癌出血案黃某某,女,85歲。初診:1979年11月20日。主訴:患者自30多年前發現左側鼻翼有一紅斑,一直未加重視。近兩年來,左鼻腔經常不通氣,併流血水,紅斑也漸漸糜爛、發癢,範圍日趨擴大,疼痛由輕轉重。活檢報告為「鱗狀基底細胞癌」。做過放療及化療,近在觀察中。檢查:左鼻翼有蠶豆板大小的肉芽,紫黑色,粗糙不平,有臭氣,活動性出血。頸部捫到淋巴轉移。舌薄苔,脈弦。醫案:癌腫已屆晚期,嘆無回天之術。所幸者舌有薄苔,胃氣未絕;脈未弦動,正氣尚存。不過斯人斯疾,已抵窮途,雖師魯陽之揮戈,能否日返三舍?方取抗癌解毒,涼血止血法。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蚤休10克、山豆根10克、石上柏10克、龍葵10克、茜草10克、太子參10克。15劑。外用黃連膏。二診:12月18日。主訴:服上方一個月,疼痛輕些,臭氣已少,出血基本已止。癢仍嚴重。檢查:基本上與初診相同。舌薄苔,脈小弦。醫案:不治之症,後顧茫然。改取扶正抗癌一法,不過揮戈返日,以盡醫責。原方去太子參,加党參10克、黃芪10克,黃連膏續用。[評析]八旬老人,身患癌症,且已晚期,可謂不可葯救也。但醫有割股之心,怎能坐視。本例醫案,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抓住病人整體情況和局部病狀,選用多種抗癌解毒和扶正藥物,寓抗癌於涼血之中,容補虛於解毒之內。僅治一月,後果當然難以得稱人心,但目前現象上似乎出現迴旋之機。八、白虎湯治慢性咽炎案孫某,男,60歲。初診:1987年8月4日。主訴:咽喉乾燥無液,狂飲以求潤者,為時已多年。有粘痰膠結於喉壁,難以外豁,故而頻頻清嗓不已。 檢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粘膜乾燥如紙,有濃痰附著難脫。 醫案:旱魃難驅,咽焉得潤。玄武不至,那得不幹,當益水生津。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玉竹10克、烏梅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生地10克、白扁豆10克、麥冬10克、甘草3克。[評析]以上一例,經過四次治療,初、二、三診基本維持原方,病態基本上得到消失,第四診(即最後一診)更用玉女煎,終以治療痊癒。每多庸工俗手,一聽到慢性咽炎,即考慮的不是六味地黃,即百合固金,在概念上固然是「循規步矩」,可以辨證來說,那是大錯而特錯了。如其丟棄辨證來說,一個慢性咽炎,更其是「多年」之久,取用白虎湯,真是貽笑大方了。九、柔肝伐木治慢性咽炎案蔣某某,女,38歲。初診:1985年7月10日。主訴:慢性咽炎已多年,咽喉奇干、疼痛、燒灼、發熱且有辣感,頻頻清嗓求舒。伴有胸膺發悶失暢,甚至泛泛然欲嘔吐。經行兩乳必痛,經凈即寧。陰道作癢而多帶,夜寐多夢。檢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粘膜充血,小血管暴露擴張。舌薄黃苔,脈細弦。醫案:木火刑金,金被爍而生水功能消失,咽喉焉得不幹。水不濟火,當然燒灼而內焚。肝失條達,跋扈橫逆,故乳房瘰塊而經來必痛。肝經濕熱下注,則帶下而陰癢。言治,則零零總總,安能遍扶各科,只唯肝經是問,有擒王射馬之功,擬柔肝伐木入手。柴胡3克、白芍6克、膽草3克、夏枯草10克、川楝子10克、橘葉10克、延胡6克、白鮮皮10克、菊花10克、墓回頭10克。5劑。二診:7月17日。醫案:葯進5劑,除泛惡有所改善外,其他無甚變化。此乃葯僅五劑,性量未達。而且時只6天,天癸未臨。所以療效如何?勢難判斷。原方再進5劑。三診:7月25日。醫案:咽喉乾燥、疼痛、燒灼、辣感完全消失。但進胡椒之後,諸症又作。帶下不多,腰有酸感。咽後壁淋巴濾泡之增生稍見斂跡,充血接近消失。舌薄苔,脈細弦。口禁一開,前功盡棄,從頭做起,再取柔肝養陰。柴胡3克、白芍6克、川楝子10克、橘葉10克、延胡10克、墓回頭10克、白鮮皮10克、元參10克、桂枝6克、甘草3克。5劑。[評析]本病隨訪,知早已告痊。中醫一直視為陰虛之證,實則臨床上其它因素所致者並不少見。本例患者平時性情抑鬱,暴躁多怒,稍有不遂即大動肝火,此症發病除咽喉乾燥、疼痛第二卷202外,尚有胸悶不暢,經臨乳痛,帶下陰癢等症。診斷為「肝經郁怫,木火刑金」,所以治療取柔肝伐木。葯取柴胡、白芍、橘葉、川楝子、延胡以柔肝理氣;龍膽草、夏枯草、菊花以伐木理濕;佐以白鮮皮、墓回頭燥濕止帶。方中未用一味滋潤肺腎之品,而至三診時咽乾咽痛消失,帶也減少。惜未禁口,致捲土重來。仍取原法加減追蹤得愈。說明中醫治病,貴在審證求因,並不拘泥於常法套方。十、健脾法治慢性咽炎案石某某,男,43歲。初診:1983年5月30日。主訴:咽痛三年,時輕時重,或覺乾燥,但不思飲。或感有痰附麗於喉壁間,卻難咯出。飲食如故,大便微溏,曾診斷為慢性咽炎,多方醫治,獲益平平。 檢查: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間隙間粘膜性肥厚,輕度瀰漫性充血。舌薄膩苔,質嫩胖。脈平。 醫案:咽喉者,水谷之道路,脾胃之門戶。中土一衰,內濕自生,濕郁化熱,上擾清道,乃作咽中諸症,治取健脾滲濕一法。 太子參10克、茯苓10克、白朮6克、白扁豆10克、山藥10克、桔梗6克、馬勃3克、玄參10克、雙花10克、甘草3克。5劑。[評析]上方連進14劑,頓覺舒服異常。以後以此方為基礎,約治兩個月而告痊。慢性咽炎,主症為咽喉乾澀、微疼,或如異物埂介,或如煙熏火灼,癥狀不一而足。咽燥者,津不能濡之故。按照常規,多投養陰之劑。干氏則認為,濡潤咽喉之法多端,不能全賴養陰一技,猶如花卉,若枝葉枯槁,園丁一味澆水,卻不知泥土過粘,根柢反為腐爛。此時只有疏土滲水,沐浴陽光,乃為上策。《素問·陰陽類論》雲「咽喉乾燥,病在土脾」,此之謂也。因之干氏治療慢性咽炎,重視辨證,既不廢養陰,又善擷於培土健脾一法。

參苓白朮散為健脾利濕方劑,多用於調理腸胃功能,或益氣安胎。此案突破《和劑局方》之規,將其施之於慢性咽炎。干氏認為此患者雖見咽喉乾燥,但不欲飲水,反有便溏、苔膩,可知咽干之來非火非燥,實因濕停於內,阻滯津液不能上承的緣故。若能使脾氣健旺,轉輸精微,上濟咽喉,則乾燥自除。古人治療咽喉疾患,向忌二術(白朮、蒼朮),干氏認為,若予以滋陰生津一法,反而使脾胃受殘。而且此病氣虛者不少,只要是脾虛內濕,則不必顧慮其犯禁(指「二術不入喉門」而言),以燥葯治「燥」病,未為不可。運用此法此方的辨證要點,不必全身衰弱、六脈皆虛,只須口乾而不思飲,即使求飲而喜熱水,咽腫不紅艷,即可取用。當然,能結合全身辨證,則更為準確。十一、輕清宣肺治急性喉炎案鄧某某,女,4歲。初診:1985年7月5日。主訴:起病三天,聲音嘶啞。伴以寒熱,多痰,煩躁,不進食,不大便,小便少而赤。檢查:直接喉頭鏡下,聲門充血,水腫。體溫378℃。舌薄膩苔,脈未診。醫案:時邪束伏於太陰經,縱然發現三天,似乎已逾多天。宜以輕清宣肺。蟬衣3克、射干3克、甘草3克、薄荷6克、桂枝3克。5劑。二診:7月11日。主訴:葯進5劑後,發音基本正常。痰已不多,煩躁消失。大便已解,小便已多。且能稍稍進食。檢查:身溫已正常。喉頭未檢查。舌薄苔,脈未診。醫案:邪從宣洩而沏,喉亦不嘶而鳴。乘勝追擊,以策鞏固。蟬衣3克、桔梗6克、玉蝴蝶3克、萊菔子10克、甘草3克。[評析]急性喉炎,屬中醫喉風範疇。因發病急驟,故稱急喉風。往往小兒較成人多發且嚴重。其病因不外風、熱、痰三者為祟。由於小兒稟質強弱及邪毒輕重不同,臨床表現更有風熱、胃熱、肺熱、痰熱之異。凡臟腑嬌嫩的小兒,外邪易襲,首先犯肺,當然治療從宣肺利喉著手。因為抓著了病機,用藥雖性平量少(第一診18克,第二診24克),卻能很快使病情化險為夷。說明中醫在急症處理中大有用武之地。這類重症急症,干氏不取大劑重葯,是在輕清淡泄中獲得捷效,更體現了中醫治療急症重症的特點,也充分反映出干氏醫術的高超,的確值得後學者師法。十二、攻堅消痰化瘀治慢性喉炎案章某某,男,52歲。初診:1984年3月6日。主訴:嘶啞已越五月。除喉頭乾澀、緊迫感外,余無特殊癥狀,痰不多。檢查:咽(-),聲帶暗紅晦滯。兩室帶嚴重增生,除聲帶後1/3處可見到外,全部已覆蓋於聲帶之上,也充血,顯晦暗型。舌薄苔映黃。脈實有力。醫案:聲帶一片晦紅,大有「水天一色」之概。室帶兩廂峙腫,亦興「冥頑不靈」之嘆。常規取葯,徒有蒸梨之效;從癖裁方,或邀徙柳之功。欲破困境,唯此一籌。三棱6克、莪術6克、鱉甲10克、山甲10克、柴胡3克、乳香3克、沒藥3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落得打10克。5劑。二診:3月20日。主訴:葯進12劑,現在乾澀及緊迫感比較輕些,口乾善飲,痰不多但已能外咯。胸部仍有悶感。醫案:頑症求功,殊非易事。區區12劑水葯,亦不過杯水車薪。原方再續進,志在堅持。本例共治九次告痊。取葯也每診出入不大。第三診用過土鱉蟲。第六診調整加太子參10克。[評析]按聲音嘶啞,室帶增生,色呈暗紅,此乃痰瘀交織、結滯聲門之故。治以消痰破瘀,誠恐症頑葯薄,乃重用攻堅。方中三棱、莪術、乳香、沒藥、土鱉蟲活血散瘀消腫。落得打清熱活血,監製諸葯溫燥之性。後期加太子參者,以防攻伐之中耗傷正氣。此例經過九次門診,共進葯98劑而愈,成績還是很好的。本例醫案是一篇上品的駢體文,字句相對,前後呼應,而且仗對之工,也殊屬罕見。「一片晦紅」與「兩廂峙腫」相對;「水天一色」與「冥頑不靈」俱是成語,而且平仄協調,可謂一氣呵成。「常規取葯,徒有蒸梨之效;從癖裁方,或邀徙柳之功」兩句,是典型的四六對句,抑揚頓挫,韻味俱全,大有六朝文風。全篇醫案,字斟句酌,可稱醫林雋品,文苑佳章。十三、三甲散治口瘡案楊某某,男,30歲。初診:1985年4月8日。主訴:咽頭、舌根疼痛,有摩擦感。西醫診斷為「口腔白斑潰瘍」。做過三次冷凍,無效。檢查:左側舌背部有2×25(厘米)卵圓形塊一個,基底韌硬。右頰粘膜也有白斑一塊,形如糜爛型扁平苔癬,約15×15(厘米)。舌薄苔,脈細弦。醫案:斑雖淺在,而韌硬於中,此氣血凝達於極點矣。當從攻堅為主,擬三甲散大意。炮山甲10克、鱉甲10克、三棱6克、莪術6克、九香蟲10克、土鱉蟲10克、乳香3克、沒藥3克、桃仁10克、白芥子6克。5劑。二診:6月10日。主訴:在兩個月中僅僅進葯10劑,當然病無變化。檢查:左側2×3(厘米),右頰粘膜白斑同上診。舌薄苔,脈細弦。醫案:畫餅不能充饑,弗葯焉能去疾,裁方之得失在醫,求痊與否之擇在己。原方。三診:7月4日。主訴:葯進30多劑,摩擦痛明顯減輕,新增燒灼感。頭痛集中於眉心。四肢倦怠疲乏。檢查:左側舌背損傷面明顯縮小為2×2(厘米)。右頰損害面積也縮小一半。舌薄苔。脈平。醫案:葯不對「病」而方也對「證」,再要何求。唯新添燒灼之感及四肢乏力神疲者,良以時臨長夏,濕濁令司,上蒸則燒灼,困脾則神疲,在短時期內原方稍事增減。炮山甲10克、三棱6克、莪術6克、白芥子6克、九香蟲10克、土鱉蟲10克、蒼朮6克、川柏3克、六一散10克(包)。5劑。四診:7月10日。 主訴:局部已舒,唯還有辣感殘存。精神已振作,唯口中有腥味。檢查:舌背和右頰,白斑面積又見縮小。舌薄苔。脈平。醫案:古來醫糜有法,治斑無方。運用活血化瘀,雖似摸索,卻已見端倪。炮山甲10克、三棱6克、莪術6克、九香蟲10克、土鱉蟲10克、當歸尾10克、赤芍6克、晚蠶砂(包)10克、佩蘭10克、元參10克。7劑。之後又隨證加減,進服20餘劑,諸症消退。檢查,白斑消失。[評析]口腔粘膜白斑,屬中醫口瘡,傳統治療多從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論治。本例患者因斑塊基底堅韌而硬,症情較頑,已非一般草木葯所能勝任,故而取蟲類葯。根據古人「怪病皆生於痰,頑症都苦在瘀」的說法,方選三甲散加減以攻堅破瘀。由於大量活血化瘀之品的衝擊使堅韌的白斑逐漸軟化縮小終而消失,終於疾病痊癒,取得良好的療效。十四、安神養血法治舌體跳躍案韓某某,男,60歲。初診:1985年5月13日。主訴:舌頭跳躍搖顫不息,終日無片刻安寧。夜間更嚴重,但在熟睡時則不動,已有一年之久。言語困難,飲食不能。曾經中西醫藥治療,均無效。檢查:舌組織正常。舌體跳躍搖動不止,擺動幅度極大,質地柔軟。舌薄苔。脈弦。 醫案:赤龍狂舞,終日無休,唯在熟睡之際可苟安片刻。以歸經言,心開竅於舌,熟睡則神安守舍,故暫得一寧。以病態論,則血虛生風、風動則搖。病例不多,難言把握。姑從安神養血,是否有效?殊難預卜。柏子仁10克、朱茯苓10克、燈心3扎、磁石30克、珍珠母30克、蓮子10克、當歸10克、白芍6克、熟地10克、菖蒲3克。5劑。二診:5月20日。 檢查:舌搖已減輕一半,飲食言語較前順利一些。舌薄苔。脈細弦。 醫案:赤龍狂搗坤宮,葯後稍稍抑制。雖未能潛蟄乎東海,卻得以雌伏於南潮。效方不更,原方續進。 七月份通函追記,回信稱服藥20多劑,病已告痊。故而不來複診。後因胃病服他葯,又引起小小複發,但程度很輕,再服原方10劑而痊。[評析]考「弄舌」一症,病例雖不多,臨床也能看到。而如此瘋狂翻騰的跳躍,實屬罕見。本例病已有一年之久,一直輾轉求醫無效。後慕名遠道(陝西省)前來就診。初診時語言不清,須家人代訴病史,飲食更受限制,經常嚼破舌頭,痛苦異常。對此奇症,用藥平平,何能獲得捷效?以歸經言,「心定神明,開竅於舌。心神不定而苗竅不寧」。《靈樞·口問篇》雲「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況苗竅乎?故從鎮心安神入手。以活動論,乃由心血不足,血虛生風,風動而搖,故配當歸、熟地、白芍等以養血熄風。奇病處常法以常制奇,獲得療效,可說明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優越性和可靠性了。醫論醫話一、振興中醫學術戰略問題(一)前言凡重大的、全盤性的並能決定整個局面而賴之以左右存亡興衰的謀劃,稱戰略。幾千年來中醫一直以「功同良相」自喻而未聞「功同良將」自譬,所以不想到戰略,當然這是開玩笑之詞。其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平平穩穩地過著日子,根本就不必要想到這個問題。可是步入19世紀中葉(最明顯的界線是鴉片戰爭)開始,對中醫不利的條件接踵而來。進入20世紀前半期,許多不利的條件嬗變為支支毒箭,後半期,似乎已有「危機四伏」之感。如果我們再因循坐視或自我欣賞,總有一天,中醫之術成了透明的空殼,一如蟬蛻,內中空無一物而誰又不敢否認你還是鬚眉畢現,形態完整。面對種種挑戰,如要毫無計劃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一迎戰,則大大違反了「以計伐戰一當萬」的古訓。必須抓住一兩個主要矛盾,重點攻破。因之,我們就應該遵循杜甫「射人射馬,擒賊擒王」的名言,研究一點振興中醫的戰略了。(二)主在學術我們開始來找「馬」尋「王」,正視眼下明擺著的問題吧。1、西醫突飛猛進,中醫躑躅踟躕。原因是前者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後者為左派的傾向西醫,右派的抱殘守缺。2、不少中青年中醫,身在曹營心在漢;名義上是中醫,思想上、工作上、行動上日趨西醫化。因為他們總有「西醫比中醫高明」之感。這種感覺不是主觀的而的的確確是客觀的。3、壯年中醫,雖然也還忠心盡職於中醫事業,但一遇到疑難症,無法以中醫解決者,即乞靈於西藥,原因是中醫理論基礎實在太少太空。4、老年中醫,可以說是現在中醫事業的擎天石柱了。可是他們所拿出來的絕技有多少?一新耳目的少得可憐。當然一方面不可能人人都懷絕技,但有些人誠如韓愈所謂「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更可嘆的是「才美外見」者在武大郎為老闆的店中當夥計,不准你比我高,而且這點在青壯年隊伍里也有出現。5、中西醫結合工作幹了多年的確出了不少成果。唯可惜的是「西盛中衰」,主角都由西醫來挑大樑。中西醫結合等於植物無性繁殖的嫁接一樣,不論父本或母本都需選擇其優良精良者;否則決不能培養出良好的第二代。現在這個工作,基本上以西醫為主角,而且中醫這個父本(或母本)里把最最精髓所在的「天人合一」、「辨證論治」兩個法寶,已淡到似有若無的地步,試問能結合出50%的中醫血統嗎?這樣下去,中醫只能安樂地、光明地、體面地消失。有人認為中醫獲獎科技成果累累,你毋庸杞人憂天。那末,請翻閱一下1992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的《中醫新知識辭典》附表三所列10年獲獎科研項目統計表中共計322項,其中絕大多數是中藥西制、藥理研究、劑型改進,還有一些「述而不作」的巨著,而真正從中醫傳統理論深入而得來的成果不到10項。這種情況使人不能不擔憂日本人「廢醫存葯」的教訓將在中國重演。以上五點歸納起來為「領導」和「業務水平」兩者。領導問題非本文討論範圍,恕不置喙。業務水平,是學術問題,學術是每一個專業的靈魂。那麼不言可喻,我們現在當務之急,是提高中醫的學術來振興中醫的門庭。(三)怎樣振興筆者認為,求根索源,即從基礎理論入手,是振興中醫學術的關鍵。換句話說,真正努力提高中醫隊伍的素質。工作入手具體地分為四者:對經典著作的適當處理;對歷代名著、名家的第二卷207繼承;緊跟時代的大膽納新及改變模仿西醫一套教學方式方法。1、整理《內經》,對經典著作適當處理一談到觸動經典問題,最為敏感。張介賓懷著赤膽忠心而寫了《類經》,卻被人痛罵為「割裂經文」的千古「罪人」。解放之初,章次公提出「五行是否為中醫學術的精髓」,全國就掀起了一個「五行之爭」,爭得滿城風雨,一夜之間一位名老中醫成了中醫的「叛徒」。余雲岫寫了《靈素商兌》攻擊《內經》,使人難以容忍,但其中確有幾處是搔到癢處、觸著痛區,我們應該虛心的深思。今天提到這個問題是「走鋼絲」的危險遊戲,但只要你出發點純正,明智之士定能諒解的。百多年前余聽鴻抨擊西醫用氣管切開術謂:「余謂呼吸不在喉而在肺,肺氣通,喉雖腫秘,有鼻可通,一二日不妨。若肺氣秘塞,鼻中亦無呼吸,雖頸旁開十孔插銀管,亦徒然耳。」當時中醫無不欣賞他見識之高,但百年後的今天,是否還有人附議?《內經》中有不少已與時代不符的東西,而且我們還在爭取走出國門。例如《靈樞·邪客篇》的「天圓地方」、「地有九州」、「地有十二經水」等,20世紀的你能附議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天不足西北」,的確,我國高原大山集中於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確東南都是海洋。但拿到摩洛哥等國家去他們能接受嗎?建議集中全國有水平的中醫,給予充分的時間去整理《內經》。這項工作王冰早在公元8世紀就開了先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能整理?2、《本草經》暫作文物來保管誰也沒有這一套本領,憑《本草經》來治療現代的臨床疾病。因之不必整理,作為文物保管即是。3、《傷寒》、《金匱》力加闡明和好好發揮其隱藏之秘小柴胡湯至今風行在東南亞地區,不是偶然的事。更切身體會的是《傷寒》、《金匱》中30多首成方,幫助我們耳鼻喉科疾病治療上提高不少療效。甚至治癒了幾個「不治之症」。要知喉科在中醫整個地盤中僅僅是一角彈丸之地,如其在整個中醫領域裡充分發揮作用,獲益是無法估計的。4、對歷代名著一部一部地精選歷代名醫哲匠,撰述甚豐。每部著作必有其獨到之處。當然也有不足之處,如相互抄襲,主觀臆說,黨同伐異等等。浩瀚書海,費其畢生精力,亦難以讀完。因之建議,把所有歷代名著,加以精選。

辦法:(1)以時代先後為序。

(2)同樣論點,第一部(即時代在先)搜錄,第二三部(在後的)刪去不收,例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頭論第三十》(1186年)已有「耳聾治肺,鼻塞治心」之說,則《醫學綱目·耳聾》(1565)、《溫熱經緯·疫證條辨·24條》(1852年)的可以刪去不錄,當然如其後者有新的觀點、論說及新的治法,還是應該原文照錄。

(3)假如可能的話,撰寫一部分門別類的《百家學說集》。

(4)《醫案》及陳士鐸風格的文獻,應該照單全收,不可妄以自己的想法去修潤它。筆者曾私淑《續名醫類案·惡寒·戴原禮治松江諸仲文案》治療一個夏天不敢洗澡、不吃西瓜的奇寒病人,及一個進了七年附子、細辛、鹿角膠、鹿茸而愈吃愈冷的男性青年人,終以前者投大承氣湯,後者投葶藶大棗湯而陽和旋轉,遍體回春。不過必須知道,這種標新立異的治法,只能作為「啟迪思路、激惹靈感」之用,絕對不能盲目追隨,依樣畫葫蘆。

(5)對無作用的書,封存在圖書館倉庫里去。舉一個例子,一個喉科醫生,除了張宗良《喉科指掌》、許連《咽喉脈證通論》、朱翔宇《喉科紫珍集》、鄭梅澗《重樓玉鑰》、潘誠《喉科心法》、鄭氏《喉白闡微》、黃維翰《白喉條辨》、陳耕道《疫痧草》、曹心怡《痧喉正的》、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外的第二卷208百餘部喉科書,即你讀通、讀熟、深入、掌握,但一到臨床即自嘆無法應付,這類「紙上談兵」之物,要它幹什麼!反而中了它的誤導。只有封存,最為上策。《劉刻遺書·與周次列舉人論刻先集》早就說過:「大抵學問文章,善取不如善棄。」這種割捨的「棄」,正是最好的提高手段。

5、緊跟時代的大膽納新長江後浪催前浪,宇宙今人勝古人。任何事物如僅僅吐故而沒有納新,這個事物最終定然絕跡滅種。這種吐故納新,不外乎以下兩個形式:

(1)中醫本身刻意創新、推進、發展,這是幾百年來不斷地進行著的,有先例、有經驗,言可從略。(2)認真地向西醫學習。西醫的優點,早已誰都承認。但有人說,你如師西學西,中醫必然變成西醫,但我未見學習了英文、日文就要變為英國人、日本人的。這裡所謂師西學西,絕非現在的「中西醫結合」。我們要學的,是學術的問題;中西醫結合,是工作形式、工作方法問題。當然有時也無法區別開來。唐代的孫思邈,善於正確吸收外來的醫學學說。他的辦法是把外來醫學的營養盡量地吸收過來,運用中醫理論去溶解它、同化它,最後成為純中醫的東西而充實了中醫。我們應取這種「你的,變一變,就是我的」主義態度。例如筆者曾有《仿內經》之作,內有雲「無形之氣者,心為音聲之主,肺為音聲之門,脾為音聲之本,腎為音聲之根。有形之質者,聲帶屬肝,得肺氣而能震顫;室帶屬脾,得氣血之養而能活躍;會厭披裂屬陽明;環、杓關節隸乎肝腎」(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建國40年中醫藥科技成就》430頁)。另外,以聲帶疾病而言,可利用西醫的檢查來供中醫作辨證依據。如:聲帶充血:紅艷者屬風熱;淡紅者屬風寒;久病、色暗晦者屬瘀證;聲帶腫脹:急性屬風痰;慢性屬頑痰;虛證屬脾虛;聲帶小結屬痰或瘀;聲帶息肉色紅屬瘀,色白或灰屬痰;聲帶麻痹鬆弛外展者屬虛;類似痿症,緊張內收者屬實,類似痹症;聲帶閉合不密,多屬腎不納氣。以上兩例西醫的營養吸收不少,但中醫的氣息毫無淡化,確實可以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水平。6、改革教學模式現在的教學模式,完全模仿西醫院校的一套,用於中醫弊端百出,其中最為有害於中醫本身的致命傷,就是絕大多數學員一出校門即千方百計的想轉業西醫。其所以然者,誠如1994年2月21日《中國中醫藥學報》「蟻穴應該在大好形勢中找」一文中謂:我們必須知道,由一個毫無醫學知識的人培養成造詣極深的西醫名家,其經過是「懂→通→熟→精→至精」。學校是負責「懂→通」兩級,「熟→精→至精」則靠本人了。

中醫不然,是「懂→通→化→熟→精→悟→神」七級。

「化」是掌握「固定安排,靈活應用」(只有中醫獨具而西醫所沒的)的「辨證論治」。「悟」是要深刻認識為什麼要這樣辨證論治的「知其然及知其所以然」。

「神」,並非神仙之神,是在辨證論治手段中裁方取葯,達到左右逢源、信手拿來的神而化之、神通廣大。

所以中醫教學的份內之事,要負責「懂→通→化」的三級。西醫教學負責「懂→通」,學生一出門即體會出學習的一套法寶很有用。中醫丟了「化」的一級來模仿西醫,走上崗位就感到學來的一套,在臨床上一無用處。或謂中醫教學中對「辨證論治」講之又講、言之又言了。其實你沒有大量的臨床實踐,只是紙上談兵,毫無一用的。或謂我們不是也有臨床實習嗎?其實這套方法是從西醫那裡照抄的,他們是適合的,我們就格格不入了。縱然課堂上大講特講,蜻蜓點水樣的短期臨床實習,和沒有講、沒有實習,僅僅是「五十步與百步耳」。

(四)結束語宋代明道先生程顥(1032~1085年),教人提高學術水平的辦法是:「凡人才學,便須知著力處。」在學術上入手,正是著力之處。整理文獻、改善教學方法,正是著力之處。如能行之有力,總有事半功倍之效。二、《繭齋醫話》代序《繭齋》「東施效顰」是諷刺語,但不乏其人一邊諷刺別人「東施」而一邊自己也樂於「效顰」。識幾個大字的也不忘把自己的書房稱為軒也、室也、閣也、齋也、樓也、居也。甚至根本就沒有書房的人也這樣。筆者就是這樣其中之一。解放前我把診所謂「冷來閣」,取意當時政府取締中醫,我們處於冰「冷」之中,而且隨時隨地可以「來」一個「擱」淺。來寧工作,又題書房為「繭齋」,涵義有三:其一,線裝書、洋裝書塞得滿滿的十隻特大書櫥,擠在15平方米的房子里,再加上散裝的書、寫字檯等,僅容我像蠶蛹一樣一個人活動。其二,我寫的書,都貼上一個紅色標籤,四壁有紅標籤者也不少,人在室中,一如蠶絲纏在蛹的身上一樣。其三,取唐代李商隱《無題》的「春蠶到死絲方盡」之意。現在書房擴大了,又改稱「六白居」:①白衣戰士、②白下居民、③白髮蒼鬢、④白丁黔首、⑤白手成家、⑥白痴處世。可是予我以發跡的「繭齋」總難捨去。《醫話》是醫家的話,講的是醫,寫的是醫,聽者、讀者也是醫,局外人而要聽要讀者必然也嚮往於醫。自陸定圃(1802~1856年)的《冷廬醫話》問世之後,很快就在醫學文獻中奠定了其地位。陸氏的《再續名醫類案》、《冷廬雜識》、《蘇下匯談》、《蘇廬偶筆》、《冷廬詩話》等許多著作,都不及《冷廬醫話》的出名者,關鍵就在於《冷廬醫話》寫得特別精彩。好的醫話,也就是要精彩。精彩的關鍵有兩點:其一「開卷有益」,每一篇醫話須有豐富的營養,使讀者一定要得到益處。其二是「可讀性強」,取材廣泛,文筆流暢。《繭齋醫話》筆者第一篇文章發表於1947年《中醫藥用刊》第21~22期(合刊),至今已45年「爬格」史,但對醫話尚不減興趣。今年逾八秩,1987年積累到《干氏耳鼻咽喉科學》資料100~200萬字,1989年完成了30萬字《孫思邈評傳》後,對大塊文章已有畏意。但弄筆多年,一朝洗手,「慣性」是否允許?且門診、查房一如往昔,精力尚沛,因之前年起致力於醫話。興來即寫,興掃可停,即使蹲在茅坑之中也可一揮而就。曹植七步成詩,我也能七十分鐘成章;袁虎可以「倚馬七紙」,我也能蹲馬(上海稱便桶為馬桶)一紙。醫話多了,一定要加以彙集成扎,卻又非題上一個書名不可。書名嗎?當然以《六白居醫話》最為恰當,而且這冷來閣、繭齋、六白居三個名稱都有當代知名之士的手書十多份,其中以中醫界最多。但為了借題名者的知名度以提高自己身價,就不得不再挑選一下,其中以題寫「繭齋」的當代大文豪、大教育家匡老亞明名譽校長(南京大學)的知名度最高。因之就以《繭齋醫話》名之。雖有藉此以叼光之嫌,但確無招搖撞騙之心,希讀者諒之。三、莫把祖國的作為西醫的余曾囑急性咽炎患兒,多進開水。其母誇余「老先生不錯,亦用西醫方法」。聞之者使人啼笑皆非。考急性病多進開水,《本草綱目》言之已詳,稱為太和湯,能「助陽氣,行經絡」而又可「取汗」。蓋病屬陰邪,遇陽即散。其實非徒太和湯,即蒸餾水亦系祖國始創。《本草品彙精要》:「甑氣水,以物於炊飯時,承取。」余要求進修生戴口罩。爾儕嘰余「學洋醫」。要知口罩,作自中國元代。事見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中。西醫使用僅90年,而中國使用則700年矣。病家、進修生固不論,而身為中醫者,亦將家傳之寶,袖手送給他人。殊深浩嘆!將傳家寶拱手送人,遠遠不止於此,例如:病房漆淺藍、淺綠,宗《馮氏錦囊秘錄》「表禾綠草,可以養目」之旨。高足病床,亦遵《壽世青編》「凡人卧床,當令高,則地氣不及」之遺訓。鼻子是胚胎髮生最早的器官,為《漢書·楊雄傳》第一次道及。之後《方言》之「獸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正字通》「人之胚胎,鼻先受形」。灌腸,最早為《傷寒論》之蜜煎導和《千金要方》之「豬羊膽」。可知中醫用「開塞露」、「甘油錠」式通便法已1700年,一般灌腸也1300年。《千金要方·膀胱·胞囊論》:「凡尿不在胞中,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蔥葉除尖頭,內(古納字)陰莖孔中,深三寸,用口吹之,胞脹,津液大通,便愈。」這是男性的導尿,已沿用1300年,《衛生寶鑒》之用於女性者,亦已有560年。

鼻飼,始於《聖濟總錄》,已850多年。11世紀,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喉在中國問世,事見《夢溪筆談》。《洪氏集驗方》首先提出壓迫頸動脈以止血大溢。1861年法人美尼爾氏初次報道美尼爾氏病,我國則在1264年《仁齋直指方》早已談及。《三因方》:「耳為聽會之主,納五音。外則宮商角徵羽,內則唏噓呵吹噫。」祖國12世紀已分別出耳朵的聽覺有骨導和氣導。《素問病機原病式》的「耳鳴有聲,非妄聞也」。祖國在12世紀初,就已發現震動性耳鳴了。《儒門事親》中,初次介紹內腔窺鉗取異物的方法,已有770年的使用史。用圈套器摘除鼻息肉,為《外科正宗》首載,現在全世界的醫療,都採取這個方法。耳咽管自我吹張法,為《保生秘要》首載。鼓膜按摩術,為《景岳全書》所首創。螺旋形開口器,為《焦氏喉科枕秘》所發明。智慧的祖先們創下不少寶貴財產,為何我儕後人把這等遺產說成是外國的?

四、非議之非議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本書或某一個學派的指責、譴責甚至貶伐,稱為「非議」。這種非議非之合適、議之得當、貶之有理,確大大有益於後人。但也有抱有偏見、標榜自己的非議,我們有義務、有權利也還他一個非議,這是「非議之非議」。中醫自金、元以來派別增多,因之非議也不少。出於一般人之手,倒也不過一笑置之。如其出於名人筆下,則影響可大了。因之對待名人的不正確非議,更需要非議的非議。在這裡舉三個名人不正確的非議。其一,吳鞠通(1738~1820年)在《溫病條辨·中焦篇》中批評吳又可(1587~1657年)濫施攻下、妄用承氣謂:「吳又可用大承氣湯者,非是。」同時,我們打開《溫疫論·上卷·注意逐邪勿拘結糞》來核對一下,他寫得清清楚楚,上承「經」旨,下符臨床,論確證驗,從來也沒有絲毫「非是」之處。其二,張介賓(1563~1640年)的玉女煎,也是一張有名驗方,300年來馳騁於臨床建樹了不少功勛,即以口腔病來講,更是倚之為特效之方。但不知怎樣,陳修園(1753~1823年)在《景岳新方砭》中謂:「仲景用石膏清中,……俱極神妙。景岳竟與熟地、牛膝同用,聖法蕩然。且命名曰玉女,自誇中露出不祥之兆,閔南風俗,人死,戚友具奠燭者,俱書於燭上曰,金童去引,玉女來迎。余目擊服此煎者,無一不應此兆。」陳氏此議,太言之過甚了!石膏與熟地、牛膝的同用,是「聖法蕩然」。那末反問一聲,「聖法」是怎樣說的?「蕩然」又在何處?我恐陳氏亦無言可答。陳氏目擊服玉女煎者,必應「玉女來迎」之兆,那末一無吉利的四逆湯與「黃土葬斯人」(《史記·張釋之列傳》語)的黃土湯,服了之後,也是「無一不應此兆也」嗎?其三,《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置於首位,第一首方劑的仙方活命飲,確是一張經得起考驗的良方。用於急性扁桃體膿腫,凡發病到進葯在24小時內者,消散率達100%,48小時內達90%以上,72小時內接近50%左右。但在張山雷(1873~1934年)的筆下竟然成為一無是處的害人方。《瘍科綱要·治瘍藥劑總論》:「制方者,乃預設一通治百病之成見於胸中,宜其膚淺蕪雜,無一是處,而乃大張其名,眩人耳目,一則曰仙方,再則曰神授,自詡神通,適以彰其妄誕而已。今試以仙方活命飲一方而論之,藥用……十三味,……似此溫涼並進,糅雜成方,而曰治一切病癰,不論陰陽,寧非大謬。」張氏利用其生花之筆,寫來娓娓動人,這篇評議竟成了一篇討逆檄文,駱賓王地下有知,一定自嘆《為徐敬業討伐武照檄》的鋒利我不如君。其實,張老先生對仙方活命飲的評議也太過分。你談到「溫涼並進」,則一味大涼、一味大溫,組成的交泰丸如何評價?「糅雜成方」,那末三補三瀉的六味地黃湯又作怎樣評價?事實上方不嫌雜,只要配合得宜就是良方。至於「乃予設一通治百病之成見於胸中」,似乎更難接受,根據《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謂:「此方治一切癰疽,不論陰陽瘡毒」,很清楚,它僅僅是癰疽瘡毒,絕對不是「百病」,乃是百病、千病、萬病中的一個病種而已。所以「通治百病」,完全是張氏的曲解,它還是一首典型的瘡瘍專用藥方。賢如吳、陳、張三公,難免尚有失之公平的偏激之言,遑論我們達理不透、修養不深的人!以上數言,很可能導致幾篇「非議的非議的非議」更事在意中。五、「乳蛾」之稱應該商榷扁桃體或稱扁桃腺,是咽部淋巴組織的成員。我們所指的僅僅是三個淋巴組織之一的齶扁桃體。以其體積最大,站在前排的黃金地段,因之毫不客氣地作了代表。考薔薇科、落葉喬木的巴旦杏,其果實卵圓而常扁,又稱扁桃。則人體扁桃腺的形象與巴旦杏十分相似,故而稱扁桃體。中醫稱扁桃體為乳蛾,也是以其形象和乳蛾相仿而言。有些醫家認為「因其形狀如乳頭,或如蠶蛾,故名乳蛾」。錯誤地把乳蛾一物,硬分為乳頭和蠶蛾兩物。其實乳者,幼小之謂也。如幼小嬰兒稱乳子,小狗、小老虎、小雞……稱乳狗、乳虎、乳雞……。也如兒童非永久齒稱乳齒,小時候非正式的名稱乳名,一切小的畜類稱乳畜等。所以,蠶蛾而稱乳者,是指小的蠶蛾,即蠶蛹。扁桃體的形狀似蠶蛹。而蛾是有翅有足的,試問扁桃體上有翅足狀物嗎?中醫的乳蛾之稱,與西醫的扁桃體之稱,同樣是人體組織的解剖名稱。一旦有病,可稱扁桃體炎。如其還是稱扁桃體,你承認它有病嗎?如果把有病的乳蛾,還是稱乳蛾,豈非天大的笑話。所以《咽喉秘傳》稱乳蛾風,《重樓玉鑰》稱蛾風,是相當得體的。咽炎稱風,那麼扁桃體炎也應該「當風不讓」了。扁桃體炎就是扁桃體炎,蛾風就是蛾風,實事求是。可是古人硬把蛾風一病,取了許許多多的異名、別號,如:單乳蛾、雙乳蛾(見《儒門事親》)、喉閉(見《壽世保元》)、肉蛾(見《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閉喉(見《醫林繩墨》)、喉癉(見《簡明醫彀》)、橫蛾、豎蛾(見《瘍科選粹》)、蛾瘡(見《洞天奧旨》)、陰蛾(見《瘍醫大全》)、鶯翁、蛾聚(見《醫方類聚》)、聯珠蛾、爛蛾(見《喉科拽秘》)、結(見《瘟疫明辨》)、鰍症(見《喉科心法》)、爛乳蛾、石蛾(見《喉科秘制》)、死乳蛾、乳蛾核(見《喉症大全》)、爛頭蛾(見《秘傳喉科十八證》)、蛾子(見《喉科金鑰》)、飛蛾(見《囊秘喉書》)、這些異名,說得好聽些是「落英繽紛」,說得難聽些是「烏七八糟」。本人認為均非中醫的精華,務宜一掃而去之(曾發表於1994年第5期《江蘇中醫》)。六、禮失而求諸野「禮失而求諸野」,語出《漢書·藝文志》。意為朝廷上的禮樂制度失傳了,可以在民間訪求到。也就是任何東西在應該有的地方沒有,反而在其他地方尋到了。筆者唯有藏書一嗜,經常在舊書攤上淘到了夢寐以求之的書籍,這也是禮失而求諸野。許多醫史不載的資料,也可求諸「野」。例如喻嘉言(1585~1682年)為什麼不姓自己的朱而易姓為喻,正史上是一言未及,但清代康熙時高士奇《牧齋遺事》中談得詳詳細細,謂:「本姓朱,因諱明皇之朱,乃加上一『捺』為余,又以余改俞,最後加上一口。」上古研究藥物的不止神農一個人,還有屋全其人,時在黃帝後一朝代的堯。見劉向(公元前77~前6年)的《列仙傳》。在醫史上也沒有記載過。在長安市上賣葯有名的有兩人,一為後漢韓康,以見於正史而知名度很高。其實還有唐代的宋清,丟了官到長安來賣葯,而且還有「人有急難,傾財濟之」。所以當時有這樣一句童謠,謂「人有義聲,賣葯宋清」。見唐時元和中翰林學士李肇的《國史補》。兩賣葯人,一位清高,一位仁義,多少替我們醫藥界添了些光彩。宋代大名醫龐安時(1402~1099年),他的嗜好廣泛,根據正史所言,有讀書、買書、鬥雞、走狗、蹴鞠、擊球、搏奕、音樂……等,但喜歡收藏善書古畫則未見。蘇東坡(1036~1101年)《東坡志林》中曾謂:「龐安時為醫不志於利,得善書、古畫,喜輒不自勝。」大名醫戴思恭(1323~1405年),也曾離開老家義烏,到蘇州下海經商,而且還是很大的買賣。在正史上從未見過。明·成化進士楊循吉在《蘇談》中言:「金華戴原禮,事於朱彥修,既盡其術,來吳為木客。」當時最大的商賈,就是鹽商和木客。

韓愈(768~824年),大家都知道是在唐代長慶四年逝世的,什麼病,不知。根據徐珂《大受堂札記》:「韓愈病,將卒,召群僧曰:『吾不葯,今將死矣,汝詳視我手足肢體,無逛人云』韓愈,癩病人。」民間的「野」,的確有助於正規的「禮」。就是我們治病,在山窮水盡之際,不防也可來一個「求諸野」,有時倒也獲得佳效。例如治療頑固性耳鳴耳聾,真的到了黔驢之技已盡時,可以試用草方,如僅僅葛根、破故紙、益母草二三味草藥,服用二三個月,竟然也有息鳴及提高聽力者。曾記得解放之初,故鄉組織中醫進修班,當備課到《素問·陰陽別論》的「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心之肺,謂之死陰」的「死陰」二字,實在無法解釋。沒辦法只能求之古書,可是王冰僅謂:「火乘金也,……」;馬蒔也謂:「克我者,來克之謂,……」等等。看了古人解釋,反而越覺糊塗。正在一籌莫展時,旁邊搞衛生的工友見我們翻書找典,搔頭摸耳的焦灼不堪,乃問我們為何這樣?我乃告以講解不出「死陰」兩個字。清潔工莞爾一笑說:「這最容易,陰到極頂的時候即死陰。我們在熱得要命的時候都在喊『熱死了』。冷到要命的時候就喊『冷死了』。陰到極頂的時候,當然是陰死了,死陰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信非虛語,以「禮」自居的讀書人,何其笨耶!

七、羊脛骨清代莫枚士《研經言》第四卷有「羊脛骨考」一文,謂:宋·朱端章《衛生家室·產科備要》卷七追命散方,治婦人症,方中有羊脛炭,雲即炭中圓細緊實如羊脛骨者,取三四寸,卻作十餘段,別以著灰同燒通紅,淬入醇酒中,如此七遍,烘乾為末兩半。按《綱目》炭火、羊脛骨下皆不載此方,獨《蘇沈良方》小兒吞鐵方,剝新炭皮為末,調粥服,炭屑裹鐵而下云云。與《談野翁方》誤吞鋼鐵,以羊脛骨燒灰,煮稀粥食,神效云云正合。而《綱目》卷五十二,采談方乃入羊部,不雲即炭。他書亦未有言羊脛骨如朱說者。則訛以傳訛久矣。根據莫氏這一段醫話,內中有兩個精神:其一,羊脛骨炭絕對不同意朱端章所謂是圓細而結實的木炭。其二,它的藥用作用是治療誤吞銅鐵異物落入腸胃者,筆者完全同意此說。考《衛生家寶》書成於1184年,在此之後36年周守忠寫的《歷代名醫蒙求》(1220)也有一節談到羊脛骨治療誤吞金屬異物的記載。文見卷下「銀匠下責」,謂:有女年七八歲,因將母金責子(即金屬的飾物)一隻剔齒,含在口中,不覺燕(古咽字)入胸膈上,不下,疼痛數日,醫工難治。父母憂惶,更無措手。忽有銀匠來見,雲某能治得。……銀匠將黑葯,抄三錢許,用米飲調,令女子服之。當夜(大)便可疼。天明後看(見)黑葯裹金責子下來。……匠笑曰,此方錢不多,只能救急。曰乃羊鋌搗為末。後有名醫評曰,羊鋌炭能煅五金,金遂軟而下也。這裡的所謂羊鋌,即羊脛骨。至於為什麼把羊脛骨稱鋌?或謂典出《左傳·文公十七年》的「鋌而走險」。疾走稱鋌,故而脛骨又稱鋌。雖然這個解釋總難滿意,但嫌它不滿意而另找一個,又不可得。清代楊時泰《本草述鉤元》(1833年)謂「羊脛草,療齒痛」。陳存仁《中國藥學大辭典》謂:「羊脛骨,灰可以磨鏡(古代銅鏡)。羊頭骨可以銷鐵,故誤吞銅鐵者,用之。」至於畢竟其效如何?筆者在40年前試過,答案是「一無作用」(節錄《繭齋醫話》)。經驗方一、升清流氣飲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黃芪10克、木香3克、蘇葉10克、大腹皮10克、烏葯6克、柴胡3克、川芎3克、菖蒲3克、蔓荊子6克。功能:調理氣機,升清開竅。主治:航空性中耳炎。方解:本病是由於大氣壓力下的變異環境中,鼓室內氣壓與外界氣壓極不平衡,由此而發生的中耳損傷。表現為耳痛、耳鳴、憋氣和聽力下降。中醫向無此病,但近年來航空事業發展迅速,此病亦因之而日多。本方根據《雜病廣要·九氣七氣》之「陰陽雖大,未離乎氣,故通天下一氣耳。……一吐納,一動靜,何所逃者,與氣流通而已。故氣平則寧,氣不平則病」論點,以《瘡瘍經驗全書》中二十首流氣飲作藍本而制定。方中升麻、柴胡,升清降濁,但後者更有除頭痛、治耳聾的作用,因為肝膽之絡附於耳。木香、烏葯俱具清積滯、辟邪氣、導滯氣功能,而前者更能止痛去脹感。青皮、蔓荊子疏肝散結,破氣止痛,而後者更有抑制腦鳴的特點。蘇葉散發風氣,順氣化痰。大腹皮協調寒熱失和,疏瘀滯,開鬱結。川芎行氣開郁,上行頭目,破瘀血,生新血。還有兩味畫龍點睛之葯,用黃芪以益氣,氣盛則更能反映出諸葯的作用。用菖蒲以開竅,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竅閉的典型病例。加減運用:虛弱及老人,倍加黃芪。高血壓者,慎用升麻、蔓荊子。重症,每天可進兩劑。全方十一味,不一定要全部用上,可以根據病情,刪去幾味。有特殊情況者,也可增添幾味。服藥癥狀消失後,再進六君子丸或補中益氣丸,維持一周。二、鼻淵合劑組成:蒼耳子10克、辛夷6克、鴨跖草10克、薄荷6克、桑葉6克、蘆根30克、白芷6克。功能:疏風清熱,排膿消炎。主治:慢性鼻竇炎急性發作、急性鼻竇炎。對慢性鼻竇炎,雖有療效,但不穩定。用法:以上為兩天量。製成合劑200毫升。成人每天兩次,每次50毫升。小兒適減。如病情嚴重,一天用兩天量,效果更佳。方解:本方以《三因方》之蒼耳子散中的蒼耳子、薄荷、白芷、辛夷四味為基礎。治療急性鼻竇炎的療效是經得起考驗的。再加《千金要方》葦莖湯的蘆根,用以清肺胃、化痰逐瘀。鴨跖草潤肺清熱來消除化膿性炎症。《內經》素有「膽熱移腦」之說,用桑葉以清肝膽風熱,更引葯入經。加減運用:一般狀況,用此合劑已足夠。如證候群的某方面突出的,原方改用水劑。如頭痛嚴重(一般鼻竇炎,僅為鈍痛),涕出濃黃厚濁者,加夏枯草、菊花,甚至龍膽草。如鼻塞不通及嗅覺障礙(須以滯涕排空後為準)者,加菖蒲、路路通。涕清白而多者,加訶子肉、石榴皮。涕中夾血者,加茜草、赤芍。發現有息肉者,最好手術摘除。三、五味子合劑組成:五味子10克、酸棗仁10克、山藥10克、當歸10克、桂圓肉(去核)7個。用法:水煎,每日1劑。功能:養血補心,鎮靜止暈。主治:美尼爾氏病。有嚴重外感者不宜。方解:此方取五味子酸斂益腎以止暈,用酸棗仁養心寧神以鎮靜。此二葯為君。當歸養血,益心寧神以助君葯。山藥健脾,古雲「無痰不作眩」,脾土一健,脾氣旺而可以制阻成痰之化源,共司臣使之職。桂圓益脾兼養心,是為使葯。全方配合,頗具古風。加減運用:除有外邪或腸胃積食者不宜用之外,基本上無其他禁忌或嚴格的辨證論治要求,故而最為西醫界所樂用。如頭痛嚴重者,加石決明、鉤藤。伴有高血壓者,加代赭石、羅布麻。正氣虛弱者,加黃芪。畏光畏聲嚴重者,加朱茯苓。泛惡作嘔者,加姜半夏、姜竹茹。便閉者,加草決明、火麻仁。痰濁嚴重者,加天竺黃、青礞石。註:此方作者在1955年《新中醫藥》3月號第88頁發表後,收到不少讀者來信,其中很多是西醫界朋友,來函討論或詢問。至今西醫界也多採用。上海眼耳鼻喉科醫院使用的「五味子合劑」,完全原方照錄。他們的評價是「治療輕症眩暈,有一定療效」(見朱紀如編《美尼爾氏病》第195頁)。如其能運用中醫的辨證加減,相信「重症」也有一定的療效。四、脫敏湯組成:紫草10克、茜草10克、墨旱蓮10克、蟬衣3克、乾地龍10克。功能:涼血疏風,脫敏止嚏。主治:作為一般過敏性鼻炎的常用方。對重症及病證複雜者,力不能及。用法:水煎內服如常規,每天1劑。

方解:茜草涼無病之營,活已傷之血。紫草活血涼血,止一切瘙癢。墨旱蓮活血解毒。三草之作用,僅僅以涼血為主,充其量還可制止鼻中作癢。蟬衣疏風,地龍鎮靜,俱有良好的脫敏作用。五、丹青三甲散組成:三棱6克、莪術6克、山甲10克、土鱉蟲10克、蟬衣3克、鱉甲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落得打10克。功能:破氣消瘀,攻堅化痰。主治:聲門慢性病,其中以聲帶長期水腫,室帶嚴重腫脹增生以致把聲帶全部或部分覆蓋。披裂嚴重腫大如槌。發音長期嘶啞,各種治療均告無效。並排除惡性腫瘤者。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飯後服。方解:方中三棱、莪術,重劑盪氣破血,峻猛攻堅,否則即無法應付此類痼疾。土鱉蟲功亦破血積,攻堅結。鱉甲則散結破瘀。後兩者與前兩者,功效似乎相近,但蟲類葯畢竟比植物葯更為猛峻而容易見效。再加以穿山甲的通經竄絡,消散積滯而相得益彰。昆布、海藻消痰退腫軟堅。桃仁、紅花、落得打活血化瘀。再藉助於蟬衣的清虛之氣,著意於揚聲開音,而且十味重猛之葯,調濟一味輕清之品,更顯示出配伍的寬猛相濟。加減運用:偏於氣滯者,加九香蟲、枳殼。偏於瘀者,加五靈脂、王不留行。偏於頑痰者,加白芥子、萊菔子、川貝粉(吞)。充血較甚者,加蒲公英、銀花、蚤休。當然以上諸葯,並非都要加入,只需取其一二。而加味之後,原方也可根據病情減去幾味。註:這種頑固久病之症,在國際已視為「頑固難治之症」,大有一籌莫展之嘆。作者60多年臨床實踐中,從仙方活命飲、神授衛生湯開始試起,中間也試用過化瘀活血湯、通竅活血湯、會厭逐瘀湯、小金丹等,俱無穩定的效果。最後試到李杲的龍泉散(見《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三甲散(見《中國醫學大辭典》)及抵當湯(見《金匱要略》)後,用得應手。最近10多年中,增增刪刪,不斷調整,初步組成此方。也曾在南京、安陽、湖州及石家莊四所中醫院試用,合計150例,有效率達84%。因屬難治之症,足夠聊以自慰了。


推薦閱讀:

皇甫謐針灸堂推薦:中醫歌訣——十四經穴記憶口訣
【盤點】山西醫術最高的中醫有哪些?張建銀、潘洪君、賈向前..... 歡迎補充
中醫防癌有良方(五)
必需清除中醫
學習中醫心得---針灸拔罐刮痧

TAG:經驗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