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簡體字比台灣繁體字更古老
簡體字易於書寫,易於交流,故推廣簡體字,筆者想,難道說中國古人就那麼笨,5000年來就從來沒有想到把漢字簡化嗎?如果真是這樣,那憑什麼說古人聰明,憑什麼說華夏文明領先世界5000年呢?
然後,筆者被一些要恢復繁體字的說法忽悠了,少時也有時認為推廣簡體字是割裂中國文化的陰謀!於是也曾積極倡導恢復繁體字。
可是,後來我看到馬王堆出土的漢墓竹簡和帛書,分明裡邊很多都是簡體字,筆者一看都認識!接著筆者再一查,其實大陸簡體字比台灣繁體字更古老!90%以上都是古代就一直在用的!
反而台灣繁體字竟然是完全按照1875年「大清欽定正體字」,是韃系搞的!本來漢字每個都有多種寫法,而那個「大清欽定正體字」全部選擇最笨最繁的寫法。滿清還多次改字造字,重複改、重複造,就這麼折騰,從滿清康熙大麻子開始,每隔一段時間,頒布一次「大清欽定正體字」,強制臣民必須遵從,否則就是錯字。本來漢字是可以有很多別字的,很多通假字,並沒有過分的要求一筆一畫都不能錯,滿清的這種「嚴謹」其實是對文化自由的束縛。
總有人說繁體字云云,繁體字源於「大清欽定正體字」,1875年才公布,誰再說這玩意藏著神馬GP我們的血脈之前,請回答如下問題: 1、大陸簡體字部分來源於魏晉時期,跟大清比哪個早? 2、大陸簡體字部分來自敦煌文書,敦煌文書跟大清比哪個早? 3、簡體字中的「眾」字來源於甲骨文,你提供一個比它早的?
(一)
90%的簡體字實際上古代就有 ,簡體字古已有之,現在的簡體字很多都是以前就有的,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是滿族人造的,而且是故意編造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簡化字始見時代一覽表》,很多簡體字都來源於先秦時代。
漢字有簡體和繁體的不同,並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遠在甲骨文時代就有的。甲骨文里的「車」字有繁有簡,繁體的車有車輪、車箱、車轅、車軛等,簡體的車就只有車輪和車箱,而簡體的車流傳後世就成了楷書繁體字的車。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80%是由古代傳承下來的,其中在先秦兩漢時就有的,佔到 30%。例如,東漢的《章帝千字文斷簡》中就有簡體的「漢」字,居延漢簡和敦煌漢簡里就有簡體的「書」。因此,當我們聽有人說「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 漢字起了巨大的作用」時,我們理解這裡說的「漢字」應該包括簡體字在內,而不是只指繁體字。
如果說把漢字繁化就是「復古」,那麼漢字正字法的真正「復古」是在清朝。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語氣、用詞的規定都詳細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也對用字作了極為嚴格的規定,明確宣布,只許用「正體」字,不用「俗體」字, 違者嚴辦。1874年,龍啟瑞奉諭作《字字舉隅》一書,斤斤辯正科舉考試用字,堪稱清朝字體復古的典型。而乾隆為《四庫全書》欽作的《辯正通俗文字》中更公開說:「俗者,承襲鄙俚……斷不可從也!」
民國初年的著名學者錢玄同先生嚴厲斥責滿清的文字復古政策:「那亡清的什麼*河蟹*,更大倡其文字復古的論調,雷厲風行的強制執行起來。……這樣是正體,那樣是俗體,狺狺不休!其實他們全是不認識古字的!」
滿清在文字上強制執行「復古」政策,表面上看似與其「剃髮易服」和篡改古書內容的做法相反,但實際目的相同。滿清的文字復古政策的實質,就是為了引導 知識分子面對故紙、背對現實,把被他們篡改後的古書與古代字體作為隔絕知識分子與平民百姓的藩籬,以防止他們互相串聯,引發反抗異族統治的烈火。 滿清在文字上的「復古」政策,造成了清朝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漢字的印刷字體(「正體字」)與手寫字體(「俗體字」)的分離,給文化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把漢族變成文盲,就有利於滿族的統治。
而且,我們完全看到,滿清所作的文字繁雜化,並不是文字復古,而是文字創新,因為我們古代的字根本沒這麼複雜!很多人學了滿清繁體字之後,看古書就看不懂了,割斷文化血脈傳統的恰恰是繁體字!錢玄同非常明確的指出了這點。
而簡體字才是真正的復古,連甲骨文里的都重新出來了,還原回歸古老的文化。我們古代的字,根本沒繁體字那麼繁雜!
簡體字不是「生造」的,不是無歷史的。
漢字最優秀的書法是狂草,從滿清時期,卻禁止自由,要漢字只能規規矩矩的寫。
古書上,漢字常常缺少個點,掉個勾,只要整句話意思通順,都沒什麼,不會被判錯,很多的通假字,異體字,滿清卻規定這些都是錯字。字沒有了自由,思想也沒有了自由。
古漢字並不是方塊漢字,而是千姿百態,滿清時期,才完全變成方塊字。 (二)
而且,還有一個巨大問題:應當允許各種異體字存在,否則就是割裂文化傳統。
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一字獨尊,罷黜百家,而且非常嚴格的不許有錯別字。這種思維習慣是古人所沒有的,古人的文章里有很多通假字,其實學術要嚴謹,寫字就不必嚴謹了,把字看的那麼嚴謹的,是從滿清時代才開始的習慣,而那時是學術淪亡的時候。
中國漢字長期存在多種寫法並存的狀態,文字的自由,也帶來了思想的自由。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是華夏最燦爛的時刻,秦朝一統一文字,滅六國文字,思想就被壓制了,再也沒有出現先秦時代那樣燦爛的文化氛圍。但是在滿清以前,中國漢字長期存在多種寫法並存的狀態,到了滿清,蓮這點自由也沒有了。
有人說允許各種異體字存在,那交流多麻煩啊,會阻礙科技發展啊。
可是,你看歐洲那麼多的語言共存,阻礙科技發展了嗎?中國只有一種語言,促進科技發展了嗎?先秦時代六國各自都有語言,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科技的發展,本來就是一個語言文字無關的東西,那僅僅是一個載體,重要的是思想!那麼各國按照各國的文字有什麼關係呢? (三)
簡體字也有倒退繁化的一部分。
「的、地、得」曾是一些人嘲笑別人不會區分修飾名詞、形容詞的笑資。
其實,這種區分是從滿清時期才開始的,在清初的紅樓夢裡還全是直接都用「的」呢,你是不是想笑話紅樓夢的作者呢?
世界各國的文字,都不區分修飾名詞、形容詞的那個介詞「的」,簡體字卻正式區分的,這是一種故意把思想搞混的陰謀。
說什麼運用「的、地、得」對文字的語氣有區分作用,但實踐中並不明顯,讀起來則沒有任何差別。
繁體和簡體字可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現,各種異體字都可以寫,這才是滿清之前的中華傳統。
所謂的「書同文」只不過是割裂文化傳統的陰謀,這個陰謀從秦朝統一文字就開始了。 (四)
現在的簡體字也是中國傳統的漢字, 一樣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絕不是我黨自己生硬創造的。
大家可以打開目前殘存的永樂大典來看看,全是簡化異體字書寫的,還有更早的也行。
繁體字會拖累中華民族的發展
繁體字是滿清的愚民政策。
繁體字根本不是什麼正體字!
事實如此,篆書隸書更古老,那怎麼今天不用呢?這就是漢字也是在不斷簡化的。儒家經典到漢朝的時候分為古文和今文,用秦朝之前的古文書寫的為古文經,用隸書書寫的為今文經,兩者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都是中華文化的延續。簡體字也是長期書寫習慣形成的,不是憑空自己製造的。繁體字的歷史也不過2、3百年,所以不是繁體字就代表中華文化。相反,簡體字應該說推廣了中華文化,解放前60—70%的是不識字的文盲,解放後的漢字簡化運動則大大消滅了文盲,也便於我們書寫和運用漢字。 (五)
有人批評「簡化為「後」的「後」與本來的「後」不一樣,簡化為「發」的「發」與「髮」不一樣,簡化為「並」的「併」與「並」也不一樣。
其實本來的後就是這個後,而「後」不過是歷史短得多的其中一種寫法, 簡體的這個後字寫法可以追溯到商朝甲骨文和西周金文,漢朝說文解字里有後和後兩種寫法。
筆者看一些字的演變過程總覺得隸書繁體字這一系的出現就是為了加大底層民眾識字的難度, 而且繁體字作為官方字體其實才幾十年歷史,歷史上王朝的官方字體基本是篆體,篆體簡潔圓潤,比隸書強多了。
比如前面說過的那個後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是簡體的這種簡潔寫法,隸書的「後」簡直來的莫名其妙。
別以為簡體的和繁體的不一樣就一定是簡體改沒了,像所謂的「回」字,不好意思,簡體的這種寫法是篆體的一種寫法,最早可查的回字寫法在金文也更像簡體的寫法,不過是一筆過畫兩個方圓,而不是繁體里那種加一堆東西的寫法,到了說文解字里,根本就和簡體的一樣。 (六)
黃秋生嘆華夏文明已死:都看不懂正體字
自嘲「拍過很多爛片」的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微博]在微博「發聲」。他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居然過半人看不懂 哎 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此言一出,引髮網友熱議。
正體字在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特定時代及範圍內使用的符合標準或規範的文字,此概念多用於指標準漢字。由於現在漢字演變的歷史,中國大陸的規範字是簡化字。在語言政策的爭議上,台灣採用「正體字」這一詞除了含「標準」之義,還意味著「正統的漢字」。
漢字的簡繁之爭由來已久
台灣親民黨「立委」李桐豪2013年3月14日表示全世界使用繁體字越來越少,但這才是中華文化最重要傳承精髓,並指出「簡體字已經把我們文化徹底摧毀」。
大陸方面,方舟子曾發表過文章(微博)專門解釋漢字簡化的歷史以及現實意義。簡化漢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定前進」。在盡量採用在民間已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情況下,「簡體字政策」只負責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絕不擅自造字。關於「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等謠言,方舟子稱這只是台灣方面的宣傳戰術而已。
推薦閱讀:
※[分享]台灣電影史(五) | 點點微電影
※台灣省電子業全覽
※2009-07-25智慧東方 台灣易學大師劉君祖品讀易經
※ 台灣
※為音樂而生 推薦台北5家必去音樂餐廳 流行音樂大咖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