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雕是一種用貝殼雕刻或鑲嵌製成的工藝品

貝雕是一種用貝殼雕刻

或鑲嵌製成的工藝品

貝雕是一種用貝殼雕刻或鑲嵌製成的工藝品,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傳統工藝之一,最早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完整的貝雕,西周螺鈿鑲嵌已見初制,唐代已具有較高的螺鈿鑲嵌工藝水平,此後幾代螺鈿工藝充分發展。1979年在定海馬嶴發掘出土的新石器及陶器間發現3片貝殼殘片和8個蛤殼,為項上飾品的一部分。1959年在定海東面陳家嶴古墓中發現一隻漆器螺鈿妝盒,造型飽滿,嵌工精細。清代時期有不少的雕花藝人(俗稱「雕歡」師傅)服務於民間。到民國期間,定海道頭和半路亭一帶,尚有好幾家雕花和鑲嵌店鋪專做雕花鑲嵌。上世紀50年代後,雕花藝人多數改行,到「文革」初期,傳統老傢具被當作「封、資、修」被毀壞。1973年建立華龍工藝美術廠,貝雕進入大發展時期。上世紀80年代,貝雕工藝品普及到家家戶戶,並出口到世界各地,華龍貝雕一度成為海島城市的象徵。

  夏雨綴是定海區貝雕工藝的唯一傳人,他在1982年參加首屆全國工藝美術品評比中,其創作的華龍貝雕掛屏《屈原》獲優秀作品創作獎、1984年華龍貝雕《唐人詩意》畫冊在全國第二屆創新工藝美術品評比中獲「工藝美術百花獎」(後被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收藏)、1985年螺鈿鑲嵌工藝掛屏《漁家姑娘》獲全國優秀新產品創作獎、1995年螺鈿鑲嵌屏風《胡笳十八拍》獲浙江省名家精品展優秀創新作品獎、2001年螺鈿鑲嵌大型落地屏風《普陀佛光》參加首屆國際民間工藝展覽獲得金獎。  鑲嵌好一件精美的貝雕工藝品,需要多道工序,更需要藝術的眼光和嫻熟的技藝。在創作一件貝雕作品前,首先要根據表現對象的造型,畫好設計稿,用拷貝紙將設計稿拷貝下來,用剪刀按結構剪開,將這些分解片轉貼在已經預先磨平的貝殼上,根據螺鈿的厚薄用刻刀或鋼絲鋸整出造型,待所有的部件都齊後,進行預拼,如遇拼介面或連接處不齊不平,用什錦銼修正,修正後的部件按圖案臨時粘貼到要嵌木器的表面,基本粘牢後,用劃針按已貼成的螺鈿紋樣,畫出每件周圍線,然後取下臨時所貼部件,去除雜質後用白粉敷於畫線上,輕刷後顯示清楚的圖案輪廓線。接著用細木鑿挖去畫線內側的木器被嵌部位,形成同螺鈿厚度相等深淺的凹型花紋,將備好的膠質(首選大黃魚魚膠,這種膠能長期防潮、防寒及霉變)均勻地敷於凹紋內,將部件一塊塊嵌入,使螺鈿於木器平面相一致,等部件牢固後,用木塊包水砂紙或砂輪進行打磨,使其平整。然後在部件圖案塊面上刻除分塊或線條,這使鑲嵌貝雕的關鍵工藝所在,直接影響到圖案的美觀和作品的檔次。最後要塗面開骨了,將深色填料刮入線條,使線條更明顯,因為填入深色填料後會對周圍的螺鈿遮蓋,所以在上最後一道清色塗料前,需將多餘塗料颳去,這稱為「開骨」,經透明塗料最後罩光後,已經嵌好的螺鈿圖案呈現出獨特的自然美色,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就完成了。  傳統題材以傳統故事、古代仕女、山水風景、吉祥圖案為主,輔以花、鳥、蟲、魚等圖案。傳統作品以結婚傢具製作和裝飾生活用品為主,如大眠床、七彎涼床、屏風、櫥、櫃、妝台、凳椅等。後期作品主要創作為工藝美術品,供人觀賞、裝飾、收藏或贈送。  隨著工藝美術的生產興衰周期和保護傳統藝術的意識薄弱,該項生產一度下滑轉產。目前,貝雕作品也漸漸淡出人民生活,只作為昂貴的藝術品少量生產。藝人們渴望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更想把一生磨練的技藝和經驗傳承於下一代,使傳統的華龍貝雕美術文化再放光芒

推薦閱讀:

塔體內外鑲嵌佛像八千餘尊
花絲鑲嵌
楹聯創作之鑲嵌法
西雙版納(一)鑲嵌在祖國南疆的璀璨明珠

TAG:鑲嵌 | 工藝品 | 貝殼 | 雕刻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