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商低的孩子肯定笨嗎

智商低的孩子肯定笨嗎來源 : 紫雲   不少人認為智商低的孩子肯定笨。其實這種看法是極片面的。下面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智商是指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和同年齡被測試成績相比的指數,即智力商數。智商的平均值為100,可以有15%的商差,不過一般來說,智商在80以上都屬於正常,80以下就要懷疑智力有問題了。   但是,由於影響智商的因素很多,所以智商並不能完全代表智力。那麼影響智商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生物因素。有些兒童因為患有先天性的、遺傳性的疾病,或者是先天雖好,後天卻得了腦外傷、腦炎、腦腫瘤等等疾病,使腦子變得沒有能力去學習知識,而引起了低智商。   這些低智商的兒童是真正的笨孩子,醫學上稱他們為生物因素引起的智能發育不全者。   其次是社會心理因素,比如有一類低智商兒童,大腦並沒有受到損害,只是因為在不良社會和心理因素作用下,智力水平不能夠得到發揮和發展,一旦改變環境,解除了他的心理障礙之後,智商很快就可以得到提高。   這類由於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低智商的兒童,我們就稱他們為假笨孩子。在所有的低智商的兒童中,這類假笨孩子佔了很大比例。   假笨孩子可以變為聰明孩子 既然造成假笨孩子的原因是由於不良的社會和心理因素,那麼我們就來深入地分析一下這些因素,並設法消除這些因素的影響,把假笨孩子轉化成為聰明的孩子。   我們以記憶為例,一個人的記憶要通過三個環節去完成。第一環節就是要有機會接觸事物、認識事物、獲得知識;第二環節是要記住你認識的事物;第三環節是要把記住的事物加以運用。   在這三個環節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故障,都會影響智力的發展而出現低智商。如第一環節沒有做好,即使兒童的頭腦很健康,但由於沒有機會去認識事物,他的腦子當中也還是空洞無物。   1985年上海市調查了3000名4-5歲的兒童,其中有5%的兒童是低智商,這些低智商兒童中就有不少是因為養育方法不當而引起的,這就是社會因素。如果第二個環節有問題就很可能是心理障礙造成的。有些患多動症的,其實並不笨,也有機會接受學習,但是由於他好動,容易分心,對知識不用心去記或者缺乏興趣去記,智商測定當然是很低的了。   對於社會和心理因素引起的低智商,並不象生物因素所導致的低智商那樣難以矯治,而是可以通過努力恢復正常的。就以上所舉的5%的低智商兒童來說,他們平時都是由家中沒有文化的老人來照看,經常關在家中不出門,父母沒有重視孩子早期的智力開發。   經過指導,家長從改變養育環境、注意智力開發等方面著手,讓孩子進幼兒園過集體生活,並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孩子的智力。一年後再對這些兒童的智商進行複測,絕大部分的兒童智商達到了正常水平,甚至有個別孩子的智商一躍達到了100。   至於多動症的兒童,給他們服用控制多動症的藥物之後,智商也會有大幅度的提高,有的孩子甚至從72到了124。而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只要想辦法解除他焦慮情緒,智商也是能夠恢復正常的。   所以,要正確分析與對待智商低的孩子。 成年人的智商和記憶力能改變嗎?成年人的智商和記憶力能改變嗎?一般人認為哪個小孩子智商(IQ)有多高,青少年後就基本定型了。這已是老黃曆了。最近神經生物學和認知科學有一個突破性見解。去年年末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基於你所採取的生活習慣,成年人的智商(IQ)在四年內觀察隨訪中可以增加21個點數或降低18個點數。這個變化還是不算小,是有統計學意義的。這裡不光指年輕的成年人,也包括60-70歲的成年人哦。一個人的智商測定是由一整套神經認知檢查方法來測定:包括辭彙記憶,即時和短期記憶,圖像,時空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等測定。一般人智商在100左右。倫敦大學的認知生物科學家凱西。皮埃希教授(Cathy Price)指出:20個點數的變化還是個非常大的變化。假如一個人的智商從110 上升到130,那這個人就從一普通人上升為有才人行列。反之亦然;假如這個人智商從104下降為84,那他就從普通人的智商降為低智人群。皮埃希教授的這項研究主要是研究大腦的可塑造能力,是在12-20歲的青少年人中進行的四年跟蹤調查,還包括功能磁共振腦圖像資料,即智商的變化是和大腦的結構變化相關聯的。最近的的許多類似研究是在50-70歲的人中進行,也得出同樣的結果。這就產生了一個同樣的結論:大腦的可塑造能力持續一生。就是說,無論你現在是什麼年齡,你的智商和記憶力都可以提高。那就要看你自己了。如何提高智商或增加你的記憶力?大腦半球有表面灰質皮層及皮層下白質部分組成。灰質皮層是由大腦神經細胞組成,皮層下白質部分是由神經細胞發出的像樹枝狀根須又稱為軸突,樹突所組成。這些軸,樹突主要起到一個連接下一級神經細胞的功用。現在有很多神經生物學上的研究表明:有氧鍛煉可以強化大腦的灰質皮層(強化神經細胞功能);而像瑜伽類運動,太級,氣功或靜思有助於大腦皮層下白質即腦細胞之間的連接功能,用於推理,情緒控制等。原先中國有句話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在神經生物學上是沒有道理的。原先人們把感覺運動功能形容是像油和水,沒什麼關聯。但是現代神經生物學研究已表明改善和強化你的感覺(五個感官:視,聽,嗅,味,皮膚感覺),運動功能可以強化你的記憶。雖然其中的奧秘還沒有完全解出,可能是這兩個大腦系統有更多的連接是我們原先所不知道的。所以學點編織,聽聽古典音樂,唱歌,閱讀,寫作,跳舞,及所有使你四肢發達的運動都會使你的大腦變複雜,聰明呢!中國人那句老話應該重寫為「四肢發達,頭腦複雜」。訓練你的短期記憶強化你的短期記憶可以增加你整個大腦智商。最近密西根大學在一組成年志願者中高強度得訓練他們短期視,聽記憶:讓他們同時聽一系列的短句,看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的一系列圖型里載有所聽到的短句,畫面不斷變換,他們得在3-5分鐘後認出所看到的畫面。這樣反覆訓練四周。最終這組人的智力(包括判斷,推理能力)測定都比自己以前顯著提高。「大腦短期記憶訓練是否提高整個大腦的智商現在還有很多爭議」,前諾貝爾醫學獎2000年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艾瑞克。坎戴樂( Eric Kendal)認為:「假如你經常做一些短期記憶的練習,像背背詩歌及好的短文,歌曲,這終究會改善你整個智力。這使我想到這個問題:中國人為什麼被世人認為比較聰明的?中國的像形式語言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自古中國的小兒教育就是以背書,誦詩開始的。這種記憶的強化訓練對中國人後來高智商水平不得不說是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只是遺憾的是中國中小學,大學教育缺乏了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導致僵硬呆板的高智商。腦功能磁共振(fMRI)顯像證實,在強化短期記憶的同時,分管記憶的大腦側前葉,下旁葉,及部分的基底結有明顯活性增強。有趣的是當大腦在做推理,判斷,思考時,這些記憶中樞也同樣顯現活性。另外還有幾組資料報道中年人複雜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訓練四周後,,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顯著提高。這就足以證明記憶訓練可以增加大腦整體功能,提高智商。記憶使人變聰明是因為記憶使大腦有更多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即突觸;建立新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網,又會使你學新東西更容易。這是一個正反饋鏈。能達到這個結果的關鍵是強化記憶, 經常刺激記憶中樞。精力集中的人往往會更聰明經常注意培養自己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你的智商。在你參加一個大型聚會,主人向你介紹與會中你從未見過的人,你只有集中精力記住這個人的名字,並與他交談(視覺,聽覺記憶),你才更容易記住此人的名字。改善注意力可以改善工作記憶,更容易回想起以前學過的知識。 這個作用解釋了為什麼某些中樞神經刺激藥物用於治療不能自主集中精力的人(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so called ADD), 這個疾病在美國還真不少呢! 因此中樞神經刺激藥物在應考的高中生,大學生中很流行。有些遊戲機上的有趣遊戲可以健腦是因為操作者精力高度集中,並反覆刺激感官的緣故。假如你慢不經心,並不在乎你正在讀的,聽的,看到的,這些信息不會在你的大腦里停留。增強腦力的關鍵在於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你的智能,增強你的腦力有很多是我們生活經常都在做的事情,重在養成習慣,需要常年堅持。1) 有氧鍛煉:這個對健身健腦的重要性已是所有神經學者都認同的理念。每次快走或慢跑45分到一小時,每周至少三次。有氧鍛煉刺激人腦產生腦內神經營養因子(B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這個神經營養因子可以在你主動學習新東西時幫助腦細胞建立新的突觸連接;功能腦磁共振還證實鍛練增加大腦皮層厚度及活性,由其是海馬回區。這個大腦的海馬回對我們是太重要了。它加工,整理你接受的新信息,新知識,把不同的信息分類,形成複雜記憶。阿滋愛默老年痴呆就是這個部位先萎縮。2) 跳舞,唱歌,聽聽古典樂曲,動手寫字,畫畫,編織,重點閱讀,然後複述內容,或與有相同興趣的朋友之間討論,寫點讀書心得或任何你認為有意思的東西,日記等,3) 午後小歇(cat-naps)心理學家發現大學生中在午飯後小睡半小時後學習新名字,新面孔的能力比他們午睡前,沒有午睡的學生都要強許多。一天從早到晚都在工作,學習的人會感到午後效率降低。腦電圖的電波記錄到午睡者淺睡眠波形。神經生理學家認為這些淺睡眠波形有助於把海馬回收集來的信息轉移到大腦皮層永久儲存。這就好比轉移USB里的資料到你的計算機里,整合成永久保存資料。這樣又省出你的USB(海馬回)空間去接受新信息。4) 給大腦一個完全放鬆時段:可以做任何使你大腦放鬆的事情。fMRA, 腦血流測定志願者暫時讓大腦休息,其皮層下白質血流明顯增加。大腦白質是神經細胞的連接部位, 此時雖然大腦皮層在休息,皮層下卻在傳遞,整合,分類永久記憶庫里的知識。創造力就是來源於能夠看到一些事情的關聯,而別人所忽略的。5) 早晨一杯咖啡有助短期記憶:咖啡因加快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絡,特別是海馬回(CA2)區神經元。這是動物實驗和腦電波圖像證實和臨床志願者報告相吻和的。這個部位增強活性,就意味著增加記憶和學習新東西的能力。6) 學習第二種語言:成年以後學習母語以外的第二種語言是很費勁的,可是這是健腦,延緩痴呆的最有效的方法。當你流利掌握兩種或多種語言,你的大腦皮層語言部位更發達,大腦中灰質的量與他們掌握外語的熟練程度是相關的。一個人如果在35歲後學第二語言,他的大腦中也會發生解剖學上的變化,但是變化的程度遠遠不如那些在兒童時期就掌握第二語言的人。而且在你實際應用時,應當什麼場合選用什麼語言,你的雙側大腦前葉也要參與選擇,比如該用:人(中文)man(英文),Homme?(法文)。 大腦前葉(主管工作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控制情緒,行為,注意力等)長期處於活性狀態,提高腦力。這就是為什麼掌握多國語言的人多是高智商的。研究結果顯示,雙語患者患阿爾茨海默症的年齡比只說一種語言的患者要晚4年至5年。7)健康飲食:這一點現在大家都很注意了,無需贅述了。別鬧了,智商是不可改變的? 心理引言:在考慮了孕期母體環境因素後,智商的遺傳率只有大約0.34。可見環境和隨機因素對智商高低的影響其實是更加重要的。即使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那部分,也只是個統計結果,究竟有多少基因、什麼樣的基因參與其中,作用機理如何,我們都一無所知。 ——心靈咖啡網許多生物學家都會同意,人並不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類人猿和海豚也有一定的智能,不過與人類的智能相比,其實是微不足道的。我們也找不到有其他的生物像人類一樣,智力在生活中佔了主宰地位。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人類的競爭更多地表現為鬥智而非斗勇。白痴恐怕是最嚴重的殘疾。既然智力對人類生活是如此重要,研究其高低強弱就成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我們很容易區分白痴和正常人。但是要區分正常人的智力高低,卻不是容易的事。聰明和愚蠢只是定性的判斷,而且並非固定不變。有沒有可能定量地測定一個人天生的智力?在大腦被確定為思維器官之後,許多研究者就試圖通過測量人腦的大小、形狀判定智力的高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並非沒有道理。人和類人猿的智力區別,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腦容量的懸殊。人類的進化史,也經常被描述為腦容量不斷增加的歷史。但是腦容量的大小,是否也能夠適用於現代人的內部?直至19世紀末,仍有一些科學家對此堅信不疑。其中最著名的大概是法國解剖學家、人類學家保羅·白洛嘉(Paul Broca)。他對人腦研究有重要貢獻,發現了人腦的語言運動中樞,被稱為「白洛嘉中樞」。他認為人的智力越高,大腦越大。另一位法國人、心理學家阿弗雷德·比納(Alfred Binet)起初也接受這種見解,並決定通過測量證明之。從1898年到1900年,比納對幾所小學做了調查。他先讓教師選出一個班級中最聰明的和最笨的學生,然後用白洛嘉建議的方法測量這些學生的腦袋大小。在這項研究結束的時候,比納不得不改變了看法。聰明學生的平均腦袋大小僅僅比笨學生的大了大約一毫米,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可能是由於聰明學生的平均身高比笨學生略高的結果。另外,腦袋大小在學生中差異很大,腦袋最大的和腦袋最小的,都屬於笨學生。比納還發現了腦袋測量的結果很容易受測量者的偏向的影響,即在認定被測量者是聰明的時測量結果會下意識地偏大,反之則偏小,這種誤差能達到三毫米,超過了聰明學生和笨學生的平均差異。這三個結果都說明了測量腦袋大小不是一種測定智力的可靠辦法。在1904年,比納被法國教育部要求研究一種辦法鑒定那些學習能力有問題、需要特別輔導的小學生。或者說,要找出一種鑒定學生智力高低的辦法。這時候,比納已放棄了從大腦形態鑒定智力的努力,而改用測試辦法。他發明了一套與功課的內容沒有關係,只測試學生的推理能力的試卷。到1911年比納去世時,他共發表了三種智力測試的版本。1905年發表的第一版只是把測試問題按從易到難排列。在1908年發表的第二版中,比納把這些問題按「心理年齡」排列。他設想,對每一個問題,智力正常的小孩要能夠回答的話,最少要有多少歲,這個年齡被當做「心理年齡」。受測試者從為最小的心理年齡設計的問題開始測試,難度逐漸增加,與受測試者所能回答的最後問題相關的心理年齡就是這個受測試者的心理年齡。受測試者的心理年齡減去其實際年齡,即是其智力水平。和戈達德一樣,特曼認為低能是社會敗壞的根源,「並非所有的犯罪分子都是低能者,但是所有的低能者都至少是可能的犯罪分子。誰都難以否認,每一個低能的婦女都是可能的妓女。道德判斷,就像商業判斷、社會判斷或其他任何高等層次的思維品質,是智力的功能。如果智力滯留在幼稚狀態,道德不可能開花結果。」特曼認為智商高低決定了在社會上的成功與否,一個理想的社會是根據每個人的智商進行分工的社會,智商低於75隻適合於干粗活,75-85隻適於干半技術活,「智商高於85者當理髮師,可能是一種嚴重的浪費」,而要在社會上成功,可能需要有115或120以上的智商。因此特曼希望能測定社會上每個人的智商,由此有了另一個創新:使智力測試大眾化、商業化。比納測試必須由經過訓練的人員主持,每次只能對一個兒童進行測試,因此不可能大規模地進行。但是特曼卻希望每個人都接受斯坦福-比納測試,為測試提供了標準答案,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主持測試、評定結果。一個兒童在經過五次30分鐘的測試後,就被測定了智商高低,該結果可能影響其一生。智商測試很快成為了一個產值數百萬美元的大工業,各種各樣的版本被發明、推銷,而所有這些版本都以斯坦福-比納測試為依據。斯坦福-比納測試成了以後所有智商測試的標準,一直被使用到現在。  但是從一開始,「智商」學派就在學術界遭到了批評,這些批評至今也沒有平息,而智商學派幾十年來也未能充分地回應這些批評。智商學派聲稱智力測試與文化背景、學習內容無關,測試的是抽象的推理能力。但是他們提供的某些問題和標準答案,顯然是在測試對一個特定的文化中的社會規範的理解程度。例如在斯坦福-比納測試中,有一道題是:「我的鄰居來了三個不尋常的訪問者,先是一位醫生到他家,然後是一位律師,然後是一位牧師。你認為那裡發生了什麼事?」特曼提供的標準答案是「死亡」:醫生做最後搶救和死亡鑒定,律師草擬遺囑,牧師接受臨終懺悔。顯然,一個不了解西方臨終習俗的人,很難做出正確的回答,將會被認為「愚蠢」。即使是在西方國家生活智力正常的人,也不一定會按標準答案回答。特曼只對一名他稱為「有覺悟的年輕優生學者」的男孩的非標準答案破例接受(這名男孩回答說是「結婚」:醫生來查看未婚夫妻是否適合結婚,律師草擬婚約,牧師主持婚禮),但是對其他答案一概認為是錯誤的,最常見的錯誤答案是「離婚後再婚」,至於其他雖然合理但是太簡單的答案像「聚餐」、「娛樂」都不被允許,過於複雜的、富有創造性和想像力的答案(比如「某人病危,在臨死前結婚和立遺囑」)也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智力如何衡量?  難道創造性和想像力不被算是智力?這正是智商學派遭受到的批評中最致命的一點:什麼是智力?智力是極其複雜的現象,不論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的角度,都沒有人能對智力下一個能被學術界公認的、恰當的定義,更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關於智力的理論解釋極其多樣的與智力有關的種種現象。有些人有很強的分析、推理能力,卻缺乏想像力;有些人數學能力很差,但是語言能力很強;有些人言語遲鈍,但是思維反應敏捷;有些人學習能力不強,但是卻善於處理社會關係……如何能夠客觀地判定這些具有不同的能力的人的智力高低?又如何能夠對具有豐富的內容的智力做線性的數量排列?許多學者把智力定義為學習能力,但是學什麼呢?數學、語言、圖像識別、音樂、繪畫、處理人際關係還是野外生存能力?智商測試以及當代其他學習能力測試所測量的,只是數學、推理和語彙能力,這最多只能說是智力的一小部分。但是智商學派卻認為智商測定的是正常人必有的普遍智力。在20世紀初,英國統計學家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為了分析智力測試的結果,發明了因子分析法。他發現,人們在回答不同的智力測試時,其得分具有相關性,即在某一套智力測試得分高的人,在另一套智力測試中也傾向於得分高,反之亦然。這些不同的智力測試的結果是不是存在一個共同因子呢?他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分析,發現的確存在一個相關因子,他稱之為g,代表普遍智力。由於他已認定人的智力具有天生的「普遍因素」,便認為這個抽象的g真的是測量了普遍智力。但是我們知道,機理未明的相關性很可能是沒有意義的,由此而得的因子也不過是個抽象的、很可能同樣沒有具體意義的符號,它可能反映的是環境因素(某些人在各種智力測試中得分高,是因為有良好的營養、家庭、教育),可能反映的是遺傳因素(某些人在各種智力測試中得分高,是因為他們天生就聰明),可能反映的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當然可能什麼也反映不了。  但是智商學派卻認定他們測定的是受遺傳因素決定的、天生的、不可改變的普遍智力。在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史密特(Bernadine Schmidt)決定驗證這個說法。他在芝加哥選定了254名來自社會底層的12到14歲少年做為研究對象。這些少年都被認為低能,平均智商只有52。史密特對這些少年進行了三年的強化訓練,包括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作風、學術基本技能等。三年後重新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發現他們的平均智商增加到72,整整長了20分。五年後,史密特對他們再次做了測試,發現其平均智商繼續增加,達到了89,進入了正常人範圍,而且有四分之一的人的智商增長在50分以上。這個實驗已說明了智商的高低並不是不可改變的,也就不可能完全由遺傳因素決定,而與後天的教育有關。那麼智商在多大程度上是與遺傳因素有關的呢?在遺傳學上,用遺傳率來表示某項性狀受遺傳影響的程度。這是一個在0和1之間的數字。如果不同個體的性狀差異完全是由於基因差異引起的,遺傳率為1;如果完全是由環境因素導致的,則遺傳率為0。研究孿生子的性狀異同,是確定遺傳率的一個好辦法。一對同卵孿生子的基因組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他們從小被分開、在不同的家庭長大,那麼他們某個性狀的相似程度,就被認為代表著該性狀受基因影響的程度。30多項孿生子研究(合計包括一萬多對孿生子)的結果表明,智商的遺傳率大約是0.5。但是這樣得到的遺傳率事實上指的是先天因素,而先天因素並不完全是由基因決定的,出生前母親體內環境也會對一個人的先天狀況有重要影響。由於孿生子是同時在同一個子宮發育的,他們共同的先天因素並不僅僅包括相同的基因的影響,還包括相同的母體環境。在考慮了孕期母體環境因素後,智商的遺傳率只有大約0.34。  可見環境和隨機因素對智商高低的影響其實是更加重要的。即使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那部分,也只是個統計結果,究竟有多少基因、什麼樣的基因參與其中,作用機理如何,我們都一無所知。近來英國和美國聯合開展了一項研究,試圖尋找影響智商的基因。研究者將數百名實驗對象按其智商高、中、低分成幾組,並提取其DNA加以分析。研究者選定了大約90種與神經功能有關的基因加以比較,看其中是否有與智商差異有關的。至今他們還沒有找到任何與智商高低相關的基因。如果有一天他們發現了某個基因的差異與智商的高低相關,我們是否可以說這就是智商基因甚至是智力基因呢?不能。打一個比方,如果蓄電池壞了,就能影響汽車發動機的起動,但是我們並不能說蓄電池是發動機的「基因」,它甚至算不上是發動機的一部分。同樣,任何能影響神經元的構造、功能、代謝和營養的基因,都有可能影響人的智力活動,並成為影響智商的基因。有的這類基因與智力活動並無直接的關係。例如,有極少數人,大約在三、四十歲就會得阿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他們如果做智商測驗,無疑得分會很低。他們得病的原因,是某個基因(例如app基因)發生突變,生產異常的澱粉狀蛋白。這些澱粉狀蛋白在大腦中沉積下來,就會抑制周圍的神經元的功能,從而導致痴呆症。顯然,任何能夠引起整個神經元功能失常或死亡的基因都能導致智力缺陷,但是這些基因本身的正常功能不太可能與智力活動有任何的關係。  要而言之,智力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多樣的現象,不可能做定量的線性測量。並不存在一種可以比較正常人的智力高低的「普遍智力」。所謂智商測試,測量的不過是數學、推理、語彙方面的學習能力。智商測試在學校教育中有其應用價值,但不宜誇大其作用,更不能產生它是在測量智力的誤解。智商的高低並非真正反映智力的高低。智商並不是完全由遺傳因素決定、不可改變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可能更為重要。影響智力的遺傳因素是極其複雜、多樣的。遺傳性的智力遲滯往往是由於與智力活動沒有關聯的基因突變導致的。任何能夠影響神經系統的活動的基因都有可能影響智力活動。找到某個特定的「智力基因」的可能性,可以說為零。(文:方舟子)如果心理年齡低於實際年齡,說明未達到同齡人的學習能力水平,那就需要特別輔導。在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威廉·斯登(William Stern)認為,將心理年齡除以實際年齡,更能準確地反映智力水平,「智商」(IQ)由此誕生。  但是比納本人很清楚,他發明的這套測試,並不是真正在測量智力,「因為智力的好壞是不能疊加的,因此不能像測量線性表面那樣地測量。」換言之,智力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多樣化的現象,不能簡單地以一個數字來表示。而且,比納也很清楚,這套測試所設定的所謂「心理年齡」,只是許多測試者的平均結果,並不代表一個真正的實在。在去世的那一年,他警告說:如果根據測試結果說一個八歲小孩有七歲或九歲的智力,那只是一種簡單化的、主觀的說法,容易引起誤解,導致其智力測試是真正在測量智力的幻覺。總之,比納測試只是一種實用性的測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學習能力有問題的兒童,並不是真正在測量智力,也不用於對正常兒童劃分智力等級。那些被發現學習能力有問題的兒童,也不一定是天生如此、不可改變,通過特殊的訓練有可能提高其能力。  比納所擔心的,恰恰在美國出現。在1910年,一個叫戈達德(H.H.Goddard)的美國心理學家將比納測試譯成英文,引進美國,但為它找到了一個全新的、經久不衰的用途。在當時,心理學上把精神發育遲滯分成兩種:心理年齡不到三歲,不具有完備的語言能力的被稱為白痴,心理年齡在三歲到七歲之間,有語言能力但沒有閱讀、書寫能力的被稱為痴愚。戈達德認為,在痴愚和正常人之間,還應該存在一個心理年齡在八到十二歲的等級,他稱之為愚魯。愚魯的人能夠學會閱讀、書寫,但是其能力永遠達不到正常人的水平。在戈達德看來,愚魯對社會的危害更大,許多犯罪分子,絕大多數酗酒者和妓女,甚至不適應社會的人,全都是愚魯者。我們很容易識別白痴和痴愚,他們一般沒有生殖能力或無生殖的興趣,有興趣的話也難以有機會,因此其劣質基因難以遺傳。但是愚魯在表面上難以與正常人區別開來,他們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甚至生殖力旺盛,其劣質基因將會遺傳下去、擴散開去。如何鑒別愚魯者並防止其生殖,是當時「優生學」運動的主要目標。戈達德認為,比納測試就是鑒定愚魯者的一個好辦法。  這完全背叛了比納的初衷。戈達德認為比納測試是真正地測試智力,而且是先天的、遺傳而來的、不可改變的智力。今天我們已認識到,有許多因素可以導致精神發育遲滯,例如孕期生病、濫用藥物,胎兒、嬰兒營養不良,大腦受到外傷,等等,當然也有的是遺傳病。人體的任何主要性狀,都是許多基因彼此相互作用、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以及偶然因素的影響的結果。然而,戈達德卻把所有的精神發育遲滯全都歸為遺傳引起的。他甚至認為智力就像孟德爾豌豆的顏色、性狀一樣,是由一對等位基因決定的,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那些沒有正常的智力基因而只有與之等位的「隱性的」精神遲滯基因的,就會是愚魯、痴愚、白痴。那些只有一個正常的智力基因的,則是只適於干粗活的笨蛋。如果智力障礙真的是由一個基因決定的,那麼就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將其消滅:禁止智力障礙者生育。如果愚魯者能夠為了人類的幸福未來而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性慾,那麼我們還可以允許他們自由地生活。但是愚蠢必然導致不道德,愚魯者是不可能自覺地放棄自己的生殖權利的,因此必須採取強制措施。戈達德並不反對對愚魯者實施絕育手術,但是他認為把他們像精神病人一樣關起來與社會隔離,是個更容易被接受的做法。  同時,美國做為一個移民國家,還面臨著一個外來的威脅:外國的愚魯者正蜂擁而來,必須把他們擋在國門之外。這顯然要比隔離美國本地的愚魯者更容易做到。在1912年,戈達德及其助手到了紐約埃利斯島,用比納測試測定申請移民者的智力。結果令人吃驚:83%的猶太人,80%的匈牙利人,79%的義大利人和87%的俄國人的心理年齡都低於十二歲,也即屬於低能。難道這些民族的五分之四的人口居然都精神發育不全?連戈達德本人都不敢相信,對測試結果進行了修正,使移民申請者中低能的比例降到了40%到50%。但是這個比例仍然高得離譜。原因本來不難設想,這些受測試者絕大多數是窮人,從未上過學,有的甚至從未握過筆,一句英語不懂,在經過長途海上顛簸之後,疲頓不堪,精神緊張,惶恐不安地立即接受智商測試,怎麼能指望他們發揮正常水平?但是戈達德卻排除了這些環境因素,而把測試結果不佳歸於先天的愚蠢,認定這些新移民的確有令人驚訝的低等智力,而愚魯者比例奇高的原因,是因為移民的質量在下降,外國高智商者傾向於留在本國,而低智商者傾向於移民美國。因此,嚴格把好移民關就成了當務之急。戈達德非常自豪地報道說,在那些相信可以用智商測試檢測低能外國人的美國醫生的不懈努力下,在1913年,由於智力不健全而被驅逐的移民增加了350%,在1914年則比前五年的平均人數增加了570%。  到了1928年,戈達德改變了看法,承認那些比納測試的心理年齡低於十二歲者,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低能,而即使是愚魯,也能通過教育和訓練使他們過上正常的社會生活,而不必加以隔離。至此,戈達德的立場與比納的立場已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這時候,比納測試被做為測試天生智力的方法,早已在美國流傳開去。這得歸功於另一位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路易斯·特曼(Lewis M.Terman)。1911年比納測試的最後版本包括54道題,只測試到十六歲水平。特曼在1916年對比納測試做了擴展,包括90道題,測試到「超級成人」水平。特曼將每個年齡的兒童平均得分設為100(即心理年齡等於實際年齡),允許有15分的偏差。他把這個測試稱為斯坦福-比納測試。人工測智商存誤差?專家稱核磁共振可測特殊才能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評價一些很聰明的人IQ很高,但究竟什麼是IQ?它是如何檢測出來的?IQ高的人就一定聰明嗎?這些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眼下,當得知37歲的華裔澳洲人陶哲軒以230分的IQ得分成為當今全球「最聰明」的人,在我們無限崇拜的同時,也帶著很多疑惑:無影無形的智商是怎樣被精細地測算成一個「分數」的呢?  測出「世界最高智商」的題在中國通用嗎?  中國做了修訂,「最聰明」的人來中國測智商未必能得230分  專家稱,我們所熟悉的智商,也就是IQ,其實叫做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要想將智力量化成具體的數值,需要通過一系列標準測試來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智力發展水平。  測試什麼內容呢?這就要看智力包含哪些內容了。事實上,歷來心理學家對智力都有著不同的理解,目前心理學界關於智力的定義還沒有統一的意見。現在通過研究達成的共識是,智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可以這樣說,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和記憶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而學習能力、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能力是智力的基本機能。  測量智商現在國際通用的是韋氏智力測驗,平常我們也採用這一套測驗。專家說,陶哲軒的230分應該就是韋氏智力測驗的得分。  專家表示,韋氏智力量表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於1939年編製的,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智力量表,又細分成三種量表:韋氏成人智力量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韋氏學齡前期智力量表。但是在進入中國後,中國專家根據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背景,已經做過了修訂,不過大體上還是和最初的韋氏版本保持一致,「比如測驗分成言語類測試題和操作類測試題兩大部分,一類是考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類是考察動手能力的。但是,陶哲軒來做中國的韋氏測驗可能就得不到230分了,同樣不具有西方生活背景的中國人去做陶哲軒的測驗題,也存在障礙。」專家這樣表示。  那麼陶哲軒還能稱得上是「最聰明」的人嗎?專家表示,和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樣,智力測驗只是一個檢測工具,它既然是由人發明創造的,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誤差,智力測驗主要是提供一個參考標準。「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智商平均值設定為100 ,但是因為人所處的環境、受到的教育等各不相同,允許有一個變異範圍,大約是±15,因此正常人的智商在85到115之間。根據數據統計,智商屬於中常或接近中常(IQ在80-120)者佔全部人群的80%。智商在130以上的人,屬於極超常的人,大約只佔到2.2%,而智商在70以下的就屬於智力低下,大約也佔2.2%。所以不論地區差異、文化背景差異,230的IQ仍然是智力超群,已經超出一般人智商水平太多了,因此230分依然具有參照價值。  智力測驗得分高IQ就高?  不要糾結得分,在正常範圍內那隻能作一個參考  通過智力測驗,一個IQ90的人和一個IQ110的人,他們的智力有很大差距嗎?  「可能未必,因為他們都在正常區間內。通過測驗,那些智力極端優秀或低下的人是很容易分辨出來的,但普通人的智力下定義卻很困難。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IQ高一些的人就一定聰明,其實,智力測驗的主要目的還是區分出那些智商低下的人群。當然一些特殊工作者可能也需要來測量。大部分人的檢測結果都還是在一個標準範圍內的,得分略高的人不需要沾沾自喜,相反得分低一些,只要是在正常範圍內的,也沒什麼好丟人的。」專家解釋道。  而且,一場智力測驗得出的分數並不就是我們的IQ,IQ需要經過離差智商公式的換算。所謂離差智商要考慮一個受試者在他的同齡中的個對位置,通過計算受試者偏離平均值多少個標準差來衡量,離差智商才是我們智力測試得出的智商。  有這樣一個複雜的計算公式IQ=100+15(X-M)/S來計算離差智商 ,公式中,X為被試者測驗所得到的分數,M為此人所在年齡組的平均分數,S為該年齡組分數的標準差。如果一千位隨機測試者在測試中取得的分數的平均值為20,通過計算得到該組人群所得分數的標準差為4,那麼一個分數為28的人的智商為 100+15×(28-20)/4=130。也就是說,即便測試所得分數高,最後得出的IQ也不一定高,更不能證明是不是真的聰明。  而現在網上有名目繁多的智力測試,其實題目或許也是考察智力的方方面面,但是因為沒有經過大樣本的測試,所以計算結果未必具有參考價值。  不同地域、性別的人都用一套題目檢測嗎?  男女用的一樣,城鄉的版本會略有不同  雖然在所有人中,智力超群與智力低下的人都只佔少數,大多數還是智力正常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的智力不存在差異。首先男女智力就有差異,女性在語詞靈活性、閱讀理解、手指敏捷性、文書技巧方面優於男性;男性則在數學推理、視覺空間能力、軀體運動速度和協調方面優於女性。並且,男性智力的變異大於女性,即在特別聰明與特別愚笨的人中,男性多於女性,但男女測智商用的題目是一樣的。  此外不同地域、民族的人智力也存在差異,「比如城鄉之間就有智力差異,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受試對象設定智力檢測的題目,我們首先要按地域、年齡、性別等分層取樣,建立常模樣本,要讓受試對象中大部分人所具有的特徵包含在這個模式中,然後要根據差異性,來不斷修訂試題。當然一旦試題固定下來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但是根據時代的發展,會有一些微調。」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介紹。  數理化好的人IQ比較高嗎?  智商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檢測,某種能力突出不代表IQ更高  現實生活中,大家常常認為數理化成績好的人更聰明,IQ也一定比較高。真是這樣嗎?  「其實,IQ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考察。一個數理化成績好的人,也許是他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較突出,但不代表他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樣突出。像在韋氏測驗中,不僅要測語言表達能力,還要測動手操作能力,一個人動手能力強但語言表達能力弱的人,可能操作得分比較高,但是語言部分得分就比較低,那麼他的IQ總分就不會很高。」專家還指出,考試成績好不一定IQ就更高,「其實,聰明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它的表現是很多樣的。一個小孩成績好,可能和他考試前的重複記憶有關,不一定是IQ更高。勤能補拙是很重要的。」  人的智力是一成不變的嗎?  雖然遺傳很重要,但是後天也能改變  智力完全由遺傳決定的嗎?專家指出:「智商主要靠遺傳,但是人的智力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年齡的成熟而發展,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智力在童年期迅速增長,在青春期增長緩慢,約在25歲達到頂峰,以後保持穩定到中年後期,在老年期逐漸下降。」  專家說,智力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遺傳很重要,但是在遺傳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變異;所以後天的培養更重要。「《傷仲永》的故事不是很明顯嘛,後天的懈怠,神童也會變庸才;相反,發現小孩的特長,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去開發智力,智商平平的人也能成就事業。」  除了測試題  測量人的智商還有啥辦法?  用核磁共振能看出是否「天賦異稟」  如果說人工測智商存在誤差,那麼除了測試題外,還有沒有更直觀的方式可以測試智商?我們能不能藉助精密的科學儀器,直接讀出人的智商?  專家說,通過核磁共振可以檢測到大腦神經元的興奮信號,神經元越興奮,說明大腦的利用程度越高,這樣也是檢測「智商」的一個方法。  「通常我們做的核磁共振就是對大腦結構的掃描,而現在的核磁共振氫質子波譜則可以探測人腦中神經元代謝物質含量的變化。像我們平時說一個人記性好不好,主要是和海馬體有關,海馬體是主管人的近期記憶的,有點像是計算機的內存,所以我們可以在海馬部位進行定位檢測。通過檢測海馬體的NAA物質含量,來觀察看出神經元的數量和功能,從而來觀察大腦的神經元興奮程度。」  專家說,還有一種方式也能夠測量人的智商。因為大腦的代謝主要是葡萄糖的代謝,當大腦進行智力活動時,要消耗一定的葡萄糖能量,並且大腦在任何指定任務上消耗能量的多少存在著個體差異。具體來說,智商高的個體的大腦與智商較低的個體的大腦相比,消耗的能量更少,從而消耗的葡萄糖更少。通過葡萄糖代謝的差異也可以推斷出究竟誰的智商更高。  那麼,通過核磁共振能夠看出我們哪一部分的能力更突出嗎?「首先,我們會讓受試者在完全平靜的狀態下,進行一次檢測,看看在靜心狀態下,一個人大腦的基本狀況,大腦各部分的活躍程度如何。然後,我們會讓受試者接受特定狀況下的檢測,比如讓他一邊計算,一邊接受檢測,此時,他大腦中某一部分會變得特別活躍,但是其他部分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調動的,然後將採集的數據,經過軟體分析,進行對比,就能發現這個人是否"天賦異稟』,具有某方面特殊的才能了。」  專家指出他們曾經進行了一項實驗,採集了一批剛入學的碩士生的數據,當這些學生共同接受了半年某項課程的訓練後,再進行核磁共振掃描,會發現他們大腦中差不多同樣的區域,神經元變得活躍了,「當然這種活躍性因人而異,有些更明顯些,有些弱些,但是這證明了,後天不斷培養學習的確能夠刺激大腦,讓神經元變得更興奮。但是這種改變是不是永久的,以及興奮了是不是就意味著智商真正被改變了,還有待於繼續研究。」父母打罵孩子非天經地義 兒童受虐待越多智商越低  本報訊(記者林洵)虐待兒童和忽視兒童權利以及意外傷害已經取代了肺炎等傳染性疾病,成為造成我國兒童傷亡的第一殺手。近日在陝西西安舉行的首屆全國兒童傷害防治研討會暨全國兒童傷害防治學組成立大會上,專家呼籲人們要以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摒棄打罵,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生存環境。  在由中華預防醫學會傷害預防與控制分會、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兒童傷害防治研討會上,專家說,虐待和忽視兒童權利是一個嚴重的家庭、醫學和社會問題,研究發現,在受虐待兒童中40%有情感障礙,48.5%以離家出走的方式逃避虐待,有一半兒童智商低於80。而且,在兒童期受過虐待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發生虐待的危險性很高。  有關專家介紹,虐待兒童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世界每年有5.3萬名兒童遭到謀殺,80%~93%的兒童在家庭里受到過某種形式的體罰,其中1/3兒童受到的體罰是使用工具的。據悉,我國目前尚無兒童受虐待和被忽視情況的全國性統計數字。  全國兒童傷害防治學組負責人、陝西省防止虐待與忽視兒童權利協會會長焦富勇說,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很多人在教育孩子時抱著「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賢才」的思想,使得兒童受虐待事件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應該提倡科學育兒方式,正確認識兒童發育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和表現,正確評價小兒的能力,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標準,發現體罰過度和虐待兒童的情況要及時舉報。  位於西安的兒童虐待防治中心是我國大陸唯一專門為受虐待兒童提供康復庇護的機構,該中心成立一年多來已經救助了100多名受虐待兒童。 兒童受體罰越多長大智商越低兩人調查美國806名2歲至4歲兒童與704名5歲至9歲兒童的智力測試分數,4年後經兩次測試發現,前一個年齡組中未遭體罰過的兒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經常挨打者高5分;後一組內這一差距為2.8分。「這與家長打孩子次數也有關係。」施特勞斯說,「打得越多,孩子心智發展越慢。  據新華社電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體罰可能影響孩子智商。為了讓子女在管教中有所收穫,專家建議家長在教育方式上三思,不要輕易打罵。兒童受體罰越多長大智商越低  智商有差距  美國健康生活新聞網9月25日報道,這一發現源自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里·施特勞斯與同事的跟蹤調查。  兩人調查美國806名2歲至4歲兒童與704名5歲至9歲兒童的智力測試分數,4年後經兩次測試發現,前一個年齡組中未遭體罰過的兒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經常挨打者高5分;後一組內這一差距為2.8分。「這與家長打孩子次數也有關係。」施特勞斯說,「打得越多,孩子心智發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響。」  施特勞斯是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社會學教授兼家庭研究實驗室副主任。他於25日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舉行的暴力、虐待和創傷國際會議上發表這一有關體罰與兒童智商的發現。  施特勞斯的發現得到部分專家支持。紐約市蒙蒂菲奧里兒童醫院兒童心理醫生拉希勒·布里格斯說,先前研究清楚表明,負面壓力能改變兒童大腦構造,損傷神經。  「你如果打孩子,就等於告訴他們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布里格斯說,「但如果你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級的認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研究虐待兒童現象的紐約市布魯克林醫學中心兒科門診主任斯蒂芬·阿吉勒認為,毆打和其他體罰形式意味著大人「已經失控,如果體罰成為家常便飯,就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施特勞斯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一項對32個國家、超過1.7萬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體罰子女的家長比例越高,那個國家國民平均智商就越低」,反之亦然。  專家們建議家長認真考慮管教子女的方式。美國研究發現:體罰可能影響孩子智商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體罰可能影響孩子智商。為了讓子女在管教中有所收穫,專家建議家長在教育方式上三思,不要輕易打罵。  美國媒體25日報道,這一發現源自美國懲戒與家庭暴力專家默里·施特勞斯與同事的跟蹤調查。  二人調查美國806名2歲至4歲兒童與704名5歲至9歲兒童的智力測試分數,4年後經二次測試發現,前一個年齡組中未遭體罰過的兒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經常挨打者高5分;後一組內這一差距為2.8分。「這與家長打孩子次數也有關係,」施特勞斯說,「打得越多,孩子心智發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響。」  施特勞斯定於25日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舉行的暴力、虐待和創傷國際會議上發表這一有關體罰與兒童智商的發現。施特勞斯的發現得到部分專家支持。  紐約市蒙蒂菲奧里兒童醫院兒童心理醫生拉希勒·布里格斯說,先前研究清楚表明,負面壓力能改變兒童大腦構造,損傷神經。「你如果打孩子,就等於告訴他們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布里格斯說,「但如果你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級的認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研究虐待兒童現象的紐約市布魯克林醫學中心兒科門診主任斯蒂芬·阿吉勒認為,毆打和其他體罰形式意味著大人「已經失控,如果體罰成為家常便飯,就可能影響孩子心理健康」。雖然部分家長辯稱自己打孩子時能夠不失控,但布里格斯說他們很難做到次次都控制住自己。「你一旦和孩子有肢體接觸,就打開了閘門,加大(情緒)轉為難以控制的可能性」。  施特勞斯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一項對32個國家、超過1.7萬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體罰子女的家長比例越高,那個國家國民平均智商就越低」,反之亦然。布里格斯認為這些發現有一定道理。但她補充說,很難梳理出影響智商的全部因素,例如經濟狀況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儘管如此,專家們仍建議家長認真考慮管教子女的方式。布里格斯說,管教子女的方法「應讓子女有所收穫」。如果僅僅是大打出手,孩子們就一無所獲」。阿吉勒則推薦家長聽從兒科醫生建議,尋找更有效的管教方法。(新華社供稿)虐待兒童將造成長久的心理和行為後果  美國美國兒科學院、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研究院等多家機構聯合報道了受虐兒童行為和情緒影響。  兒童遭受早期虐待或照顧疏忽,可能會導致將來重大行為問題,包括情緒不穩定、抑鬱、激動或暴力傾向。行為異常可能會在虐待或疏忽改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甚至持續到兒童被寄養安置後。神經生物學研究表明,早期虐待會造成回應壓力、刺激的生理反應失常,影響兒童日後的社會適應能力。高智商男女結合或有弊端 子女更易患自閉症據《每日電訊報》報道,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調查提出,高智商父母的子女更有可能得自閉症,這些父母包括科學家、工程師、計算機程序員等。劍橋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的西蒙-拜倫-科恩教授說,通過研究子女得閉症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時發現,從事以科學、數學為基礎工作的父母的子女更有可能會得自閉症。集中表現在,父母兩人都是從事這一類工作的子女得自閉症的幾率高於父母其中一人從事這類工作的子女,而父母都不是從事這類工作的子女得自閉症的幾率會更低。在2001年一份相關的報告中發現,數學家比其他職業的子女更容易得自閉症。而在1997年的一份相關報告中說,工程師的子女甚至孫子女更可能得自閉症。拜倫-科恩教授認為,長期從事這些系統性太強的工作,會使人的睾丸激素水平升高,從而造成一種極端男性大腦,而這些遺傳給子女的話,就會增加他們自閉的可能性。為了驗證這一結論,研究小組將會招募一批有18個月以上大的子女的父母進行檢測,結果將會在12個月後揭曉。
推薦閱讀:

再婚路上難過「孩子關」 半路情緣無奈捨棄
孩子愛追著問十萬個為什麼,家長如何機智應答?
那個從小就很懂事的女孩子,活得越來越沒出息
十萬個在中國沒人要的孩子,讓美國人如獲至寶
女人該對生孩子說「不」

TAG:孩子 | 智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