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獨立的孩子?
孩子依戀父母,就像嬰兒不願脫離溫暖舒適的子宮一樣,分離總是會帶來極大的痛苦、恐懼和焦慮不安,這些情緒可能表現為憤怒和煩躁,易激惹,以及攻擊行為等。怎樣可以使孩子在情感上接受分離,變得獨立,是許多家長困惑和關注的問題。他們用了許多辦法,比如,常教導孩子應該獨立,對他們的依賴行為進行指責;或對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示擔憂和不滿;比較極端的做法是乾脆不管了,逼著孩子去獨立。這些方法或許出於家長的良好願望,但孩子們卻很難因此變得獨立,反而在情緒和行為上越演越烈。那麼,從依賴到獨立這條路,我們要怎樣幫助孩子們完成呢?
首先,接納孩子的依戀情感,給予穩定的依戀關係。依戀不等於依賴,缺乏穩定的可以信賴的依戀情感,恰恰可能是依賴的原因。因為穩定的依戀關係提供安全感,當獨立要以犧牲依戀關係為代價時,被逼著趕著要獨立的孩子會為了逃避分離焦慮所帶來的不安和恐懼,把父母粘得更緊。他們會以各種方式來保持與父母的連接,甚至不惜成為一個「壞孩子」來獲得父母的關注,以求證和確認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是安全的,因為父母還在管自己。或者表現出無助,明明已經說過很多次的事情就是做不到,反反覆復需要家長的提醒。通過這些退行行為,孩子巧妙地維繫著與父母的依戀關係,以逃避分離的痛苦。因此,依戀關係的破壞成為走向獨立的第一個絆腳石。只有良好的依戀關係才能使孩子內心獲得穩定的安全感,為獨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第二,幫助孩子修正對依戀對象的理想化固著。當依戀對象被理想化為全能和完美的化身時,孩子完全通過穩定的依戀關係來獲得安全感,面對獨立會有想像的誇大的無助感。他們深感自己的力量源於依賴對象的能力,離開了他們自己什麼都不行。這種感覺在被過度保護的孩子身上很常見,尤其是做父母的老愛念著一些誇耀自己、貶低孩子的「咒語」,諸如:「你看,我就知道你會做不到。」「我們那時候自覺得很,哪像你這樣。」這些「咒語」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孩子對自己過低的評價。他們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對依賴者完美的要求,以及如何討好他們的評價以獲得穩定的關係上,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勇氣和信心。因此,做家長的如果能夠常常自貶和表達自己的脆弱,幫助孩子放棄對依戀對象的理想化,從而接納人的有限性,孩子也就有機會獲得獨立的信心。第三,家長要劃清與孩子的情緒邊界。家長能夠反省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將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是一種情感獨立的表現。這不僅可以成為身教典範,促進孩子獨立情感能力的發展,而且可以不至於讓孩子承擔父母情緒的負擔,學會面對和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成為一個情感獨立的人。
第四,接納孩子成長的痛苦,給予情感的支持和理解。成長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痛苦,就像嬰兒出生一樣,不通過痛苦的掙扎,就不能脫離母體成為自己。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經歷挫敗、忍受痛苦,面對困難的過程,失敗和痛苦是生命的必然。有的父母怕孩子痛苦,覺得他們只有有了好的情緒才能健康成長,一旦孩子表現出情緒化,表達自己的痛苦焦慮,父母就開始擔心,千方百計地想要制止這些情緒的產生。家長的這種做法使無助、痛苦、悲傷等負面情緒在孩子的心目中成為一種禁忌,他們會因為有了這些情緒而更加貶低自己,同時為父母的擔憂感到內疚。其實,當痛苦變得不正常時,逃避痛苦就成為必然,並因此增加新的痛苦。因此,家長應尊重孩子表達痛苦的權利,理解並與他們共同分擔,這種分擔不是代勞,而是情感的支持,幫助孩子接納痛苦,獲得勇氣。第五,恪守尊重和信任的原則,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始終對他的能力表示信任。尊重是指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來看待,對於他的一切思想、看法、情緒和情感,父母可以幫助他探索,引導他辨別,而不是進行貶低和指責。當然,尊重絕不等於沒有原則地凡事遷就。人的生存需要適應環境,對規則的堅持可以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當孩子的願望與規則發生矛盾時,我們一方面要尊重並理解孩子的願望,另一方面又需要堅持原則,並與孩子一起承受願望受限的痛苦。信任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對父母的信心是一種考驗。許多父母對孩子的信心是建立在孩子做得好的基礎上的,一旦孩子沒做好,父母就無法再信任孩子了。這其實不叫信任,叫不信任。真正的信任是,雖然沒做好,但仍然相信他以後可以做好。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是父母的話語塑造的,父母始終如一的信任,可以演化成孩子內心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使他們受用終身。
茶 魂 制 作
推薦閱讀:
※外媒關注尼泊爾選舉:當地民眾渴望政治穩定與獨立
※拆書102:我為什麼說可以輕鬆學會獨立思考?
※最般配的愛情,往往都是彼此獨立
※獨立思考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