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余靖宦海軼事

余靖宦海軼事

余靖是北宋名臣,宦海沉浮,凡四十年,充滿傳奇色彩,有不少趣聞軼事,耐人尋味,給人啟迪。

他天資聰穎,刻苦讀書。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應試中進士,時年24周歲。這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從此步入仕途,開始在州縣做地方官。他信仰儒學,有為國為民立德、立功、立言的執著追求。深知「水可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為官兢兢業業,關心民眾疾苦。尤其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對歷史名人完璧歸趙的藺相如,敢於犯顏直諫的魏徵,以及本朝賢相寇準等十分欽佩,引為榜樣。根據多年為官體驗,提出「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從政六箴」,作為座右銘,終生恪守。與他同時的包拯,曾任端州知府(今廣東肇慶市),據說在離任時下屬私自為他帶走了一方珍貴端硯,他發覺後,為示廉潔,在中途把它拋於江中,一時傳為美談。余靖任廣州知州多年,在離任時,兩袖清風,什麼也沒有帶,因此,在中途就沒有什麼可拋棄的了。以他這種高潔品格,日後進入羊城「八賢館」,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天聖八年(1030年),余靖參加「書判拔萃科」考試,名列榜首。這在當時是極大榮耀,也為他入朝為官創造了條件。初為京官,任秘書丞、集賢校理等職,主要是從事編審經史典藉等工作,這是要有學術素養的。這期間,京師發生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在此,余靖初露鋒芒,顯示剛正直言的天性。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不滿宰相專權,官場黑暗,吏治腐敗,乃上「百官圖」,說明問題嚴重,以引起朝廷注意糾正,但是忠言逆耳,反遭誣陷被貶。對此,朝堂諸公,緘默不言。這時,只有餘靖無畏無懼,挺身而出,據理力爭,為范抗辯,但亦被貶。後尹洙、歐陽修也為此被貶。因他們主持正義,被稱為「四賢」,名聲大振。但貶官對余靖等人來說,只是一種磨鍊,他們寵辱不驚,沉浮坦蕩,更能大徹大悟,以詩文言志。在被貶歲月,范仲淹撰寫的「岳陽樓記」,其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古流芳。歐陽修所作「醉翁亭記」,其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感人肺腑。余靖的名篇「落花」、「惠州開元寺記」廣為流傳,為人稱道。這實際是開了宋代貶官文化的先河。真可謂塞翁失馬,豈知非福。

余靖等景祐被貶,本來就是錯案,在朝有正義感的同僚多有上書為他們陳情的,後仁宗也有醒悟,范、余等人的境遇有了改善,職位有所升遷。慶曆三年(1043年),余靖、歐陽修、王素、蔡襄先後任諫官。同年范仲淹被重用,回京主政,推行慶曆新政,四諫官及韓琦等是主要人物。應當說,發動參與新政的都是有雄心壯志的英傑。新政是以范仲淹上陳「十事」為綱領的,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改革內容。重點則是改革吏治,澄清朝政,建立一個有威望的政府。為此,就要起用賢良,斥罷庸劣,勢必波及在位官僚權貴,這是有風險的,要有膽略。余靖等四諫官,以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各部百官均可參劾的特殊地位,大刀闊斧,矛頭直指那些昏庸無能,營私舞弊的官員,即使涉及皇親國戚也不例外。余靖有關張堯佐的奏章就很典型。仁宗因愛屋及烏,要重用寵妃的伯父張堯佐,余靖認為不妥,上表極力反對,也受到蔡襄、包拯等大臣支持。後來,仁宗只好作罷。因而官場氣象有了改觀。余靖為推行新政披荊斬棘,出謀劃策,建樹殊多,是他發揮才幹,展現風采的輝煌時期。

余靖三使契丹(遼),安定邊疆,威名遠揚,是他宦海生涯中的一大亮點。北宋最大的外患,是來自契丹、西夏的威脅。為了抗擊他們的來犯,楊家將、韓琦、狄青等都先後作出過重大貢獻。但問題依然存在。余靖任京官後,就密切注視邊疆安全,關注遼、夏動向。在汲取以往經驗教訓基礎上,多次上表仁宗,提出對待遼、夏的主張。他認為,要防範遼、夏,除了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後盾以外,還要有堅定靈活的政治外交相配合,做到剛柔相濟,恩威兼用。既不能一味退讓妥協,也不能單純依靠軍事武力。在策略上要防止遼、夏聯合犯宋,要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使之互相牽制,在三方關係中力爭主動。余靖的精闢見解使仁宗耳目一新,得到讚賞採納。因而就有慶曆三年至慶曆五年,余靖三使契丹的壯舉。當時有個大背景,就是宋、夏交戰之後,西夏有意議和通商,要求冊封,這本來是宋、夏之間好事。但契丹表示強烈反對,並提出要與宋結盟,聯合攻夏。這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余靖從全局考慮,認為對契丹的要求不能簡單拒絕,以避免宋、夏議和未果,又使宋、遼紛爭驟起。要求冊封西夏推後,先對契丹進行外交說服,取得三方和約。由於,余靖胸有成竹,目標明確,又雄辯滔滔,出使後,經過縱橫捭闔,折衝樽俎,終於說服契丹放棄成見。與此同時,余靖又化解了三方其他爭端,達成了宋、遼、夏之間的和好,這是得來不易的,但當余靖完成使命回國時,等待他的不是榮耀,而是第二次被貶,這是令人髮指的。原來余靖有語言天賦,在出使期間學會契丹語言,這本來是他的長處,有利於開展外交活動。但卻被政敵作為參劾的借口,說他習「胡語」有失「國格」,因此被貶。這無非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余靖出使契丹的重大貢獻,他非凡的外交才智和魄力,是不容抹煞的。

余靖兩次廣南平亂,建立殊功,朝野讚譽,是他宦海生涯中的又一輝煌篇章。皇祐五年(1052年)儂智高野心膨脹,欲割據廣南,自立為王,兵發廣源州(今越南諒山),連陷橫山寨(今廣西橫山縣),邕州(今廣西南寧市),梧州、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等數州,兵臨廣州,廣州告急,朝廷震驚。仁宗急調余靖、孫沔經略廣南,以控制局勢。隨後狄青統領大軍,揮師南下。狄青乃一代名將,治軍嚴謹,指揮有方,又有餘靖等運籌帷幄,文武協同,將士用命,幾經戰鬥,很快就扭轉戰局,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蕩平儂氏之亂。此役楊家小將楊文廣也隨軍參戰,立有軍功。狄青班師回朝,余靖受命留守廣南,從事善後工作。他一方面清剿殘敵,另方面大力恢復秩序,安撫百姓,使民眾能安居樂業。這是他第一次廣南平亂。著有雄文「大宋平蠻碑」詳記此事。與第一次不同,余靖第二次廣南平亂,主要是依靠個人的威望和政治智慧,以兵不血刃的方式來完成的。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時余靖知青州(今山東淄博市),奉召回京,事因交趾(今越南北部)興兵侵犯廣南,情勢緊急。仁宗考慮余靖是平亂能手,是對付交趾的最佳人選,任命余靖為廣西安撫使,全權處理此事。余靖受命即率部火速南進。到任後,他根據情況分析,認為對交趾問題採取武力解決,不僅會造成重大傷亡,還會遺留後患,不是上策。若能通過政治手段,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於是傳檄交趾,嚴斥其興兵作亂,是玩火自焚,促其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或可寬恕。交趾久聞余靖大名,今領兵前來,自知不是對手,已成驚弓之鳥,接到檄文,即上表罷兵歸順。這也是余靖要看到的最好結果。他這次平亂成功,不費一刀一槍,實在太漂亮了。所以仁宗稱他「風采第一,廣南定亂,經略無雙」。

余靖長期為官,結識了許多名流摯友,是他精彩人生的一個重要側面。他與范仲淹、歐陽修、尹洙、王素等志同道合,相知相交,就不用多說了。且說他與狄青本無來往,通過廣南平亂,共理軍機,互相了解。余靖非常欣賞狄青的軍事才能,狄青十分敬佩余靖的學識文采,互相敬重,成了知交。狄青在病危時,特別叮囑後人,在他身後一定要請余靖為他寫墓志銘。此銘後收入《武溪集》。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余靖與蔡襄的深厚情誼。蔡襄福建人,進士出身,官至三司使,是京師最高財政長官。是詩人,書法家,其書法與米芾,蘇東坡,黃庭堅齊名,他的「自書詩貼」現珍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他對余靖剛正不阿,置安危於度外的恢宏風範非常推崇。仁宗景祐三年,余靖因為范仲淹辯護被貶,他作詩說余靖「氣虹萬丈橫天衢」。仁宗慶曆三年,余靖、歐陽修、王素任諫官,他又賦詩說他們「必有謀猷禆帝右,更加風采動朝端」。後經余靖等推薦,蔡襄亦為諫官。余靖出使契丹,有功而被貶,他感到憤懣,多加慰勉。在余靖廣南平亂成功時,又致書祝賀。更為動人的是,英宗二年(1064年),余靖在金陵(今南京市)染病辭世,終年64歲。蔡襄聞訊,立即上表英宗,建議賜余靖謚襄,贈刑部尚書,均為英宗接納。從而為自己的摯友表達了最後的敬意。在風詭雲譎,變幻莫測的官場中,余靖與蔡襄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保持終生純正友誼,洋溢人性蘊藏的真善美,是難能可貴的。


推薦閱讀:

蘇軾軼事二則
清代名人軼事下
稗官野記:拿破崙軼事
清代后妃軼事大全
《清代名人軼事輯覽》清代帝王之德宗光緒載湉(二)

TAG: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