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社會科學大統一理論(2)

——學習新黨章,嘗試理論「創造性轉化」之六

本文的上半部分《試談社會科學大統一理論(1)》,主要是從哲學方面探討了中西哲學的區別與聯繫,並根據中國哲學與馬哲的相互結合,梳理了一些社會哲學中的基本問題。通過這一梳理,運用中西哲學的「根據本質看現象」與「透過現象看本質」兩種思維方式,基本就將哲學與科學方面的問題看清楚了。實事求是地講,中西社會哲學都存在著各自的優長和不足。

只有將中國哲學與馬哲的優長相互結合,才能組成一個合理的哲學框架和理論體系。而如果不能明確其各自的優長和不足,便不可能達到它們兩者相互結合的目的。為達此目的,就要堅持馬哲唯物論「本原」原則,從人類社會之根上梳理人類社會的誕生、存在和運動,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指導方針,在相應的繼承與揚棄中進行「創造性轉化」,從而創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

一、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與魂

在學習新黨章的同時,對於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自己也研讀了很多遍,感覺其大氣磅礴,既放得開又收得攏,既能破除迷信又能不離其根,既堅持原則又倡導博採眾長、兼容並蓄,既堅持傳統優秀文化又堅持現代馬克思主義,不愧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指導性文獻。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既需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又需要與國家民族的發展大局保持一致,所以,在哲學社會科學探索中需要掌握以下原則:

1、理論探索要實事求是。這是我黨的一貫學風,也是理論探討的基本原則。結合現代科學發展研究事實,研究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這是目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心任務。

2、堅持傳統優秀文化。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必須要堅持和遵循。許多人都一直在說中國文化高深,但它究竟高深在哪裡,卻模模糊糊說不清楚,其實它就高深在哲學上。所以,對這一點一定要深入挖掘。

3、堅持馬克思主義。人類有史以來,馬克思主義是第一個為勞動者說話並為勞動者撐腰打氣的理論,在我國近現代歷史的運動中,它有力地推動了歷史的跳躍式發展和進步。這是我國現代社會科學的根與魂,也是中共執政的理論基礎,更不可偏離。

下面,自己就將對社會科學的探索結果集中陳述一下,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妥,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二、基礎理論-人類觀與認識論(社會科學的基本骨架)

人類觀與認識論,既是社會科學的根脈,又是社會科學之「綱」,探討社會科學如果抓不住人類觀與認識論,那就抓不住這個「綱」,只會在「目」上兜圈子。

「綱與目」的問題,屬於哲學思維或研究方法,這是理論探索中所遇到的第一個根本性問題。而這一問題最重要的基礎,一是唯物論(馬哲與中哲基本原則),二是順序運動(中哲思維特色)。如果缺少這兩大基礎,理論探索不但抓不住「綱」,還往往會跑偏。而這兩大基礎又是一體的,只要抓准其中一點,另一點自然包含其中,比如根據恩格斯的唯物論「本原」原理追究人類起源及其運動,事實上就既抓住了社會科學的唯物論,又抓住了其順序運動。所以,唯物論與順序運動屬於馬哲與中哲的交匯點。

前文曾探討了自然科學邏輯起點,本文自然也要從社會科學的邏輯起點談起。

(一)人類觀(社會科學邏輯起點)

根據本質看現象,已經決定了社會科學大統一理論需要先從人類觀談起。

人類觀的問題,本文之(1)已經進行過審理,它屬於社會科學的根本性問題,屬於社會科學的定盤星,整個社會科學體系,就是以它為基礎而構建起來的。搞哲學社會科學探索,如果不知道人類觀,就像探討自然哲學不知道宇宙觀一樣,會成為笑談(在網路討論中,自己也遇到過很多這種情況,一般都一擊即潰)。

(二)認識論-中哲人類進化論(基本矛盾)

中哲人類進化論屬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其事實依據和思想屬於馬克思主義,但其哲學和理論闡釋則屬於中國哲學思維,所以,將其稱為「中哲人類進化論」符合事實,也不應存在異議。在恩格斯的著述中,原本雖有「人性與獸性」的闡釋,但由於其辯證法三維思維的局限,其歷史唯物主義意義並沒能展現出來,需要運用中國的四維思維予以調整並補充完善。

恩格斯事實上並沒有意識到,其一篇《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運用中國哲學思維予以解讀,會產生一種全新的人類進化論。更沒有意識到,通過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成果,將中國古代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會產生自然科學大統一理論,並由此而產生社會科學大統一理論。

正如前文《試談自然科學大統一理論》所講,「宇宙觀包含著認識論,而認識論又包含著宇宙觀,它們兩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可分隔。」而社會科學也是同樣,人類觀包含著認識論,而認識論又包含著人類觀,它們兩者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不可分隔。

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探討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就不得不探討這種矛盾的緣起,還是得追蹤到唯物論或人類的起源。由此就可以看出馬哲唯物論的抓總作用,所以,馬哲不管是「歷史唯物主義」還是「辯證唯物主義」,其基石都是「唯物」。

人類在自然界屬於動物,這用不著通過動與靜來對立統一,那不屬於社會科學的探討範圍。自然界包括無機界與有機界,那也不屬於社會科學的探討範圍(但有所聯繫),而事實上社會科學主要指的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和聯繫。而人與動物的區別和聯繫則表現為,在以自然為基本生存條件基礎上,是否能夠改造自然。

關於這一問題,本文(1)已進行了較詳細探討,許多前文(如《一句話談社會科學》)也談了很多,在此不過多贅述,只對其進行一下概括。

(1)人類源於自然,又能改造自然。人類屬於自然,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自然屬於其「母體」,由此,其既依附(或寄生)於自然又能改造自然(勞動),這就是人類的本質特徵。所以,其自然屬性便為寄生性,而其勞動性就是以其寄生性為基礎而誕生並進化的,勞動性與寄生性便屬於其基本的對立統一關係。

(2)人類源於動物,又能改造自身。人類屬於動物,源於動物,又高於動物,動物屬於其「母體」。而動物屬於自然,由此,其自然屬性便為動物性,而人性就是以其動物性為基礎而誕生並進化的。

由此才說,「勞動性=人性」,而「寄生性=動物性」。

(3)人性與勞動性的隱性與顯性。相比較而言,勞動性呈顯性,因為它能改造物質性的客觀世界,容易在社會運動中體現出來,比如無產階級或勞動者就體現為勞動性,而資產階級或剝削者就體現為寄生性。而人性則呈隱性,因為它主要改造人的主觀世界,屬於思想改造範疇。

根據人性與勞動性的隱性與顯性,它們兩者的關係就有些相似於自然科學中物質運動與能量運動,人性相似於「不可見」的能量運動,而勞動性則相似於「可見性」物質運動,人的思想性能夠指導其社會行為。

(4)人類進化的基本線索。人類由類人猿(普通動物)進化而來,對於這一點目前已不存在多少爭議。由此,人性與動物性便屬於天然的對立統一運動關係,人屬於人性與動物性的對立統一體。

人類進化的動因為勞動,所以,勞動性與寄生性也屬於天然的對立統一運動關係,人也就自然屬於勞動性與寄生性的對立統一體。

所以,人性與動物性和勞動性與寄生性的對立統一運動便屬於人類進化的基本線索,也是「中哲進化論」的認識論和基本骨架。

2、圖表顯示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將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通過圖表顯示,會更加直觀。

(1)表格顯示:

(2)示意圖:

人類誕生與進化示意圖

從圖表可以看出,人類進化論問題就是如此簡單,其基本依據是:1)宇宙與人類社會的「0→歷史→現在」順序運動邏輯,2)中國哲學的「太極→陰陽→五行八卦」,3)馬哲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4)毛澤東的「兩點論」。由此,這一結果基本不應存在異議,中國的「陰陽」與馬哲的「對立統一規律」仍然屬於思維的基本原則。

(三)人類如何運動

在我國古代,宇宙的運動原因被歸根於「陰陽」互動,而在近現代,它則被說成是「矛盾(兩點論)」或「對立統一規律」。其實,人類社會的運動也應該存在著陰陽或矛盾運動,本文主要就是要根據馬哲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尋找這種矛盾運動。而這種矛盾運動,也就是人類社會的「第一推動力」。

1、生存需要(被迫與嚮往)。根據恩格斯的人類起源論,人與其它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在寄生於自然的基礎上,是否能夠勞動或改造自然。這就說明,不改造自然(勞動),人類就無法生存,改造自然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為了能夠生存,並嚮往更好的生存條件,能夠讓自然為自己服務,勞動或改造自然便成為了人類的一種本能,由此也就產生了人類在自然界勞動性與寄生性的對立統一運動,並由此產生了人類自身人性與動物性的對立統一運動。這種對立統一運動既是內在的,也是外在的,它們兩者是統一的。所以,便產生了人類社會的絕對運動。

2、生理需要(主動)。結合下面「有機界能量的運動方向」,人類在進化中大腦積累了很高的能量,它需要向外釋放,通過改造自然的方式釋放出來便成了勞動。我們有時會感到閑得難受,其實它就說明我們體內所積累的能量產生了向外釋放的勢能。

還有其它,比如有人說的「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這些需要也可以轉化為人類改造自然的絕對運動。

這也說明,勤勞勇敢屬於人性和勞動性強的一種體現,而懶惰怯懦則屬於人性和勞動性弱的一種體現。

(四)問題澄清

1、中國哲學與馬哲各自的不足。在這裡,我們不談中國哲學與馬哲的優長,而是專談它們的不足。但這樣談要得罪人了,並且要得罪許多許多人,包括一些專家學者。不過,先看看說的有沒有道理,然後再進行相互交流,或展開辯論。

對於中國哲學與馬哲,許多人都是一味地唱讚歌,並將其一些論述作為一種「宗教」教條來對待,很少有人敢於去指出其瑕疵和不足。但結果是,不但使這兩種優秀哲學的矛盾無法化解,還使它們相互之間產生了衝突,更使它們也與其它理論和學說存在著衝突。

根據「0→歷史→現在」的基本運動邏輯,我們就核查一下中國哲學與馬哲所存在的問題。

(1)中國哲學的不足。在此不加掩飾,不拖泥帶水,而是直來直去。

①哲學框架有欠明確。雖然我們曾強調中國哲學框架為「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但這是根據考察中所得出的「0→歷史→現在」基本運動邏輯,從中國古代哲學中截取出來的,其前面的「無極」或「混沌」被略去了。尤其是其「八卦」,後面還曾延伸出去很多玄學(如「八八六十四卦」),也都給略去了。

②時空和基礎理論等有欠明確。中國古代哲學明明自身存在著縱橫思維和歷史維(由此才構成了四維時空)、卻一直未能明確出來。由此,也就未能明確宇宙的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更沒能明確出其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區別,為後人的隨意猜想或玄學留出了模糊空間。

當然,這都是由於古代科技發展所限,但隨著近現代科學的發展,我們的一些研究者也沒能進一步研究事實,而是繼續在隨意猜想或玄學方面下工夫,不能使其現代化,並且還在其現代化過程中形成了一些雜音。

③社會科學既缺失哲學框架又缺失根基。雖然我國的儒學和佛學很發達,具有著很多優秀的思想,但始終沒有唯物論根基,這是鐵的事實,不容置辯。由於缺乏根基,理論脈絡或框架也不夠清晰,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得不夠明確,更別說理論層次區分了。這不是有意貶低我們的國學,事實就是事實,不容否認。

(2)馬哲的不足。同樣,在此也不加掩飾,不拖泥帶水,而是直來直去。

①我國理論界對馬哲理解並闡釋有誤。前文《運用中國理論來講中國故事 》一文,沒講其它,而是只講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問題,其本意就是運用事實,將我國理論界對其的誤讀特別突出出來,以便於對此問題取得共識。自己不知道馬克思主義理論原版是怎樣闡釋的,但我國理論界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的配角,卻是一個明顯的錯誤,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②辯證法屬於西方哲學思維。由於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配角,馬哲便屬於辯證法思維。而辯證法思維屬於三維時空,這是非常明確的。所以,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成了只記載或堆積歷史事件的流水賬,不成其為哲學了。

由此,也就缺失理論層次區分,比如缺失縱橫思維或四維思維時空,從而也就缺失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的區別,更缺失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之分。

③學界缺乏馬恩的深度。馬哲的思維雖然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但這也說明,馬恩看到了社會科學勞動觀的本質,比如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說明馬克思主義是以勞動作為立論基礎的。而我們一些學者,卻沒有這樣的理論和思維深度,頭腦中沒有勞動觀墊底,而是根據「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一表面的思維方式,隨意地生出各種各樣的「本質」。這就很容易將馬克思主義原理理解並闡釋得走板。

(3)「根據本質看現象」與「透過現象看本質」相互印證。個人認為,「根據本質看現象」與「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兩種思維方式對中西方哲學進行概括,較為準確地闡明了它們兩者的區別與聯繫。但根據事實通過進一步審理中西哲學和思維,最終結果與它們兩者大體相符,考察結果與其原理基本一致,並能矯正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原理在理解上的不足或偏差。比如勞動與資本的關係等,能夠根據陰陽或對立統一規律對其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並可以解釋我們改革開放後對這一矛盾的正確處理。

(4)我國目前的哲學教育普遍屬於西方思維。這一點非常明確,也不容置辯。

①我們的國學一直都沒能解讀出其應有的四維思維,或者其處於模糊狀態,由此才在中西方科學文化的交融中丟棄了中國特色,並在對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博弈中處於被動之中。

②我國普及西方教育已經多年,事實上也就等於普及西方的三維思維多年,使人們都在運用西方哲學思維進行思考,並亂象叢生。

由於這兩條原因,事實上我們將中國的傳統哲學思維全部給弄丟了,不管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全部如此。這已經成了科學文化發展的桎梏,為中華文化復興增加了難度。

2、有機界能量的運動方向。有機界能量的運動方向,這也是目前科學界無人問津的一個問題(人們都專註於物質運動)。而這一問題搞不清楚,不但搞不清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也搞不清物質與能量有機運動的關係,更搞不清人類社會的深層運動及其運動方向。

大家都知道,沒有運動便沒有世界,然而,沒有有機能量(即生物能)的運動,有機界也不會存在。由此也說明,有機界是靠有機能量所支撐並運動的,有機能量運動,才是其誕生、存在和運動的根本(化學與生物學也能反映出這一點)。

在前文中忘了將時空與物質運動的關係進一步說明一下了。根據考察,物質運動是受宇宙時空所操控的,比如隨著宇宙的膨脹和能量的擴散,時空在冷卻,迫使物質向外放能並相互間引力增強從而互相凝聚。太陽的衰變放能,也是由宇宙時空所決定的。但正是在太陽系這種運動中,我們的地球才接收並積累了更多的太陽能,從而促生了有機界的誕生並發展壯大,這也說明地球有機界能量是聚集上升的,我們的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聚集上升中誕生並不斷進化的。這也說明,我們地球人類的起源原來可以追蹤到太陽系的時空。

根據宇宙膨脹的事實,說明宇宙能量處於擴散中,而再看看整個地球有機界,其所獲得的幾乎全部能量,無不是太陽能轉化的結果(海底「黑煙囪」暫可忽略),而微生物→植物→動物這條能量傳遞線索,明確反映著有機界能量由低到高聚集上升的運動方向。而我們人類,就是在有機能量這種聚集上升的運動中而順勢誕生而運動的。

隨著有機能量的聚集上升,它產生了一種高級的運動形式 - 勞動能量,而這種能量不但催生了人性和人類,並且也推動著人類不斷進化。

三、應用理論(基本矛盾基礎上的特殊矛盾)

前面說過,自己主要是從哲學方面探討問題,談應用理論時它會與一些具體概念相對應。而由於哲學屬於物質運動背後的能量運動,注重基礎理論或思想性(如意識形態),屬於與具體的社會行為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一個層次,與現代社會科學不屬於一種套路。再加上根據「根據本質看現象」的思維順序對馬哲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進行了調整,大家一時難於習慣應該是必然的。

但通過與「0→歷史→現在」的基本運動邏輯相對照,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去在對中國哲學與馬哲的研究中的確存在著問題,對理解與闡釋中的有些偏差不得不予以糾正。同時也不得不承認,由於自己不屬於科班出身,所談問題只能屬於拋磚引玉,更多專業性問題留待專業人士補充完善。

(一)社會科學的時空觀

社會科學的時空觀,這也屬於目前科學界無人問津的一個問題。對於其重要性,我們現在的科學界一直都不予重視。但如果不先搞清楚社會的時空,就無法走出混亂的泥潭。

1、中國的「宇宙」強調的是現代的「時空」。我們古人講,「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將其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時空」。

以前,自己對社會時空的問題探討不足,在表達上也總不得法。但通過《試談自然科學大統一理論》中的「三種時空關係簡表」可以看出,自然科學的問題需要先探討時空,然後,現代科學的種種疑團就可迎刃而解了。而自然科學三種時空的劃分,其所表述的邏輯正是我們的古老思維。

變化隨時隨地,宇宙和人類社會一直都處於絕對運動中,但萬變不離其宗,這正是中國《易學》的基本原理。

2、社會科學基礎理論和文化屬於社會時空。通過自然科學的宇宙時空,便聯想到社會科學的基本時空。

如同自然界一樣,人類社會的運動也是絕對的。比如中華文明屬於世界幾大文明體系中唯一倖存至今的文明,這說明其古代文明能夠闡釋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絕對運動,一直都沒有過時。再比如社會科學中一些傳統優秀文化流傳至今,仍為人們所讚頌,這說明其處於絕對運動時空中,具有著不可磨滅的絕對運動價值。

如果單純以「利益」區分人群,尤其是用以區分人的思想,也似乎有些太過表面化和形式化,也就是太過「社會化」了,還是以思想之「性」來區分較為全面和切合實際,因為人的社會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

據考察,在自然科學界,目前人們的關注點多集中於物質運動,但最重要的運動是時空的絕對運動,它決定著物質的形成和運動。既然時空對自然科學如此重要,那麼,它對社會科學同樣應該具有重要的意義。

3、人類社會的四維時空與三維時空。如同自然科學一樣,其「綱」在時空中。同樣,社會科學之「綱」也在時空中,其「歷史維」就是其時空。根據「綱與目」的關係,如果挖掘不出社會科學的四維時空,也就抓不住社會科學之「綱」,所抓的就基本都應該屬於「目」。

很明顯,現代的社會科學只注重於社會行為,其關注點都局限於「現在」的三維時空中,並不包括其背後發揮關鍵作用的歷史維,事實上也就抹殺了馬哲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作用。

根據「0→歷史→現在」的順序運動邏輯,在「現在」的三維時空中,無論物質社會如何運動,最終都要按照歷史維的走向而運動,絕無例外。在哲學探索中,如果缺失歷史維,不但無法區分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更無法區分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從而將它們混在一起,導致「綱與目」的混亂。而這正是目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混亂而走不出泥潭的重要原因。

在我國的古代哲學或理論中,其實始終存在著事物的縱橫運動,比如「道德」、「經緯」、中醫的「經絡」等,都屬於縱橫運動思維的運用。而這種縱橫運動,事實上也就是在述說著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或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也就是社會科學的「綱與目」。

(二)嘗試社會三種時空劃分

社會時空是唯物的,它並不空洞。文化自然應該屬於社會時空範疇,它包括整個社會,也瀰漫於每一個社會空間。在這種時空中,加強人性和勞動性濃度,而稀釋動物性和寄生性濃度,是社會精神文明的根本內容。

從民間的反應和我們領導人的講話中都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社會時空需要升溫,需要加強文化建設。現將自然科學三種時空借鑒過來,感覺還比較真切,先這樣劃分一下供大家參考吧。

由於前面已對社會基本矛盾進行過較深入的分析,在應用理論方面也大體談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就通過表格的形式將其反映如下:

根據此表解釋我黨歷史,其理論指導無疑是正確的,既繼承了中華文化,又為其補充了馬克思主義新的內容,由此而推動了社會制度文明,應該說是非常合理和科學的。

通過這個表格,就可以梳理一下我們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了。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被調整到基礎理論中,而「社會行為」中的「商品流通」或價格,則屬於社會時空中的應用理論,從而對《資本論》產生了中國式解讀(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事實上也屬於對其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解讀(與中國文化融合在了一起)。由此,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事實上既符合傳統文化,又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更符合現代社會。

四、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關係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在上面介紹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時都談出來了,上面的示意圖和表2都顯示得較為清楚,但為了使其進一步明確,還是應該將其拿出來專門談一談,以免引起誤會。

基礎理論是由應用理論組成的,各個歷史階段的應用理論屬於基礎理論的一個個組成部分,它們兩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事實上,它說明的也就是歷史的縱、橫運動或絕對運動與相對運動的關係。

通過示意圖可以看出,顯然歷史的縱向運動是由一圈一圈橫向運動(如斷代史)所組成的,它構成了或記載著人類運動的歷史(相當於樹木莖幹的年輪),後續的運動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由此,除非斷代史,歷史的縱向運動只分前後,並且一直向前運動。這種運動是絕對的,我們將其稱為歷史縱向的絕對運動。而橫向運動則存在著前後左右,由此,各個歷史階段具體事物相互間的運動,我們將其稱為歷史橫向的相對運動。所以,後來人類社會所產生的一切事物,也都以歷史的縱向運動為基礎。

現在的社會科學,雖然存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斷代史,也講出了他們相互之間的一些聯繫,但缺乏更系統的綜合,沒有形成像古代哲學中陰陽那樣的主線,也沒有馬哲的對立統一運動貫穿始終(只講「階級」是不夠的)。所以,整個現代西方科學體系所闡釋的運動,基本都屬於相對運動,現代的社會科學同樣也不例外,也缺失能夠貫通古今的絕對運動那條主線。這就是本文強調基礎理論和絕對運動的原因。

至於社會科學應用理論中一些細節問題,由於自己才疏學淺,就不去過多介入了,相信一些專業人士會順著這一思路,將基礎理論或三種時空與現代理論結合起來,並將其進一步完善。

通過時空和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劃分,也就基本理清了社會科學的基本脈絡。不過,有幾個平時所碰到的具體問題,自己還是想談談看法供大家參考。但由於本文已經夠長,故仍需要另行撰文予以表述。


推薦閱讀:

辨別中藥材藥性的大統一理論, 就是陰陽五行數理模型

TAG:社會 | 科學 | 社會科學 | 理論 | 大統一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