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兒教育見聞

德國幼兒教育見聞

作者:賀瓊  2001年11月,我有幸參加了赴德幼教高級管理人員培訓班,參觀了德國部分幼兒園、小學和幼師,與柏林市、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官員座談。這些見聞使我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發展狀況所造成的東西方幼兒教育之間的差異,它們也許能給中國幼教工作者帶來一些啟發。  一、政府對幼兒教育的高投入  在德國,幼兒教育機構可以分為州立、私人或教會舉辦等幾種類型。所有幼教機構的運作經費絕大部分由國家提供。德國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員與我們座談時指出,儘管柏林財政困難,但政府在制定教育收費時,仍考慮到了不同家庭的收入以及各家庭的幼兒人數情況。家長將個人收入的3%交給區教育行政部門,就可以送孩子入園。  德國法律規定必須給3~6歲的兒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德國3~6歲的幼兒入園率能夠達到90%。德國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制定有關幼教的行政法規,對幼兒園的設置予以規劃、調控,對幼兒園的規模、招生數及工作人員的數量予以監管。另外,他們還要提供幼兒園的經費預算上交議會,為議會下撥經費時提供依據。  二、自然和諧、生活化的幼兒教育  1.幼兒園的環境  走進德國的幼兒園,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到了一個有一大群孩子的家庭里,安全衛生、舒適溫馨而豐富多彩。幼兒在這裡,干著自己喜歡乾的事情,顯得很愉快。德國幼兒園的門面一般都很小,從外看很難發現這是一所幼兒園,但推門進去,你會覺得豁然開朗,一個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呈現在你面前。  幼兒園一般都是兩層樓的建築,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有草地、沙地、石頭地,但在中國常見的塑膠地我們卻未見到。幼兒在戶外活動的時候,活動量都很大,膽子也很大,爬高上梯,一點也不含糊。老師只是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活動室內牆上貼的、掛的都是幼兒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有些零亂,但對幼兒來講很親切。大盆大盆的綠色植物隨意放在櫥柜上。桌子上,給活動室帶來不少綠意和生機。  活動室內遊戲器材、活動材料一般都是定做的,比如娃娃家,玩具、櫥櫃都是木質結構,用清水漆漆成,很結實。在環境布置中,德國幼兒園的老師也考慮了不同年齡層次幼兒的需要。比如,他們將嬰兒活動室內的日光燈管蒙上各種顏色的皺紙,燈光顯得很柔和,這樣就不會有過強的光線刺激嬰兒。  2.幼兒園內的混齡編班  在德國,「幼兒園」這個概念與我們的有所不同。德國幼兒園招收0~10歲的兒童,包括0~3歲的嬰幼兒。3~6歲的幼兒和6~10歲的小學生。一個班內,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他們一般將年齡不同的孩子分成不同的組,每組有不同的老師負責。比如我們去的桃園幼兒園,招收6個月到10歲的幼兒,全園358名幼兒被分成8個班,每班都有互5名學前班年齡段(5~6歲)的幼兒,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學前班教師來負責。這些老師要定期碰頭,研究上階段的問題,並制定相應的對策。幼兒園裡也招收上了小學的兒童,就像中國的「小飯桌」一樣。中午小學生放學後,到幼兒園來用餐,下午放學後,到幼兒園來做作業,做完作業可以在幼兒園玩足球等遊戲。桃園幼兒園每個班牆上都有一張表格,記錄著每位小學生放學時間、所在學校、聯繫電話等,便於班上老師對他們進行管理。  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混齡編班有利於幼兒之間的互相學習以及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他們認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會感到很驕傲,同時知道要去愛護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學到很多東西。  3.教育活動的組織  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孩子們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天性。這一點在德國幼兒園的實踐中表現得尤為徹底。德國幼兒園是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的,至於進行什麼活動,幼兒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可以去娃娃家、可以到戶外玩,只要是幼兒園裡能進行的活動,幹什麼都可以。對於午餐和午睡,老師也很尊重幼兒的意願。比如,桃園幼兒園提供三個午餐時間——中午12:00.下午1:00、下午2:00,由幼兒自己決定何時用餐。另外,幼兒園提供專門的地方供幼兒睡覺,每人一塊海綿睡墊,老幼兒躺下去20~30分鐘仍未睡著,他就可以起來出去玩。  難道德國幼兒園老師就是天天帶幼兒玩?他們有沒有教育目標呢?我們請教了桃園幼兒園的園長。園長遞給我們一份教育行政部門有關學前班幼兒教育規定的資料。其中重要內容有:  (l)要培養幼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有主見,不是老師怎麼說,別的幼兒怎麼說,自己就怎麼說。  (2)要培養幼兒敢於說,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克服個別幼兒的害怕心理。  (3)要幫助幼兒認識周圍的環境,如認識信箱,他可以把要寄的信放進去;認識電話亭,可以用來打電話。  (4)培養幼兒手工勞動的能力,如寫字、拿針等,可以鍛煉幼兒的手,訓練幼兒四肢的技能。  (5)教幼兒認識厚薄,認識顏色,學認l~10的數字,認識具體的國家,認識不同材料製品。  (6)對幼兒進行音樂方面的訓練,學唱歌、跳舞、培養節奏感。  (7)培養幼兒熟悉馬路上的交通規則,知道如何過馬路、看紅綠燈。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德國幼教界很重視幼兒獨立性似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只不過他們的培養方式是玩,通過玩來教會孩子。  4.家長工作  在基塔幼兒園參觀時,園長特意約請了一位中國媽媽與我們座談,使我們更加了解了德國幼兒教育以及他們的家長工作。從我們參觀的幾所幼兒園來看,他們都非常重視家長工作。桃園幼兒園園長告訴我們:他們每年得到政府撥款後,這些錢如何用,園長要與園內工作人員和家長共同討論。園內的重大舉措都要讓家長知道。全園每個年齡段都要選一個家長代表,定期與園長對話,園長根據家長的建議和需要調整對幼兒園的管理。為了密切家園聯繫,他們在節日期間,也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家園同樂。另外還有園方請家長喝咖啡的活動,以加強家園間的情感交流。  我們與德國幼教工作者座談時,他們曾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幼兒到幼兒園裡不是來接受教育的,而是來獲取教育的。」我想這句話是對德國幼兒教育最好的詮釋,也值得我們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去細細回味


推薦閱讀:

2017年幼兒園冬至活動方案四則
女童被幼兒園園長遺忘車內9小時死亡
家園共育 | 開學季,讓寶寶更好適應幼兒園生活
培養幼兒做家務全方案
兩三歲的孩子愛打人?——如何解讀幼兒的「暴力傾向」?

TAG:教育 | 幼兒教育 | 德國 | 幼兒 | 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