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宗教對文化藝術的影響及原因

淺議宗教對文化藝術的影響及原因

[來源:佛緣資訊|發布日期:2015-04-03]

劉衛平

  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意識形態,存在於不同的社會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我國有幾千萬各族勞動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對我國社會的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認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對文化藝術、審美的影響,宗教與文化藝術、審美的共同點、交融點,研究宗教對我國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社會作用,對於我們正確貫徹新時期新形勢下黨的宗教政策,充分調動廣大信教群眾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積極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一、宗教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古代社會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道教。隨著社會對外交往的增多,基督教也在唐太宗貞觀 9年傳人我國,並在鴉片戰爭以後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我國的歷史來看,到了漢代,儒家思想就佔優勢。到了南北朝時,佛教興起了。佛教傳入我國大約是在西漢末年,勢力興盛則是在東晉之初,到了隋唐時期則為鼎盛時期,在那一段歷史時期里,大量的佛教經典被翻譯過來。傳說在唐朝貞觀9年時,唐玄奘就有傳門譯徒3000餘人,可見譯傳規模之大。僅玄奘從西域帶回的經論就多達657部。而早在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年,就下詔翻譯經文,廣設譯館,立翻譯學土,並廣求中外著名僧人對東晉時代南北兩地的佛典譯著,作出了許多超越前代的業績。如《河含》、《河毗縣》的譯創,以及大乘重要經論的譯出和一些密教經典的譯出,便是如此。因此大量翻譯佛經,便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在這種佛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就構成了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的中心。佛教的經論講習,也是在最為鼎盛時期。如歲時節日在寺院舉行的俗佛,用通俗的語言或結合著故事等作宣傳,俗講法師遊走村落,向民眾說教。這些都說明了佛教文化在社會中的巨大影響。此種影響,在文學藝術中影響尤甚。如東晉時期的佛教文學,經歷代偉人的努力,創造了一種融洽華梵的新體裁,形成一種新的翻譯文學。如《金剛》、《維摩》等經,文筆的空靈,辭藻的優美,如我國文苑中盛開的一朵奇葩。除此之外,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了無數的廟宇殿堂,以及北朝時期的雲崗、龍門石窟、敦煌等各種佛教遺址。我國古代建築得最多最著名的也要數佛教寺塔,如現在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山西五台山南禪寺等。還有東晉道安在襄陽擅溪寺鑄造的太六釋迦金像,產生了顧愷之、吳不興、晉衛協等著名的佛畫家等等。而道教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建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就勿需多言了。總之,中國這些宗教文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哲學、歷史、文化、繪畫、雕塑、建築、醫學、武術等諸方面都可以看到其緊密聯繫的。

  二、宗教文化對我國古代藝術的深刻影響

  在人類歷史上,巫術的出現比原始宗教要早得多。早期的巫術就是包含了原始藝術、原始科學在內的一種准宗教現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發之前,全氏族和狩獵隊伍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集體跳著模仿動物的舞蹈,模仿動物的叫聲,用這種形式來祈祭豐收,就是舞蹈和歌曲的起源。戲劇在我國起源於儺,這是一種驅神趕鬼消災祈福的祭祀,人們戴上木儺的面具,手揀各種器械,念起表達意念的咒語,伴以歌舞。之後,身心就得到滿足、愉悅和解脫,這就是戲劇的起源。在戰國時代,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組祭神時演唱的歌。而近代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阿炳早年就是一個小道土,他在師傅的指導下,學會了演奏各種民間器樂的技能,為我們留下了《二泉映月》這樣美好的樂曲。在隋朝,充分利用佛典的理趣、風格而寫作詩歌的就有隋文帝、隋煬帝。唐朝,俗講流行,創造了多種多樣的經變圖畫,在圖畫中綜合地表現了經文的內容。宋代,禪宗盛行,各家語錄接近口語,影響了一代文學;俗講變文一直流行,並逐漸演變為唱曲。到了明代,宗教意識反映在文學藝術上的東西就不勝枚舉了。如《西遊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紅樓夢》等一大批文學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宗教內容。

  三、宗教對我國文化藝術積極影響的原因

  概而言之,宗教和藝術審美之間具有一定的共同點、交叉點,主要體現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滿足等方面。

  宗教和藝術審美一般都具有十分強烈的情感性。也就是說,情感既是宗教生成發展的巨大內驅力,內在動力,也是藝術審美的巨大的內驅力、內在動力;情感滲透貫穿於宗教觀念、宗教形象、宗教信仰等各要素和宗教活動的全過程,同樣也滲透於藝術、審美的各要素和全過程;情惑既在宗教活動中,也在藝術、審美活動中尋求表現並且待以化解;宗教活動自身和藝術、審美活動自身都具有激發情感的作用。如虔誠的宗教徒的感情是狂熱的、熾烈的、如癲如狂、如醉如痴的。藝術、審美活動也常常出現那種狂熱的、熾烈的、如癲如狂、如醉如痴的情感狀態,當宗教情感達到高峰體驗時,自我與對象、主體與客體、個性與神性交相融溶,無己無我,就很接近於藝術、審美的情感體驗了。

  形象性是宗教和藝術、審美的又一交叉點和共通點。宗教中有大量的形象,包括至上神形象、眾神形象、妖魔鬼怪形象、彼岸世界形象等等。文學藝術要有形象,以形象感染人,這是文學藝術的最根本的特點,而宗教觀念、宗教情感、宗教信仰、宗教儀式等等,往往也離不開形象。宗教常借形象宣傳教義,激發情感,鞏固信仰,擴展影響,從而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宗教藝術」,不可否認也有一般的、層次較低的、為數不少的宗教藝術中的形象是類型化的,個性特徵並不突出,而那些比較精美、層次比較高的宗教塑像,無不塑造得各具情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姿態萬千、形象感人了。如羅漢、羅剎等實際上已轉化為「藝術形象」了。

  宗教和藝術、審美都追求幻象中的滿足。藝術所創造的「藝術真實」是一個虛幻世界、幻象世界,與客觀的現實世界相比,是一個帶有虛擬性、幻象性的主觀世界、想像世界。藝術品雖然是物質形態的,即不同於物質世界的客體存在,不同於它所賴以構成的物質媒介材料,只能對其作精神性的欣賞,而不能作物質性的享用消耗,如飲食男女等;藝術中的時空不是客觀存在的物理時空,不是時鐘標示的時間如三維存在的空間,而是一種心理時間、心理空間,人們就在這種幻象世界中體驗生活、陶冶情感,尋求對現實缺憾的補償,求得心靈的平衡和滿足。宗教同樣創造的也是幻象世界;宗教徒經由宗教的幻象世界以祈福、求助或者避邪、免災也能得到慰安、得到解脫和滿足,當然也只能是幻想中的虛假的慰安、解脫與滿足了。在這種狀態之下,人的精神實質上是「開化」了的。相比之下當然是轉化和升華到藝術的幻象世界的創造和幻象世界中的滿足才能真正給人帶來心靈的解脫和精神的自由。再說,藝術、審美活動具有其強大的滲透性、廣袤的瀰漫性與闊大的涵攝性。其滲透於人類的一切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之中;瀰漫於社會生活、浩渺自然和廣袤亘遠的時空之中;其可以將芸芸眾生、萬事萬物、芥豆之微、宇宙之宏統統涵攝於自身之內。宗教中的一些積極的正面的價值當然不例外。這也就是中國宗教能夠流傳至今被廣大教徒崇拜的原因之一,也是能夠「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語)的內在原因之一。至於某些宗教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被用來作為號召起義反對專制的工具是眾人熟知的了。而對宗教意識、經文內容中那些消極的負麵價值無疑是應修批判拋棄的。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化雜說:宗教文化卷.關立勛.北京燕山出版社.

  [2]中國現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結.劉勇.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4.

  作者簡介:劉衛平(1955—),男,遼寧遼陽人,黑龍江省雞西市委黨校基礎教研室中文副教授,從事漢語言文學和中國文化研究。

  2009年29期

推薦閱讀:

專題:《學衡》摘選(一)
為什麼莫言在獲得諾獎後新作難產?
每日小情書,春風再美, 不如你的笑
中國傳統文化網站的首頁

TAG:藝術 | 文化 | 原因 | 宗教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