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敘事與影視劇本改編的關係
來源:《視聽》雜誌 黃寧/文
在敘事性文學藝術中,小說敘事和影像敘事是屬於兩種採用不同方式、不同語言及不同中介進行的敘事藝術。小說敘事的文學作品與影像敘事的影視作品,雖屬兩種不同的媒質,然而兩者之間的可轉換性足以說明它們內在的諸多聯繫,例如敘事內容、敘事結構、敘事目的等。從受眾(讀者與觀眾)接受的意義上來說,中國小說的敘事傳統與影像敘事多有相似。傳統小說故事本來就是通俗性的,「其民間性、可聽性、大眾性尤其故事性是其得以延存的重要條件,而傳統戲曲和雜劇對敘事的追求更是自不待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學形成了豐富的敘事傳統,而這種敘事傳統對電影的敘事追求有著根源性的影響」。
傳統小說創作模式都是從全知視角出發進行故事敘述,但這種視角過於呆板、沒有懸疑性、讀者處於很被動的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內視角往往受到現代小說家的青睞,敘述主體一般為主人公或者是見證人,作品中的人物即為敘述者,這樣便於使讀者時時刻刻跟著人物的視角來閱讀作品,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因此,小說敘事與影視劇本改編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小說創作在敘事視角與描寫方式上改變傳統的寫作技法,慢慢地向劇本靠攏。
一、小說敘事提供劇本改編的內容基礎
敘事是一種時間的、線性的表述和運動。小說敘事,是用小說語言去虛構社會生活事件的行為;影像敘事,則是通過直觀動作還原現場場景,再現事件發生過程。小說敘事與影視劇本改編之間形成了一種積極且互相影響的關係,一方面小說敘事為劇本改編提供了影像敘事必備的文字語言,以供影視拍攝使用;另一方面,影視作品又進一步深化、提升了小說敘事的影像表現,加深了觀眾群體對小說作品的理解。可以說,小說敘事為影視劇本改編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如前文所述,中國小說的敘事傳統與影像敘事多有相似,小說故事本身具有通俗性,小說敘事為影視劇本改編提供了內容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小說敘事與影視劇本改編之間的聯繫更為密切。這主要體現在,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文學呈現出供人休閑、娛樂、放鬆的特徵,那些通俗易懂的小說作品更加容易受到歡迎,而作家也更加註意思考如何迎合讀者的心理。所以,小說敘事與影視劇本改編的關係進一步加強,小說產生「劇本化」傾向,即文學與劇本相結合,在敘事視角與描寫方式上改變傳統的寫作技法,慢慢地向劇本靠攏。特別是近年來,網路小說掀起了影視改編熱潮,網路小說改編的電影《山楂樹之戀》《失戀 33天》《搜索》《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致青春》等作品廣受歡迎,根據網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蝸居》《裸婚時代》《步步驚心》等作品也有較好的收視表現。
在網路小說與影視劇本改編之間,小說敘事提供了更為充實的內容基礎。首先,網路題材契合大眾心理。網路小說有很多受歡迎的題材,如愛情青春類、婚姻家庭類等,愛情恰好契合了大眾的接受心理,同時也是大部分人無法迴避的話題,這就為網路小說以後的影視改編奠定了內容基礎。其次,小說敘事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是吸引讀者的法寶。網路小說如果要有吸引力,與傳統小說、嚴肅文學小說相比,那就必然在小說敘事上更加註意小說故事情節的安排。生動的故事情節往往使讀者對網路小說產生濃厚興趣,而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恰好也是影視劇本改編的重要原因。
二、小說敘事視角影響劇本改編
一般而言,小說敘事注重時間性的敘述語言,這與其強調小說的情節性的模式相適應。傳統小說敘事在展現視覺形式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往往充滿主觀視角,比較缺乏客觀意味。傳統小說敘事與影像敘事結合,主要方式就在於將傳統表現手法、傳統敘事視角的小說改編成劇本,再進行演出。但這種改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由於傳統小說敘事的視角局限性,劇本改編時需要更加註意提升客觀視角,盡量消除原著作者的主觀判斷和情感內涵。
隨著影像敘事、視覺藝術的發展,當代小說敘事視角對劇本改編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在小說中,敘事視角主要是通過敘述者展開的,主要是觀察者觀察到的東西,也就是「誰在看」。而當小說敘事加強了影像敘事的視角,則其對影視劇本的改編影響也就隨之加強了。在這種情況下,小說敘述者「看」的視角,則演變為一種「位置」的呈現,將定格的畫面表述出來,不加入過多主觀評判。有些小說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就有意識地進行劇本化書寫,將白描手法的技巧變為情境化的描寫,將大量心理活動變為動作活動的描寫,文本影像化,讓讀者讀起來更加直觀,好似看見了現場景象。
塞米利安說過:「技巧成熟的作家,總是力求在作品中創造出行動正在持續進行中的客觀印象,有如銀幕上的情景。」如其所言,小說敘事中的視角如果站在客觀敘述的角度,那就能夠充分體現文本所反映的場景,可以如影像敘事的表現一樣,給予讀者強烈的視覺體會。不少作家在進行小說敘事時,往往會有意識地加強小說的畫面感。作家馮驥才在他的《創作的體驗》一文中就曾提及,他的小說,「往往至關重要的是一個獨特又具體的畫面」,「習慣於把想像出來的變成可視的,並且儘力用文字把它們描寫出來,使人想到這畫面。」
三、小說敘事結構為劇本改編提供借鑒
小說作品不僅為影視劇的拍攝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題材,同時它所蘊含的敘事手段、結構等又為影視劇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小說敘事結構在影視劇本改編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直接運用和嫁接運用。
1.直接運用
傳統小說歷來為影視劇創作者提供了靈感的源泉。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東南亞的廈語片為例,其古裝片約有 100餘部,其中許多是直接將文學作品進行運用,將其改編後搬上大銀幕。原來文學作品當中的人物、故事、敘事結構等都未做改變。這類電影在敘事結構上多採用單線性敘事,與小說經典單線性敘事結構手法幾乎一致。單線式結構應該是小說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結構,即小說有一條明顯可辨的線索,貫穿始終,小說情節隨著這條線索的發展而展開,故事隨著這條線索的方向曲折前進,直到故事結束。
2.嫁接運用
除了單線性經典小說敘事結構外,隨著小說創作的不斷深入及探尋,小說敘事結構也呈現出了多樣性、豐富性的特點。如小說敘事複線式結構,即以兩條線索交插表現形成的結構。根據線索的作用不同,又可分為平行複線、主次複線、明暗複線等情況。此外,還產生了敘事線型的變化結構。線型的變化也可以叫做變異,它有時是人為的,有時是自然形成的,例如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的意識流敘事變異結構。在這類小說敘事結構的影響下,影視劇本的敘事結構也呈現出多變性的特點,使敘事結構更為豐富。
以電影《周漁的火車》為例,該電影改編自北村中篇小說《周漁的叫喊》。在小說里,由三個主角各自敘述周漁趕火車時的複雜心態,介紹在這過程中發生的故事。他們各自都講述了一個完整故事的不同部分。在這樣的小說敘事結構里,一改經典的單線性敘事結構,而由三條平行的、變異的線性敘事方式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敘事架構。電影在講述故事,無疑也是借鑒了原著小說敘事結構的特點。電影還借鑒了新小說敘事結構的技巧,由劇中的周漁、張強、陳清等三人各自敘述故事。這些敘事碎片,最終構成了電影的完整影像敘事結構。
四、小說敘事與劇本改編的差異
雖然小說與影視劇本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繫,小說敘事對影視劇本改編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兩者之間畢竟屬於不同的文本載體,在敘事目的與情感表現手法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1.敘事目的的差異。
敘事在小說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如果說詩歌的創作動機是一種抒發動機,小說的創作動機則是一種敘事動機。小說敘事目的,是通過作者敘述人物的故事,從而反映一定的生活實際,並展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觀情感。而影視劇本敘事中必須要有一個動因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推動故事一直向前發展,它在一開始就被提出,並以直線方向的運動展開直至結尾。劇本敘事從一開始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無論中間的敘事過程有多複雜,都是指向一個目的。而小說敘事中,作者留下的空白點相對較多,讀者參與到小說敘事中的想像、解讀,相對於影視劇本敘事而言,要來得更廣、更有深度。
2.敘事情感的差異
由於敘事目的的差異,小說敘事與影像劇本敘事在情感表達上也存在差異。小說創作是作者原創作品,帶有較強烈的作者風格,在文字上體現了作者的愛恨情感,主觀情緒較為濃烈。但影視劇本改編則是在原創小說基礎上的二次加工,劇本同時摻雜了編劇的某些個人主觀看法。而當劇本被拍攝成影視作品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導演、演員等其他與影視作品有關的人員的情感訴求。小說敘事與影視劇本改編敘事的情感差異性,本質上是由各自獨立的文本屬性決定的,這種差異性對應不同的藝術作品屬性,符合各自的創作規律,充分表達了各自的創作訴求,是客觀存在,能夠滿足不同受眾(讀者與觀眾)的需要。
版權信息
推薦閱讀:
※婆媳關係中老公的位置究竟有多重要?
※生什麼是五行?五行與生肖的關係?
※職場人際關係技巧
※定了!網約車合法,開世界先河,跟你關係大了!
※《黑處有什麼》童年和父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