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療法:切斷營養餓死腫瘤
核心提示: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徐瑞華教授介紹,抗腫瘤血管生成是一種全新的癌症治療理念,叫做「飢餓療法」。
結直腸癌(又稱大腸癌)生來沉默,約六成患者在確診時即為中晚期。對於手術不可切除的晚期結直腸癌,臨床亟待有更多有效藥物的出現。日前由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CSCO)主辦的結直腸癌專家論壇於日前舉行。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一種全新的癌症治療理念,叫做「飢餓療法」。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於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易被察覺,再加上普通人群缺乏結直腸癌、特別是早期結直腸癌的相關知識,致使在確診時,約60%患者為Ⅱ期和Ⅲ期,也就是說約六成患者確診時即為中晚期。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主任潘志忠教授表示,早期腸癌,即Ⅰ期腸癌,其根治手術以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遺憾的是,病人往往被診斷出來時已經是中晚期,手術很難根治。
世界權威的歐洲臨床腫瘤學年會(ESMO)指南推薦,對於手術不可切除的晚期結直腸癌,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儘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因此,臨床亟待有更多有效藥物的出現,以延長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命。
專家強調,要改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一是要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做到早診早治;二是要加強臨床研究,完善治療方案。長期以來,傳統手術以及化療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手段。通常情況下,轉移性癌症患者在經過術後化療治療即一線治療後,大多數情況下,疾病最終還是會惡化,需要新一輪治療,即二線治療。因此,患者需要真正有效、耐受的長期控制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方法。隨著分子靶向治療的出現,結直腸癌的治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徐瑞華教授介紹,抗腫瘤血管生成是一種全新的癌症治療理念,叫做「飢餓療法」。與傳統的抗腫瘤細胞增殖的化療藥物不同,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如貝伐珠單抗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生物活性,切斷腫瘤生長的營養供給,破壞了腫瘤生長和轉移的微環境,從而達到「餓死腫瘤」的目的。目前「抗腫瘤血管生成+抗腫瘤細胞增殖」的「A+治療方案」已在全國各個城市的醫院普及。
推薦閱讀:
※長期不吃粗糧性無能學營養師這樣吃粗糧
※營養品補充原則
※哪種雞蛋最營養?這份選蛋攻略請收好
※營養液,讓身體duang起來 | 一頁手冊·協和八
※孩子挑食不長個?試試這些搭配菜譜,下飯又營養,還促進骨骼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