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與校本課程結合模式的研究
研究性學習與校本課程結合模式的研究
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年度新的課程計劃,在高一年級開設綜合實踐課程,每周開設3課時。本校在課程開設前,首先,成立了「研究性學習與校本課程結合模式的研究」課題組,對課程的宗旨、目標、內容安排等等相關內容進行了為廣泛的研究,並完成了相
應的課題研究計劃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教學計劃」。現在,兩學年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教學工作基本結束,我們將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與思考總結出來。
一、課程設置的總目標與設置原則
依據教育部開設該課程的宗旨:增強學生地對國家與民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性、研究性與自主性的學習能力。同時,我們參考當代學習心理學的最新理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學會學習》等文獻資料,確定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主線的綜合研究性課程的教學目標,簡單地說,就是「以人為本,綜合創新」,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研究學習的態度目標: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些類似於科學家從事科研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和產生積極情感,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產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且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甚至有所創造的積極慾望。
第二,研究學習的能力目標: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展開,經過學生直接參与研究,並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會激活自己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
存,採取多種方法廣泛收集研究信息,並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性活動,提高綜合應用與創新能力。
第三,研究學習的人際目標: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與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在以往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缺少充分的機會與條件,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有利於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學生得以在這個過程中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並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學會欣賞別人。
第四,研究學習的價值目標:增強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的責任感。 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會逐漸養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確態度、不滿足於現狀的進取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等。同時也懂得了科學知識對於自然、社會與人的意義和價值,學會關心國家、社會和他人,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我國傳統的課程設置,特別是理科課程設置幾乎是世界上最難的,我們的中學生幾乎每年都在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獲得金牌,但賽後安排的參賽選手與諾貝爾獎獲得者研討會上,卻明顯暴露出我國選手創新意識與科學素養的不足。著名美籍華人楊振寧在南大的一次報告中曾講到中國青年有良好的理論基礎,但需要加強創新意識。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無疑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盎然生機。
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項全新的教學工作,我們在選擇與確定課程內容前,事先制定了以下原則:
第一,開放性。即教學內容不象分科課程那樣比較確定,具有完整的學科體系。強調學習要與學生的生活與社會的發展相聯繫,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課程實施過程要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則;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評價標準的多樣性與差異性,評價過程的參與性。開放性原則是為培養創新精神服務的,明確了這一點,就應當將這一原則落到實處。
第二,綜合性。按照現代社會與科學的發展,重視課程的綜合化,強調課程的整體性,而不是僅僅將分科課程加以「拼湊」。提倡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一。在課程編製和教學中,既注重一般科學原理的認識和掌握,又注重態度、方法、精神的綜合培養。
第三,實踐性。綜合研究性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強調學生自主選擇、探索各類綜合問題。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注重安排實踐性或者指導實踐的教學內容,一般情況下,理論與背景知識的闡述不得超過總課時的三分之一;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實踐的時間基本保證在整個課程時間的三分之二,特殊情況不得少於二分之一。
第四,可行性。首先,可行性是指綜合課程要依據學生年齡與心理發展特點,注意由易而難,由近及遠的策略;其次,綜合課程是新開設的課程,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如師資與教學資源等),在近一兩年內要注意依據本校情況,考慮開放的程度與實踐的可行性。
二、教學目標與內容的選擇與確定
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包括:1. 宏觀上的科學與社會研究方法。2. 微觀研究性學習方法,如:從人數上分有個人研究方法、小組研究方法;從研究資料信息的收集方式分,有觀察、問卷、實驗、文獻、訪談等等。
第二,綜合性知識。這主要是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包括:1. 與自然—技術—社會(STS)有關的綜合知識;2. 與本地區或者社會熱點中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道德相關的背景知識或理論知識;3. 兩門學科之間的綜合性知識,如:物理與化學、化學與生物、地理與生物、歷史與地理、歷史與政治等等。4. 三門學科以上的綜合知識,如感受時間、航天·宇宙、水·森林·可持續發展。
第三,綜合性的觀念。1. 個性品質。如;創新的品質、實踐的精神、客觀的態度、合作的態度、自信進取的性格等等。2. 社會責任感。如:對民族、國家的責任感、自豪感,對人類前途的責任心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部分內容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這三部分之間的關係是:
1. 綜合性知識作為現實問題(也是研究性問題)提出的理論背景,這些理論以核心概念為主,形成比較統一的整體。學生學習的核心概念分為兩部分,一種是較為抽象的核心概念,它們基本代表了綜合知識的核心思想。但是,這些核心概念不能用分科教學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應當一現實問題為依託,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它們,並進而理解概念深層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另一種屬於事實性概念,它們處於研究的問題之中,如:太陽、地球、大氣、中國神舟載人飛船上天計劃、綠色和平組織、伊拉克問題、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南極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概念是在研究中確定,教師所作的是教會學生們如何討論這些概念、如何查詢與此相關的資料。
2. 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是教學的核心,它是連接知識與能力、知識與觀念的紐帶。所有核心概念都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掌握了這種研究方法以後,由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平時的分科學習方法不同,強調的是小組研究學習,它包括一整套嚴格的程序。學生在小組研究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發現、理解、調查、設計、討論、評價等種種方法,而且要學習合作、寬容、接納、競爭、創新、自尊的心理品質,同時在學習中應當逐步形成社會哲人干預科學、人文的精神。
3. 個性品質、科學精神及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目標,它們雖然不能直接在教學目標中,十分具體地表現出來,但是,在學生們進行學的所有過程中都應當有所體現,同時作為較深層次的觀念目標,可以考慮請一些專家來作專題講座,了解宏觀背景,當然,這樣的講座在設計時也必須要有學生的參與及討論,不能一講到底。
三、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的組織、實施與評價
(一)課程的組織
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的開設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中,師資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各學科教師本來就已擔任學科教學任務,況且這一課程還沒有人承擔過,教學資源的缺乏是這門課困難重重。因而課程組織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成立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課題組、課程教學實施組、專家顧問小組,由校長室、教導處統一領導。科研課題組負責研究課程的開發與實驗、教學資源的收集與編撰、課程評價以及師資培訓等工作;教學組負責實施具體教學工作(當然,課題組與教學並不截然分開);專家顧問組負責科研課題的諮詢與指導,同時也擔當一部分相關講座。
(二)課程的實施
本學期開設的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主要有:感受時間、航天·宇宙、水·森林·可持續發展這樣三部分,每一部分教學都突出課程宗旨與總目標。
1. 多樣性的教學模式。由於教師的缺乏,這一課程主要由地理、物理、歷史、計算機四門學科中的幾位教師承擔,採取的教學模式主要有:
(1)主題報告:以介紹研究方法為核心,以教師講授為主,主要目的在於介紹背景知識,轉變學生的觀念,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參見附錄1);
(2)範例教學:介紹研究方法後,分發相應研究材料,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按照要求與範例進行模擬研究。教師的角色是提供範例與學習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導。主要目的在於促使學生在模擬研究中掌握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如社會觀察法(參見附錄2);
(3)小組研究性學習:以2—5人的研究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討論、分工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步驟與方法。內容包括:確定選題、制定研究計劃、收集研究資料、形成研究報告等等。教師的角色是小組的參與者與資料信息的提供者,學生自己選出的小組長負責研究進程的管理,學生是學習研究的主導。主要目的在於讓學生體驗學習角色的轉變,了解與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體驗小組協作學習,促進合作精神的形成(參見附錄3)。
(4)課堂論辯會議:以大課的形式進行論辯,各小組將已經完成的各項研究計劃或中期報告,在講台上向全體學生彙報,然後,由學生自由提問答辯,從選題、研究方法的選擇、資料的可靠性等各個方面,進行提問、分析、論辯。教師的角色是會議的主持者(相當於電視節目主持人,不過,教師還需要提供深層解釋與在解釋中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每一位在台上的學生是課堂的主導,在台下的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論文答辯的方式、方法,培養積極的參與意識合計性發言論辯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場合文明、坦誠的表達能力。
2. 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詳見附錄4)。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每一位教師開設這門課的首要工作,因為沒有相應的教科書,沒有教學大綱,我們考慮到既不能脫離中學現階段的分科教學,也不能將分科教學的內容搬到研究課中,於是,課題組成員,發揮自己平時積累的材料,編印了主教材《感受時間》,後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教學和考試的需要,編寫了副教材《宇宙·航天》、《水·森林·可持續發展》既達到了研究性學習的目地,又與學科教學相聯繫。教師講授時,以這三方面問題為基礎,學生選擇課題時,先從分科問題開始,再從自己的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各研究組在登記時,要進行相應的歸類,即看看屬於哪一類問題,適合採用哪些方法。當然,不論研究什麼問題,目標是相同的,即都要學會上問題到的教學目標。
3. 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全新的綜合研究性課程需要安排好教學過程,我們從綜合研究性課程概況開始,先後安排《感受時間》、《宇宙·航天》、《水·森林·可持續發展》研究三類指導性課程,同時,引導學生學習課題選擇與確定、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查閱課題相關資料、文獻分析、數據初步統計等研究方法。
(三)課程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的評價是達成其課程目標的重要步驟。評價方法注重過程性評價,主要採用研究性報告與研究者自評、互評的形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學會評價也是綜合研究性課程的教學目標。研究性報告與自評、互評的所有資料都採用研究性檔案的形式,由學生自己保管,每學期舉辦一到兩次展覽,評價每一位學生的研究性檔案,並作為最終總結性評價(等級制評價)的主要依據。
教師進行的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研究報告的評定,主要對研究的中期報告與結題報告進行評定,內容包括:選題(內容、表達)、計劃(文獻分析、研究步驟、研究方法等)、過程(相關資料全部附錄在報告後面)、結論、資料等;(參見附錄5)第二,綜合能力的達成,一般一學年一次,採取不定期的方式,但主要放在下學期。
四、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開設的初步成果與今後設想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高一學生體驗到了研究性學習帶給他們的欣喜,全年級組織了100多個研究小組,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法,完成一系列研究的中期報告,學生的研究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與社會責任感。初步研究成果可以從學生的研究報告中體現出來如:「溫嶺方言研究」、「溫嶺洋快餐研究」、「溫嶺城區紅綠燈研究」等等(參見附錄6)。
儘管我們開設的研究性學習的校本課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作為一門校本課程來說,課程建設還很不完善,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研究解決,為此我們對今後的課程開設有以下設想:
第一,完善小班化教學。進一步完善小班化教學與研究活動的管理與指導。儘可能針對所有學生所選課題進行詳細的指導,同時建立相應的課題管理機構,由研究小組與學校分別建立研究性課題檔案。
第二,建立開放的研究與資料信息查詢機構。適當開放理化生實驗室,建立相應的資料庫。資料匱乏是講授研究課最令人頭疼的問題,許多問題理論可以講清,但如果沒有實證材料支持就缺乏科學性和說服力,建議學校儘快建立相應資料系統,除增加圖書期刊等資料外,還可購買一些好的光碟、課件等,並應儘早實現電腦廣泛上網,實現網路信息資源共享。
第三,建立健全課題指導的教師、指導教師、顧問與管理人員的配套體系。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研究課教師都是兼職勞動,本有專業課務在身,工作繁忙,對科技、人文方面的新進展不可能時刻把握,囿於學識,也未必能把所有問題講清講透,學校應利用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廣泛的社會聯繫,多請有關專家、學者開設專題講座,主持課題研究、評價或提供各種便利條件,這樣,能夠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和社會影響。
推薦閱讀:
※細數五大P2P模式之優劣|借款人|小額貸款
※解析IB生存的八種模式
※相機里的AF模式是什麼意思
※拍攝技巧| 單反的各種曝光模式怎麼用
※【PPT】安筱鵬:認識C2B定製化生產模式的五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