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與傳媒:互聯網虛假信息的控制與網路輿情的引導

互聯網虛假信息的控制與網路輿情的引導http://www.cjr.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任何一項技術革命的出現都對社會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及網路媒體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表現出矛盾的雙重性。一方面它對信息的傳播,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和突發性的報道,表現出使傳統媒體無法與其相比的優勢:快捷、信息的多源(便於受眾比較)、互動,讓受眾可以參與對事件的評論和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和影響社會輿情的發展。另一方面,由於繞過了傳統媒體運作的「議程設置」、「把關人」等程序,分散了輿論,特別是「色情」、「煽情」及「暴力」等低俗消息的充斥,及一些流言、謠言和虛假信息的蔓延又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的穩定。

  「假如你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界處閑逛,可以順便拍幾張照片傳上去,讓博客兄弟們幫你辨認一下那個大鬍子的老頭是不是拉登;假如你晚飯後在馬路上閑逛消食,看見一朵紅雲從西天飄然而來,也能馬上記錄下來立即傳上你的博客主頁,同時打電話請天文學家去辨認一下是不是UFO」。(1)

  這就是互聯網發布新聞的方式。

  互聯網信息中心2004年7月20日在京發布的「第十四次中國網路發展統計報告」說: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為3630萬,人數8700萬,而上網用戶中經常使用瀏覽新聞這一網路功能的佔62,1%。報告的另一項內容為,我國WWW站點總數約626600個。

  這組數字給社會帶來的重要變化就是:3630萬台上網電腦與8700萬網民創造了一個龐大的自由的輿論超市,他們在這個超市裡瀏覽資訊、評論小到身邊的瑣事大到國家政策,甚至以輿論壓力干預政府決策。

  網路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社會轉型時期,各項制度尚為健全的過程中,網路輿論對社會監督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輿論的另一面即輿論的局限。由於網路輿論是個「自由超市」,再由於「把關人」的缺席,網路輿論的局限性比起傳統媒體環境中一般意義上的局限更甚。在網路輿論中「人們熟悉的輿論狀態被打破,意見主體的『真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使輿論的權威性受到衝擊,無限放任的觀念為網路提供極其危險的言論,輿論危機隨時可能出現,錯誤的輿論引起社會混亂,並導致製造和追隨輿論的人陷入被聲討的困境。」(2)

  因此,必須對網路輿論進行引導和控制。

  

  二、網路虛假信息的控制與網路輿論的引導

  美國著名學者戴維·波普諾在他的《社會學》一書中說:「控制是指對人們的行動實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社會規範保持一致的任何社會過程。」(3)一個社會集團對某些不利益社會運行的輿論進行控制這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在運作的一種模式。西方學術的傳播控制經典著作《報刊的四種理論》就認為,大眾傳播媒介總是帶有它所屬社會和政治結構的形式和色彩。(4)

  互聯網出現之後,有關如何控制、規範互聯網虛假、有害信息在德國、新加坡、法國、美國等許多國家曾進行過熱烈的討論。90年代中期,許多國家就開始制定相關的法律。1995年6月美國參議院於通過了《傳播凈化法案》。而新加坡政府則規定,新加坡的三家ISP(網路服務供應商)和擁有網址的政黨,宗教團體和個人都必須在新加坡廣播局註冊並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內容包括「可能引起對政府痛恨或輕視的內容,或煽動對政府不滿的內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國防的等等。(5)

  

  (一)、完善互聯網管理條例實現政府的有效控制

  目前,虛假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大多來自互聯網。也就是說不管誰是製造者,互聯網是傳播虛假信息的主渠道。這也值得我們來討論當前互聯網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從2002年到2003年國務院、國務院新聞辦、信息產業部等機構相繼制定並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國務院第292號令)、《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2000年11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信息產業部)、《新聞網站電子公告服務管理暫行辦法》(2002年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但目前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出現脫節的現象很多。一是多頭管理。從目前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信息產業部管接入(市一級沒有想對應的機構),國務院新聞辦管內容,公安管處罰。除了開展專項治理三家成立一個聯合機構(象最近開展的打擊淫穢黃色專項治理),平時開展常規性的管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二是處罰缺乏剛性。以互聯網站違規刊載新聞信息根據《新聞網站電子公告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五條「情節嚴重的除消刊載資格」。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很多網站並不需要辦理相關手續一直在從事登載新聞的業務。三是對ISP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我國現在從事ISP(網路運營商)業務的單位繁多。隨便一家網路公司都可以購置伺服器,出租虛擬空間,造成網站管理的很多盲點。從這次全國開展打擊淫穢網站鬥爭中可以看出,很多問題就出在這些出租網路虛擬空間的運營商身上。因此,完善現有的互聯網管理條例,強化政府的有效管理是當前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二)、發揮政府網路媒體的作用,加強對網路輿論的引導

  從理論上來說,網路傳播的特點使任何人在網路上都有傳播信息的可能。但實踐證明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去接受網上已發布的所有的信息。因此,發揮主流媒體的傳播優勢來引導輿論更顯其重要性。

  2003年8月,艾瑞市場諮詢有限公司發布了《中國網路媒體研究報告》。該報告對網民選擇網路媒體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其所列的表格中可以看出,網民選擇網路媒體的影響因素是,網站本身提供的內容為第一位。其中,內容全面豐富的佔38,7%;內容真實權威佔26,7%。

  根據2004年10月30日,艾瑞市場諮詢網公布的網站瀏覽量排名,新聞訪問量最大的五個網站依次為新浪新聞、搜狐新聞、新華網、CCTV(央視國際)、人民網。(6)

  這兩項分析指標可以看出網民所接受或自覺去接受信息來源的是內容豐富、具有一定權威性的網站。

  1972年,德國學者E-諾伊蔓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出發,就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的假設。這一假說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社會的皮膚》一書中進行了全面的概括。諾伊蔓認為,輿論的形成與大眾傳播媒介營造的意見氣候有直接關係。因為大眾傳播有三個特點:多數傳播媒介報道內容的類似性——由此產生共鳴效果;同類信息傳播的連續性和重複性——由此產生累積效果;信息到達範圍的廣泛性——由此產生遍在效果。這三個特點使大眾傳媒為公眾營造出一個意見氣候,而人們由於懼怕社會孤立,會對優勢氣候採取趨同行動,其結果,造成「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7)

  那麼「沉默的螺旋」假說在互聯網時代是否依然適用?

  《「沉默的螺旋」假說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一文,通過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在網路空間,社會孤立的動機並沒有消失;網路群體對個人意見的壓力方式有所變化,強度相對減弱,但其影響依然不容忽視;從眾心理的動因繼續存在,從眾現象依舊普遍。因此,「沉默的螺旋」並沒有從網際間消失,但同時,鑒於網路傳播特有的屬性和我國現階段網路媒體受眾的歷史階段特點,其表現方式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8)

  從輿論形成與大眾傳媒對輿論引導的功能和作用來看。發揮政府網路媒體的作用,形成網路輿論的強勢,對引導網路輿論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強化媒體的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

  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守望者。新聞記者代表著社會的良知。所有國家對新聞傳媒的要求是客觀、真實、公正、平衡。媒體需要有受社會尊重的職業操守。最基本的準則是對所有新聞事實進行必要的核實。但就這幾年來,從我國的媒體的運行狀況來看,守望者不知道守望什麼,而記者的良知則慢慢為慾望所支使,公信力漸漸失去,這不得不讓人感到憂慮。

  《新聞記者》公布的2003年十大假新聞評選綜述所反映的一個新的讓人擔憂的現象是,權威媒體也造假。前幾年,假新聞大多是小報小刊所為,權威媒體和主流媒體很少涉案。但2003年不少影響惡劣的假新聞,卻出自權威媒體,實在是有失名門風範。(9)

  清華學者李希光教授在其《媒介商業化與新聞幻像化》一文中對當前新聞界存在的浮躁、不負責任的報道歸結為,商業媒體社會裡,記者已經演變成為一個僅僅為養家糊口而日夜四處奔波的人。為什麼這樣忙碌?媒體作為一個高度商業化的企業,其投資者和所有者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就是要想方設法用最低的投入和成本獲得最大的商業利潤。最有效減少投入和成本的辦法就是減少媒體人力資源的投入。如何減少人力資源的投入呢?廣告和發行人員不用減少,因為多半媒體對廣告發行人員不發工資,這些人是靠銷售提成。唯一減少的人員投入是記者編輯隊伍。用最少的編輯記者數量和投入,獲得轟動的封面文章、醜聞報道和獨家新聞。(10)

  看看我們現在媒體的浮躁,比對一下20世紀美國新聞界的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20世紀,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侵蝕了自由主義最初的思想精髓。美國新聞業者就認為,他們和其它的私有企業一樣是在做生意。不同的是他們可以利用憲法所賦予的新聞自由,不受限地採集信息,經過記者、編輯的加工,成為新聞而傳播給大眾。這些自由被濫用的行為,使人們對自由失去了原本堅定的信任感。不負責任的傳播態度,使得傳播活動損害了社會其它權利主體的利益,也使大眾傳媒本身面臨信任危機。(11)

  所謂媒體的社會責任是指媒體在充分享有法律給予的自由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責任。無論大眾媒介置身於怎樣的社會中,它們都對社會負有責任,而且每種媒介都要對依賴它們而獲知信息的公眾、團體負責。不管是私有制媒介,還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無新聞控制存在,也不管這種控制是來自新聞機構本身,還是來自外部力量,責任都是存在的。」(12)

  我國新聞業正處在一個轉型時期。在轉型時期,加強對新聞的職業道德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以保證道德建設和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尤其顯得更為重要。

  在多媒體競爭的年代,要確保對網路虛假信息和網路輿論的控制和引導,強化媒體的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顯得格外重要。

  

  (四)、實行信息公開增加信息透明度,使「謠言止於智者、謠言止於公開」

  學者認為,信息流量與政治穩定有關。信息低量或許可以暫時確保政治穩定,但長期的信息低量會導致信息貧困,表面上的超穩定恰恰是政治危機的前夜;信息超量雖然為社會成員的溝通和政治意願的表達等都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也削弱了社會的控制力,特別是互聯網的交互性、共時性、開放性和跨地域性等特點,信息超量必然導致信息污染,這將給政治穩定產生嚴重威脅。(13)

  但如何把握流量的度是很值得研究的。不管專家們怎樣從理論上開展討論流量與社會穩定的問題。但從當前我們的新聞實踐過程中很多運作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一、在處理突發性、災難性事件新聞報道方面我們仍實行以新華社消息為準。當初這樣的議程設置有它的合理性。政府的目的是為了社會的穩定,避免出現恐慌。但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傳播外部環境。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大眾傳媒和受眾的關係是你播什麼我接受什麼。互聯網出現之後傳媒和受眾的關係已經發生了天翻覆地的變化。大眾媒體並非成為傳播信息的唯一。另外,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受眾有先入為主的心理過程。所謂的假話講100遍就會變成真理也就這麼一個道理。在突發性事件的新聞報道方面英國政府的做法是,政府認為對重大突發事件,如果處理得當,媒體能在安撫公眾情緒、保持社會穩定上起到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媒體還能幫助政府迅速向公眾傳達一些重要的建議或指示。反之,如果媒體不能及時得到準確的信息,由於新聞傳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亂、錯誤、拖延會在公眾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引起恐慌。(14)

  二、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總是採取迴避、堵等方法。缺乏疏的理念。有人開玩笑說中國的新聞管理部門是限制新聞傳播的部門。當一些重大的事件發生時,媒體老總第一時間接到的電話是不得報道或不得搶先報道。而對網路討論的熱點問題通常是,不準轉帖,不得在BBS上討論。很少有組織專家接受媒體採訪,或以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方式進行釋疑解惑。上述的這兩種保守、被動的運作方式在網路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的傳媒環境下,往往造成和我們背道而馳的宣傳效果。由於正常信息的過度控制直接導致了信息短缺,進而產生神秘感和謠言。更由於正常信息流通渠道的過度控制使真實信息在十分有限的流動中不斷遺漏,更容易使虛假信息通過其他渠道的廣泛傳播中不斷增加。

  這幾年來,由於信息過度控制造成社會負面效應及為社會穩定造成反面的典型的案例當屬非點時期的新聞報道。其對政府形象的損害及對新聞媒體公信力的破壞是很值得反思的。因此,實行信息公開,增強信息的透明度,能使謠言止於知者,謠言止於公開。

  

  (五)、積極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提高大眾的傳媒素養

  所謂媒介素質教育,即在中小學中對學生開展正確理解、獨立判斷、接收並分析大眾傳媒傳遞的信息,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體批評能力。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完善自我。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英國學者開始倡導媒介素養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反對傳媒中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念,訓練青少年抗拒大眾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滿足』。20世紀60年代以後,學者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觀點發生轉變,即由抗拒轉變為培養辨別能力。至20世紀70~80年代後,由於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開始形成規模。很多國家都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內,並陸續發展出許多教學模式及課程教材以供參考,媒介素養教育逐漸成為一種終身教育。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設為全國或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15)

  何為傳媒素養?  比較有代表性的傳媒素養的概念可以列舉如下:  來自美國傳媒素養研究中心的界定:傳媒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傳媒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製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  來自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的界定:「傳媒素養旨在培養學生對媒體本質、媒體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效應的認知力和判斷力。」  台灣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對媒體素養的界定為:媒體素養指大眾能解讀媒體、思辨媒體、欣賞媒體,進而利用媒體來發聲,重新建立社區的媒體文化品位,並了解公民的傳播權利和責任。此定義是對前面兩種傳媒素養內涵的又一次升華,即公民對傳媒素養有了很好的認知和實踐後,可以影響傳媒、優化傳媒環境,它賦予了公民更高的責任和主動權,真正上升到「『媒體公民』——有能力加入資訊生產、善用媒體並進行公共監督的境界的公民」——的境界。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對傳媒素養的界定:傳媒素養指增進對各種傳媒的認識,用批判的態度去接收及分析大眾傳媒的訊息,能解讀訊息背後的意識形態,了解傳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個主動的受眾,不讓傳媒牽著鼻子走。(16)

  中國作為目前在全球互聯網用戶占第二位的大國。在當前網路信息龐雜、虛假信息繁多的傳媒環境中,開展媒介的素質教育,培養網民辨別真偽的能力,不乏也是一種控制虛假信息,有效引導網路輿論的手


推薦閱讀:

Analysing Results of Shock Initiation Process in Zhihu.Com at Condition of Average Density
報告|「老炮兒」先轟人再被轟,輿情對票房的影響有多大?
後來的退票讓《後來的我們》口碑一落千丈!
工信部輿情中心網媒公信力報告 這些情況須注意
大數據解秘‖愛奇藝憑什麼赴納斯達克上市?

TAG:互聯網 | 新聞 | 傳媒 | 控制 | 信息 | 虛假信息 | 虛假 | 引導 | 網路輿情 | 輿情 | 聯網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