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孩都要心理創傷了,你卻還在死要面子!

中國人好面子。養孩子也不例外。比如下面的三個小例子。

第一個例子:

我兒子快3歲了。又小氣又愛哭。比如昨天有個小朋友來家玩,他愣是不讓人玩他的玩具。

搞得我很過意不去,那個媽媽也很尷尬,最後帶孩子走了。

人家走後我就開導他:讓小朋友玩一下沒關係的,別人也不會帶走,太小氣是交不到朋友的……

沒想到我話剛說完他就爆發了,跟我大哭大鬧,我直接不想理他了!

這是位好面子的媽媽。顯然也並不了解孩子的物權觀。

所謂物權,就是3歲以前的孩子會通過區分「你的」、「我的」,以及擁有和支配自己的物品,去找尋自己的位置,感受人際關係的邊界,藉此學會保護自己,也學會尊重他人。

如果他們不想分享,這是自我在發展,而非自私、小氣。

媽媽說「開導」孩子,其實言語裡頭有批評和責怪。孩子聽到了,覺得很委屈,自然就哭了。

然後媽媽還不接納孩子的哭。

對一個小小孩來說,這太難了。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尊重他就好了。當他有分享行為時,再及時肯定。

若孩子每次捍衛自己的玩具之時,得到的都是父母的批評,甚至被強迫去分享,那麼孩子的界限很可能會變得混亂。

父母該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物權觀

第二個例子里,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味要求孩子分享,可能導致的直接後果:

我家寶寶快四歲了,自我保護意識太差!

一次她在玩玩具,一個小男孩來拿她的玩具,她大喊不讓拿,可是被那個小朋友掐了一下,痛得大哭,躺在我懷中,不敢去拿自己的玩具,也不敢和那個小朋友玩了。

我十分擔心將來她上幼兒園後,會經常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聊過之後發現,這位媽媽平時比較強勢,又好面子,經常通過鼓勵、勸說甚至威脅(「你不願意分享,以後也不給你買了」)等方式,強迫孩子分享。

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痛苦。孩子會覺得,我就該把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只有這樣,媽媽才喜歡。

如果持續下去,一個怯懦、討好、不懂自我保護的小孩就會被塑造出來。

想想真心疼。

更讓我無語的是第三個例子,那是我在小區里看到的一幕:

一位奶奶推兒童車乘涼。車內坐著個約摸一歲半的小姑娘,手裡玩著個毛絨小兔子。

這時,另一個年齡更小的妹妹過來了,也對小兔子感興趣,一邊指著小兔子,一邊對身後跟過來的爺爺說著「拿、拿、拿」。

奶奶很大方地跟孫女說:「妹妹喜歡你的小兔子,小兔子給她玩下吧。你是姐姐要聽話!」

孫女當然不肯。兩個小姑娘拉扯起來。小的那個開始癟嘴哭。

奶奶見狀,生硬奪走孫女手中的兔子,遞給了後來的小妹妹。

可想而知,不見了自己玩具的小姑娘,傷心地嚎啕大哭。

如此做法,顯然高估了孩子的認知能力。

不到2歲的小孩,客體永久性的概念還未真正建立。

對這些小寶寶而言,拿在手裡的玩具,才真正是自己的,自己對於玩具的安全、可控性,讓他們感到滿足和愉悅。

熟悉的玩具如果消失於自己面前,孩子會焦慮。

對於更小一些的寶寶來說,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會消失不見,不存在了。

這樣的失控感,帶給寶寶的,不僅是難過,還有恐懼,有憤怒,等系列複雜情緒。

分不分享,是孩子自己的事兒

然而,哪怕了解了其中的利害,一些好面子的家長往往還會來一句:做不到啊,抹不開這個面兒,你懂的!

對於這些家長,我只想問一句:

當你的孩子都要心理創傷了,你還要什麼面子?

你到底要孩子,還是要面子?

一個小小孩,如果他總是乾乾淨淨,守規矩講禮貌,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如果他開口就是叔叔阿姨好,如果他3、4歲就像孔融能讓梨,如果他對所有人都慷慨大方,這些到底有什麼意義?

孩子們從來不是為了聽話、乖、懂禮貌、無私分享才來到這個世上的。

一個小孩子,不就該是滿地打滾,滿屋子撒歡兒跑嗎?

不就是應該壞點,不聽話一些,看起來自私又可愛嗎?

如果:

你的孩子因為不開心而大哭;

因為喜歡而去探索和嘗試;

因為不認同而說不;

因為有自己的堅持而倔強;

因為堅信父母會愛和支持自己,而不必太在意外部世界的評判,更不用通過委屈自己的方式求愛求關注;

如果你有這樣一個熊孩子,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多麼健康!

而這樣的小孩,有能力過好現在,同時也不用去討好未來。

請永遠記得,我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親自活一回,去做他們的年齡該做的事,順便療愈為人父母的我們。


推薦閱讀: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細胞記憶和前世創傷
骨盆與髖臼創傷的影像診斷要點
《字裡藏醫》之——創傷
創傷

TAG:心理 | 心理創傷 | 面子 | 創傷 | 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