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詩編年」呈現宋調形成軌跡

「歐詩編年」呈現宋調形成軌跡劉菊芳 《 中華讀書報 》( 2013年01月16日 11 版)

《歐陽修詩編年箋注》(全4冊),劉德清校注,中華書局2012年第一版,198.00元

中國自古是一個詩的國度,歷代才華橫溢的文人學士,無論得志還是失意,大都會以詩歌作為撫慰身心、張揚自我的精神家園。今人透過古人的詩作,可以穿越時空隧道,觀察其心路歷程,而透過歌者的心靈世界與情感天地,又可以窺測時代文學的發展軌跡。近日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劉德清教授等《歐陽修詩編年箋注》(以下簡稱《箋注》),就是一部展示歌者心路歷程、呈現宋調形成軌跡的學術力作。

歐陽修生活在盛世欣榮而社會矛盾突顯的北宋中葉,生平前期積極投身朝政改革,表現出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和革故鼎新精神。後期穩健求變,依然剛正直道,堅持將改革創新精神貫徹於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他一生飽經風霜,屢遭誣謗,卻自勵自毅,高標儒家「名節」,倡導「君子」人格,矯正社會陋習,化育士林新風。從《啼鳥》、《憎蚊》、《重讀徂徠集》、《述懷》、《吳學士石屏歌》、《白兔》、《讀書》、《讀易》、《青州書事》等詩歌,我們可以看到歐陽修早年的敢作敢為,久經政壇風波後的憂讒畏譏,以及晚年的求退自保。誠如古人所說「詩言志」,詩如其人,《箋注》按照寫作時間編次全部歐詩,顯現其文壇跋涉身影,展示其人生坎坷歷程,坦露其內心隱秘世界。

作為詩文革新的領袖,歐陽修痛革晚唐五代詩習,矯西昆,黜太學,引領宋詩新格調。歐詩創作起步於天聖、明道之間,其《漢宮》、《七交》、《游龍門分題十五首》等詩作,模擬唐詩,師法多門,學李商隱、韋應物、韓愈,學西昆體、白體、晚唐體,從學唐之中探索新調。貶官夷陵期間,《顏跖》、《戲答元珍》等詩歌,進一步以古文入詩,詩中融入理性思考。慶曆新政前後,詩歌題材不斷拓展,表現手法日臻完善。貶官滁州後的十年輾轉,平易疏暢的詩風漸次形成。嘉祐之治時期,引領東京詩人群體,組織各類文酒詩會,尤其是以澄心紙、石屏、白兔、白鶴、茶葉等指定物體為歌詠對象的連環酬唱,促進宋詩向「學人化」方向演化,促成以文為詩、富於理趣的宋調形成。晚年的歐詩,隨著主人的淡出政壇,詩風轉向追求自適,歸心天然,審美旨趣趨於自然天性與個人情趣。《箋注》按照創作時間編纂歐詩,深刻反映抒情主人公不同生平階段的歷史文化背景,表現宋詩主氣格,崇義理,重議論,以文為詩,以學為詩的發展軌跡,展示一代宋調探索、形成的全過程。

《箋注》作為首部歐詩詳註本,它的第一個特徵是體例翻新。歐詩原本分別輯於《居士集》、《居士外集》、《內製集》等,又各自按「古詩」、「律詩」、「樂府」、「官題詩」、「帖子詞」等編輯,編年多有空缺,錯訛在所難免。自南宋周必大等人編纂歐詩傳世後,千年間無人再行整理,也無注本流傳。現當代學界的歐詩研究與整理,如北京大學中文系《全宋詩》、李逸安《歐陽修全集》等,作了校點、輯佚等工作,卻未動原編格局,未訂正編年訛誤,也未作注釋。李之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與洪本健《歐陽修詩文集校箋》,詩文兼注,偏於簡略,雖有編年考訂,卻遵依原書體制。《箋注》以《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集》為底本,考訂每首歐詩的「編年」,統一按照寫作時間,將全部歐詩編纂成十六卷。如原輯於《居士集》卷五、卷六、卷十二、《居士外集》卷四、卷六的《奉使契丹初至雄州》等十四首詩,今按寫作順序輯於《箋注》卷十一,作者至和二年出使契丹的行蹤昭然若揭;原輯於《居士集》卷六、卷十二、《居士外集》卷四、卷七的《和梅聖俞元夕登東樓》等三十二首詩,今按寫作順序輯於《箋注》卷十二,嘉祐二年禮部唱和的始末清晰可見。《箋注》按照寫作時間編纂全部歐詩,有利於今人觀察作者的心路歷程,探索宋調的形成軌跡。

《箋注》的第二個特徵是箋注詳明。箋注包括「題解」、「注釋」與「附錄」三部分。「題解」部分簡要考述詩歌寫作年月、創作背景、內容主旨及藝術特色,介紹有關人物與相關事件。如《七交七首》、《鞏縣初見黃河》、《戲答元珍》等詩的「題解」,反映宋詩初創過程及其嬗變軌跡。《日本刀歌》的「題解」則從人物、版本及歷代選本立說,主張該詩作者依舊存疑為妥。「注釋」部分主要詮釋詩句中的人名、地名、生僻詞語及成語典故,適度引用前人相關詩句,揭示歐詩創作的文學傳承與淵源所自,偶爾涉及後世詩文,旨在說明歐詩影響所及。不少注釋內容具有原創性,如《代書寄尹十一楊十六王三》開章的「昭陵」不釋為仁宗陵墓永昭陵,《題薦嚴院》被釋為悼念亡妻楊氏之作,揭示《小池》詩啟迪楊萬里同題詩創作等。「附錄」部分縷列歷代詩歌選本中本詩選錄概況,輯錄歷代詩話、詩評及散見於浩瀚文獻中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於考察歐詩接受與傳播實況,而詳引詩歌評論資料,旨在一冊在手,諸評可稽,以免於讀者翻檢之勞。

《箋注》的第三個特徵是考證精嚴。有關歐詩的編年,今人一般參依宋人胡柯的《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含《居士集》、《居士外集》卷首、標題下的作品系年。《箋注》對胡氏系年多有辯正,均在「題解」中詳加說明。鑒於《居士外集》各卷目的詩文編年,大抵仿效《居士集》,按照寫作時間排序,卷五無具體系年的《律詩》五十八首不至於例外,故據其卷首附註的「未第時及西京作。天聖、明道間」,參稽原編順序,旁采史籍,取正於詩歌內容,將其分別繫於「天聖五年」至「明道元年」之間,保持全書體例一致。有關歐詩寫作時間、地點的考證,精細嚴密而令人信服。如據歐陽修天聖五年首次赴京師參加省試,時真宗劉太后垂簾執政,宋廷仍存仙道之風,歐詩起步於仿效西昆詩風,祖法李商隱等,從而考證出《漢宮》為今存最早的歐詩。又據歐《尚書都官員外郎歐陽公(曄)墓志銘》及《歐陽氏譜圖》所述叔父宦跡,推算歐陽曄天聖五年知永州,從而考證《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作於是年舟行返鄉途中的永州。此外,據古今文獻揭示宋代河東路周邊有兩處「水谷」,一在今河北完縣西北,一在今山西芮城縣西北,歐陽修出巡河東,七月初返歸汴京時,經行的應是山西芮城縣「水谷」,從而考證《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詩作于山西而非河北。

長期以來,國內外的「歐學」研究,多注重其文,歐詩研究相對薄弱。《箋注》列入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屬於宋代名家詩歌研究的基礎工程。它展示作者心路歷程及宋調形成軌跡,便於今人走近歐陽修,並將推動和促進宋詩研究深入開展。

推薦閱讀:

粵方言區形成是在什麼時候
李長江委員:各級"掃黃打非"辦要形成合力
在減針的時候,怎樣織才能在邊上形成小麻花?
第三講格律詩格式的形成 作者:蔡寶瑤
徐賁:民主與專制,如何形成不同的國民教育|尚書房

TAG:軌跡 | 呈現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