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都吃什麼肉?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限於生產力的發展,肉類食物在人們飲食結構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美味可口而又營養豐富的肉質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生物能量。我國自原始社會就開始了馴化各類動物,比較成熟的有「牛羊馬豬狗雞」,我看下面有高票回答是關於二師兄的,其實中國古代社會把豬肉作為主食已經是明清之際的事了。那麼,在中國曆朝歷代古人都吃那些肉呢?
一、先秦時期:牛羊肉為主流
在我國古代先秦時期,關於食物的食用是有明確的法令條文規定的。越是珍貴的動物肉,也能得到貴族的青睞,這也是其貴族身份的象徵。據《國語·楚語下》載: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由此可知,在先秦時期,只有天子才可以吃牛羊豕(豕是為公豬),諸侯可以吃牛,卿大夫可以吃豕,普通士可以吃魚類,平民百姓只能吃普通的菜類。因此,牛羊肉是我國先秦時期的主要肉類食物。
二、漢魏之際:朝廷禁止殺牛,羊肉成為主流
我們知道,鐵農具和牛耕(鐵犁牛耕)的出現是我國古代生產力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跳躍,由此,牛的重要性在生產力這個角度來講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生產力的發展、小農經濟的穩定,明確發布詔令,禁止無故殺牛,據《禮記·王制》載:
「諸侯無故不殺牛。」
漢代法律也嚴禁殺牛,據《風俗通·怪神》載:
「律不得屠殺少齒(少齒即牛)。」
因此,在秦漢之際的法律保護下,牛這個對農業生產有很大作用的動物被立法保護起來,人們在飲食方面就放棄了對牛肉的食用,改吃羊肉。從漢朝至魏晉南北亂世,羊肉成為我國古代居民餐桌上的主要肉類食物。
三、唐宋之際:以羊肉為主,輔以其他多種肉類
唐宋沿襲漢魏之風,統治者也嚴禁殺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富,單純的羊肉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這一時期,普通百姓餐桌上的肉類食物就變成以羊肉為主,其他多種肉類結合的方式。
我們可以拿唐宋之際很流行的「燒尾宴」(即官員上任或升遷而舉辦的宴會)里的菜譜一窺(僅舉其中肉類食物):
「通花軟牛腸(羊肉)羊皮花絲(羊肉)雪嬰兒(田雞肉)小天酥(鹿肉和雞肉)昇平炙(羊肉和鹿肉)五生盤(羊肉,豬肉、牛肉、熊肉、鹿肉混炒)……」
從這個菜譜里我們可以看出,在唐宋時期,羊肉依然是餐桌上的一道主流硬菜,事實上,由於羊肉既能強身壯體,又兼經濟實惠,由此而深得中國普通百姓的喜愛。在家庭宴會中,以羊肉為主,輔以其它諸如雞肉、牛肉、鹿肉、豬肉等等食材的飲食方式在這一時期成為主流。
四、明清之際:豬肉逐漸成為主流
讓豬肉變得高大上的首推宋代的蘇東坡,他發明了一種以小火慢燉、輔以姜蒜蔥酒為料的豬肉菜肴,俗稱了「東坡肉」,但在宋代,物以稀為貴,羊的數量因為稀少,由此吃羊肉成為貴族風尚,豬肉的食用只流行在下層老百姓的生活中,隨著時代的變遷,到了明清兩代,豬肉才漸漸的成為人民餐桌上的主要肉類食材。
明朝的王公貴族們十分喜愛豬肉,在宮廷菜譜里,僅豬肉的種類就達數十種之多,有豬肝、豬腸、烤豬蹄、豬肉點心等等,因此老百姓也紛紛上行下效,以模仿貴族生活為時髦,大量的食用豬肉。到了清代,食用豬肉在社會上已然蔚然成風,據清代大詩人袁枚《隨園食單》載:
「豬用最多,可稱『廣大教主』。」
由此可知,豬肉在明清之際我國老百姓的餐桌上已經取得了遠非其他肉類能媲美的主導地位。事實上,由於豬的飼養方式簡單,飼養成本低,存活率高,出肉率較之牛羊又有很大優勢,因此豬肉的選擇與普遍食用也是普通百姓自然選擇的結果,至此豬肉才被稱為「大肉」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肉類材質,直至今日!
推薦閱讀:
※長相最有古人氣質的八大明星
※聽古人說「岩韻」
※古人一字詩
※古人智慧:不知道比知道好
※古人勸學詩一組
TAG: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