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片」,到底有多好吃!

如果問及什麼樣的早餐能夠讓人吃得滿足,也許千人千面會有不同的回答。但如果問題是你認為哪一種早餐,既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又讓人感覺到吃完沒有什麼負罪感的話,相信很多人的選擇都會是「麥片」。

將麥片衝進牛奶當中——也許還要加上一些小水果——這樣的早餐是現代人絕不陌生的美味搭配。它尤其受到愛美的白領女性的歡迎。燕麥高纖維、高蛋白、提供的能量也低於尋常穀物,甚至被人認為在減肥降低血脂血壓等方面都具有出人意料的作用。

不過,你真的知道燕麥是怎樣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座上賓的嗎?世界各地的人們對於燕麥又會有怎樣奇葩的吃法呢?

燕麥片出道於英國,獲名「oatmeal」,「oat」就是指其原料燕麥,「meal」則是「一餐」的意思。所謂燕麥片在其始祖英國人眼裡就是「燕麥餐」,這個詞最早見諸於16世紀的文獻,在這之後這種食物漸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今天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燕麥片,其實是用輥軸(gǔn zhóu)碾壓過的麥粒,英文稱為「rolled oatmeal」(碾壓過的麥片)。只有慘遭壓扁的燕麥,才能夠更好地吸收水分,方便人們食用。

和世界上大多數的穀物一樣,燕麥片的原料燕麥被人類馴化是在歐亞非交界處的新月沃地。隨著人類的遷徙,燕麥這種作物和重要的大麥小麥一起遷徙到了世界各地。然而同一個燕麥祖先卻在東西方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中國和歐洲分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後代品種。

在中國,燕麥被培養成了一種種子和殼一搓就分開的品種,是為莜麥(yóu mài)。在植物學分類當中,中國的莜麥被稱為「Avena nuda」,nuda即為拉丁文的「裸體」,所以莜麥在學名上又叫作「裸燕麥」,正是說明了它的殼一搓就開的特色。

對於古代人來說,莜麥的低營養價值和低產量使得它們極不受歡迎。要說莜麥有什麼好處的話,那也是它的根系發達、對光熱水土的要求比較低、做成食物不易消化而耐飢。

中國北方的農民只有在一些貧瘠的坡地上或是在荒年才會想到去種植莜麥。它在中國的勢力常年局限於西北,所能做的食物也不過是磨成麥粉製成莜麵。今天的城裡人吃到莜麵覺得是美味佳肴(筆者就是莜麵腦殘粉),在當地的老農看來這東西絕對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魚頭莜麵

而歐洲的燕麥,麩(fū)皮和麥粒結合得非常緊密,需要一定的工序將其打開。中文當中所以將其翻譯為「燕麥」,主要是因為燕麥的麥殼造型是向下的兩個尖,看上去如同燕尾。

儘管模樣上有不小的差別,燕麥在歐洲待遇也和在中國差不多。最早大規模種植燕麥這種作物的國家主要分布在西北歐和俄羅斯,因為這些地方緯度比較高、氣候常年寒冷,並不適合於種植嬌貴的大麥和小麥。當地的人們只能夠通過種燕麥來獲取維生的能量。

甚至,在中世紀直至近代的歐洲各地都把燕麥作為一種賤谷拿來喂馬。莫泊桑的名著《羊脂球》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前方的路上出現了一些小亮光,托特到了。一共走了十一個小時,加上四次讓馬吃燕麥和喘息的兩個小時,一共是十四個小時。」

這已經是十九世紀末期了,燕麥仍然遭人類嫌棄,其命運之悲慘可想而知。

燕麥不招人待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真的不好吃。吃過燕麥片的人都知道,燕麥這種東西即使用水泡開了也口感粗糙、淡而無味,嚼起來還特別的硌牙。

對於傾向於食用精細甘美食品的人類來說,燕麥這種東西實在是口感太過惡劣。但凡能種其他作物的地方,人們都會拒絕吃燕麥,中外皆然。不過也有的地方喜歡吃燕麥,那就是蘇格蘭。

如果你攤開地圖,會發現蘇格蘭的位置位於英倫三島的最北部,幾乎已經要靠近北歐的幾個國家了。由於氣候不作美,蘇格蘭人只能大量的種植燕麥來填補其他作物歉收的窘境。

人們嘲笑蘇格蘭人吃馬食,而蘇格蘭人則回擊「我們蘇格蘭產的馬和人一樣聰明。」在蘇格蘭抗擊英格蘭多次向北方入侵的民族糾紛當中,燕麥為這些性格悍勇的健兒們提供了足夠的能量。

電影《勇敢的心》

蘇格蘭人雖說是吃燕麥的專家,他們的吃法卻實在是令人難以恭維。蘇格蘭人將整顆的燕麥泡在水中,在室外放過一天,然後將其煮開。等燕麥當中的少量澱粉和脂肪滲出之後,再將它冷卻凝固成厚厚的稠粥來吃。那個味道和糊了鍋的白米粥也差不了多少,實在是令人提不起什麼胃口來。

由於蘇格蘭人的影響,英倫三島乃至歐洲各處的人們都勉強嘗試著做燕麥食品。蘇格蘭粗獷的吃法並沒有影響南方的英格蘭。英格蘭人用蜂蜜粘著麥片和葡萄乾製成塊狀,使之變得甜美而且便於攜帶。這種東西被稱為Flapjack(拍死傑克——開個小玩笑),和我們能夠在市面上買到的穀物能量棒十分相似。

這個名稱最早用來形容一種蘋果餡餅,因為在製作餡餅的過程中主婦需要不停地拍擊麵糰,就給起了這麼個聽上去煞氣十足的名字。後來據說是因為莎士比亞的劇作,才把這個名字轉移到了燕麥能量棒上(反正莎士比亞這輩子生造的英語詞也不少)。筆者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只作為一種說法為讀者列出。不管名字怎麼樣,「拍死傑克」至今仍然是腐國的暢銷零食。

在英國有的地方則將燕麥打成粉,用水和牛奶沖成糊,像我們製作山東煎餅一樣攤一種燕麥煎餅。出產這種燕麥煎餅最知名的地方在斯塔福德郡,他們甚至在2010年還舉辦了一場燕麥煎餅節來慶祝他們發明的這種煎餅。

不知道英國土豪會不會多加幾根腸..

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甜度太高並不健康的蜂蜜去掉,使用一些穀物和葡萄乾壓成棒子或者做成可以沖泡的散裝麥片,被稱為Granola bar(格拉諾拉棒)。相對來說就要更加健康一些了。

燕麥被人們所廣泛使用,在文學作品當中也能找到證據。1735年正式出版的小說《格列佛遊記》中,格列佛在慧駰(yīn,淺黑雜白的馬)國遇到了一群會說話的馬,它們就以燕麥為待客的高級食品。格列佛不以為忤,反而在做燕麥餅的時候說道:

「我一開始拒絕吃燕麥,但是想到我可以用燕麥做麵包……燕麥餅在歐洲的許多地方是一種很普通的食物……」

可見當時的人們雖然對燕麥興味索然,倒也不是全不能吃。

《格列佛遊記》

隨著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結束,科學大爆發的時代緊跟著來臨了。在醫學界逐漸昌明的近代,人們發現經常食用精細穀物對於人體其實有著不利的影響。精白麵包會造成便秘、血壓高、維生素不足等病症,醫生和營養學家們便將目光投向了燕麥。

剛才提到,整顆的燕麥口感粗糲,水泡不開、牙嚼不動,甚至煮燕麥粥都需要提前一夜把麥粒泡開。對於那些卧病在床需要補充全面營養的病人來說,吃這種食物實在是太過痛苦。

英國作為最早接受燕麥南下國家,開始試著用刀將燕麥切成碎粒,泡粥來餵食病人。可惜病人們還是表示吃不下去。無奈之下,醫生們就用研缽將燕麥搗成薄片。這次再用水泡開,發現燕麥片很快就吸收了水分變得綿軟可食。這一頓飯,終於讓病人們勉強算吃得下去。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燕麥片的青蔥歲月。

可惜很快病人們又提出抗議,認為燕麥淡而無味非常的不好吃。以當時的食品工業水平,想要獲得新鮮的牛奶來沖泡燕麥都不太現實,燕麥自然是什麼味道都沒有,難吃極了。這個現狀一直要等到1900年,才由一位瑞士醫生馬克西米利安?本納(Maximilian Bircher-Benner)解決。

「燕麥之光」馬克西米利安?本納

話說這位本納醫生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攜著妻子前往阿爾卑斯山度假。在阿爾卑斯山山間他們看見有農夫將燕麥和水果共同煮食。煮出的燕麥片在水果的配合之下甚至有了絲絲的甜味,味道非常的好。這位醫生堅信所謂的「生命力理論」,也就是有生命的東西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應該從另一些有生命的東西中得到,這叫做「補充生命力」。而水果則是其中最棒的原料。

熟悉化學史的讀者會提出異議,說「生命力理論」在1828年就由維勒的合成尿素實驗所破除了,怎麼會到了20世紀初還有人相信?這就是事物的慣性和後人看歷史的單薄之處。後人是追認的這個時間點,將其標記為「生命力理論」的死亡日期,其實在科學史里,這個實驗之後仍然有很多科學家拒絕承認該理論(生命力理論)的失敗。

好了不說無聊的科學史了,我們繼續看新一代的麥片。回到診所之後,本納醫生讓助手們將蘋果切塊晒乾,然後和麥片拌在一起泡粥給病人餵食。這種食物後來被稱為木斯利(Müsli),這個名字中的「Müs」在瑞士德語中意為「濃湯,碎糊」,用來形容這種泡得爛軟的麥片粥正合適。有意思的是,在瑞士德語中,還有一個發音非常相似的詞語「Müesli」,意為小老鼠。不知道纏綿病榻的病人聽到醫生要來喂吃小老鼠心裡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燕麥的原產地阿拉伯地區,物產豐富,長久以來人們沒有養成食用麥片的習慣。在20世紀,醫學健康風潮席捲當地之後,有的人開始將麥片作為一種廉價而健康的纖維性食物摻入了肉製品當中。不過終究,燕麥還是沒有在當地形成什麼氣候。

燕麥進入中國這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了,至少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並沒有在市場上看到燕麥片的身影。當時長期處於匱乏經濟條件下的中國人,對於吃得好、吃得精細仍然孜孜以求,而對於燕麥這樣容易讓人聯想到歉收的食物總是敬而遠之。以至於至今仍然有很多老一輩的人都拒絕吃這種已被證明可以改善他們體內膽固醇水平的食物。

那時的中國人還是更喜歡精白面

從未經歷過匱乏經濟的80後90後們則對於燕麥有著更多的熱愛。女性吃燕麥大多是為了健康和減肥,中國女性甚至還為世界的燕麥食用體系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點子——用豆奶沖燕麥。

對於西方眾多的嚴格素食主義者(完全不吃任何與動物有關的食材)來說,用豆奶沖燕麥實在是一個充滿中國智慧的方便法門。而男性對於燕麥的熱愛,我相信大多都是出於一款叫做「燕麥巧克力」的零食。


推薦閱讀:

格蘭諾拉麥片
給麥片營養「排排隊」:燕麥粒最佳 營養麥片墊底——中新網
從火遍網路的隔夜燕麥說起:燕麥片和麥片是一回事嗎?
燕麥片和麥片有啥區別?弄懂這些再去買!
麥片的多種吃法

TAG:燕麥片 | 好吃 | 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