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隨遷老人撐起一片天(評論員隨筆)

  早上9點的小區廣場,老人們抱著一兩歲的孫子孫女在曬太陽;下午4點,學校門口來接孩子的,不少是駕駛著電動代步車的白髮老人……退休之後再「上崗」,幫著子女看孩子,遠赴他鄉「進城」看娃的老人們,已經是大城市中常見的人群。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全國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為照顧晚輩而隨遷的比例高達43%。

  對於這些老人,醫療和養老是他們首先要面臨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醫保和社保都是屬地原則,戶籍在哪裡就在哪裡享受保險和福利。然而隨著老年人異地帶娃的情況增多,麻煩隨之而來。有的隨遷老人生病不敢上醫院,因為報銷醫療費太複雜;有的老人被要求拿著當天的報紙合影並發回老家,相關部門確認後才支付養老金……如今,這些令人心酸的情況隨著異地結算、數據聯網等改革有所緩解,但如何為隨遷老人提供更優質便利的公共服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城市留下來容易,而告別五六十年的積累,在一座城市重新生活卻很難。他們熟悉鎮上的早集,對隔一條街的菜場了如指掌,面對大城市的倉儲式超市、網路上的電子商城卻有些束手無策;他們聽慣了熟人社會的家長里短,面對現代化社區里的「陌生人」和網路社交卻難免無所適從……雖然生活無虞,但隨遷老人的改變和適應的能力更弱,生活習慣和精神層面的融入也就更難一些。

  隨遷老人還面臨來自家庭內部的代際衝突問題。「最累的不是帶孩子,而是怎麼帶他們夫妻倆都不滿意」,不少老人這樣抱怨。很多時候,爭吵或誤會就發生在「有孩子還能不能養狗」「奶瓶嘴是不是每次必須消毒」「到底尿布和尿不濕哪個更好」等細節中。一輩子都是家裡的權威,老人們此時突然發現,自己的經驗似乎不管用了、說的話兒女們也不聽了,需要花大量時間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由此帶來的壓力和挫敗感,更容易加深精神上的焦慮和孤獨。

  為什麼在中國老人隔代照顧孩子的情況如此多?一方面,「大家庭」在中國代際傳承中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很多隨遷老人坦承,「兒孫一聲笑,煩惱全忘掉」,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仍然是中國人精神世界中最幸福的事情;另一方面,大城市中年輕的父母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照顧孩子已成甜蜜的負擔。家政市場供給不足、托幼機構管理不規範,更讓年輕父母想著請父母「出山」。在這個意義上,隨遷帶娃,既有爺爺奶奶們強烈的主觀意願,更源自寶爸寶媽們的客觀情況。

  這不單是老年人面臨的問題。城鎮化、醫療、養老、幼教乃至現代化帶來的社會心理問題,在其中都有體現。一方面是,代際更替有其穩定性;另一方面是,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今天,隨遷老人引發的討論,正是這兩條時間線索相互交織、相互摩擦的典型體現,也正是典型的「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內解決更為複雜的民生問題,如何在快速的發展中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考驗社會治理的智慧,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答題。

  安土重遷,是中國獨特的價值觀念,這一點在老一輩人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為了晚輩而放棄安定清閑的老年生活,老人的「漂」顯得有些無奈,卻並不悲情,因為這背後是基於家庭倫理的責任與關愛,值得晚輩的尊重與感激。但僅有來自家庭內部的包容與理解顯然是不夠的,更合理的政策、更完備的制度支撐,才能為他們,也為我們,更為孩子們,撐起美好的明天。

推薦閱讀:

回辯命理師木林易的評論(一)
評論:從王石婚變看EMBA班人脈經濟學
《剝奪》:一個簡要總結與評論
網友精彩評論留言彙集(八)
張明楷:數罪併罰的新問題——《刑法修正案(九)》第4條的適用(上)丨法學評論

TAG:評論 | 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