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李明華:2015年若有關鍵詞,鄉愁一定是其中一個

文︱莫群

當代鄉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思緒,不論走到什麼地方,每個人都會攜帶著故鄉。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急劇浪潮中,關心鄉愁,就是關心我們自己,關心我們的當下和未來,關心我們精神的原點和依歸。

他說,如果2015年有關鍵詞的話,鄉愁一定會是其中一個。他叫李明華,是知名學者,哲學博士,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

2015年,他主編了《風口中的鄉愁》一書,通過對中國社會重要轉型時期的觀察和記錄,表現人們關於田園風光、農耕生活、鄉親鄉情的鄉愁情懷,尋找消逝的鄉村傳統,尋找民族根深蒂固的魂魄,尋找精神的原鄉。

而這背後的故事,要從2年前他重回故鄉——湖北吳家山的一個村莊說起。

廣東省文化學會會長、廣州市政府參事李明華(李漢明攝)

重回故鄉

「老家怎麼破敗成這樣子了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抹鄉愁,在李白、孟浩然、王維那些燦若星河的古代詩歌里,在羅大佑吟唱的《童年》里,在三毛走不盡的撒哈拉大沙漠里,在余光中的詩歌里,在魯迅的故鄉里……

當代鄉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思緒。「我們遊走在他鄉,卻隨身攜帶著故鄉。我們四處漂泊,尋找消逝的鄉村傳統,尋找童年的記憶……」在《風口中的鄉愁》的開篇中,李明華這樣寫道。

什麼是故鄉?他記憶中的故鄉,就是山歌、社戲、高蹺、龍舟,還有那稻場的電影銀幕;就是美麗星空、青山綠水、荷塘月色,還有那牧童野趣;就是那勤勞、善良、仁愛、純樸、忠孝,寒夜客來、「把酒話桑麻」的故鄉人兒……

然而,從離開老家多年後,2013年,李明華重回故鄉,卻被眼前所看到的深深刺痛:向外傾斜的老屋搖搖欲墜,野花野草肆意生長,一片斷壁殘垣,已成為外鄉流落者的棲息之所。記憶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村意境已經難得,農家月夜「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的場景不再,左鄰右舍端一碗餃子送一壺湯的濃濃鄉情也隨風消逝。「祠堂沒了,社戲沒了,連狀元的旗杆也被推倒了。」

「老家怎麼破敗成這樣子了呢?」李明華感觸之餘有了深深的憂思。在農村,故鄉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田園正淪陷,山變得醜陋,河變得污濁。故鄉已經可思不可及了。鄉愁,又多了一份對「正在變得陌生的故鄉」的失落心態,懷念里開始帶有一種說不出、回不去的無奈情緒。

無可奈何花落去,一江春水向東流。鄉村註定了應該成為工業化、城鎮化的犧牲品嗎?一定要把鄉村傳統全部割斷嗎?沉思之後,李明華聽到了自己的心聲:「人們都說『回不去的故鄉』,但我們想留住鄉愁。」

李明華在重回故鄉之後主編了《風口中的鄉愁》一書(資料圖)

借文學救贖

「鄉愁文學要成為推動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留住鄉愁、延續鄉愁文化,就應該引導更多的人加入鄉愁書寫的行列,壯大鄉愁閱讀隊伍,為鄉村建設鼓與呼。讓有擔當的知識分子回到本鄉本土,拿起筆,拿起鏡頭,將社會焦點引向鄉村,凝聚鄉村建設的文化力量。」李明華說。

要想留住鄉愁,我能做點什麼呢?李明華開始尋找答案,在重回故鄉兩年後,他交出了第一份答卷——《風口中的鄉愁》一書出版。

《風口中的鄉愁》包括「返鄉筆記」、「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如何安放鄉愁」、「一個人的村莊」、「最是此味寄鄉愁」、「回鄉難,留守難,鄉愁無盡期」六個板塊共61篇散文,另加一首序詩、一個前言、一個後記。

廣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曾大興在其讀後感中說,現實告訴我們,工業化、城鎮化很任性,在我國,平均每天有250個村莊在消失,我們沒有力量阻止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沒有辦法保住承載鄉愁的物質空間了。怎麼辦呢?有什麼辦法留住鄉愁呢?有什麼東西寄託鄉愁呢?似乎只剩下一個虛擬空間,這就是文學藝術。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可以通過審美聯想,幫助我們找回故鄉,找回兒時的記憶。李明華先生主編的《風口中的鄉愁》一書,就具有這種功能。

這也是李明華所想的。他注意到,2015年春節期間,復旦大學博士生王磊光一篇《返鄉筆記》,在網上瘋傳。埋藏在千千萬萬人心底的鄉愁,瞬時成為廣泛的公眾話題、新聞頭條。梁鴻的《中國在梁庄》、《出梁庄記》,熊培雲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摩羅的《我的村,我的山》……近幾年,「鄉愁」為主題的著作已經出版了一本又一本……

「我們應該引導更多人加入鄉愁書寫的行列。」李明華認為,鄉愁文學能起到吶喊和推動的作用,可以呼籲有識之士關注農村,關注當代中國鄉村建設,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自己綿薄之力。

平均每天有250個村莊在消失(圖片來自網路)

去鄉村調查

「故鄉的生與死,關係到中國社會基礎的安危」

「對於鄉村問題、鄉愁,文學上的關注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從社會學意義來關注,最後從制度上、決策上來解決這些問題。」李明華認為。

正如2014年《中國新聞周刊》在封面《致故鄉》寫的,「故鄉不是田園詩,不是為了供人謳歌而存在的,我們關注它,是因為故鄉的生與死,其實關係到中國社會基礎的安危。」

鄉愁文學的推動作用雖然非常重要,但對曾擔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多年專註哲學研究的李明華博士來說,「文學上描述的鄉村問題能使人們看見現象,鄉愁文學能吸引更多人關注農村,但具體的調查數據人們不得而知,鄉村問題的癥結最終還是要通過調查來把脈。」

在李明華看來,儘管人們依戀著鄉村的原野風光和鄰裡間的純樸鄉情,糾結於傳統鄉土社會的存廢之辯,但終歸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大勢,鄉村的「空心化」有其必然性。但問題的另一面是,鄉村是否註定要為工業化、城鎮化「買單」?如果不是,鄉村的建設方向在哪裡?

「城鄉二元化土地市場導致農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不在同一公平市場。農村的土地市場非常廉價。」李明華認為,要恢復鄉村自然生態和風貌,重建健康倫理,重建鄉土文化,就必須發展規模化的產業經濟。

首先是鄉村產業重建,實現就地城鎮化,因地制宜發展更符合本土文化特色的產業。李明華說,「即使是農業,也可以把它和第三產業結合,變成服務業,變成旅遊點,變成鄉村酒店,再把農產品貿易等做起來。」

其次是城市反哺農村。「最直截了當的輸血方式是提供資金和其他物資援助,如給錢農民修路修廁所,但這容易造成農民的懶惰和依賴心理。」城市反哺農村,很重要的路徑是以項目促開發,增強農村的造血功能。

進城務工人員素質的提升在農村的反哺中也非常重要。「進城務工人員由於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進入城市後會從事偏向於體力方面的勞動。他們與城裡人沒有交集,在城市裡找不到歸屬感……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李明華認為,政府需要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和勞動技能培訓。在教育方面,政府也需要有意識地向農村年輕人、留守兒童偏斜,「6100萬的留守兒童如果得不到良好教育,沒有親情,沒有謀生本領,容易成為社會的邊緣人,對社會有抵觸情緒,更嚴重點,有可能成為反社會力量。」李明華說。

復原鄉土文化

「現實中再現一座『桃花源』」

在李明華的設想里,「雅村」不僅要普及高雅文化藝術,還要努力改變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冷漠與隔膜,重建社會信任。

一年前,李明華新增了一重身份——「雅村村長」。所謂「雅村」,其實是他和幾位同道中人共同策劃打造的「雅村文化空間」,每月舉辦一場公益性的高雅藝術普及講座。從會長到村長,「跨界」的李明華要思考「跨界」的問題:如何利用現有文化資源為社會造福,如何復原鄉土文化,還原鄉情紐帶,找尋看的見山,望得見水的精神家園。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用「熟人社會」描繪中國社會的內核,這已成為經典研究範式。然而,當工業化城鎮化吸引了2億多農民進城之後,中國開始由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

引用美國知名學者弗里德曼關於「陌生人社會」的經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造我們的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陌生人社會的一大特點即是「提防中不忘抱怨」。

當下的鄉土中國已然不是費孝通筆下的「鄉土中國」。

這也是李明華的憂思所在,現代城市是陌生人社會,人們的頻繁流動構築了「生人社會」的形成,其人際交往的不確定性加速了「熟人信任」機制的失效。在這樣一個陌生人社會裡,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當人們初嘗財富的甜頭而不能自已時,芸芸眾生欲被靈台,上上下下物慾橫流,道德底線不斷失守,「身家財富」成為人生成敗標準。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這是網路上對「低頭族」的吐槽,諷刺的是信息時代的無禮和冷漠。

在這個陌生人的城市,在現實的人與人的空間里,還能夠做點什麼呢?這種思考催生了「雅村」的到來。

「我們請粵劇大師來講粵劇角色,生旦凈末丑,會同時請演員配合她的演講來做一些表演。三分講,七分演,講演結合。」李明華介紹,「雅村」通過藝術家、文化名人「講」「演」結合的普及方式,與電腦、手機屏幕「搶奪」年輕人,將他們引到雅村空間中來,在這個空間里,人與人直接溝通交流。

現在,「雅村」已經積累了超過1萬名「雅粉」。李明華正考慮把「雅村」落地為一個真正的鄉村,復原農村鄉土文化,「再現一座理想『桃花源』」。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雅粉」們可以在水泥建築、玻璃幕牆像森林一般矗立的城市中,找到一個可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天人合一」的精神家園。

李明華和幾位同道中人共同策劃打造的「雅村文化空間」,每月舉辦一場公益性的高雅藝術普及講座。(李明華供圖)

來源︱南方雜誌微公

本文責編︱柳劍詔

微信編輯︱趙琦玉

推薦閱讀:

感情除了投入,還要學會珍惜
三十以後,女人要學會綻放妖嬈!
學會了這些,才真正懂得如何幸福生活*
教你用最冷靜的方法學好奇門遁甲學會奇門遁甲。
學會拒絕,捨得放棄

TAG:化學 | 文化 | 廣東省 | 2015年 | 關鍵詞 | 鄉愁 | 2015 | 會會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