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生堂》藏象學說(11)

藏象學說之臟腑關係(一)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由臟腑、經絡等多個部分構成。

  各臟腑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在生理功能上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係;而且還以經絡為聯繫通道,在各臟腑組織之間,相互傳遞著各種信息,在氣血津液環周於全身情況下,形成了一個非常協調和統一的整體。

  心與脾

  心主血,脾統血,脾又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與脾的關係非常密切。

  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則心有所主。脾氣健旺,脾的統血功能正常,則血行脈中,而不逸出於脈外。因此,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面。

  在病理上,心脾兩臟亦常互為影響,如思慮過度,不僅暗耗心血,且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無源,則可導致血虛而心無所主。若脾不統血而致血液妄行,則也會造成心血不足。以上種種,均可形成以眩暈、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體倦、面色無華等為主要見症的「心脾兩虛」之病理變化。

  心與肺

  心與肺的關係,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氣、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關係。「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心主血與肺主氣的關係,實際上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

  肺主宣發肅降和「朝百脈」,能促進心行血之作用,因此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符合於「氣為血帥」的一般規律。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環,方能維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進行,故又有「呼出心與肺」之說,這也符合於氣舍於血的一般規律。但是,聯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兩者之間的中心環節,主要是積於胸中的「宗氣」。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強化了血液循環與呼吸之間的協調平衡。

  因此,無論是肺的氣虛或肺失宣肅,均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而導致血液的運行失常,澀遲,而出現胸悶,心率改變,甚則唇青、舌紫等血淤之病理表現。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淤阻心脈等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出現咳嗽、氣促等肺氣上逆的病理現象。這即是心肺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心與肝

  心主血,肝藏血。人體的血液,生化於脾,貯藏於肝,通過心以運行全身。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則血運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則心無所主,血液的運行必致失常。正是由於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關,故在臨床上「心肝血虛」亦常常同時出現。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雖由心所主,但與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關。由於情志所傷,多化火傷陰,因而在臨床上心肝陰虛、心肝火旺常相互影響或同時並見。

  心與腎

  心在五行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於下而屬於陰。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所以,在理論上認為心火必須下降於腎,腎水必須上濟於心,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而稱為「心腎相交」,也是「水火既濟」。

  若心火不能下降於腎而獨亢,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而凝聚,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為「心腎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濟」。例如:在臨床上出現的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此外,由於心腎陰陽之間亦有密切的關係,在心或腎的病變時,亦能相互影響。例如:腎的陽虛水泛,能上凌於心,而見水腫、驚悸等「水氣凌心」之證候;心的陰虛,亦能下汲腎陰,而致陰虛火旺之證。

「搖頭擺尾」可「去心火」

  「搖頭擺尾去心火」是健身氣功八段錦中的一式,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搖頭擺尾」的動作去除「心火」,具體動作如下:1.緩慢屈膝半蹲成馬步,兩掌扶於膝蓋上方,目視前方(圖1)。2.身體重心右移,上體向右傾,隨之俯身,眼睛看右腳(圖2)。隨之,身體重心左移,上體由右向前、向左旋(圖3),這時頸部、尾椎有對拉伸長的感覺。3.頭向後搖,髖關節向前旋繞,頭和髖旋繞的方向相反。然後,恢復到開始時的姿勢,再做另一側。

  介紹過「搖頭擺尾」的動作,我們接下來介紹一下「搖頭擺尾」為什麼可「去心火」。

  中醫認為,人體里的「火」可助機體正常運行,但超過正常範圍的火就是邪火,會引起身體的不適或產生疾病。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飲食不慎,或恣食辛辣香燥,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無度,一則損傷脾胃使氣機升降失司,郁滯而化火;二則積熱內生,蘊結化火,熏蒸臟腑。從而表現出心煩易怒,失眠,口舌生瘡,口渴喜飲,小便短黃,舌尖紅絳等癥狀,這就是所謂的「心火亢盛」。

  心居上焦屬陽,在五行中屬火;腎居下焦屬陰,在五行屬水。根據五行中水克火的規律,扶助、加強腎陰是去除心火的有效方法。

  從表面看,「搖頭擺尾去心火」似乎是頭與軀幹的左右旋轉屈伸運動,但運用中醫的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可發現這個動作的功效主要在於通過對腰骶部位的導引活動,刺激脊柱和命門穴(位處腰背的正中部位,與肚臍前後相對,刺激此穴可強腎固本),增強腎陰,從而加強腎陰對各臟腑的滋養和濡潤作用,進而達到「去心火」之目的。

心脾同治——歸脾丸

  歸脾丸是常用中成藥,據《清宮秘方大全》記載:「治男婦思過度,勞傷心脾,以至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調,肢體作痛,發熱自汗,婦人經血虛損,一切思慮傷脾等症,並皆治之。」

  歸脾丸由党參、白朮、黃芪、龍眼肉等12味中藥組成,黃芪補脾益氣;党參、白朮甘溫補氣,與黃芪相配,加強補脾益氣之功;龍眼肉既補脾氣,又可養心血。歸脾丸的配伍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即在此;二是氣血並補,但重用補氣,意在生血。臨床上主要用於心脾兩虛,食少體倦,面色萎黃,失眠多夢,頭昏,食欲不振,崩漏便血等。另外,現代藥理實驗研究證明,歸脾丸可治療各種出血症,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本品為棕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可用溫開水或生薑湯送服,不宜和感冒藥及藜蘆、五靈脂、皂莢或其製劑同時服用。另外,服藥期間不宜喝茶以及吃蘿蔔,以免影響藥效。

安神名方: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出自中醫經典著作《金匱要略》,是養血安神的名方。

  組成:酸棗仁15克,甘草3克,知母8克,茯苓10克,川芎3克。

  功效: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適應證:本方在原書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肝血不足,血不養心。頭目眩暈,心悸盜汗,咽干口燥。

  用法:上藥以水1600毫升,煮酸棗仁得1200毫升,再入諸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素材:網路 編輯製作:楊鳳弟老師
推薦閱讀:

七大養生菜
心腎相交養生法
14款養生粥讓你睡得香
[養生精選]對付女人其實一招就足夠了
每天都在假裝養生,其實都是笑話!

TAG:養生 | 養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