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旅》教學設計和反思
《孤獨之旅》教學設計和反思
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語文教育應該注重教學過程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體驗文中蘊藏的感情,在體驗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受。
本節課我在「學探議練」教學模式思想的指導下,由小說三要素入手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注重人文性的滲透。強化「積累」、「誦讀」、「體驗」、「生活」等角度的語文教育的回歸。加深對「孤獨」、「成長」、「哭泣」、「堅強」、「責任」等情感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孤獨之旅」的含義,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體驗、品味孤獨,指導學生勇敢面對孤獨,健康成長。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視頻展台。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方法:快速閱讀法、跳讀法、揣摩法、點撥法、文本細讀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思路
①、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練習進行預習,自行解決閱讀障礙;②、由學生談論成長的煩惱與快樂導入新課,展開學習,教師抓住小說三要素設疑激趣,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③、以課文插圖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細讀研讀,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④、聯繫學生自身,由課內走向課外,通過課內外文學的積累賞析來品味孤獨,從而豐富文本的內涵和外延,指導學生勇敢的面對孤獨。
教學流程
(課前為了緩解師生緊張的心理情緒,也為文本學習創設情感的基調,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學們輕鬆了起來。)
一、情感導入,營造氛圍
同學們,你們想長大嗎?(由學生談論成長的煩惱或快樂)……不管我們想與不想,歲月和命運都將促你前行,更多的是無情的將我們拋到人生的風雨之中,使我們經受考驗,學會堅強,獲得成長。而在眾多的考驗當中,孤獨就是其中的一種。當孤獨成為漫長而艱辛的人生道旅途上無法迴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一起來感受一位孤獨少年的成長曆程。
二、設疑激趣,整體感知:
1、 小說寫了誰的孤獨之旅?
杜小康為什麼會有這段孤獨之旅呢?(研讀第一段,品味詞語「竟」「忽然」「只好」。)
2、 假如讓你不上學,跟著自己的父親去謀生,你願意嗎?(換位思考,調動學生生活體驗)
杜小康願意跟著父親去放鴨嗎?從哪裡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圈點勾畫,找出關鍵句子)
過渡:課文第48段說,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這個結局是令人欣慰的,但杜小康是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和考驗才體會到自己長大了呢?讓我們走近人物,體驗孤獨。
三、走近人物,體驗孤獨:
1、 請看大屏幕(課本里的插圖),誰來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或者說明一下它?通過對畫面的觀察,誰能猜出杜小康當時的心情?(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茫然、恐慌、孤獨等等)
2、 據學生的回答追問,進行文本細讀:
追問:你能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語句嗎?課文是怎樣表現杜小康的茫然、恐慌和孤獨的?(讓學生划出相應的段落句子,引導學生仔細的品味推敲揣摩語言)
A、 茫然——抓住第11自然段中的心理描寫,更換人稱朗讀,採用第一人稱朗讀,讓學學生談「杜小康的茫然」的切身感受並相互評價。
B、 恐慌——齊聲朗讀第21自然段:
質疑:⑴、你覺得那些詞語用得較生動?這些詞語能否更換?
(「涌」「圍」突出了蘆葦盪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
⑵、更換人稱朗讀、體驗。說說為什麼描寫蘆葦盪。(以景襯情,襯托杜內心的恐慌)
C、 孤獨——研讀第29-33段,讀讀議議,說說杜小康的孤獨體現在哪裡?
(背井離鄉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茫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心靈寂寞的孤獨)
質疑:品味題目「孤獨之旅」的含義?
(①杜小康與父親一起離開村莊,到荒無人煙的蘆葦盪放鴨,環境的孤獨。②杜小康心靈的成長過程)
3、 看到杜小康如此的茫然無助、孤獨無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將會怎樣安慰他?請幾名同學說說。
點撥:最好能夠用一首詩歌來勸慰一下他,想一想咱們學過的詩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學生齊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過渡:(教師幽默風趣的,手指大屏幕)看!杜小康聽到我們聲情並茂的「勸慰」,感動得都哭了。……?!他有沒有哭?
4、 從文中看,杜小康在什麼情況下哭的?(經歷了暴風雨,在暴風雨中找回鴨子之後)
過渡:他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暴風雨?在暴風雨中他又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呢?
文本細讀:下面請同學們齊讀第36自然段和46段。小組合作討論。
質疑:⑴、課文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暴風雨的?(視覺、聽覺)試找出相關句子。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誇張和擬人)有何妙處?(分析「歇斯底里」一詞)
⑶、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反襯主人公的勇敢與堅強)
⑷、暴風雨過後,「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你能說明白嗎?(委屈;激動;戰勝了暴風雨的考驗,覺得自己長大了,堅強了。)
5、主題:人應該在孤獨中磨練自己,在逆境中鍛煉自己,才會長大。
6、 教師小結:「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因為杜小康忍受了孤獨,經受了暴風雨的洗禮,才學會了堅強,完成了這段「孤獨之旅」。我們相信杜小康會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堅強穩重,因為情感上的寂寞、生活上的無助、環境中的恐慌和對未來的茫然等諸多孤獨,已經撕去了他幼稚的外殼,仔細的雕刻著他的靈魂。
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杜小康--→茫然、恐慌、孤獨--→磨難--→堅強
↓
成長之旅
拓展延伸,品味孤獨:
1、 其實,有許多成功的人物,都曾經經受過孤獨?想一想,在語文課本中,我們已經接觸過多少經受孤獨的人物形象呢?
(醜小鴨、韓麥爾、聞一多、貝多芬、魯濱遜、夸父、孔子、居里夫人……)
總結:孤獨是一種創造,是靈魂的舞蹈。我相信孤獨的心靈肯定包裹著一顆珍珠,那珍珠是它堅韌而又柔軟的追求和理想。
2、 成長是一個美好的過程,而這過程絕非永遠「一帆風順」,它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屈辱與淚水。成長,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孤獨就是其中最貴重的一筆,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給予每個人的一道殘酷又美麗的題目。
學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會怎樣看待「孤獨」?
3、結束語:同學們,其實你們身上也有杜小康的優秀品質。因為今天你們在課堂上表現積極、勇敢、好學、謙虛、坦誠……希望你們在與孤獨不期而遇時,要勇敢面對。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現在我們將滿腔感慨化作歌聲,讓我們齊唱《陽光總在風雨後》。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以「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原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有效的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創新精神,體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下面試從以下兩個方面略作反思。
一、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教學設計立足大語文
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生活處處皆語文。大語文教育就是以語文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路式的和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張孝純語)。我認為,有限的文本只是一個例子,教師應抓住文本,放眼課外,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相關的語言資料,並加以積累和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語文學習的廣闊空間,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我緊扣「成長」和「孤獨」角度進行教學立意,從學生喜愛的歌曲入課,設計了「換位思考的體驗」、「勸慰式的口語表達」、「孤獨形象的舉例」、「孤獨心曲的傾訴」等銜接自然的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錘鍊了學生語文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課堂教學彰顯語文味
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係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與自由境界(程少堂語)。鑒於以上認識,我在教學中力圖以生動的語言、昂揚的激情來感染學生,將學生有語言、文體的層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層面。筆者抓住了小說文體的特點,由人物形象、環境細節描寫入手,通過關鍵詞句的揣摩品味式的文本細讀,讓學生感受小說語言所承載的人文氣息,從而感受到濃郁的語文味。當然,為了彰顯語文味,朗讀必不可少。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全部朗讀,則費時費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我採用了跳讀法,抓住重點段落(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細讀文本,並組織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式的朗讀,使學生在朗讀時培養語感豐富體驗。但是由於我朗讀水平的缺陷,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指導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推薦閱讀:
※《春江花月夜》教學設計
※《詠懷古迹》教學設計
※《驚弓之鳥》教學設計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阮籍?賞析?教學設計
※情 意 教 學 試 探——《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