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帝禹山河圖是這樣畫成的

帝禹山河圖是這樣畫成的王紅旗(筆名重構)中國北京山海文化企劃苑首席學者,1946年10月29日出生,1970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長期從事技術工作、學術研究、文化創作,在諸多學術文化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撰寫書稿50餘部,陸續在海內外出版專著20餘部,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創建智因設計進化論,指出生命與智力同時起源,生命是一種能夠使用間接信息的智力信息系統,主要由DNA智力信息系統和細胞膜智力信息系統組成;其中,DNA智力信息系統包括基因和智因(正在設計製造過程中的基因),細胞膜智力信息系統的高級形式即神經元智力信息系統。創建人造地形氣候學。歷史上第一次全面考證《山海經》(人類最早的大規模國土資源考察記錄)的地理方位,與畫家夫人孫曉琴合作復原繪製出再現4200年前華夏文明景觀的42平方米巨畫《帝禹山河圖》。率先提出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人類生存原則。電話010-51843850電子信箱:jdtdshj@yahoo.cn博客:http://blog.scol.com.cn/dysht1999年9月9日,42平方米巨畫《帝禹山河圖》問世,該巨畫長780厘米、高540厘米,藝術的科學的再現了《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述的帝禹時代進行的國土資源考察成果,描繪出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理人文景觀,南至台灣海峽,北至蒙古高原,西抵天山山脈,東達日本列島。包括東南西北中五個區域26條山脈的447座山,以及相關的水系258處、地望348處、礦物673處、植物525處、動物473處、人文活動場景95處。一 、《帝禹山河圖》受到廣泛關注《帝禹山河圖》問世以來,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廣泛關注,我國神話學泰斗袁珂先生題詞祝賀,並指出:「紅旗同志與曉琴女士共同製作的《帝禹山河圖》,則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輝煌成就。」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張岱年先生也欣然題詞:「深研山海經,精繪山河圖」。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用7個頁碼予以詳細介紹,地理學報、地圖、化石、東方文化、文史雜誌,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新華社、香港明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科學時報(海外專刊)、中國畫報(繁體字版)、中國科技畫報、中華錦繡畫報、工人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新聞媒介均有報導。1999年9月26日《帝禹山河圖》在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南大殿首次展示,引起與會者的濃厚興趣和高度評價,指出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國寶。2001年8月《帝禹山河圖》在第21屆國際地圖展上作為唯一的手繪藝術地圖展出,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許多老外都希望能夠得到《帝禹山河圖》的複製品;我的論文《根據中國古籍山海經復原繪製的中國4200年前的古地圖》被收入大會論文集,其內容令國際同行耳目一新。2003年7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了歷史上第一部全彩繪精裝本《經典圖讀山海經》(王紅旗文、孫曉琴圖),扉頁就是縮印的《帝禹山河圖》,此後該書又陸續在台灣出版繁體字版,在韓國出版韓文版。二 、創作《帝禹山河圖》的漫長過程《帝禹山河圖》的創作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筆者很小就對地理考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嚮往的工作是當地質勘探隊員。1965年五一勞動節,在高考前夕,筆者與同學抽空到北京市西部山區的百花山玩了幾天,路上特意帶了一小瓶鹽酸,用來分辨什麼是石灰石。這年高考報志願,筆者的第一志願是原子核反應堆工程(因為對微觀結構和相對論感興趣,也是因為此前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二志願就是地質勘探專業。多少有點遺憾的是,筆者被第一志願錄取。20世紀70年代初,筆者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北省壩上當了一名電工。有一天筆者在報紙上讀到竺可楨先生有關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文章,該文稱六七千年前中國處於氣溫較高時期,筆者一下子就聯想到后羿射日的神話故事,並意識到遠古神話傳說有可能記錄著那個時代的自然環境信息,從此就開始了從自然科學角度解讀遠古神話傳說的研究和探索。研究遠古神話傳說,不能不讀《山海經》。當時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根本就買不到《山海經》等圖書,為此筆者從圖書館借了一本,並抄寫了全文。不過,由於既無家傳,又無師承,很長時間筆者並沒有真正看懂《山海經》,它就像是一部天書,信息豐富,形貌詭異,難以捉摸。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筆者買到袁珂先生的《山海經校注》和《中國古代神話》等書,以及其它相關書籍,經過深入的反覆的閱讀,逐漸理解了《山海經》里的遠古信息。《山海經校注》一書,版式清楚,注釋詳實,旁徵博引,發揮暢快;同時筆者也與袁珂先生建立了聯繫,並從中獲益良多。這時的《山海經》一書對我來說已經變成一座名副其實的信息寶庫,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打開一扇扇封藏著遠古信息的門窗。1983年夏,我撰寫了第一部專著《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出版),論述了遠古神話傳說作為人類文明初期信息載體的重要性及其相應的規律。其一,先有傳說,後有神話;傳說是對事件的記憶,神話是對傳說的解釋。其二,由於古人沒有掌握記錄大尺度時間的方法,因此神話傳說記錄的遠古信息具有「時間壓縮律」,即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彼此相距很長時間的事件會被迭壓成彼此相隔很短的事件。其三,神話傳說所使用的文字元號,其內涵需要重新解讀,例如十日並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共工撞倒不周山等,記述的是外來星體撞擊地球事件。1983年底,我遠赴成都參加全國第一屆《山海經》學術討論會,提交的論文《山海經試注(選)》被收入大會論文集《山海經新探》一書中。1987年《民間文學論壇》第五期發表我的《昆崙山地望探索》一文,這是我在閱讀《山海經》十餘年後首次對《五藏山經》的地理方位進行研究,並指出《五藏山經》所記述的崑崙丘位於今日黃河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事實上,如欲解讀《五藏山經》26條山脈447 座山的地理方位,首先就要復原出當時的崑崙位置。此後,我開始分課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社會文化現象,並陸續撰寫出版了一系列專著。這項工作使我的視野更加寬闊、知識面更廣更深,有益於對《山海經》信息的進一步解讀。我的夫人孫曉琴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學,在基層從事美術工作多年。但是,或許是天性使然,身為女性的她,並不喜歡去重複別人去畫小花小草、小蝶小鳥、假山假水、假人假景,而是對遠古文明場景情有獨衷。自1994年,我開始與夫人畫家孫曉琴合作編寫出版《天地人鬼神圖鑑》、《中國古代神異圖說》、《中國古代民間福佑圖說》等書,嘗試用圖說的形式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其中亦涉及到《山海經》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萌生了為《山海經》等遠古神話傳說重新繪圖的設想。1995年,畫家孫曉琴女士創作繪製出山海經神異造型圖350幅,由筆者配寫文字說明,並撰寫《山海經點注》,上述內容合輯成《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一書,被崑崙出版社選中並出版。1997年夏的某一天,我們忽然意識到一項歷史性的任務選擇了我們,這就是為《山海經》繪製藝術地理復原圖,重現帝禹時代的《山海圖》,以使讀者能夠直觀地從畫面上了解《山海經》所蘊含的人類文明信息。這是因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山海經插圖均過於簡單,一是缺少山川地形地貌內容(而這正是《五藏山經》最有價值的部分),二是某些繪畫內容未能揭示出《山海經》文字內涵的科學與文化信息,三是《山海經》記述的許多重要的古代文明活動場景沒有被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顯然,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繪畫創作嘗試,為此孫曉琴要求我提供《五藏山經》447座山的相互地理方位關係。有鑒於此,我再一次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山海經》這部曠世奇書,撰寫出《山海經地理復原圖注》一書,首次指出《山海經》一書系由帝禹時代《五藏山經》、夏代《海外四經》、商代《大荒四經》、周代《海內五經》合輯而成,時在春秋末年,編輯改寫者為公元前516年追隨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學者或其後裔。一個時間裡,我的大腦里裝滿了《五藏山經》記述的447座山,它們飛來飛去,尋找著各自應該落下的地方(亦即確定它們在今天的地理方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發現《五藏山經》具有實測基礎,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尋,並符合4200年前我國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觀,因此復原再現早已失傳的《山海圖》是有可能的。1 、帝禹時代人們認識的黃河發源地「泑澤」即今天的河套,當時河套系湖泊。在這個問題上,我受益於徐旭生先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所附的《讀山海經札記》一文,該文引用楊鍾健先生黃河河套古為湖泊的觀點,指出泑澤可能不是古人所說的羅布泊,而是在河套地區。事實上,儘管古人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但是由於羅布泊遠離黃河河道,因此它不可能是黃河的發源地。2 、《五藏山經·西山經》西次三經記載:「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表明黃河發源於崑崙丘。西次三經又稱不周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由於不周山位於崑崙丘的東面,據此可知黃河發源於崑崙丘的東面。《五藏山經·北山經》北次一經記有「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源。」由於北次一經記述的是呂梁山,據此可知泑澤位於今日黃河的前套一帶(土默特右旗至托克托縣),它的西南方是鄂爾多斯高原。由於《五藏山經》明確記載黃河發源地泑澤(今黃河前套)位於黃帝都城崑崙丘的東北方,據此可知崑崙丘位於鄂爾多斯高原,很可能指的是今日的桌子上。而且,古人對黃河的專稱是「河」,這個象形字的「三點水」代表河流,「口」代表人類居住,「一橫一豎」則代表黃河的河道從河套南下至潼關後轉折90度向東入海,亦即「南流東注於無達」。需要指出的是,其它古籍和《山海經》其它章節所說的昆崙山與《五藏山經》的崑崙丘不能簡單視為同一座山。3 、我首次發現《五藏山經》所記述的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的26條山脈,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沒有直接說出來的排序規則,這種規則就是先內後外、先近後遠、先中心後外圍,其地理中心大約在今日渭水與黃河交匯處。4 、《五藏山經》的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的諸山之間各有其區域,不但互不交叉,而且存在著相互呼應關係,例如中山經的最後一條山脈最後幾座山(廬山)就與南山經的第一條山脈前幾座山(羅霄山)遙相相望。這就表明《五藏山經》是一個非常嚴密的整體地形地貌圖,無疑這對復原再現《五藏山經》全圖是至關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考證的《五藏山經》地理方位,不同區域的山脈存在著相互交叉,例如北山經的山跑到了西山經的範圍里,顯然是無法復原繪製出完整的《五藏山經》全圖的。5 、《東山經》第三條山脈的諸山之間均由水陸相連,其地理方位在山東半島的膠萊平原和濟州島、五島列島、鹿兒島一帶,這就表明當時山東半島被海水分隔。根據《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的「華北平原成長圖」,在4200年前-7400年前,山東半島確實被海水分隔。與此同時,畫家孫曉琴根據《山海經地理復原圖注》一書對山海經地理的復原考證,陸續繪製出大幅彩色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分組畫數十幅,包括南山經圖、西山經渭水圖、西山經崑崙圖、北山經汾水圖、北山經桑乾圖、東山經圖、中山經巴山圖、中山經洛水圖、中山經嵩山圖、中山經荊山圖、中山經南陽圖、五藏山經方點陣圖、海外四經全圖、大荒東經圖、大荒南經圖、大荒西經圖、大荒北經圖、海內四經全圖、海內經圖,遠古部落文明景觀系列圖、天文景觀圖、群巫圖等,以及國畫、水彩畫山海經神異圖數百幅。在完成上述基礎準備工作之後,王紅旗與孫曉琴於1998年12月6日開始正式繪製「五藏山經藝術地理復原全圖」。 為了更準確的復原再現《五藏山經》的地形地貌,畫家孫曉琴常常與筆者爭論每一座山在畫面上的具體位置和表現方法,以求儘可能既符合科學、又具有藝術美感。為了忠實、全面、藝術地再現《五藏山經》承載的遠古文明信息,我們借鑒了古代地圖和界畫的表現方式,並獨創了新的藝術表現技法,採用鳥瞰、側視等多種視角變換和多種比例尺變換的藝術表現技法,並選用鮮艷的丙烯顏料,同時融合國畫和油畫技巧,精心安排畫面內容,使其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既有廣闊的視域,又有深邃的思域,以充分展現偉大的中華文明。這項數千年來首次進行的藝術創作活動,至1999年9月9日繪製完成於北京蓮花池,並命名為《帝禹山河圖》,我欣然題詩於上: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島,踏勘海內外,千古一圖收。三 、《帝禹山河圖》的藝術和科學價值巨畫《帝禹山河圖》是根據古文獻記載重新復原繪製的歷史最古老、畫面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的藝術地圖,具有極高的科學與藝術收藏價值。根據《帝禹山河圖》既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古今地形地貌的差異和礦物、植物、動物的分布,也可以直觀的了解到4200年前我們祖先的活動。眾所周知,《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古代風俗畫與人物畫、山水畫和界畫相結合的巨幅繪畫作品,長卷絹本,縱0·255米,橫5·255厘米,畫面面積1·36平方米,描繪的是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在清明節這一天的市井風俗景觀。對比之下,《帝禹山河圖》畫面是《清明上河圖》的30多倍,氣勢更加恢宏,內容更加豐富,歷史更為悠久,文化內涵更加深厚,綜合科學價值(涉及到地形地貌、礦產植被、動物分布、人類活動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學科)更是不可多得。2008年8月8日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筆者期待著《帝禹山河圖》能夠成為外國遊客首選的旅遊紀念品,帶著它走向世界。與此同時,筆者也希望《山海經》能夠早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盼望著有朝一日去實地考察《帝禹山河圖》上的每一座山。重構(王紅旗)電話010-51843850 信箱jdtdshj@yahoo.cn北京山海文化企劃苑·重構文集080311Z126-4500本文收入《重構中國失落的文明》電子版一書,
推薦閱讀:

超贊|這樣的果盤你會不會超想吃
要想君子蘭開花不斷,你要這樣養!
原以為茶是這樣的,結果卻是這樣的...
美成這樣,怪不得一萬個人也0差評
心理學:只有深愛你的男人,在吵架後才不會這樣對你

TAG:這樣 |